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1 / 2)

🎁美女直播

人世沧桑,在人在天

【原文】伍子胥报父兄之仇,而郢都灭,申包胥救君上之难,而楚国存,可知人心足恃也;秦始皇灭东周之岁,而刘季生,梁武帝灭南齐之年,而侯景降,可知天道好还也。

【注释】伍子胥:春秋楚国人,父兄为楚平王所杀,子胥投吴,佐吴王夫差伐楚,五战而破楚都郢,掘平王墓,鞭尸复仇。申包胥:春秋楚大夫,与伍子胥原为好友,伍子胥奔吴,告申包胥:“我必覆楚。”申包胥答之:“我必存之。”及吴师伐楚,包胥入秦乞援,依庭墙哭七日,秦乃出兵援楚,楚乃得以保全。刘季:即汉高祖刘邦,汉的开国之君。侯景:南北朝时人,降梁武帝后又举兵反叛,围梁都建康,陷台城,使粱武帝被逼饿死。

【译义】春秋时的伍子胥,为了报父兄之仇,誓言灭楚,终于破了楚的首都郢,鞭仇人之尸。而当时的申包胥则发誓保全楚国,终于获得秦军救援,使楚国不致灭亡。由此可见,人只要决心去做,一定能办得到。秦始皇灭东周那一年,灭秦立汉的刘邦也出生了;梁武帝灭亡南齐的那一年,归降梁武帝的侯景,后来也反叛粱朝。可见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评析】伍子胥复仇,申包胥救楚,在一般人眼中看来都是极难的事,几乎不可能。他们当初只是一心想去做,后来真的成功了。可见人心的力量非常可观,能使近乎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所以,天下之事在乎人为,就看是否有心,而不在事情的难易。

秦始;皇灭东周时,汉高祖刘邦同时出生;梁武帝灭南齐时,侯景前来归降。这都说明了天下事明来暗往,占人一分,终要还人一分。纵然能一时骄横天下,天道终会教你异日倾败。所以,得饶人处且饶人,今日你不饶人,他日别人也不会饶你啊!

积善祛殃,积财遗祸

【原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知积善以遗子孙,其谋甚远也。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可知积财以遗子孙,其害无穷也。

【注释】余庆:遗及子孙的德泽。余殃:遗及子孙的祸者。益:增加。

【译义】凡是做很多好事的人家,必然遗留给子孙许多的德泽,而多行不善的人家,遗留给子孙的只是祸害。由此可知多做好事,为子孙留些后福,这才是为子孙着想,是最长远的打算。贤能却有许多金钱,这些金钱容易使他不求上进而耽于享乐;愚笨却有许多金钱,这些金钱只有让他增加更多的过失罢了。由此可知将金钱留给子孙,不论子刊、贤或不贤,都是有害而无益的。

【评析】若是不从因果报应来论子孙的祸福,而从社会的立场来看,凡是多做善事的人家,必为许多人所感激,子孙即使遭受困难,人们也会乐意帮助他。反之,多行恶事的人家,怨恨他的人必然很多,子孙将来遭人迫害的可能性甚大,更别谈困难时有人帮助了。其实为福为害,全靠教育方法,积善人家教导子孙以善,子孙必然多正直,发达自可预期。积恶之家教子孙以恶,子孙必多邪曲,其倾败自然也可以预知。

贤能的人而有许多金钱,容易受物质的迷惑,以致耽于逸乐,意气消沉。反之,愚昧的人有了金钱,更容易去从事非法的勾当,甚至危害大众;倒不如钱少一些,才没有“力量”违犯什么大的过失。由此可知,遗留财富给子孙,无论子孙贤与不贤,都是有害而无益,倒不如留“德”给子孙,设想更为周到。

教子严成德,勿认财累己

【原文】每见待子弟严厉者,易至成德;姑息者,多有败行,则父兄之教育所系也。又见有子弟聪颖者,勿入下流;庸愚者,转为上达,则父兄之培植所关也。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德足以感人,而以有德当大权,其感尤速;财足以累己,而以有财务乱世,其累尤深。

【注释】成德:成为有德业的人。姑息:过于宽容。系:关系。下流:品性低下。上达:成为品性高尚的人。

【译义】常见对待子孙十分严格的,子孙比较容易成为有才德的人;对子孙太过宽容的,子孙的德行大多败坏,这完全是因为父兄教育的关系。又见到有些后辈原为十分聪明,却突然做出品性低下的事;有些原本平庸愚笨,倒成为品德很好的人,这就在于父兄的栽培教养了。一个人品格之所以不清高,总是因为无法将一个“利”字看破;而学问之所以不长进,就是因为偷懒不精勤的缘故。能以道德感化他人的人,若身在高位而有威权,那么,要感化众人趋于正道就很快了。财富多到足以拖累自己的人,若处于不太平的时代,钱财的拖累就更严重了。

【评析】教育是要教导孩子好的行为。在孩童成长的时候,还不能分辨善恶是非,如果太过宽容,会导致他在善恶的分辨上不够清楚。原谅孩子的小过错而不求全责备,那么他会认为无所谓,下次又犯同样的错误,最后将成为败坏德行的主因。反之,若从小严格督导,小过必惩,小善必扬,长大便成为善恶分明、嫉恶扬善的有德之人,这要看父兄的教育态度。聪明者忽入下流,愚钝者转

为上达;正如种树,幼株虽美,不细心加以栽培,最后树木也会长得芜杂不堪。反之,幼株虽劣,若能晨昏灌溉,小心扶持,也能长成枝干皆美的良材。因此资质禀赋并非绝对重要,后天的教养对一个人尤其重要。

“人到无求品自高”,心中放不下一个“利”字,等有利可图之时,难保不会受诱惑而失了人品。求学是很辛苦的,若不能勤奋,再聪明的人也难以成功,因为他不肯学。有德者若能居于权威的位置,影响的范围大,可以施行很多措施奖掖后进,自然就很容易感化人了。钱财在平时处理起来就很累人,既想得之,又要保之,若是在乱世,没有法律的保障,恐怕恶人都想谋夺了。不仅累人,还要招祸呢!

明辨是非方能决断,不忘廉耻身自高洁

【原文】心能辨是非,处事方能决断;人不忘廉耻,立身自不卑污。

【注释】决断:决定怎么办。卑污:卑鄙污秽。

【译义】心中能辨别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就能毫不犹豫地决定该怎么办。人能不忘记廉耻心,在社会上为人处世,自然就不会做出任何卑鄙污秽的事。

【评析】什么事是对的?什么事是错的?如何做才正确?何种做法该避免?这些都是我们遇到事情时首先要考虑的,而这些都决定于我们的心。所谓“是非”,并不光是指事情的对错,同时也代表着善恶。有些事对错并非十分明显,这时更要仔细判别,以免做下错事。如果,我们的心对事情的是非判别得很清楚,那么,就不会囚外在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我们的行为,同时也会毫不犹豫地知道自己该怎么办。“廉”是不取不该取之物,“耻”是对不当的行为有惭愧改过的心。能做到正确对待“廉耻”二字,持身自然高洁,人格自然就不卑鄙了。

读书无论资性高低,立身不嫌家世贫贱

【原文】读书无论资性高低,但能勤学好问,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贯通之日;立身不嫌家世贫贱,但能忠厚老成,所行无一毫苟且处,便为乡党仰望之人。

【注释】资性:资质秉性。苟且;不守礼法、道义之处;随便的行为。乡党:乡里,同乡之人。

【译义】读书不论天赋的资质高或是低,只要能够用功,不断地学习,遇有疑难之处肯向人请教,任何事都把它想透彻,为什么会如此,终有一天能够通晓书中的道理,无所滞碍。在社会上立身处世,不怕自己出身贫穷低微的家庭,只要为人忠实敦厚,做事稳重踏实,所行所为没有一丝随便或违背道义之处,便足以为乡上的父老所看重,而成为众人的榜样。

【评析】不论天赋的资质如何,若依照学习的理论来说,人的脑筋要不断加以刺激运用,便会逐渐变得聪明起来。不断学习便是一种不断的刺激。此外,“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遇到疑难处,更要不耻下问,否则,将成为全盘了解问题的障碍。同时,也要多多思考,试着自己解决问题。长此以往,自然有一天能把所读过的书融会贯通而运用自如了。所谓“英雄不怕出身低”,在社会上做人,最重要的是信实稳重,不做不该做的事。正直做人,乐心公益,自然为邻里所器重,哪怕出身低呢?

乡愿尽盗德,鄙夫不知德

【原文】孔子何以恶乡愿?只为他似忠似廉,无非假面孔;孔子何以弃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尽是俗心肠。

【注释】乡愿:在一乡里,故意做出忠厚老实的样子,以讨人喜欢的人。鄙夫:人格卑陋的人。

【译义】孔夫子为什么厌恶“乡愿”呢?因为他只是表面上看来忠厚廉洁,其实内心里并不如此,可见得这种人虚伪矫饰,以假面孔示人。孔夫子为什么厌弃“鄙夫”呢?因为他凡事不知从大体着想,只知为自己个人的利益斤斤计较,得失心太重,是个不知人生精神内涵的俗物。

【评析】孔子在《论语·阳货》篇说了一句“乡愿,德之贼也。”什么原因呢?因为,“乡愿”就是我们今日说的“伪君子”。“乡愿”之可厌,一在其虚伪不实,二在其可能带给无知的年轻人错误的学习方向,使年轻人失了正道,所以说他是“德之贼”。这种人欺世盗名;岂不可恨?所谓“鄙夫”,乃是指不明礼义,不知生命精神价值重于个人利益的人;因此在任何场合,只顾自己的利益,甚至破坏了社会上对礼义的尊崇,使众人也和他一般只求个人的得失。使大众重利轻义的,便是这些鄙夫啊!岂不可厌?“乡愿”与“鄙夫”一为盗德之名,一为不知德之义,都为孔子所摒弃。

明辨愚和假,识破奸恶人

【原文】忠有愚忠,孝有愚孝,可知忠孝二字,不是伶俐人做得来;仁有假仁,义有假义,可知仁义两途,不无奸恶人藏其内。

【注释】愚忠:忠心到旁人看来是傻子的地步。愚孝:旁人看来十分愚昧的孝行。伶俐:灵活、聪明。

【译义】有一种忠心被人视为愚行,就是“愚忠”,也有一种孝行被人视为愚行,那是“愚孝”,由此可知,“忠”、“孝”两个字,太过聪明的人是做不来的。同样地,仁和义的

行为中,也有虚伪的“假仁”和“假义”,由此也可以知道,在一般人所说的仁义之士中,不见得没有奸险狡诈的人。

【评析】忠和孝原本就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因为这是出于人的至诚和天性,是一种至情至性,无怨无悔的感情。无论是家国之情、父母之情,乃至于友人之情,发挥到至诚处,都是无所计较,在外人看来也许是愚昧的,不可理喻的;然而,情之为物,本就不可理喻。“忠”字之下带“心”,“孝”字是“子”承“老”下,这都说明它们包含了相当深厚的感情。所谓“情到深处无怨尤”,任何情感都是如此,这岂是太过聪明、工于心计的人所能做到的?

仁和义均是可贵的情操。但对内心充满私欲的人来说,仁义便不是他们所能做到的。不过,为了贪图仁义的美名,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仁义做幌子,骗取他人的信任与尊敬;所以,便有许多假仁假义之徒鱼目混珠,冒充仁义之士。天底下越是珍贵的物品,越要谨防赝品;不过,假珠宝只是以物欺人,假仁假义却是以义欺人,尤为可诛。

勿为私己打算精明,要培子孙朴实浑厚

【原文】打算精明,自谓得计,然败祖父之家声者,必此人也;朴实浑厚,初无甚奇,然培子孙之元气者,必此人也。

【注释】打算:精打细算。

【译义】凡事都斤斤计较,毫不吃亏的人,自以为很成功,但是败坏祖宗良好名声的,必定是这种人。诚实俭朴而又敦厚待人的人,刚开始虽然不见他有什么奇特的表现,然而使子孙能够有一种纯厚之气,历久不衰的,就是这种人。

【评析】凡事精打细算,拼命占便宜的人,遇到与他人利益相冲突时,必然也会不惜牺牲别人。但是,《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何等厉害?终究难逃衰败之运。因为人之所以能发达家业,并不在于处处与人争利害,最重要的,应是在学问道德以及为人处事上,谨厚踏实地去修义,倒不如待人宽厚,能不计较的,就不要计较,如此才能得“人和”,对于事业,有无穷的帮助。此事如果证之有家业传与后代的经营者,更是明白;斤斤计较的人,子孙的胸怀多不宽广,于其死后争夺遗产,甚至闹出丑闻。能以敦厚教子孙的,子孙多能同心协力将祖先的事业拓展得更辉煌。

已之不欲勿施于人,有过由改不失正道

【原文】王者不令人放生,而无故却不杀生,则物命可惜也;圣人不责人无过,惟多方诱之改过,庶人心可回也。

【注释】王者:君王。物命:万物的生命。责:要求。庶:庶几;差不多。

【译义】为人君王的,虽然不至于下令叫人多多放生,但是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滥杀生灵,因为这样至少可以使人爱惜生物的性命。圣人不会要求人一定不犯错,只是用各种方法,引导众人改正错误的行为,因为如此,才能使众人的心由恶转善,由失道转为正道。

【评析】若从佛家轮回的观点来看,一切众生均经过千百万年的轮回,任何一种生物,都有可能是过去父母亲友所投胎,所以,佛家不只严禁杀生,连无故迫害众生也绝不允许。再从儒家的仁道立场看,别人杀你,你会痛苦不堪,动物与人一样有感觉,无故捕杀它,若换个立场,人可受得了?宋儒说“民胞物与”,就是要推仁及于万物。因此做君王的,虽不便下令要人民多放生,但是自身绝不无故杀生,一方面以身作则,另一方面也因为物力惟艰,生灵皆苦,应有悲哀矜怜之心。

圣人并不严厉地责备人绝对不能犯错,因为圣人明白,平常人的心志怯弱,要人绝对不犯错,是不可能的事。若是犯了小错便不原谅他,反而阻止了人们改过向上之路。圣人只希望人们了解,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所谓“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也说“不贰过”,像这样循循善诱众人,使他们走向正道。古圣先贤,距今虽然遥远,今人若不能体会古人的用意,也真是辜负了那一份久远的心思了!

身教重于言教

【原文】父兄有善行,子弟学之或不肖;父兄有恶行,子弟学之则无不肖;可知父兄教子弟,必正其身以率之,无庸徒事言词也。君子有过行,小人嫉之不能容;君子无过行,小人嫉之亦不能容;可知君子处小人,必平其气以待之,不可稍形激切也。

【注释】不肖:不像、不如。庸:用。徒:白费。过行:有瑕疵的行为。

【译义】父辈兄长有好的行为,晚辈学来可能学不像,也比不上。但是如果长辈有不好的行为,晚辈倒是一学就会,没有不像的。由此可知,长辈教晚辈,一定要先端正自己的行为来率领他们,这样他们才能学得好,而不是只在言辞上白费工夫,不能以身作则。有道德的人行为若稍有超过或偏失之处,一些无德之人因为嫉妒,一定无法容忍而群起攻击。但是有德之人即使不犯过失,小人也不见得能容他。由此可知,有道德的君子和无道德的小人相处时,一定要平心静气地对待他们,不可过于急切地责骂他们。

【评析】父兄有善行,子弟不容易学,恶行却是学得很像。这是因为人的本性就像水流一般,

下流容易上流难。修德好比爬山,父兄登在高处,子弟不一定爬得上;父兄若在坑谷,子弟一滚就下。因此,可知教子弟最重要的是自己先端正身心,以身作则去带领他们。如果长辈满嘴仁义道德,实际的行为却违法犯纪,晚辈怎么可能不受影响而为非作歹呢?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身教重于言教,做长辈的,还是要多多注意自己的言行才对。

向来小人就嫉妒君子,因为小人没有雅量,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因此,一旦有德的君子犯了一些小过失,就会被无德的小人夸大、渲染,成了千夫所指的罪人。所以,君子和小人相处的时候,一定要平心静气,不要因为太急切于维护道德,而过于严厉地责备对方,应该心平气和地加以引导,更不可大声怒骂,否则,最后真的就变成是君子的过失了。因为,小人没有雅量容忍别人的过失,只怕教他不成,反而使他恼羞成怒来害人了。

不求空读而要务实

【原文】存科名之心者,未必有琴书之乐;讲性命之学者,不可无经济之才。

【注释】科名:科举功名。性命之学:讲求生命形而上境界的学问。经济:经世济民。

【译义】存着追求功名利禄之心的人,无法享受到琴棋书画的乐趣;讲求生命形而上境界的学者,不能没有经世济民的才学。

【评析】人如果一心想做官,追求富贵荣华的生活,必定将身心都注重在经营功利之中,如何有心慢慢欣赏一首音乐,细细品读一本书呢?这般人,早已在生命中失去了赤子之心,身心放逐于俗务之中,哪里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乐趣?至于那些追求生命更高境界的人,或言“天人合一”,或言“心在自然”,甚至是“心空寂灭”;事实上,生命真正的境界并不在形而上之处,真正的修行也不在离群索居。“人间”才是生命境界的开拓处。空谈既不能改变自己的生命,也不能帮助别人的生命达到圆满的境界,谈玄论道往往只是凭空说话,所以追求生命最高境界的人,一定要落实于“人间”,发挥经世济民的才干。在造福万民之中,体验生命的真谛,才能开拓更深更广的生命境界,否则,一切的奥道妙理,都毫无意义。

遇事勿躁,淡然处之

【原文】泼妇之啼哭怒骂,伎俩要亦无多;惟静而镇之,则自止矣。谗人之簸弄挑唆,情形虽若甚迫;苟淡而置之,则自消矣。

【注释】伎俩:把戏、花样。谗人:喜欢用言语毁谤他人的小人。拨弄挑唆:搬弄是非,挑拨离间。苟:如果。

【译义】蛮横而不讲理的妇人,任她哭闹、恶口骂人,也不过那些花样,只要定思静心,不去理会,她自觉没趣,自然会终止吵闹。好说人是非、颠倒黑白的人,不断地以言辞来侵害我们,自己似乎已经被他逼得走投无路了,如果不放在心上,对那些毁谤的言语,听而不闻,那么他自然会停止无益的言辞。

【评析】“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我们常会遇到一些不可理喻的人,简直无法和他沟通,倒不一定是女人,“泼妇”只是一些不可理喻的人的代称而已。因为古时女子多数无法受教育,所以便有一些不明理的女子,遇事不管体统,只会吵闹。所以只要是不明事理的人,一概称之为“泼妇”,也是可以的。这种人只是愚蠢,无需与他计较,就当他的吵闹是乌鸦叫,不去理他,他自讨没趣便会闭嘴了。最可厌的是那些搬弄是非的小人,“泼妇”只是吵闹,这种小人却专逞口舌中伤人,较“泼妇”无意义的言辞,更是厉害十分,每每使人百口莫辩,被人误会得走投无路。但是如果能不将这些利害放在心上,让“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日久,这些小人眼见尖酸刻薄的言语不能影响你,自然会闭上他的嘴了。何况,谎言终有拆穿的时候,众人自会明了“说人是非者,即是是非人”的道理。因此,始终本着“不理他,看他如何”的淡然心胸,实在是现代人的“治人”之道。

待人要平和,讲话勿刻薄

【原文】气性乖张,多是夭亡之子;语言尖刻,终为薄福之人。

【注释】气性:脾气性情。乖张:性情乖僻或执拗暴躁,和众人不同。夭亡:短命早死。尖刻:尖酸刻薄。

【译义】脾气性情怪僻或是执拗的人,多半是短命之人。讲话总是过于尖酸刻薄的人,可以断定他没有什么福分。

【评析】脾气怪僻、执拗,或是横暴的人,不能得天地平和之气,不但容易得罪人,惹祸招殃,自己也容易自绝于天地。由于心里不能平衡,容易做出伤人伤己的事,因此不易保全寿命。社会上因心理不平衡而伤人或是自杀的人,多是这种人。造成这种人格的因素极多,有的是因破碎的家庭,有的是因不当的教育方式……,原因不一而足,只有通过心理的辅导与爱心、耐心的帮助,才能纠正他们异常的人格,使他们得以适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