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杂证谟诸气(2 / 2)

景岳全书 佚名 8142 字 4个月前
🎁美女直播

《忧恚无言篇》帝曰∶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塞,何气出行,使音不彰?愿

闻其方。少师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详声喑门)

经义

属性:《五脏别论》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

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

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动输篇》曰∶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脉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

往来。(详脾胃门)

《五十营篇》曰∶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

,气行六寸。(详脉神章)

《根结篇》曰∶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所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持其脉

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

,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

气,予之短期。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也,以知五脏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数乍疏

也。

《玉机真藏论》曰∶春脉如弦。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

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

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夏脉如钩。(详脉神章)

《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

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详脉神章)

《平人气象论》曰∶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平人之常气禀于胃,人无胃

气曰逆,逆者死。脉无胃气亦死。(详脾胃门)

经义

属性:《阴阳清浊篇》帝曰∶愿闻人气之清浊。岐伯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

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帝曰∶夫

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别之奈何?岐伯曰∶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

,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清者,其气滑;浊者

,其气涩。此气之常也。

《决气篇》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

,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曰∶上焦

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曰∶腠理发泄,汗出

溱溱,是谓津。何谓液?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

泽,是谓液。何谓血?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曰∶壅遏营气,令无

所避,是谓脉。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

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

候也。

《卫气失常篇》曰∶人有肥、有膏、有肉。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

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此别于众人者也。

《寿夭刚柔篇》曰∶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详生死门)

经义

属性:《营卫生会篇》∶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详血证门)

《五音五味篇》曰∶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

荣口唇,故须不生焉。是故圣人视其颜色,黄赤者,多热气。青白者,少热气。黑色者,多

血少气。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多气少血。阳明,常多血多气。厥阴,

常多气少血。少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血少气。此天数之常也。

《八正神明论》曰∶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营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

可不谨养。

经义

属性:《本藏篇》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

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阖者也。

《营卫生会篇》帝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

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卫气行篇》曰∶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

十五周。是以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

《痹论》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

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剽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

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

《禁服篇》曰∶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逆调论》曰∶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

《生气通天论》曰∶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经义

属性:《营气篇》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

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

纪。

《邪客篇》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

详脾胃门)

《经脉篇》曰∶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玉版篇》曰∶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详脾胃门)

《五味篇》曰∶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

矣。

《平人绝谷篇》曰∶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详死生门)

《终始篇》曰∶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详饮食门)

《病能论》曰∶食人于阴,长气于阳。

《阴阳清浊篇》帝曰∶愿闻人气之清浊。岐伯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

者注阳。

经义

属性:《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详脾胃门)

《阴阳应象大论》曰∶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

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化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

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浓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浓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浓则泄,薄

则通。气薄则发泄,浓则发热。气味,辛甘发

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详脾胃门)

《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

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

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浓。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

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气骨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宣明五气篇》曰∶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详饮食门)

经义

属性:《经脉篇》曰∶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

,而经脉大盛。

《厥论》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夫酒气盛而剽悍,肾气日衰,阳气独

胜。故手脚为之热也。

《营卫生会篇》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者,何也?岐伯曰∶

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

《论勇篇》帝曰∶怯士之得酒,怒不避勇士者,何藏使然?少俞曰∶酒者,水谷之精,

熟谷之液也。其气剽悍,其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满于胸中,肝浮胆横。当是之

时,固比于勇士,气衰则悔。与勇士同类,不知避之,名曰酒悖也。

经义

属性:《刺节真邪论》帝曰∶有一脉生数十病者,或痛,或痈,或热,或寒,或痒,或痹,

或不仁,变化无穷,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邪气之所生也。帝曰∶余闻气者,有真气,有

正气,有邪气。何谓真气?岐伯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正气者,正风

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

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虚邪之中人也。洒淅

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

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

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

而不去,则为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余义详本经)

《通评虚实论》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帝曰∶虚实如何?岐伯曰∶气虚者,肺

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藏皆如此。

《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小针解》曰∶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浊气

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

肠胃,故曰浊气在中也。清湿在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曰清气在下也。

《阴阳应象大论》曰∶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

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经义

属性:《寿夭刚柔篇》曰∶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藏;寒伤形,乃应形;风

寒伤筋,筋脉乃应,此形气外内之相应也。

《脉要精微论》曰∶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

汗而寒。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

《刺志论》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

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气虚身热,此谓反

也。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

,此谓反也。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

,湿居下也。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脉大血少者,脉

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

寒也。

《宣明五气篇》曰∶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

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五积

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

虚而相并者也。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为五

劳所伤。

《举痛论》帝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

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

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气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

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

大泄,故气泄矣。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

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

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诸寒气等义详心腹痛门)

《本神篇》曰∶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

利。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气虚则厥,

实则胀,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忧愁者,气闭塞而不

行。

《口问篇》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详虚损门)

《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

惊骇。

《厥论》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详厥逆门)

《逆调论》帝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详寒热门)

《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详风痹门)

《痿论》帝曰∶五脏使人痿何也?岐伯曰∶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者,则生痿

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不任地也。(详痿

证门)

《百病始生篇》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岐伯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

乃成积也。(详积聚门)

《评热病论》曰∶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

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至真要大论》曰∶诸气郁,皆属于肺。

《病能论》曰∶有病怒狂者,生于阳也。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详癫狂

门)

《阴阳别论》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经义

属性:《五常政大论》曰∶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无致邪,无

失正,绝人长命。

《上古天真论》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虚无

,真气从之,病安从来。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玉机真藏论》曰∶

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

,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

;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疏五过论》曰∶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

竭绝,形体毁沮)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循求其理,求之不得,过在表里。

《六元正纪大论》曰∶司气以热,用热无犯。司气以寒,用寒无犯。司气以凉,用凉无

犯。司气以温,用温无犯。间气同其主无犯。异其主则小犯之,是谓四畏。必谨察之。故曰

∶无失天信,无逆气宜,无翼其胜,无赞其复,是谓至治。

《至真要大论》帝曰∶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岐伯曰∶治其王气,是以

反也。帝曰∶不治王气而然者,何也?曰∶不治五味属也。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

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

之由也。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浓

,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

《根结篇》曰∶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

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

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阴

阳俱有余也,急泻其邪,调其虚实。故曰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此之谓也。

《刺**》帝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瓦斯,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以上俱经

旨)

经义

属性:夫人之有生,无非受天地之气化耳。及其成形,虽有五行五志,五脏六腑之辨,而总惟

血气为之用。然血无气不行。血非气不化,故经曰∶血者,神气也。然则血之与气,诚异名

而同类,而实惟气为之主。是以天地间阴阳变迁,运数治乱,凡神神奇奇,作于杳冥莫测之

乡者,无非气化之所为。使能知此而气得其正,则何用弗臧。一有违和,而气失其正,则何

往弗否?故帝曰∶百病生于气也。又近见应震王氏曰∶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堪笑道中人

,未到知音处。旨哉斯言!是实治身治病第一大纲,而后学鲜有知者。且轩岐言气,既已靡

遗,奈何久未发明,终将冥讳。故余摭其精微,类述一十五条,详列如前。俾后学得明造化

之大源,则因理触机,而拯济无穷,斯见轩岐赞育之恩,与地同矣。时崇祯丙子,后学介宾

谨识。

经义

属性:夫百病皆生于气,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故其在外则有六

气之侵,在内则有九气之乱。而凡病之为虚为实,为热为寒,至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

本,则止一气字足以尽之。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是为明哲不凡者,乃能独

见其处。撮而调之,调得其妙,则犹之解结也,犹之雪污也。污去结解,而活人于举指之间

,诚非难也。然而人多难能者,在不知气之理,并不知调之法。即自河间相传以来,咸谓木

香槟榔可以调气,陋亦甚矣。夫所谓调者,调其不调之谓也。凡气有不正,皆赖调和。如邪

气在表,散即调也;邪气在里,行即调也;实邪壅滞,泻即调也;虚羸困惫,补即调也。由

是类推,则凡寒之、热之,温之、清之,升之、降之,抑之、举之,发之、达之,劫之、夺

之,坚之,削之,泄之、利之,润之、燥之,收之、涩之,缓之、峻之,和之、安之。正者

,正之。假者,反之。必清必静,各安其气,则无病不除。是皆调气之**也。

此外有如按摩导引、针灸熨洗,可以调经络之气。又如喜能胜忧,悲能胜怒,怒能胜思

,思能胜恐,恐能胜喜,可以调情志之气。又如五谷、五果、五菜、五畜可以调化育之气。

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避风寒,节饮食,慎起居,和喜怒,可以调卫生之气。及其至也,

则精气有互根之用,阴阳有颠倒之施。或以塞之而实以通之,或以启之而实以封之,或人见

其有而我见其无,或病若在此反以治彼。惟智者能见事之未然,惟仁人能惜人之固有。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