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毒升麻汤(散百六)大凉凡阳毒赤斑,狂言失血者宜此。
竹叶石膏汤(寒五)微寒阳明汗多而渴,鼻衄喜水,暑热烦躁者宜此。
桂苓甘露饮(寒八)微寒凡伏暑发热烦躁,水道不利者宜此。
黄芩清肺饮(寒三八)次寒肺热小水不利,或便血者宜此。
大连翘饮(寒七八)次寒凡风热热毒,大小便不利,及疮毒丹瘤等证宜此。
普济消毒饮(寒十三)大寒凡疫疠大行,憎寒壮热,头肿目闭,喘渴,咽喉不利,俗名大
头瘟、热毒等证宜此。
栀子柏皮汤(寒二三)大寒伤寒身黄,内外俱热者宜此。
白头翁汤(寒一八四)大寒治伤寒热痢。
玄参升麻汤(外四八)次寒瘟疫颊腮肿痛,发斑、咽痛者宜此。
小陷胸汤(寒十六)微凉凡小结胸热邪胀满者宜此。
八正散(寒百十五)大寒凡心经蕴热,脏腑秘结,小便赤涩、血淋等证宜此。
解瘟疫热毒法(寒二四)
清血清便滋阴诸方
犀角地黄汤(寒七九)微凉凡热入血分,吐衄斑黄,及血热血燥,不能作汗,表不解者宜
此。
二阴煎(新补十)大凉心经有热,狂笑、烦热、失血者宜此。
加减一阴煎(新补九)大凉凡水亏火盛,烦热动血者宜此。
五苓散(和一八二)微温凡暑热霍乱泄泻,小水不利,湿肿胀满者宜此。
导赤散(寒一二二)微凉心火小肠热秘,小水不利者宜此。
大厘清饮(新寒五)微寒凡积热闭结,小水不通,热泻等证宜此。
小厘清饮(新和十)性平凡小水不利,湿滞肿胀,泄泻者宜此。
猪苓汤
(和一八八)微凉伤寒下后,发热,小便不利者宜此。
清胃诸方
大和中饮(新和七)性平凡邪结胃脘,气逆食滞者宜此。
小和中饮(新和八)性平胸膈胀满,呕恶气滞者宜此。
小半夏茯苓汤(和九)微温膈间有水,呕吐,心下痞者宜此。
半夏泻心汤(寒二八)微凉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宜此。
吐涌类
属性:独圣散(攻百六)凡邪实上焦,及痰涎积蓄者宜此。
茶调散(攻百七)治同前。
吐剂(新攻一)此有二法,便而且易,可随宜用之。
栀子豉汤(寒二十)伤寒烦热懊,当吐者宜此。
攻下类
属性:峻下诸方
大承气汤(攻一)凡阳明、太阴伤寒,及各经实热内结者宜此。
小承气汤(攻二)凡病在太阴,无表证,潮热脉实,
狂言腹胀者宜此。
调胃承气汤(攻三)凡太阳、阳明,不恶寒,反恶热、潮热,邪入腑者宜此。
桃仁承气汤(攻四)凡伤寒蓄血证,小腹急痛,大便不通而黑者宜此。
大柴胡汤(攻七)凡伤寒表证未除,里证又急,当汗下兼行者宜此。
大陷胸汤(攻九)凡结胸胀痛连腹,手足不可近者宜此。
六一顺气汤(攻八)凡伤寒热邪传里,便实口燥,狂斑潮热,腹胀硬痛等证,宜用此以代三
承气汤。
凉膈散(攻十九)凡三焦六经火邪内结不通者宜此。
百顺丸(新攻六)凡三焦热秘,邪不解者宜此。
茵陈蒿汤(攻三一)谷疸,发热身黄,便结者宜此。
罨结胸法(新因三十)
攻补兼用诸方
黄龙汤(攻二一)凡伤寒热邪传里,当下而气血兼虚者宜此。
玉烛散(攻二四)凡血虚有滞,而热邪传里,腹胀作痛者宜此。
培补类
属性:峻补诸方
大补元煎(新补一)凡元气大虚者,虽有寒邪,亦不可攻,必单培根本,正复邪将自散,或真寒假
热等证皆宜用此。
大营煎(新补十四)此大补元煎之次者也,酌宜用之。
三阴煎(新补十一)凡三阴不足,及风疟多汗,而正气不复,寒热不止者宜此。
六味回阳饮(新热二)凡阴阳大虚,元气将脱者,非此不可。
八珍汤(补十九)气血两虚者宜此。
十全大补汤(补二十)凡气血两虚,恶寒发热,倦卧眩运,自汗诸虚者宜此。
大建中汤(补二三)凡中气不足,厥逆呕吐,虚斑虚火,筋骨疼痛等证宜此。
独参汤(补三五)凡气虚气脱,畏闻诸药气味,及反胃呕吐垂危者,惟此为宜。
参附汤(补三七)凡真阳不足,喘呕呃逆,腹痛厥冷气短者宜此。
参归汤(补三八)凡心虚、血虚、盗汗等证宜此。
补阴诸方
阴煎(新补八)凡肾水真阴不足,而虚火为邪者宜此。
小营煎(新补十五)凡血少阴虚而无火者宜此。
左归饮(新补二)凡命门真阴亏损,虽有寒邪不可攻者宜此。
右归饮(新补三)凡命门阳衰,或阴盛格阳,感邪不可攻者宜此。
四物汤(补八)凡阴虚营弱,病在血分者宜此。
生脉散(补五六)凡热伤元气,口渴气短,烦躁倦怠汗出者宜此。
六味地黄丸(补百二十)阴虚水亏发热等证宜此。
崔氏八味丸(补一二一)凡阴盛格阳,火不归原,及真阳虚败等证宜此。
补中诸方
***汤(补一)凡脾胃虚弱,食少体瘦,疟痢劳倦等证宜此。
五君子煎(新热六)凡脾胃气分虚弱,而微寒当温者宜此。
五味异功散(补四)凡脾胃虚寒,饮食少思,气逆腹满者宜此。
五福饮(新补六)凡五脏气血俱虚者宜此为主。
温胃饮(新热五)凡中寒呕吐吞酸者宜此。
养中煎(新热四)凡中气虚寒,为呕为泄者宜此。
归脾汤(补三二)凡脾虚健忘怔忡,少食困倦,疟痢等证宜此。
参苓白术散(补五四)凡脾胃虚弱,吐泻食少等证宜此。
参术汤(补四十)凡气虚颤掉,泄泻呕吐者宜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