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杂证谟疝气(2 / 2)

景岳全书 佚名 4153 字 4个月前
🎁美女直播

一、疝遇**而发者,是必阴虚之属。若阴虚兼动相火者,宜以六味地黄汤加黄柏、知

母、山栀、茴香、川楝之类主之。若阴虚无火,或兼寒痛精虚者,宜理阴煎,或八味地黄汤

加茴香、枸杞之类,或用暖肝煎主之。

一、疝久者必多虚证,或以元气本虚而偶患者,亦有虚证,或不耐劳苦而微劳即发者,

亦有虚证,当以脉证辨之。凡治虚疝,当察其虚在阴分,或在阳分。阴虚者,轻则暖肝煎、

八味地黄汤。甚则理阴煎、补阴益气煎之类,酌而用之。阳虚者,宜温胃饮、归脾汤、补中

益气汤之类主之。若阳虚至甚者,必用桂、附、椒、姜,或以六味回阳饮之类主之。若虚中

挟滞者,宜以前法为主,而加以疏导之药。如川楝、茴香、枳实、山楂、栀子之属,酌其宜

而佐用之。

一、疝有邪实当下者,详后条张子和论中。

述古(共八条)

属性:《巢氏病源》曰∶诸疝者,阴气积于内,复为寒气所加,使营卫不调,气血虚弱,故风

冷入其腹内而成疝也。疝者,痛也。或小腹痛,不得大小便;或手足厥冷,绕脐痛,自汗;

或冷气逆上抢心腹,令心痛;或里急而腹痛,此诸候非一,故云诸疝也。

许学士云∶大抵此疾虽因虚得之,不可以虚而骤补。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

不去,其病则实。故必先涤所蓄之热,然后补之。是以诸方多借巴豆气者,盖谓此也。

刘宗浓云∶谨按疝证虽始为因虚而得,必邪实迫痛而未下者,故当先泻而后补也。至有

虚甚迫痛,上为呕逆,或下有遗精者,此邪实正虚之甚矣,此欲不补可乎?但恐补之则无益

,泻之则气转陷,幸而获生者,鲜矣。

陈无择曰∶经云七疝、诸疝等义,更不见名状,但有寒疝、疝、狐疝而已。唯《大奇

论》列五脏脉为五疝者如前。大抵血因寒泣则为瘕,气因寒聚则为疝。但五脏脉理不同,不

可不辨。且肾脉本沉,心脉本滑,受寒则急,于理乃是。肝脉本弦,肺脉本涩,并谓之沉,

未为了义。又脾不出本脉,但云急为疝,亦文义之缺也。凡云急者,紧也,紧为寒,亦可类

推。且贼风入腹亦为疝,冒暑履湿皆能为疝,当随四气改易急字,风则浮弦,暑则洪数,湿

则缓细,于理始明。要知疝虽兼脏气,皆外所因也,寒泣、风散、暑郁、湿着、绞刺击搏,

无有定处,仓卒之际,痛不堪忍,世人称为横弦、竖弦、膀胱小肠气、贼风入腹等,名义不

同,证状则一。

张子和曰∶《内经》曰∶木郁则达之。达谓吐也,令条达其气也。肝之积,本当吐者,

然观其病之上下,以顺为贵。仲景所谓上宜吐,下宜泻者,此也。敢列七疝图于下,以示后

之君子,庶几有所凭借者焉。

寒疝∶其状囊冷,结硬如石,**不举,或控**而痛。得于坐卧湿地,或寒

月涉水,

或冒雨雪,或坐卧砖石,或风冷处使内过劳,宜以温剂下之,久而无子。

水疝∶其状肾囊肿痛,阴汗时出,或囊肿而状如水晶,或囊痒而搔出黄水,或少腹中按

之作水声。得于饮水、醉酒,使内过劳,汗出而遇风寒湿之气,聚于囊中,故水多,令人为

卒疝,宜以逐水之剂下之。有漏针去水者,人多不得其法。

筋疝∶其状**肿胀,或溃,或脓,或痛而里急筋缩,或茎中痛,痛极则痒,或挺纵不

收,或白物如精,随溲而下。久而得于房室劳伤,及邪术所使,宜以降心之剂下之。

血疝∶其状如黄瓜,在少腹两旁,横骨两端约中,俗云便痈。得于重感春夏大燠,劳动

使内,气血流溢,渗入脬囊,留而不去,结成痈肿,肿少血多。宜以和血之剂下之。

气疝∶其状上连肾区,下及**,或因号哭忿怒,则气郁之而胀,怒哭号罢,则气散者

,是也。有一治法∶以针出气而愈者;然针有得失,宜以散气之药下之。或小儿亦有此疾,

俗曰偏气。得于父已年老,或年少多病,阴痿精怯,强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此疝

不治,惟筑宾一穴灸之。

狐疝∶其状如瓦,卧则入小腹,行立则出小腹入囊中。狐,昼则出穴而溺,夜则入穴而

不溺,此疝出入上下往来,正与狐相类也。亦与气疝大同小异,今人带钩钤是也。宜以逐气

流经之药下之。

疝∶其状**肿缒,如升如斗,不痒不痛者是也。得之地气卑湿所生,故江淮

之间,湫塘之处,多感此疾。宜以去湿之药下之。女子**突出,虽以此类,乃热则不禁固

也,不可便谓虚寒而涩之,燥之、补之。本名曰瘕,宜以苦下之,以苦坚之。王太仆曰∶阳

气下坠,阴气上争,上争则寒多,下坠则筋缓,故睾垂纵缓,因作疝也。以上七疝,下去

其病之后,可调则调,可补则补,各量病势,勿拘俗法。经所谓阴盛而腹胀不通者,癃疝

也。不可不下。

刘宗浓曰∶按子和所论,病本经络之原,至为详尽,但七疝名固不同,治法当异,然俱

用攻下之法,愚切疑焉。虽钱仲阳亦曰∶肝为相火,有泻无补;丹溪有曰∶肝只是有余,肾

只是不足。夫厥阴一经受疝,宜通勿塞固宜,亦当视其浅深而行之可也。况有邪气客于膀胱

、小肠之经者;若干于少阴肾经,则宜通勿塞之法,可例用乎?

愚谓子和七疝之治,虽各有不同,然无非用下,则不能无偏。故刘宗浓、徐用诚皆疑而

议之,亦谓其太过耳。非谓尽不可用也。再观丹溪之法,则曰治疝大不宜下,是又相左之甚

矣。余因考子和治按,如治蔡参军,因坐湿地,疝痛不堪,用导水丸下之而愈。又治一人因

疟渴,过饮浆水病疝,医进姜附,为燥热所壅,以致**重坠,大如升斗,乃先以导水丸,

后用猪肤散,大下之而愈。又治一夫病卒疝,赤肿大痛,数日不止,诸药如石投水,遂以导

水丸,次以通经散,大下之而愈。若此类者,岂皆不可下乎?故但宜酌其虚实缓急,如或为

邪热所闭,或以少年暴疾,或以肿硬赤痛之极者,则如导水丸、三花神丸、禹功散之类,

皆所当用。盖邪盛而急,势不可当,有非行气利水等剂所能及者,则不得不攻,此子和之法。亦自有必不可废者,是不可不察也。

《辨疑录》云∶治疝者,每用五苓散内加行气之药,获效者多。按药性,猪苓、泽泻分

理阴阳,以和心与小肠之气,白术调脾,并利脐腰间湿及死血,茯苓淡利膀胱水,桂能伐肝

邪,茴香善治小肠之气,金铃子、橘核去膀胱之气,槟榔下气,少加木通以导引小肠之邪,

屡用屡验。

诸经治疝灸法

属性:足阳明经∶气冲、归来、水道、阴市、大巨、陷谷。

足太阴经∶冲门、府舍、阴陵泉、三阴交。

足太阳经∶肝俞、次、合阳、承山、金门。

足少阴经∶肓俞、四满、阴谷、筑宾(治小儿胎病)、交信、太溪、照海、然谷。

足厥阴经∶急脉、曲泉、中都、蠡沟、中封、太冲、行间、大敦。

足少阳经∶五枢、肩井、丘墟。

督脉∶命门、长强。

任脉∶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

一法∶于关元两旁相去各三寸青脉上,灸七壮即愈。左灸左

,右灸右,用验。

一法∶令病者合口,以草横量两口角为一折,照此再加二折,共为三折,屈成三角如△

样,将上角安脐中心,两角安脐下两旁,当下两角处是穴,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左右俱患

,即两灸之。艾柱如麦粒,灸十四壮或二十一壮即安。

一、阑门穴在**根两旁各开三寸是穴,针一寸半,灸七壮,治木肾偏坠。按∶此即

奇俞中泉**。《千金翼》云∶在横骨旁三寸,治卵偏大,灸百壮,三报之。

一、外陵穴在脐左右各开一寸半,灸疝立效,永不再发,屡用屡验。

一、风市穴在膝上七寸外侧两筋间。又取法∶令正身平立,直垂两手着腿,当中指尽

处陷中是也。针五分,灸七壮。《千金》云∶灸百壮,重者,五六百壮。治疝气,外肾肿,

小肠气痛,腹内虚鸣,此风痹疼痛之要穴。

熨治法

属性:严氏云∶用食盐半斤,炒极热,以故帛包熨痛处。

一法、用泥葱白一握,置脐中,上用熨斗熨之。或上置艾灼之,妙。或以葱白为一束,

去须、叶,切为寸浓葱饼,烘热置脐上,仍以熨斗熨之,尤便而妙。

疝气论列方

属性:荔香散(新因二八)川楝散(和三二六)加味通心饮(寒三三)暖肝煎(新热十五)理

阴煎(新热三)龙胆泻肝汤(寒六三)六味丸(补百二十)八味丸(补一二一)葛花解酲汤

(和一二四)温胃饮(新热五)肾气丸(热一七七)归脾汤(补三二)加味五苓散(和一八

四)玉烛散(攻二四)五积散(散三九)丁香楝实丸(热一七九)苍术散(和三二八)葵

子汤(寒一二四)天台乌药散(和三二九)桃仁煎(攻三九)桃仁膏(和三百三十)茵陈饮

(新寒八)《百选》十补丸(热一七四)神应散(热一**)守效丸(和三三一)《医林》

四神丸(热一五三)神佑丸(攻四八)禹功散(攻四一)三层茴香丸(热一八一)导水丸(

攻七一)胡芦巴丸(热一七八)六味回阳饮(新热二)大厘清饮(新寒五)沉香桂附丸(热

百十一)补中益气汤(补三十)补阴益气煎(新补十六)

论外备用方

属性:荔核散(和三二七气疝)祛痛散(和七一气逆)木香导气丸(因二七六)降椒酒(

和二三八风湿)苦楝丸(热百八十奔豚)加减柴苓汤(和一九三湿疝寒热)蟠葱散(

热百十寒滞)羊肉汤(热一七六寒疝)疝气神方(因二七二二七四)去铃丸(因二七

七)夺命丹(热一八二阴寒)当归羊肉汤(热一七六寒疝)川楝丸(因二**寒滞)

固元丹(固三一虚寒)湿疝阴丸作痛(因二七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