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虽有尊卑贪争并无二致
烈士让千乘,贪夫争一文,人品星渊①也,而好名不殊②好利;天子营家国,乞人号饔餮③,分位霄壤④也,而焦思何异焦声⑤。
【注释】①星渊:星在高上,渊乃深潭,喻差别之大。②殊:别、相异的意思。③号饔餮:号,器号,在此指乞人乞讨之态;饔餮,孟子:“饔餮而治。”注:“孰食也;朝曰饔,夕曰餮。”在此指三餐。④霄壤:犹天地也。张养浩诗:“缅思霄壤间。”今言相差之远,曰有霄壤之别。⑤焦声:指乞人沿门乞讨焦于喉舌。
【译文】忠义的烈士可以让千乘之国,食悭的俗夫一文也要争取,人的品格原有天地的差别,但好名之心并不有别于好利之心。天子掌理国家政治,乞丐乞讨三餐,身分地位的差别有如天地,但焦思苦虑和叫破喉咙有何不同?
【评析】人在表面虽有身份地位的差别,但从本体上而言,则无二致。人生在世,都面对着一个共同的生存问题,大家在求生存的大前提之下,从事的行业固然各有不同,出发点则是一致的。因此,人不应有贵贱之分,谁也没有资格轻视任何人的职业“不够高尚”,谁也不用为别人轻视的眼光而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毁誉褒贬一任世情
饱谙世味①,一任覆雨翻云②,总慵③开眼;会尽人情④,随教呼牛唤马⑤,只是点头。
【注释】①世味:指人世间一切炎凉、冷暖的感受。②覆雨翻云:即****,言人情反复无常也。杜甫贫交行诗:“翻手作云覆手雨。”③慵:懒也。白居易诗:“行庸举足迟。”④人情:谓人之情欲。礼记:“人情以为田。”⑤呼牛唤马:言毁誉随人也。庄子曰:“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咚我马也,而谓之马。”
【译文】饱尝世路风霜的人,完全听任人情的反复无常,总懒得睁眼去看;领会人情冷暖的人,可以随便别人的毁誉,自己只是点头不动气而已。
【评析】这并不是在教人麻木不仁,全然不必理会任何毁誉褒贬,而是在说一个人在历经沧桑、饱尝风霜时,不必嗟叹,应正好利用这时候多加体验人生,通过“苦海”,抵达彼岸。
不为念想囚系凡事皆要随缘
今人专求无念①,而终不可无。只是前念不滞②,后念不迎③。但将现在的随缘④打发得去,自然渐渐入无。
【注释】①无念:没有妄念。念,久蕴于心之思虑,在此指妄念、邪念。②不滞:不停留,在此指不停留在心中。滞,停留。③不迎:不来到。迎,在此作来到解。④随缘:佛家语,随其机缘不加勉强也,齐书陆法和传:“文宜赐法和奴婢二百人,法和尽免之,曰:‘各随缘去。’”
【译文】现在的人专心追求没有杂念的境界,但始终不能除去杂念。其实这只要做到先前的杂念不停在心中,后来的杂念自然不会来到。只要能将现在的俗务随缘打发得去,自然渐渐进入无的境界。
【评析】往者已矣,好好把握眼前吧。人非草木,对于不如意的事,往往要经过相当漫长的时间才能淡忘,但这么一来就使得眼前的事受到影响。因此,要有快乐的人生,就要有豁达的胸襟。“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尽管人们都会说这句话,却常常做不到,但我还想在这里再强调这句老话:“过去的就让它过去!”
自然得真机造作减趣味
意所偶会①便成佳境,物出天然才见真机,若加一分调停布置②,趣意便减矣。白氏③云:“意随无事适,风逐自然清。”有味哉,其言之也。
【注释】①偶会:偶然领悟。②调停布置:调停,原为排解争论,在此指人工;布置,分布安排,在此亦指人工。③白氏:白居易。唐太原人,字乐天,元和进士。迂左拾遗,贬江州司马,后召还。官至刑部尚书。晚年放意诗酒,号醉吟先生。居香山,称香山居士。所为诗深厚丽密,而平易近人,老妪能解,士人争传之。鸡林卖人售之于其国相,率篇易一金。
【译文】内心偶然有所领悟就是最快乐的境界,事物出于自然才能看出造化的真机,如果加下一分人工作为,趣味就减低了。白居易曾说:“意念听任无为才能使身心恬适,风要起于自然才能使人感到清爽。”他说的这句话,真值得玩味啊!
【评析】世间乐事非一,而其先决条件适己,则是一样的。因此,乐在各得其乐,有时不一定要在乎别人是否以为然。比如说自己在兴到时哼哼荒腔走板的歌,心中十分舒畅,就是自得其乐,就是自然得真机。
“率性之谓道。”从《中庸》的这句话,我们可以明白人性无古今之分,人永远不能离开自然,不能把乐趣建立在刻意的基础上。
彻见自性不忍谈禅
性天澄澈,即饥餐渴饮,无非康济①身心;心地沉迷,纵谈禅演偈②,总是播弄精魂。
【注释】①康济:书:“康济小民。”传:“当安小民之居,成小民之业。”按康济,在此指调剂身心;②谈禅演偈:谈论禅理,推敲佛偈。偈,佛家所唱词句。
【译文】本性澄明的
人,就是饿了吃饭、渴了喝水,也无非是调剂身心;心地沉迷的人,纵使是谈论禅理、推敲佛偈,也是在玩弄自己的精神智力。
【评析】道理就在自己身上,不必徒事外求。圣贤揭示修身方法,只在告诉人一个可循的门径,帮助那些一开始就为物欲所蔽的人。因此,一个人只要能自我作主,自见天机,性理就明明白白在眼前,何需靠外来的助力?反之,物欲不能扫除,心中始终为世相所迷,欲参任何圣贤哲理,无非自欺欺人。
心境恬淡绝虑忘忧
人心有个真境①,非丝竹②而自恬愉③,不烟不茗④而自清芬⑤。须念净境空⑥,虑忘⑦形释⑧,才得以游衍⑨其中。
【注释】①真境:真实的境界。即觉悟的妙境。②丝竹:丝是弦乐器,竹是笙笛之类。③恬愉:恬淡愉快。④茗:茶的味道。⑤清芬:清香。⑥境空:看破世情,心灵寂灭,不为外物所铄。⑦虑忘:忘却思虑。⑧形释:遗忘形骸。释,解脱之意。⑨游衍:逍遥游乐。
【译文】人的心中有一真实的妙境,然不是丝竹琴笛的音乐,而是自己内心恬淡愉快的真乐境界。既不是香的烟味,也不是浓的茶味,而是自己内心具有的一种清香芬芳的气息。这是因为自己的心念清净。境缘空亡,忘却思虑,身心都无拘束才能够人于妙境之中而游衍自如。
【评析】佛家说:“万物均有佛性。”这是指万物之性与天之性合一之意。亦即说明人心是本乎天道的,应该心无阻碍,优游自得。老庄所谓的清净无为,古人所谓的放浪形骸,都是悠游这一妙境的法门。任何人在参禅的第一步,即要绝对地断绝名利及物欲,然后才能得以现出真如之性啊!
真不离幻雅不离俗
金自矿出,玉从石生,非幻①无以求真;道得酒中②,仙遇花里③,虽雅不能离俗。
【注释】①幻:化也。②道得酒中:是说有道德的人会在饮酒的场合碰到。道,指有道德的人。③仙遇花里:神仙会在女色之中遇到。花,指**。
【译文】金是从矿穴中挖出来,玉是从石头中产生,没有经过变化就不能得到真悟。有道德的人会在饮酒的场合碰到,神仙会在女色之中遇到,虽是高雅的人,也不能脱离世俗。
【评析】金必须经过冶炼才能成为金,玉必须经过琢磨才能成为玉,同样的道理,人也必须历经人情世故,才能成为实实在在的人。如果一个人不经人世,不去体验人生,那么架空在脱离现实的冥想中的人生,顶多也只是思想的活动多于别人。
凡俗差别观道心一体观
天地中万物,人伦中万情,世界中万事,以俗眼①观,纷纷各异,以道眼②观,种种是常,何须分别,何须取舍。
【注释】①俗眼:一般人的眼光,一般人曰俗。②道眼:达人的眼光,达曰道,在此指选人。
【译文】天地间的一切物体,人伦中的一切情感,世界上的一切事情,用世俗的眼光去看,纷纷各不相同,用通达的眼光去看,种种都无奇,哪里必须加以分别,哪里必须加以取舍。
【评析】一般人以“自我”为中心,基于私心,所看出来的万物、万情自是自然大有分别;通达的人,不以自我为中心,能认清万物一体的扩理,而以为一切各不相碍,自自然然,行于其所不能不行,止于其所不能不止,这种丝毫不受外物俗情牵绊的修养,完全是“定”的工夫。
布茅蔬淡颐养天和
神酣①布被窝中,得天地冲和之气②;味足③藜羹饭后,识人生淡泊之真。
【注释】①酣:浓,浓厚。苏轼润州道中除夜诗:“红日半窗春睡酣。”②冲和之气:性情和平的气概。③足:满足。
【译文】能在粗布的被窝里睡得酣甜,可以得到大自然冲和的气象;能在粗食淡饭中感到满足,可以领会到人生淡泊的真味。
【评析】人生真正的快乐,不过在于精神上的安适。谈到精神上的安适,自然又涉及到知足这上面来。人对周身没有满足的心,那有自得之乐?无自得之乐,精神永远不会感到舒畅,觉得安适。“神酣布被窝中,味足藜羹饭后”,想想这种人生是何等甜蜜、何等够味!
了心悟性俗即是僧
缠脱①只在自心,心了②则屠肆③糟廛④,居然⑤净土⑥。不然,纵一琴一鹤⑦,一花一卉,嗜好虽清,魔障⑧终在。语云⑨:“能休⑩尘境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信夫。
【注释】①缠脱:缠是缠缚,脱是解脱;竟为能不受俗事缠缚,而得以脱选苦恼。②心了:心中了悟。③屠肆:杀牲卖肉的店铺。④糟廛:即酒店。
糟,酒糟;廛,商家所居之处。⑤居然:仍然。⑥净土:无五浊垢的圣者所在地。⑦一琴一鹤:以琴、鹤为伴,表示风格之高。⑧魔障:恶魔般的障碍;专指悟道之历程中种种阻难。⑨语云:此为禅宗的偈,然出典不详。⑩休:休止;亦即休止所有的邪念妄想。尘境:就是指尘俗间的境界。真境:真实、真理存在的境界,亦即了悟的境界。僧家:寺院;又言“僧伽”,专指僧侣的社
会。俗家:在家等俗人的社会。信夫:信,信实;夫为句尾感叹词。
【译文】是否能由世俗百事的缠缚痛苦中解脱,端视个人之心念,若能真心了悟,则虽身在杀牲屠肆、酒馆商铺之中,仍心澄思明地如居于极乐净土。否则,纵然以琴、鹤、花、草等淡泊雅事为嗜好,却因俗念未除而魔障长存。所以说:“能休尘境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此言之意为只要能断除一切烦恼邪念,则不论身处何处,皆是真理存在的境界。要是不能了悟红尘是非,即使出家深修,仍止于俗人的境界。这句话诚然是至理名言。
【评析】就因人的存心,而决定了自已是否能自尘俗诸苦中解脱,而觉得永恒详和的净地。只要能满心而发,真诚了悟,则不论外在的环境为何,终可心静思澄。反之,若是无能视透尘事,仍存有喜、怒、哀、乐、爱、恶、欲的话,则纵令嗜好雅洁、出家修心,还是不能到达真、善、美的悟界。
断绝思虑光风霁月
斗室①中,万虑②都捐③,说甚④画栋飞云⑤,珠帘卷雨⑥;三杯⑦后,一真而得⑧,惟知素琴⑨横月,短笛吟风。
【注释】①斗室:极小的房屋。②万虑:各种思虑。③捐:捐除,放弃。④甚:与“何”同义;甚么,什么。⑤画栋飞云:形容屋宇建筑之华丽且**入云。⑥珠帘卷雨:如雨珠般用珠实嵌饰成的帘子。以上“画栋飞云、珠帘卷雨”二句,乃语出唐王勃腾王阁序之诗:“画栋朝南浦之飞云,珠帘卷西山之暮雨。”皆言殿阁、建筑之宏伟华丽。⑦三杯:喝下三杯酒后,即微醺而陶然自得。⑧一真自得:本心对真理有所得。⑨素琴:没有任何雕饰的琴。
【译文】住在狭小的房屋中,而能捐弃一切的思虑的话,哪还管他什么画栋飞云、珠帘卷雨,这些高楼广厦一点儿都不值得欣羡。在浅酌三杯后,内心澄明而自得真理,只知对明月弹弄素琴,以短笛吟诵清风的真乐。
【评析】虽然身体居处于斗室,但只要捐弃诸般妄想,即心阔、眼高直与天地共博,那些徒具外在美饰的高屋,实在算不了什么。而浅酌几许,亦能本心自得,一事对月抚琴、临风吹笛的清乐。
机神触事应物而发
万簌①寂寥②中,忽闻一鸟弄声③,便唤起许多幽趣④;万卉⑤摧剥⑥后,忽见一枝擢秀⑦,便触动无限生机⑧。可见天性⑨未常枯槁⑩,机神最宜触发。
【注释】①万簌:天地间所有的声响。②寂寥:寂静寥寞。③弄声:鸣声。④幽趣:幽微的趣意。⑤万卉:所有的花草。⑥摧剥:摧残剥落。⑦擢秀:擢然挺秀。⑧生机:生存、生命的机能。⑨天性:本性。⑩枯槁:干枯萎搞。机神:机动的精神。触发:触动、生发。
【译文】天地静寂无声中,忽然听到一只鸟的鸣声,便唤起许多幽微的趣意;在百花凋尽后,忽然看见一枝擢然挺秀的花,便又触发了天地间的无限生机。由此可见,上天的禀赋不会常处于枯槁之境,其机动之精神,常为待机而动,故可一触即发。
【评析】在万籁俱寂时,即使是孤鸟之鸣,亦能引人幽思;于百花凋残后,偶见挺花一枝,便又蕴含生机无限。由此可知,同样是上天所赋予的本性,绝不会长处槁境,只是在潜蛰后,以培成更丰之生命力,一遇适当的外力触发,便可勃然而长。
操持身心收放自如
白氏①云:“不如放身心②,冥然③任天造④。”晁氏⑤云:“不如收⑥身心,凝然⑦扫寂定⑧。”放者⑨流⑩为猖狂,收者入于枯寂。惟善操身心者,把柄在手,收放自如。
【注释】①白氏:唐之白乐天名居易,号香山居士。②放身心:放任身心于自然状态。③冥然:毫不深究,任其所为。④天造:犹言天造万物之理。⑤晁氏:宋之晁补之字无咎,以诗赋为苏东坡所知。自号归来子。慕陶渊明之为人,著书鸡肋集七十卷。⑥收:收拾、卷藏。⑦凝然:不动貌。⑧寂定:断除妄虑而入于禅定。⑨放者:放任身心不加修持的人。⑩流:流于。猖狂:狂猛。收者:收拾身心的人。枯寂:如枯木般了无生气。操:操持,处理。把柄:器物之柄。自如:自在。
【译文】白居易说:“不如放任身心,任其自然发展。”晁补之说:“不如收卷身心,使之归于寂定。”但是,若太过放纵自己的心性、行为,而不加以约束,则易流于猖狂;然收束身心过分者,就会陷入毫无生气的困境。所以说,只有善于操持身心的人,才能自我把持,而进入收放自如的境界。
【评析】乐天之论,颇有宿命之意;而晁氏说法,偏于佛家无为之思想。其实,若能放身心专为天下谋利,无几可致墨子之境;若能收身心以见真性,则或可臻悟。但是,世人之作多半为过犹不及,常趋于两极而失去中道,因此不免流于猖狂或陷入枯境。所以,大家应以中庸不偏之道,善持自己之身心,方可收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