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2 / 2)

🎁美女直播

自然人心融和一体

当雪夜月天,心境①便尔②澄澈③;遇春风和气④,意界⑤亦自冲融⑥。造化⑦,人心,混合⑧无间⑨。

【注释】①心境:心中苦乐

的状态。②尔:如此,那样。③澄澈:清澄明澈。④和气:温和的气候。⑤意界:心意的境界。⑥冲融:融和。⑦造化:天地,大自然。⑧混合:混合一起。⑨间:间隙。

【译文】在明月当头下雪的晚上,人的心境也如同皎天洁雪一样的清澄明澈;当春风徐徐天气温和时,人的意境也随之融和。天地大自然和人心无间隙地融合在一起。

【评析】诚所谓境随心转,心随物化,不只是外在的环境可以改变心境;当心意有所不同时,即使客观环境仍一,却因为本心的感受有异而有所不同。譬如从前赞赏的,今日嫌恶;昔时攻讦的,现今欣赏之。因此说,造化,人心,混合无间。

不弄技巧以拙为进

文①以拙②进,道③以拙成,一拙字有无限意味。如桃源犬吠,桑间鸡鸣④,何等淳庞⑤。至于寒潭之月⑥,古木之鸦⑦,工巧⑧中便觉有衰飒⑨气象矣。

【注释】①文:文章。②拙:拙诚朴实。③道:道德。④桃源犬吠,桑间鸡呜:此句乃据陶渊明“桃花源记”而来。⑤淳庞:淳朴质实。庞有厚重之意。⑥寒潭之月:映在深寒潭水上的月影。⑦古木之鸦:栖于古木的乌鸦。⑧工巧:有人工巧琢之迹,非自然风格。⑨衰飒:衰败凄凉。

【译文】作文章应以拙诚朴实为本,能守着事物之本貌来描写,文章就一定会有进步,道德也是能拙朴诚厚的,方可有所成就。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写的桃源犬吠、桑间鸡鸣,是何等朴实淳厚的文句啊!至于“寒潭之月、古木之鸦”的描写,未免予工巧中,令人觉得萧飒,而不觉其悠然自得之貌。

【评析】作文、修道固以拙为本,即是待人处事也莫不以诚朴为佳。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当对方只是以巧饰的言词攀谈时,则须详虑其居心。我们中国人也一向以为巧者不坚而拙者永固,故谚云:“自古巧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以我转物逍遥自在

以我转物①者,得固不喜,失亦不忧,大地尽属逍遥②;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顺亦生爱,一毛便生缠缚③。

【注释】①转物:运转事物。②逍遥:徜徉自适。诗经:“河上乎逍遥。”③缠缚:困扰、束缚的意志。

【译文】如果以我为中心去运转事物,得到了不会喜欢,失去了也不会忧虑,大地到处都逍遥自在;如果以事物为中心来役使自我,不顺遂就产生怨恨,顺遂就又显得留恋,即使一点点事物就能使人受到束缚。

【评析】以本身为中心去运转事物,任何事物均为我所用,得乃是尽力之得,失乃是未尽力之失,这中间只有实与不实之感。何喜何忧之有?以事物为中心,人随着事物的顺遂而有不同心境,这中间本身完全失去主动,情随境迁,当然处处都有无形的拘束存在。

形影皆去心境皆空

理①寂则事②寂,遣事③执理④者,似去影留形;心空则境⑤空,去境存心者,如聚膻⑥却蚋⑦。

【注释】①理:宇宙、万物的道理。②事:宇宙间的种种事物、现象。③遣事:舍弃事物。④执理:执著于事理。⑤境:外在的环境,境遇。⑥聚膻:聚集着腥膻之物。⑦却蚋:逐去蚊蝇的意思。蚋,蚊。

【译文】若是事理归于空寂,则事物也随之空寂。若一味地摒弃物象,仅执著其理,就如冀求去影留形一般的谬误。本心空寂后,其境遇也自然空寂,要想去除境遇而仍存有本心者,真无异于聚集腥膻物而想驱却蚊蝇一般的不可能。

【评析】理论和事实是共生的两面,如果理论空虚,则事实无从依附。但,要是不顾真实现况,而执著于人生观的理论,那和去影留形一般,将一无所成。心中本空,则境亦空。那些离开客观环境而仍将其象烙在心上之人,就如同聚膻而欲却蚋一样地无法去除蚊蚋,因此永远无法摒除外境的困扰,而进不了真境空心之界。

任其自然万事安乐

幽人①清事②总在自适③。故酒以不劝为欢,棋以不争为胜,笛以无腔④为适,琴以无弦⑤为高,会以不期约为真率,客以不迎送为坦夷⑥。若一牵文泥迹⑦,便落尘世苦海⑧矣。

【注释】①幽人:雅致不俗气的人。②清事

:清雅的事。③自适:自得其乐。适,乐的意思。④无腔:不成腔调。⑤无弦:陶渊明诗:“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⑥坦夷:坦平也。韩愈诗:“颖水清且寂,箕山坦而夷。”⑦牵文泥迹:牵文,系于繁文缛节;泥迹,拘泥于形迹。⑧苦海:佛家语,喻无穷之苦境也。楞严经:“引诸沉冥,出于苦海。”

【译文】做雅致不俗的人及清雅的事,完全从自得其乐中而来。所以,饮酒以不劝饮最为快乐,下棋以不争胜最为高超,短笛以信口而吹最能自得,弹琴以领会琴中之趣最为高雅。朋友约会以不受时间限制最能尽欢,客人来往以不迎送最为亲切。如果一被繁文缛节所牵,拘泥形迹,就落入人世间无穷的苦境了。

【评析】这里讲的是自然任真所能给人带来的情趣。“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横

依牛背,短笛无腔信**。”

这首宋人雷震的《村晚》诗,描写的虽是牧童晚归时的闲乐生活,但写的也正是自己的闲乐心情。闲乐生于自然任真,能做一位哲人与否,也就在于这点。可见人人皆可为哲人,只在能否摆脱强求之念而已。

思及生死万念灰冷

试思未生之前有何象貌,又思既死之后作何景色①,则万念灰冷,一性寂然②,自可超物外,游象先③。

【注释】①景色:景况形色。②寂然:宁静貌。易经:“寂然不动。”③象先:象,形象;先,在其前。

【译文】试想还未出生以前有什么形象面貌,又想死了以后是什么景况形色,那么一切念头就会灰冷,内心宁静,自然可以超越在事物之外,遨游在形象之前。

【评析】人未生之前,不知有相貌,死去以后,不能想像是什么景色,但起码可知刚生下来时,乃是一无所有,临死之前,除了赤裸裸的一身,也不能带走任何财物。因此,人生何必汲汲于身外之物,和人计较一分一毫的利益,何不求得真实的一生、精神的不死?

卓智之人洞烛机先

遇病而后思强①之为宝②,处乱③而后思平④之为福⑤,非蚤智⑥也;幸⑦福而先知其为祸之本,贪生而先知其为死之因⑧,其卓见⑨乎。

【注释】①强:强壮健康。②宝:至宝,珍贵。③处乱:遇及乱世。④平:太平,平和之世。⑤福:幸福。⑥蚤智:蚤同“早”;蚤智即所谓先见之明。⑦幸:幸致。⑧因:原因,缘故。⑨卓见:卓越的见识。

【译文】等罹患病痛才想到强健的珍贵,居于乱世中方思及平和治世实为有福,这些皆不是先见之事。只有在侥幸得到有福之事时,能先知“福为祸所倚”,而眼前的美事正是日后肇祸的根本;在贪图苟存时,能预晓这就是致死的原因者,庶几可说是有卓见的吧!

【评析】一般凡夫俗子都是于事后才说“早知道……”的感慨之词,却无法防患于未然。只有卓智之人,才能预知先机,于“幸福”、“贪生”中,察觉祸害的潜伏,而终可早一步采取应变之举,所以能久处安泰。

雌雄妍丑一时假相

优人①传粉调朱②,效妍丑于毫端③,俄而歌残场罢,妍丑何存?奕者争先竞后,较雌雄④于著子⑤,俄而局尽子收,雌雄安在?

【注释】①优人:扮演杂戏的人:②传粉调朱:即传粉施朱。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传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颜氏家训勉学:“梁朝全盘之时,贵游子弟,……无不熏衣剃面,传粉施未”③毫端:毫笔之端。④雌雄:喻胜败也;史记项羽本纪:“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又孟尝君传:“雌雄所在,未可知也:”⑤著子:下子。子,指棋子。

【译文】演戏的人传粉施朱,在化妆笔下比赛美丑,歌舞完毕,观众散去,美丑在什么地方?对奕的人争先恐后,在下子之间比较胜败,一旦棋局完了,棋子收了,胜败在什么地方?

【评析】戏台上洋洋自得,幕落后不过是一位靠演戏为生的优人;棋盘上无往不利,局尽子收后仍必须面对世俗的种种拂逆。由此可知,不实的虚名,并不能给人带来实际的利益,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是正道。

风月木石之真趣惟静与闲者得之

风花之潇洒①,雪月之空清②,惟静者为之主;水木之荣枯③,竹石之消长④,独闲者操其权⑤。

【注释】①潇洒:清空绝俗、不受拘束的样子,②空清:空明洁白。③荣枯:谓草木之盛衰也。王维诗:“霜风与春日,几度遣荣枯。”④消长:消,指风化;长,生长。⑤权:称量的意思。

【译文】清风下花草的飘逸绝俗,雪夜里月光的空明洁白,只有心静的人才能享受;水和树木的荣枯,竹子和石头的消长,只有清闲的人才能领略。

【评析】自从人类有了文明以后,人生问题日益复杂,而人生的苦恼也更不易解决哲人们忧念及此,纷纷提出解决之道,我们从几千年来所有哲人遗留下来的智慧里面,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自然任真,保持悠然闲静的胸怀,和天地一体,和天地一心,不陷于形象而迷失自己。这则风月木石之真趣,惟静与闲者得之,就是在说能与天地同一心体,才有悠游有得的人生。不过,有一点必须认清,即这则并不是在教人无所事事地追求风花雪月、水木竹石,而是从自然任真之中去领会。

天全欲淡虽凡亦仙

田父野叟①,语以黄鸡白酒②则欣然喜,问以鼎食③则不知;语以缊袍礻豆褐④则油然乐,问以衮服则不识。其天全⑤,故其欲淡,此是人生第一个境界。

【注释】①田父野叟:田父,老农之称。潘岳赋:“谈话不过农夫田父之客。”野叟,指山野间的老人。②黄鸡白酒:指一般粗俗的食物。黄鸡,煮熟的鸡有一层黄色的油,故称黄鸡;白酒,未经调配的酒。③鼎食:谓列鼎而食也。汉书主父偃传:“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亨耳。”张晏注:“五鼎食,牛羊豕鱼糜也;诸侯五,卿大夫三。”文心雕龙时序:

“申主父以鼎食。”④媪袍礻豆褐:论语予罕:“衣敝缊袍。”注:“以麻为著曰缊袍。”按缊袍,乃朴素简单的衣著。礻豆褐,亦作短褐,粗糙的衣服。史记始皇本纪:“夫寒者利短褐。”司马贞索引:“礻豆,盖谓褐布竖裁,为劳役之衣,短而长狭,故谓之礻豆褐。”⑤天全:天性完整的意思。

【译文】乡间的老农,山林的老人,和他谈一般粗俗的酒食,就会高兴欢喜,问起珍贵的佳肴,就茫然不知;谈起朴素简单的衣服,就不自觉地显得快乐,问起华贵的锦衣,就全然不知。他们的本真完整,所以他们的欲念淡泊,这是人生第一等境界。

【评析】田父野叟所以“天全”,是因为他们生长的环境纯朴所致,而不是他们有特殊的智慧。可见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既深且钜,但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能够改变环境、创造环境,生活在现代的人,有心不为物欲所苦,并非就要置身纯朴的环境,而在于是否真有其心。

本真即佛何待观心

心无其心①,何有于观②,释氏③曰观心者,重增其障④;物本一物,何待于齐,庄生⑤曰齐物⑥者,自剖其同⑦。

【注释】①其心:有邪妄之念的心。②观:观心也,观察自己的心性,以达反省的目的。③释氏:释是佛世尊的姓;后以释氏一词泛称佛家。④障:障碍,魔障。⑤庄生:即庄子,著有“庄子”三十三篇。⑥齐物:庄子中有一篇齐物论,阐述万物齐一的思想。⑦剖其同:分剖同一之物。

【译文】心中若无尘世邪妄之思,那何用观心自省。佛家以观心为见性之本,殊不知心中本来就没什么不该有的妄念,若还要费神去现心的话,可就反而增加了悟的障碍。而世事万物虽说外形、外貌上千差万别,但其本质是惟一的,实在不用多此一举地去论天地、万物之浑然齐一。庄子所言的齐物论,反而是分剖了天地一体的本性。

【评析】佛家劝众人观心持念,就是因为一般人常执著事物的常住,而产生了种种阻碍本心的妄念、杂心,所以必须借由观心的修持,方能去除种种不正确的幻象,重见本心,但人的本心本为空无,何来之观?欲观什么?因此佛家所倡的观心之法,反而增加明心见性的障碍。

天地本是同根,万物本为一体,这是极其真实、自然的存在,根本用不着去立意求其“齐”。当你生出于同中求齐之心时,就把原本相同的事剖而为二,而产生不该有的差别了。

勿待兴尽适可而止

笙歌①正浓处,便自拂衣长往②,羡达人③撒手悬崖④;更漏⑤已残时,犹然⑥夜行⑦不休,唉⑧俗士⑨沉身苦海⑩。

【注释】①笙歌:笙瑟声与歌声,亦即酒宴酣醉之时。②拂衣长往:拂袂而远去。③达人:指行事不为流俗所囿,而能达观事物者。④撒手悬崖:此语为禅僧语录中常引用之言,意为能豁达其心,于悬崖峭壁等险境,放手行之。⑤更漏:昔时夜中以漏刻计时;又更乃夜间计时之基准,故滴漏称为更漏。⑥犹然:徘徊,跋涉。⑦夜行:于夜间行走。⑧唉:与“笑”同,乃笑之古字。⑨俗士:一般尘俗之人。⑩苦海:法华经寿量品:“我见诸众生没在苦海”。所言为苦痛如海一般深广的俗界。

【译文】实在钦羡那些懂得在笙歌正浓时即拂衣远去,于是悬崖峭壁仍能坦荡而行的通达之人;再反过来看看于夜深更漏已残时,犹自奔走的俗人,不免令人慨笑其沉身于苦海而自己不知省悟。

【评析】人生在世,何人不图能占一席之地,以傲世人?但真正懂得见好即收的又有几个?而吾人一处险境,便自惊自悚,一点儿也放不开手去循理而行。只有通达人世事的贤壑之士,方知“勿待兴尽,适可而止”的真意。世人何不自思昼夜奔逐之目的是什么?为何不趁此有限之韶光,好好去体识生命的意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