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杂证谟疝气(1 / 2)

景岳全书 佚名 4153 字 4个月前
🎁美女直播

第**章 杂证谟疝气

经义

属性:《骨空论》曰∶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督脉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

痛,不得前后,为冲疝。

《长刺节论》曰∶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

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

《经脉篇》曰∶足厥阴肝病,丈夫疝,妇人少腹肿。肝所生病,为飧泄、狐疝。足厥阴之别,循胫上睾,结于茎,其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

《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

,左取右,右取左。

《脉解篇》曰∶厥阴所谓疝,妇人少腹肿也。阴亦盛而脉胀不通,故曰隆疝也。

《阴阳别论》曰∶三阳为病,发寒热,其传为疝。

《经筋篇》曰∶足阳明之筋,病疝,腹筋急。足太阴之筋,病阴器纽痛,下引

脐两胁痛。足厥阴之筋,病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

《四时气篇》曰∶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

,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熏肝,散于肓,结于脐。

《玉机真藏论》曰∶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

而痛,出白,一名曰蛊。

《本藏篇》曰∶肾下则腰*痛,不可以俯仰,为狐疝。

《平人气象论》曰∶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脉急者,疝瘕少腹痛。

《脉要精微论》曰∶诊得心脉而急,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心脉微滑为心疝引脐,小腹鸣。肝脉滑甚为疝。脾脉

微大为疝气,滑甚为癃,涩甚为肠;**为内,多下脓血。肾脉滑

甚为癃。

《大奇论》曰∶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

疝。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

《五脏生成篇》曰∶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名曰肝痹,得

之寒湿,与疝同法。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

《四时刺逆从论》曰∶厥阴滑则病狐疝风。少阴滑则病肺风疝。太阴滑则病脾风疝。阳

明滑则病心风疝。太阳滑则病肾风疝。少阳滑则病肝风疝。

《至真要大论》曰∶阳明司天,丈夫疝,妇人少腹痛。阳明之胜,外发疝。太阳在

泉,民病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痛。太阳之复,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太阴在泉

,主胜,甚则为疝。

论证(共三条)

属性:疝气病者,凡小腹**为肿为痛,止作无时者,皆是也。但疝证不一,如《内经》所谓

狐疝者,以其出入不常也。有言疝者,以其顽肿不仁也。有冲疝者,以其自少腹上冲而痛

也。有厥疝者,以结气在阴而气逆为疝也。有疝瘕者,以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也。

有六经风疝者,如《四时刺逆从论》所言者是也。有小肠疝者,如《邪气脏腑病形篇》所言

者是也。凡此七者,总皆疝之为义。然疝之为病,不独男子有之,而妇人亦有之,经曰∶有

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又曰∶厥阴所谓疝,妇人少腹肿也。至若冲

疝、瘕之属,亦皆男妇之所同病者。然惟**之病,独在男子,而他则均当详察也。观张子

和曰∶夫遗溺、闭癃、阴痿、脬痹、精滑、白淫,皆男子之病也。若血涸不月,月罢腰膝上

热,足,嗌干,癃闭,少腹有块,或定或移,前阴突出,后阴痔核,皆女子之疝也,

但女子不谓之疝,而谓之瘕。若年少而得之,不计男子妇人,皆无子。此说诚非谬也。然今

人但言男子之疝,而全不知妇人之疝,殊失之矣。

一、疝气所属,本非一经。如《内经》所云∶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督脉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又曰∶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又曰

∶三阳为病,发寒热,其传为疝。又曰∶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又曰∶邪客于足

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又如心肝脾肺肾五疝之脉,各有所辨,此《素问》言诸经之疝也。又经筋等篇言足阳明之筋,病疝腹筋急;足太阴之筋,病阴器纽痛,下引脐,两

胁痛;足厥阴之筋,病阴器不用等义,此《灵枢》言诸经之疝也。自张子和云疝有七,前人

论者甚多,其非《灵枢》《素问》《铜人》之言,予皆不取;乃引《灵枢》之论曰∶足厥阴

之筋,聚于阴器。故阳明与太阴之筋,皆会于阴器。惟厥阴主筋,故为疝者,必本之厥阴。

此子和之意,以疝为筋病,而筋主于肝,故谓疝必厥阴,似亦有理,而实则不然。观《内经

》诸论之如前者,谓非《灵》《素》之言,而子和皆不可取乎?且筋虽主于厥阴,然散见诸

经,即为诸经之筋矣。若病在诸经,固可因筋而废经乎?矧如《厥论》曰∶前阴者,宗筋之

所聚,太阴阳明之合也。又《痿论》曰∶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此亦

可以不取乎?然则小腹前阴之经,则厥阴、少阴、太阴、阳明、少阳、太阳,以至冲、任、

督脉皆有所涉。今考《铜人经》治疝之法,则诸经皆有俞穴,若谓止属厥阴,则诸经皆可废

矣。即子和亦历指诸经之穴,谓诸穴虽亦治疝,然终非受疝之地,此说何也?自后丹溪遂因

子和之言,谓经有七疝,寒、水、筋、血、气、狐、也,专主肝经,与肾经无相干。再至

戴原礼,又因丹溪之说,云疝本属厥阴之一经,余尝见俗说小肠、膀胱下部气者,皆妄言也。呜呼!此等议论,皆后学逞亿之见,果堪信乎?果堪法乎?医失真传,类多如此,故非《灵

》《素》《铜人》之言,余诚不敢取也。今录《铜人》治疝穴法,条列后章,以便后人用证。

一、疝气之病,有寒证,亦有热证,然必因先受寒湿,或犯生冷,以致邪聚阴分,此其

肇端之始,则未有不因寒湿而致然者。及其病郁既久,则郁而成热者有之;或以阳脏之人,

火因邪聚,而湿热相资者亦有之,故在《内经》言疝,则寒热皆有所论。如曰∶病在少腹,

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曰∶阴亦盛而脉胀不通,故曰癃疝也。曰∶肝痹

得之寒湿,与疝同法。曰∶太阳、太阴、阳明之胜复,皆有疝气,是皆言疝之寒也。又如曰

∶脾风传肾,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曰∶足厥阴之筋,病阴器不用,

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是皆言疝之热也。此《内经》之言寒言热,未尝偏废

者如此。

观丹溪曰∶自《素问》而下,皆以为寒,盖寒主收引,经络得寒则引而不行,所以作痛

者。然亦有踢冰、涉水,终身不病此者,无热在内故也。大抵此证始于湿热在经,郁而至久

,又得寒气外来,不得疏散,所以作痛,若只作寒论,恐未为备。此丹溪之论如此,故其治

多从火而借用山栀、黄柏之属,余则不能无言也。观《内经》之言疝者如前,原非只作寒论

,第言寒者较多于热,亦自疝家之正理,不可易也。矧疝以寒邪入经,所以为痛,及其久也。方为郁热,使其始不受寒,何由致疝,此寒为本而热为标也。若谓始于湿热在经,又得邪

气外来,所以作痛,则反以热为本,而寒为标矣,岂其然乎?至若踢冰、涉水,终身不痛者

,此虽有贵贱之分,久暂之异,然必以阳气内实,而寒不能犯者有之。若谓无热在内,故寒

自不入,又岂其然乎?此致病之因,有不得不辨也。是以《内经》之论,凡至切至当者,胡

可弗遵,后世之谈,其多凿多偏者,安庸尽信?

再若治此之法,固不可必其为寒,又不可必其为热。但治初受之邪,必当以温经散寒,

行气除湿为主。切不可早用寒凉,致留邪气,则遗害非浅。及其久也,则有始终以寒者,有

因寒郁热者,有元阳受伤而虚陷日甚者,但当察其形气病气,因病制方。若果有热证热脉显

然外见者,方可治以寒凉。如无热证可据,而执云大抵疝由湿热,则无者生之,有者甚之矣。此习俗之通弊,有不可不鉴也。

论治(共十一条)

属性:凡治疝之法,当察所由,此虽以受寒受湿,因而成疝,然或以**,或以劳损,或以郁

怒,或以饮食酒湿之后,不知戒慎,致受寒邪,则以阴求阴,流结于冲任血气之海,而下归

阴分,遂成诸疝。故其为病,则有遇寒而发者,有郁久成热,遇热而发者。有郁则气逆,遇

郁怒而发者。有湿因寒滞,遇湿而发者。有疲极则伤筋,遇劳苦而发者,有虚邪在少阴、厥

阴,遇**而发者。有饮食之湿在阳明、太阴,遇酒酪而发者。至其久也,则正气陷而不举

,邪气留而不去,而为、为木,难于愈矣。故治此者,必当因其所因,辨而治之,则无不

随手可愈。若茫然混然,徒执一偏之见,而至老不寤者,即与之谈,终无益也。

一、治疝必先治气,故病名亦曰疝气,非无谓也。盖寒有寒气,热有热气,

湿有湿气,

逆有逆气,气在阳分则有气中之气,气在阴分则有血中之气。凡气实者,必须破气;气虚者

,必须补气。故治疝者,必于诸证之中,俱当兼用气药。

一、疝之暴痛或痛甚者,必以气逆,宜先用荔香散。气实多滞者,宜《宝鉴》川楝散,

或天台乌药散。非有实邪而寒胜者,宜暖肝煎主之。

一、寒疝最能作痛,多因触冒寒邪,或犯生冷所致。凡喜暖畏寒,脉弦细,鼻尖手足多

冷,大小便无热之类,皆是也。寒微者,宜荔香散、暖肝煎、肾气丸、神应散、丁香楝实丸

之类主之。寒甚者,宜《医林》四神丸、百一选方、十补丸、胡芦巴丸、沉香桂附丸之类主

之。一法以五积散加盐炒吴茱萸、小茴香各一钱,姜五片,葱白五寸,同煎,空心热服,大

治气痛不可忍。

一、热疝大能作痛,凡火邪聚于阴分而为痛者,必有热证热脉,或大便秘结,或小水热

闭不通,或为胀为满而烦热喜冷者是也。宜大厘清饮,或茵陈饮加茴香、川楝子之类。或以

加味通心饮、葵子汤之类主之。又有肾本不虚,而肝经湿热火旺,茎中作痛,筋急缩,或痛

,或痒,或肿,或挺纵不收,白物如精,随溺而下者,此筋疝也,宜龙胆泻肝汤主之。

一、湿疝多为重坠胀满,然亦有痛者,宜以前寒热证参而治之。有不痛而久坠不愈者,

是即疝之属,单宜治湿理气。以加味五苓散,或《局方》守效丸,或苍术散,或三层茴香

丸之属主之。一云凡治疝,非断**、浓味,不能取效。

一、疝病遇酒而发者,多因湿热,当先去其湿。湿而热者,大厘清饮加茴香、川楝之属。湿兼寒者,宜加味五苓散主之,或以葛花解酲汤加减用之。

一、血结少腹间者,是为血疝,但察其非气、非食,小腹硬而有形,大便秘结而黑

,小水利者,必血积血疝之属。宜桃仁膏,或桃仁煎,或玉烛散之类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