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杂证谟诸气(1 / 2)

景岳全书 佚名 8142 字 4个月前
🎁美女直播

经义

属性:《本神篇》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详二十九卷,遗精门)

《天元纪大论》曰∶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生气通天论》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

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

之本也。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勿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

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

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

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

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四气调神论》曰∶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

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

,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豪雨数起,

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惟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六元正纪大论》帝曰∶天地之气,盈虚如何?岐伯曰∶天气不足,地气随之。地气不

足,天气从之。运居其中而常先也。故上胜则天气降而下,下胜则地气迁而上,多少而差其

分。微者,小差;甚者,大差。甚则位易气交易,则大变生而病作矣。

《五常政大论》帝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故其何也?岐伯曰∶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大小之异也。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热

而左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

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此腠理开

闭之常,大小之异耳。

《五营运大论》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凭

乎?曰∶大气举之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

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化生也。

《方盛衰论》曰∶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阴阳并交,至人之所行。阴阳

并交者,阳气先至,阴气后至,是以圣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

《太阴阳明论》曰∶喉主天气,咽主地气。

经义

属性:《至真要大论》帝曰∶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帝曰∶阳

明,何谓也?曰∶两阳合明也。帝曰∶厥阴何也?曰∶两阴交尽也,气之相守司也,如权衡之

不得相失也。夫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此之谓也。

《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

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

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

厥。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阴者,藏精而起亟也

;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

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

耳目聪明,气立如故。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应象大论》曰∶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

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

者,形伤气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

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

,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

《太阴阳明论》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虚。

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

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详脾胃门)

《终始篇》曰∶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

《痹论》岐伯曰∶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阴阳别论》曰∶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寒热病篇》曰∶足太阳入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

,锐。阳气盛则目,阴气盛则瞑目。

《口问篇》曰∶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大惑论》曰∶夫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方盛衰论》曰∶雷公请问,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帝曰∶阳从左,阴从右,

老从上,少从下。

经义

属性:《六元正纪大论》帝曰∶四时之气,至有早晏高下左右,其候何如?岐伯曰∶行有逆顺

,至有迟速。故太过者,化先天;不及者,化后天。帝曰∶愿闻其行何谓也?曰∶春气西行

,夏气北行,秋气东行,冬气南行。故春气始于下,秋气始于上,夏气始于中,冬气始于标。春气始于左,秋气始于右,冬气始于后,夏气始于前。此四时正化之常。故至高之地,冬

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必谨察之。帝曰∶愿闻同化何如?岐伯曰∶风温春化同,热

曛昏火夏化同,胜与复同,燥清烟露秋化同,云雨昏暝埃长夏化同,寒气霜雪冰冬化

同。此天地五运六气之化,更用之盛衰也。

《四气调神论》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

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谓蕃莠,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此夏气

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疟,奉收者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

气以明。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谓闭藏

,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逆

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

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

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

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至真要大论》帝曰∶分至何如?岐伯曰∶气至谓之至,气分谓之分,至则气同,分则

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也。

《脉要精微论》曰∶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

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如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帝曰∶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者,何也?岐伯曰

∶四时之气使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

,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始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

;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帝曰∶其时有

反者何也?曰∶是不应四时之气,**主其病者,是必以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以其所胜时

者起也。

《四时刺逆从论》曰∶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

骨髓中。帝曰∶敢问其故。岐伯曰∶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

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

,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脏。是故邪气

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

乱气不生。

《金匮真言论》曰∶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

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

病在四肢。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

善病痹厥。

《营卫生会篇》曰∶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

,至阴而止。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陇,日西而阳

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

已,与天地同纪。

经义

属性:《天元纪大论》曰∶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

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天以六

为节,地以五为制,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为

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六节藏象论》曰∶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五日谓

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

帝曰∶何以知其胜?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

所胜也,命曰气淫。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

迫。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

工不能禁也。

《五营运大论》曰∶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

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氏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异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

,则天地之门户也。上下相遘,寒暑相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东方生风,在气为柔。南方生火,在气为息。中央生湿,在气为充。西方生燥,在气为成。北方生寒,在气为坚。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侮反

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

《五常政大论》帝曰∶太虚廖廓,五运回薄,衰盛不同,损益相从。愿闻平气何如而名?何如而纪也?岐伯曰∶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帝曰∶其不

及奈何?曰∶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监,金曰从革,水曰涸流。帝曰∶太过何谓?曰∶

木曰发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坚成,水曰流衍。帝曰∶其岁有不病,而脏气不应不

用者,何也?岐伯曰∶天气制之,气有所从也。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白起金用

,草木HT。阳明司天,燥气下临,肝气上从,苍起木用而立,土乃HT。太阳司天

,寒气下临,心气上从,而火且明,丹起金乃HT。厥阴司天,风气下临,脾气上从,

而土且隆,黄起水乃HT。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白起金用,草木HT。

太阴司天,湿气下临,肾气上从,黑起水变。

《至真要大论》帝曰∶五气**,盈虚更作,余知之矣。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

如?岐伯曰∶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

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

帝曰∶地化奈何?曰∶司天同候,间气皆然。帝曰∶间气何谓?曰∶司左右者,是谓间气

也。主岁者,纪岁。间气者,纪步也。帝曰∶岁主奈何?曰∶厥阴司天为风化,在泉为酸化

,司气为苍化,间气为动化。少阴司天为热化,在泉为苦化。不司气化,居气为灼化。太阴

司天为湿化,在泉为甘化,司气为HT化,间气为柔化。少阳司天为火化,在泉为苦化

,司气为丹化,间气为明化。阳明司天为燥化,在泉为辛化,司气为素化,间气为清化。太

阳司天为寒化,在泉为咸化,司气为玄化,间气为藏化。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

色所生,五脏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故曰∶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此之谓也。帝曰∶气之上

下何谓也?岐伯曰∶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地

之分也,地气主之。以名命气,以气命处,而言其病。半,所谓天枢也。帝曰∶胜复之动,

时有常乎?气有必乎?岐伯曰∶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

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有胜则复,无胜则否。帝曰∶六气之胜,何以候之?岐

伯曰∶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燥受邪,肺病

生焉。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

生焉。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所谓感邪而生病也。乘年之虚,则邪甚

也。失时之和,亦邪甚也。遇月之空,亦邪甚也。重感于邪,则病危矣。

《六微旨大论》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应

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生则病。

帝曰∶请言其应。岐伯曰∶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

;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承之。帝曰∶何也?岐伯曰∶亢则害,承乃制,制

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帝曰∶六气应五行之变何如?岐伯曰∶位有始终

,气有国中,上下不同,求之亦异也。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

候其时,气可与期。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帝曰

∶何谓气交?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

,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帝曰∶何谓国中?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

奇,中气同法。帝曰∶国中何也?曰∶所以分天地也。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帝曰

∶其升降何如?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帝曰∶其用何如?曰∶升已而降,降者谓

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

相因,而变作矣。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

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六元正纪大论》帝曰∶气至而先后者,何?岐伯曰∶运太过,则其至先;运不及,则

气至后;非太过非不及,则至当时,非是者HT也。岐伯曰∶数之始,起于上而终于下

,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上下交互,气交主之,岁纪毕矣。故曰∶位

明气月可知乎。所谓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甚则

水闭肿,随气所在,以言其变耳。帝曰∶水发而雹雪,土发而飘骤,木发而毁折,金

发而清明,火发而曛昧。何气使然?岐伯曰∶气有多少,发有微甚。微者当其气,甚者

兼其下,征其下气而见可知也。帝曰∶五气之发,不当位者,何也?曰∶命其差。帝曰∶差

有数乎?曰∶后皆三十度而有奇也。

《气交变大论》岐伯曰∶德化者,气之祥。政令者,气之章。变易者,复之纪。灾HT

者,伤之始。气相胜者,和。不相胜者,病。重感于邪则甚也。帝曰∶善言天者,必应

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

,通神明之理。非夫子孰能言至道欤!

经义

属性:《天元纪大论》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

忧恐。

《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

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本藏篇》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者也。

《六节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

本,魄之处也,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为阴中之少阴

,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

、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

《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臭臊。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

味苦,其臭焦。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臭香。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

臭腥。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其臭腐。

《天年篇》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

盛,肌肉方长,故好趋

。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

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班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

,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

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

脏经脉虚空。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

,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

,阴阳和,故能有子。

《脉度篇》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

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五藏生成篇》曰∶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

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

《海论》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胃为水谷之海,冲脉为十二经

之海,膻中为气之海,脑为髓之海。得顺者生,得逆者败;知调者和,不知调者害。

《五味篇》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其大气

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

《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

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详眼目门)

《卫气篇》曰∶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

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气在腹者,止之背,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

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

《动输篇》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

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

《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脉宗气也。(详脾胃门)

《邪客篇》帝曰∶人有八虚,各何以候?岐伯曰∶以候五脏。心肺有邪,其气留于两肘

;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流于两髀;肾有邪,其气流于两。凡此八虚者,

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经络骨节机关,

不得屈伸。故病挛也。

《太阴阳明论》曰∶四肢皆禀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详脾胃门)

《五藏别论》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

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

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

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

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能实也。

《平人绝谷篇》曰∶平人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实更虚。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

,血脉和则精神乃居。

《邪气脏腑病形篇》帝曰∶天寒地冰,而其面不衣何也?岐伯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

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详面病门)

《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宫,**藏焉,气化则能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