今日与父皇的长谈,加之姚广孝的屡次提醒,
令朱棣重新审视了当前形势。
既然朱元璋与姚广孝皆警示务必谨慎,
朱棣再不敢有一丝大意。
皇宫,朱棣的脚步甫一跨出殿门,李公公便似脚底抹油,嗖地窜至朱元璋身侧,禀报道:
“陛下,吏部侍郎徐子恒求见,说是事态紧急。”
闻言,朱元璋眉头皱成了一团,满脸狐疑地摆手:“传他进来吧。”
徐子恒施礼毕,连忙拱手直言来意,一股脑儿将心中所虑悉数托出。
然而,朱元璋并不买账,反将一军:“有何要事,怎不先与燕王商议?”
“燕王代掌朝政,你岂会不知?”
“监国之责,理应万事皆管,何事不可问?”
“徐爱卿,你此行究竟意欲何为?”
面对朱元璋连环炮似的追问,徐子恒面色微僵,眼神闪烁不定,偷瞥四周侍立的太监,嗫嚅道:
“陛下,这……”
朱元璋洞若观火,挥手遣散众人:“你们暂且退下。”
待太监们尽数退出,朱元璋才正视徐子恒,沉声道:“但说无妨!”
徐子恒上前一步,谨慎地将一份文书轻轻置于御案之上。
“陛下,这是吏部协同监察部门合力搜集的,有关百官与燕王私相授受的证据。”
“事态严峻,臣以为需陛下亲裁。”
“燕王?”朱元璋眉锁更深,拾起文书细细审阅。
此刻,他心中五味杂陈,说不出的不是滋味。
如此巧合,未免太过蹊跷!
适才朱棣言及朝中波澜不惊,一切如常,瞬间,吏部的投诉已至。
朱元璋暗自揣度,终于有人按捺不住,要掀风作浪了。
原本以为,不过是某些对朱棣不满的大臣试图搅局。
然而,文书中的内容却让朱元璋面色骤变。
文书详列朱棣私会官员,密函往来的时间,地点,乃至见证人,巨细靡遗,唯独隐去了信件内容及会谈详情。
这些零星线索,或许尚不足以令朱元璋深究。
毕竟,藩王与官员间的交往,自古以来难以绝迹。
朱元璋心知肚明,无论是藩王还是皇子,背后皆有各自的耳目。
虽对此不满,但在未发现儿臣越界之前,他也只能选择半睁眼闭眼。
然而,这份文书特别指出,近期朱棣与六部高官频繁交涉,加之坊间流言四起,称其怀有篡位之意,
这一切,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原来老四方才那番说辞,竟是为掩人耳目,私下拉拢权臣,以壮声势!”
“哼!真是胆大妄为!”
殊不知,朱棣之前的话实乃误会一场。
回味朱棣之言,朱元璋越感其中别有意味,似是在为自己将来的行动打掩护。
而此刻已离宫的朱棣,做梦也想不到事情竟如此巧合。
他刚惹起朱元璋的猜疑,仿佛一切早有预谋。
紧随其后,徐子恒适时出现,如同推波助澜。
若非这般凑巧,或许时日稍长,此事在朱元璋心中便会逐渐淡化。
届时,即便见到徐子恒呈上的报告。
朱元璋心底并非那般容易泛起重重疑云!
然而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