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福饮、温胃饮、圣术煎。若命门母气不足者,治宜如前。若偶食寒凉伤胃,痞满不开,而
不可补者,宜和胃饮加山楂、麦芽之类,或用浓朴温中汤。
一、实滞之痞,当察其所因而治之。若湿胜气滞而痞者,宜平胃散,或《良方》浓朴
汤
,或五苓散。若寒滞脾胃,或为痛为痞,而中气不虚者,浓朴温中汤。若脾寒气滞而痞者,
和胃饮。若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者,解肝煎。若大便气秘,上下不通而痞者,河间浓朴
汤。若胃口停痰而痞者,二陈汤,或橘皮半夏汤。胃寒气滞停痰,痞而兼呕者,加减二陈汤。胶痰不开,壅滞胃口者,药不易化,须先用吐法,而后随证治之。若大便秘结不通,而痞
满不开者,宜微利之。
一、外邪之痞∶凡寒邪感人者,必自表入里,若邪浅在经,未入于府,则饮食如故,稍
深则传入胸次,渐犯胃口,即不能饮食,是亦痞之类也。治此者,但解外邪,而或散或消,
或温或补,邪去则胃口自和,痞满自去。此当于伤寒门求法治之。又伤寒家曰∶阳证下之早
者,乃为结胸,阴证下之早者,因成痞气。此以邪在表而攻其里,邪在阳而攻其阴,不当下
而妄下之,以致邪气乘虚,陷结心下,是误治之害最危者也。实者硬满而痛,是为结胸;虚
者满而不痛,是为痞气,宜审别治之。治法详结胸腹满条中。
述古(共三条)
属性:丹溪曰∶痞满与胀满不同,胀满内胀而外亦形,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盖
由脾气不和,中央痞塞,皆土邪之所为也。有因误下里气虚,邪乘虚而入于心之分为痞者。
有不因误下而得之,如中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而为痞者。有饮食、痰饮不能施化为痞者。
有湿热太甚,邪着心下为痞者。
东垣曰∶伤寒痞者,从血中来,从外之内,从无形。杂病痞者,亦从血中来,从内之外
,从有形。有形以苦泻之,无形以辛散之。《玉机》云∶痞满之病,人皆知气不运也,独东
垣以血病言之,谓下多则亡阴而损血,此前人之未论也。世之用气药治痞而不效者,盖不知
此理故也。
刘宗浓曰∶古方治痞,用黄芩、黄连、枳实之苦以泄之,浓朴、生姜、半夏之辛以散之
,人参、白术之甘温以补之,茯苓、泽泻之咸淡以渗之,随其病之所在以调之也。既痞有湿
,惟宜上下分消其气,果有内实之证,庶可略与疏导。世人苦于痞塞,喜行利药以求速效,
临时通快,痞若再作,益以滋甚,是皆不察夫下多亡阴之意也。如结胸是实邪,大陷胸汤主
之,痞是虚邪,诸泻心汤主之。愚据刘公此论,既云下多亡阴,又云痞是虚邪,诚然善矣,
然欲用诸泻心汤以治虚邪,能无失乎?盖未知塞因塞用,别有神化之妙法,而痞满多在脾,
尤不可以泻心也。
痞满论列方
属性:二陈汤(和一)***汤(补一)五君子煎(新热六)归脾汤(补三二)治中汤(热十)
大和中饮(新和七)温胃饮(新热五)神香散(新和二十)理中汤(热一)加减二陈汤(
和二)圣术煎(新热二五)和胃饮(新和五)理阴煎(新热三)六味回阳饮(新热二)平
胃散(和十七)养中煎(新热四)橘皮半夏汤(和十三)异功散(补四)参姜饮(新热八)
《良方》浓朴汤(和五四)五苓散(和一八二)五福饮(新补六)河间浓朴汤(和三三六)
解肝煎(新和十一)枳术丸(和七九)浓朴温中汤(热九十)
论外备用方
属性:***汤(补一)香砂六君汤(补七)人参养胃汤(和二三四和胃)启脾丸(和八六
行滞)大健脾丸(和八五)小半夏茯苓汤(和九痰痞)嘉禾散(和百六十气痞)八
味理中丸(热七虚寒)沉香桂附丸(热百十一中寒)越鞠丸(和一五四火郁)胡椒理
中汤(热六虚寒)半夏丁香丸(和百三十气滞)沉香降气散(和四十气滞)木香宽中
散(和五五行气)藿香正气散(和二十寒滞)苏子降气汤(和四一顺气)葛花解酲汤
(和一二四)贴痞琥珀膏(外三一八)熨痞方(攻八八)消痞核桃(攻八七)木香人参枳术
丸(和八二)水红花膏(外三一九)消痞膏(外三一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