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宜绝迹于尘寰悟道当涉足于世俗
把握①未定,宜绝迹尘嚣②,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以澄悟静体③;操持既坚,又当混迹风尘④,使此心见可欲而亦不乱,以养吾圆机⑤。
【注释】①把握:人之操守也。子华子:“其平居把握。”②尘嚣:尘埃喧嚣之地。唐明皇诗:“迹与尘嚣隔。”③静体:清明的本性。体,性曰体。④风尘:风起尘扬,天地昏浊,因以喻世俗之扰攘;在此则指世俗。世说新语:“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言其超出世俗也。⑤圆机:梵语,指圆满的灵性。
【译文】操守还不够坚定,就应隔绝五光十色、熙熙攘攘的尘世,使心不受物质的引诱,保持不迷,来悟出灵明的本体性;操守已经坚定,又应寄身在五光十色、熙熙攘攘的尘世,使心在物质的引诱下,仍保持不迷,来修养圆满的灵性。
【评析】人生本是一部大书,世故难,天真亦难,历经世故犹不失天真更难,必须以一片闲心相互关照人我,不断地观察、思索,进而理解,才能顺利读完它。这里所讲的,还是先要自己肯与不肯,有没有定力、悟力。
人我一视动静两忘
喜寂厌喧①者,往往避人以求静。不知意在无人②便成我相③,心著④于静便是动根⑤,如何到得人我一视⑥,动静两忘⑦的境界。
【注释】①喜寂厌喧:喜欢寂静而厌恶喧哗。②意在无人:其意在居于无人居之处。③我相:即执著于一己之所有,而存有全然自我的心念。金刚经:“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④著:执著。⑤动根:骚动的根本。⑥人我一视:将人、我视为同等,不呈任何差别相。⑦动静两忘:动与静俱忘。
【译文】喜欢清静而厌恶喧闹的人,往往躲避人世来求得安静。殊不知存心居于无人处,便是执著于自我;而心一意执于静,反而是骚动的根源。要是不能悟得人我一体、动静相合的道理,就无法到达人我一视、动静两忘的境界。
【评析】一些喜欢清静恬安的人,常以为远离尘嚣即可寂然自得。但是这样求来的静不是真静,因为外界虽寂,心却不空,仍时有尘俗干心。而且一把自己和别人分开,就表示自己还心存人、己;物、我;动、静等差别,无法达到真澄的净静。须尽弃我相及动静不一的主观,方可臻于真实、安乐的境界。陶渊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其车马轩。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诚可谓得静之真义矣。
山居清洒入都俗气
山居胸次清洒①,触物皆有佳思②:见孤云野鹤,而起超绝之想③;遇石涧流泉,而动澡雪之思④;抚老桧寒梅,而劲节挺立⑤;侣沙鸥糜鹿,而机心顿忘⑥。若一入尘寰⑦,无论物不相关,即此身亦属赘旒⑧矣。
【注释】①清洒:明朗洒脱。②佳思:美好的创意。思,在此作创意解。③超绝之想:出世绝尘的念头。④澡雪之思:洗涤尘念的想法。澡雪,清洁也。庄子:“澡雪而心。”稽康文:“澡雪五脏,疏彻开明。”⑤挺立:直立。⑥顿忘:立刻消失。忘,消失的意思。⑦尘寰:犹尘世也。苏轼诗:“仲氏新得道,一沤目尘寰。”⑧赘旒:亦作缀旒,言虚居其位无实权也。
【译文】山野的生活,使胸怀明朗洒脱,所接触的事物都在心中有美好的创意:看见一片孤云、几只野鹤,就会引起出世绝俗的念头;走到山谷溪涧的流泉,就会动了洗涤尘念的想法;徘徊在苍老的栓木、寒风中的梅花下,就会有挺立逆境的坚贞气节;和沙鸥、糜鹿作伴,就会使狡诈的心立刻消失。如果一置身喧嚣的城市,即使不和各种事物发生关连,就是这一身也是多余无用的。
【评析】宁静,能培养气质,使人的思绪舒展在浑然忘我的境界中。相反的,置身在喧嚣的城市里,即使不和各种纷乱的事物有所关连,也会身不由己。当然,现在的社会,已不可能逃避人群,过着与世隔绝的桃源生活,不过,人的本性原是由静而动,就是所谓的自然之道,纵然每日生活在这繁忙的社会中,也应求取片刻的宁静,让一个饱受俗尘的心重返“自然”,这样,对本身的灵智、活力,一定会有莫大的补益。
人我合一之时则云留而鸟伴
兴逐时来①,芳草中撒履②闲行,野鸟忘机③时作伴;景与心会④,落花下披襟兀坐⑤,白云无语漫相留。
【注释】①兴逐时来:是说兴趣随着时候涌起。逐,随,相随的意思。②撒履:脱鞋。履,鞋曰履。③忘机:忘了机心。机心,杀害的心。④会:合、聚合。⑤兀坐:独坐。
【译文】兴趣偶然涌起,在如茵的绿草地上脱鞋漫步,这时野鸟也会忘了人的机心不时伴随在左右;大自然的景色偶然在心中融为一体,在落花下披着衣襟独坐静思,这时虽和白云相对无语,却油然有彼此不舍的感觉。
【评析】“野鸟忘机时作伴,白云无语漫相留”,讲的不是寻常情景,而是人在没有机心时的境界。人在物我合一的时候,一线灵光可通万物,使万物觉得人也和同类一样可亲。因此,人生的美景
,就在任真之中,世俗的争攘,绝不能带来真正的乐趣。
祸福苦乐一念之差
人生福境祸区①,皆念想②造成。故释氏云:“利欲炽然即是火坑,贪爱沉溺便为苦海;一念清净烈焰成池③,一念惊觉船登彼岸。”念头稍异,境界顿殊,可不慎哉?
【注释】①福境祸区:幸福的境界和灾祸的地步。②念想:即念头思想。③烈焰成池:言欲火之息也。
【译文】人生幸福的境界和灾祸的地步,都是念头造成的。所以佛家说:“利欲强烈就是火坑,过分贪婪沉迷外物就是苦海;一念清净烈焰就会变成清凉的池水,一念惊醒就可以脱离苦海到达彼岸。”念头稍一不同,所处的境界就立刻有别,能够不谨慎小心吗?
【评析】心对人的一生有决定性的影响,也就是说人的一言一行无不起于心中,必须随时保持中正的心境。忿愤使人心狂,恐惧使人心卑,好乐使人心迷,忧患使人心碎,任何人多少都体会过这几种心境,也知道这几种心境可以使人失去自主的力量,但保持心的中正,并非易事,乃在平时养心的功夫,而养心莫如寡欲,因此,福祸都是自己平日招来的。
若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加力索①;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一任天机②。
【注释】①须加力索:必须用心加以探索。索,求、寻求。②一任天机:完全听任自然。天机,上天气运的运转出
于自然,故以天机隐喻自然。
【译文】绳子可以锯断木头,滴水可以穿透石头,求学问的人必须用心努力探索。水道掘成自然就成为沟渠,瓜果成熟瓜蒂自然就掉下,求得学问的人是因为能完全听任自然。
【评析】做人做事要有恒心毅力,而且做人做事要任其自然。恒心毅力,是成就事业的要素之一;任其自然,是不使本身陷于苦恼的惟一之道,人能两者相辅相成,也就不会有“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之叹了。
机息心清月到风来
机息①时,便有月到风来②,不必苦海人世③;心远④处,自无车尘马迹⑤,何须痼疾⑥丘山⑦。
【注释】①机息:机即机心,意为人为的造作;此篇所言乃任其自然而机心匠意自止。②月到风来:自有清风明月往来胸中。③苦海人世:苦恼繁多的人间。④心远:心境远离尘世。⑤车尘马迹:人来人往的喧扰。⑥痼疾:唐之由游岩答高宗语:“臣所谓泉石之膏肓烟霞之痼疾。”本篇所言之痼疾,即指烟霞之痼疾。⑦丘山:入山修炼之意。
【译文】心中了无机心时,则无论何时、何地自是霁月光风,胸中自然明晓,只要心中存敬,则人间未必苦恼繁多;常把心境放在高远之处,则自然无人来人往之喧扰,何须如酷爱山水般地非找一静处栖止不可!
【评析】境随心转,在心无诡诈机心时,则何来喧扰、烦恼?人间于此亦非苦海,而是一片月华风霁的大好天地。只要本心能放得高远而悠游浩瀚宇宙,则自是清澄明静,用不着多费工夫入山修练。
落叶蕴育萌芽生机藏于肃杀
草木才零落,便露萌颖于根底①;时序虽凝寒②,终回阳气于飞灰③。肃杀之中,生生之意④常为之主,即是可以见天地之心⑤。
【注释】①根底:即根的最底部。韩非子解老:“根者书之所谓柢也,柢也者木之所以建生也。”②凝寒:寒冷到结冰的地步,形容天气非常寒冷。凝,指结冰。③飞灰:律管中葭灰飞动也,古以此候节气。后汉书律历志:“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围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草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动,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惟二至乃候,灵台竹律十六,候日如其历。”④生生之意:生生不已的气息。⑤心:本源。
【译文】草木才开始枯黄凋落,就已从根的底部长出新的苞芽;时序虽是严寒的冬季,到底还会回到和煦的春天。飘零枯萎的时候,生生不已的气息常是大自然的主人,这就可以看出造化的本心。
【评析】“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苏东坡《前赤壁赋》中的这段话,道出了生生之德,永不息止。老年一代消逝了,又有新生的一代继起,人只要尽了本身的责任,生死都只是其次的问题了。
雨后山色鲜静夜钟声清
雨余①观山色,景象便觉新妍②;夜静听钟声,音响尤为清越③。
【注释】①雨余:雨后。②新妍:清新美好。③清越:谓声清能远闻也。礼聘义:“叩之,其声清越以长。”
【译文】雨后观看山色,景象就觉得更为清新美好;深夜静听钟声,音响格外显得清脆悠扬。
【评析】要有这种情趣,还在各人内心的修养程度,如套用佛家的说法,就是要有禅性。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善慧
禅师的这种修养,又比这则所说的更高一层。所以,只有修养得道的人,触目才都能得到机趣。
雪夜读书神清登山眺望心旷
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①;读书于雨雪之夜,使人神清②;舒啸于丘阜之巅,使人兴迈③。
【注释】①意远:意思深远。②神清:神智清晰;③兴迈:意兴豪迈。迈,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