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1 / 2)

🎁美女直播

《围炉夜话》序

寒夜围炉,田家妇子之乐也。顾篝灯坐对,或默默然无一言;或嬉嬉然言非所宜言;皆无所谓乐。不将虚此良夜乎?佘识字晨人也,岁晚务闲,家人聚处相与烧猾拙、煨山芋,心有所得,辄述诸口,命儿童缮为存之,题曰“围炉夜话”。但其中皆随得随录语无伦次,且意浅词芜,多非信心之论,特以课家人消永夜耳。不足为外人道也。倘蒙有道君子惠而正之,则幸甚。

咸丰甲寅二月既望王永彬书于桥西馆之一经堂

诗书传家久,孝悌立根基

【原文】士必以诗书为性命,人须从孝弟立根基

【注释】性命:安身立命的根本。弟:同“悌”。

【译义】读书人必须以诗书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为人要从孝悌上立下基础。

【评析】只有知识,虽能有益社会,毕竟缺乏生活情趣;只有情趣而知识不足,则无法服务社会,二者总以并重为佳。《诗经》是生活的记载,《书经》是历史的记录,前者属生活的情趣,后者为知识的累积,所以,古人将《诗》、《书》列于经书之首,视为必读的课业。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人性本善,无邪即是善。安身立命之本在于扬善弃恶,《诗》既无邪,《书》也无邪,故能成为读书人处世的根本。孝是“顺事父母”,悌是“友于兄弟”。能顺事父母则为人必不致违法犯纪,重恩而不背信;能友于兄弟,则为人必善与人处,重义而不忘本。“孝”字推广则为敬事一切可敬者;“悌”字推广则爱护一切可爱者。做人由最基本的孝悌做起,自然能逐渐推广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仁境界。

德泽太薄好事未必是好

天道最公苦心不负苦心【原文】德泽太薄,家有好事,未必是好事,得意者何可自矜;天道最公,人能苦心,断不负苦心,为善者须当自信。

【注释】德泽:自身的品德和对他人的恩泽。自矜:自以为了不起。

【译义】自身品德不高,恩泽不厚,即使家中有好事降临,未必真是幸运,得意的人哪里可以自认为了不起呢?上天是最公平的,人能尽心尽力,一定不会白费其心,做好事的人尤其要有自信。

【评析】好事降临,往往由有德者居之。如果已身之德不及,且于他人无恩,那么有好事降临,未必真是好事,可能在背后隐藏着什么祸苗。因为事起无由,必有不正当的理由在支持,若坦然接受,很可能牵连入祸事中。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在受到突如其来的好运时,往往会自问,到底自己有何德而能居之?如果找不出理由,则不免惶恐,因为是福是祸尚且不明,哪里还敢以此自矜呢?

天道无非一个“理”字。虽说人事无定,是一个变数,然而也正因为它是一个变数,才可以改变和掌握。一件事的开始,往往万事不足,照佛家的讲法是因缘不聚合,然而事在人为,只要能下苦心,尤其是行善积德,因缘自然会凑齐的。为善最怕没有信心,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有其阻碍,没有信心怎么会成功呢?连武训那样的乞丐都能够兴办学校,天下还有什么善事不可为呢?只怕没有这个恒心啊!

澹如秋水贫中味,和若春风静后动

【原文】余最爱《草庐日录》有句云:“澹如秋水贫中味,和若春风静后功。”读之觉矜平躁释,意味深长

【注释】澹:同淡。矜:苦,怜。躁:烦躁。释:解除。

【译义】我最喜爱《草庐日录》中的一句话:“贫穷的滋味就像秋天的流水一般澹泊,静下来的心情如同春风一样平和。”读后觉得心平气和,句中的话真是含意深远而耐人咀嚼。

【评析】秋水淡而远,反觉天地辽阔,贫中的滋味大致如此,因为本无所有,于万物不起执著贪爱,心境自然平坦。不像富贵中人,宛如池塘百花喧闹,反生烦恼。秋天可见万物凋零之态,至此方见富贵如繁花总不长久。能不于春夏起执情,方能见秋水之美。如此才知天地万物全是平等。富贵与贫穷,便如夏塘与秋水,对于天地而言并无偏爱,人心自不平等罢了。

静可以澄涤万虑。烦躁仿如走在荆棘之中,寻不出一条活路。一旦静下心来,才发现荆棘不过全是幻觉,我们原本处在和风吹拂的草原上,只是我们不曾发觉而已。草原在我们的心中,荆棘也在我们的心中,荆棘是心湖被暴风吹起的风浪,而草原则是心清静下来的景象。我们要常静下来徜徉心中的春风草原,而不要淹没在心中的烦躁漩涡里。

知万物有道,悟求己之理

【原文】人之生也直,人苟欲生,必全其直;贫者士之常,士不安贫,乃反其常。进食需箸,而箸亦只悉随其操纵所使,于此可悟用人之方;作书需笔,而笔不能必其字画之工,于此可悟求己之理。

【注释】箸:竹筷子。

【译义】人生来身体便是直的,由此可见,如果人要活得好,一定要向直道而行。贫穷本是读书人该有的现象,读书人不安于贫,便是违背了常理。吃饭需用筷子,筷子完全随人的

操纵来选择食物,由此可以了解用人的方法。写字需用毛笔,但是毛笔并不能使字好看,于此也可以明白凡事必须反求诸己的道理。

【评析】人生来身体便是要往直的方向发展。如果坐得不直,佝偻驼背,不仅不方便也是生理上的病态,会使生命的机能受到影响。人的心也是如此,若是心术不正,也会使生命变得“驼背”或是残废,甚至造成心灵的死亡。读书人不贪财,也不妄求非分,所以贫者居多。既慕圣贤之道,就要能安贫,若是不安贫,去求非分之财,甚而见利忘义,那就不是读书人了。读书人不安贫,述不如生意人本分做买卖,至少不会做出违背自己良心的事。

进食用筷,要吃什么,全凭自己的心意加以选择,用人之方还在良心如何操纵。若是常用筷处却用匙,欲食肉时却向菜,便是自心不明,非匙筷之过。书法欲求好,并非笔的好坏所能左右,同样的工具在不同人的手中,可以产生极不相同的结果。若不反求于自己,再好的助手与环境,亦不能帮助自己创造出成功的果实。

守身必谨严,养心顺淡泊

【原文】守身必谨严,凡足以戕吾身者戒之;养心须淡泊,凡足以累吾必者勿为也。

【注释】守身:持守自身的行为、节操。

【译义】持守节操必须十分谨慎严格,凡是足以损害自己操守的行为,都应该要戒除。要以清静寡欲涵养自己的心胸,凡是会使我们心灵疲累不堪的事,都不要去做。

【评析】一个人的生命有限,倘若没有什么抱负,只要庸庸碌碌地过一生也就罢了。如果对人生中还有一点牵挂,一点理想,那么,持身严谨就很重要。怎么说呢?正因我们爱人生,所以爱自己,“守身”正是爱自己的表现。我们珍惜自己的一言一行,恐怕有所缺失。古人的“守身如玉”,无疑是对生养自己的父母与孕育自己的天地,一种最诚心的回报。因此,凡是可能损害自己言行的邪术行为,一概不为,他们的操守永远光明坦荡,就以现代的眼光来看,依然温良可亲,学习他们并不代表食古不化。想一想现代人,持身严谨的有多少?别说那些作奸犯科之辈,我们有时不也会为不该得到的利益而动心吗?“严谨”二字,可是不容易做到的,不过,也更见古人守身的“专心一志”了。

人的渴望是无穷无尽的,许多事情想也没用,徒增烦恼。禅宗有句偈语是这样的:“左一布袋,右一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许多事情对于我们而言,也就像布袋一般,只是负担。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扛着七情六欲、儿女情长的“布袋”,永远也放不下,这样非把自己累死不可。结果,这一辈子,双手都用来扛布袋,而不能空出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心灵也永远静不下来,想一些真正属于自己生命深刻的问题。

处世认忠厚,传家得勤俭

【原文】处世以忠厚人为法,传家得勤俭意便佳。

【注释】处世:为人处世。

【译义】在社会上为人处世,应当以忠实敦厚的人为效法对象,传与后代的只要能得到勤劳和俭朴之意便是最好的了。

【评析】忠厚二字可以分开来说,在社会上做事最重要的便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也就是尽己之心于工作,这是就“忠”而言。而“厚”是待人宽厚。既不欺人,又能宽待他人,这是在人际上所能达到的最完善地步。“忠”可以于人于事不失,“厚”可以于人于事有利,因此处世只要以忠厚作为标准即可。

至于要家道历久不衰,既不在留多少财产,也不在留传**物。真正的传家之宝,惟有“勤俭”二字。留任何东西给子孙都可能花费殆尽,只有学得勤俭的美德,子孙才可永世不致困窘。勤能生俭,俭不浪费。凭此二字,即使白手都可起家,用以传家,足使子孙生生世世吃穿不尽,较之万贯家财,实在更为可靠而有效。

安分守成,不入下流

【原文】种田人,改习尘市生涯,定为败路;读书人,千与衙门词讼,便入下流

【注释】尘市:尘市本意为城镇,上处泛指市场上的商业行为。干与:参与。衙门词讼:替人打官司。下流:品格低下。

【译义】种田的人,改学做生意,一定会失败;读书人,若是成了专门替人打官司的人,品格便日趋下流。

【评析】在过去的农业社会,只要家里有一亩田,总还可以衣食无缺,不同于商场的钻营,得失差别甚大。一个种田人,一不明商场利害;二不解人情世故;三没有社会关系,若不专心务农,而与人在商场上争名逐利,常是失败的居多,搞不好还要变卖祖产。何况商场的事情,起伏不定,也许今天身无长物,明朝却摇身一变而为暴发户,也有人投资做生意,以至于血本无归。这不是质朴的种田人所能明了的,不能“知己知彼”,怎么可能在商场上立足呢?不如守着一亩方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淡泊名利,如此反而能守成。何必以“世代不竭之食”,换取“商家一日之富”呢?

读书人讲的是“明是非”、“辨义理”,而衙门讼师则是以犀利的言词,巧辩的口舌

,为人争取胜诉。有时,因“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所以并不分辨是非黑白,只是卖弄口舌,图取利益。这些均有违圣贤之教,所以作者认为这不是读书人该做的事,读书人应当知道如何持守自己的节操,去教化众人,进而使民无争才对。怎么可以把他人的争执,当作是自己的“生财之道”?不过,这句话也是有其时代背景的,现今的“律师”,哪一个不是高级知识分子?只要能本着公平公正的态度,去论断是非,排难解纷,何愁对社会大众没有裨益?

读书要下苦功,为人要为人好

【原文】读书不下苦功,妄想显荣,岂有此理?为人全无好处,欲邀福庆,从何得来?

【注释】显荣:显达荣耀。

【译义】读书若没有下工夫苦读,却非分地想要显达荣耀,天下哪里有这种道理呢?做人对他人毫无一点好处,却妄想得到福分和喜事,没有付出,这些福分根本无处生起,而从哪里得来呢?

【评析】做大官、做大事不是容易的事,要治理一个郡县,没有相当的知识和学问,如何去推行政务呢?如果判断错误,不仅误国扰民,所谓荣达,也成了可耻的屈辱。

一个人的显达,无非是能力比他人强,而能力又由知识而来。既不能下工夫苦读,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又不能行万里路,增广自己的见闻,想要显达荣耀,纯属空谈。就以现代而论,社会上哪一种行业不需要知识?无知识而要成大事立大业,只是痴人说梦罢了。

至于福庆,并非凭空而来,任何事都有因有果,无因而得果,断无道理。人间的福分,不外乎“自求多福”与“他求善福”两种,这两种是“常理”,其他则是“非常理”。中奖券、获赠遗产是偶然的,是幸运的,但是也得以买奖券、先人有钱作为其因。若以佛家的说法,这就是过去积下的福分。

“自求多福”乃是端正其心,努力其事,心不妄求,自得其乐。

“他求善福”则是与人为善,不与人为恶,因为助人,而得人助。由此可见,无论就现世或非现世而言,福庆都有原有因,而非平白无故产生的。

读书人贫乃顺境,种田人俭即丰年

【原文】清贫乃读书人顺境,节俭即种田人丰年

【注释】丰年:米谷收成丰盛的年头。

【译义】对于读书人而言,清高而贫穷才是顺遂的日子,而对于种田的人而言,只要省吃俭用,就是丰收的年头。

【评析】颜渊一箪食一瓢饮,犹不改其乐,所以,真正的读书人并不以贫为苦,因为他们的心中仅有读书之乐,而无复他乐。所谓清贫乃是读书人的顺境,倒不是;赞美清贫,而是清贫不但足以养廉,也足以诚心,同时也没有浮华奢靡之事来扰乱身心与道业。而为官与富贵有时反倒成读书的障碍。因为为官事务繁冗,无暇读书,充实自己;富贵则五欲充心,五声充耳,极易堕落了志气。

节俭是良好的美德,种田人家不能保证年年都是丰收,若是平常俭约,而有所积蓄,即使年成欠收,也能衣食无虞,岂非与丰年无异?倘若不能节俭,日日浪费,即使年年丰收,又何异于年年歉收?所以开源节流,不要寅吃卯粮,那么任何用度都是永远充足的。

为学不外静敬,教人先去骄惰

【原文】为学不外静敬二字,教人先去骄情二字

【注释】教人:教导他人。

【译义】求学问不外乎“静”和“敬”两个字。要教导他人,首先要去掉“骄”和“惰”两个毛病。

【评析】学问之道深矣!远矣!《大学》之中有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由此可知求学要有所得,一定要先静下心来,然后才能安、能虑、能得。

至于“敬”字,不仅是为学之道,也是做人之道。做任何事,首先要培养一颗恭敬之心。比如学问,若是没有恭敬的心去学它,所学就不会认真,也不会谨严,自然就不会有好处,可见“敬”字多么重要。

因此,在教导他人时,若要让对方学到真东西,首先要除去他的骄慢心和怠惰心。因为骄慢则无法再增加知识,怠惰则无法再学习,若不能除去骄慢心和怠惰心,那么教什么都不可能学好。所以无论学什么,首先要谦虚,承认自己不懂,要勤奋地下工夫学习,如此才会老师喜欢,学生获得知识。

身为重臣而精勤,面临大敌犹奕棋

【原文】陶侃运甓官斋,其精勤可企而及也;谢安围棋别墅,其镇定非学而能也。

【注释】陶侃:晋部阳人,为人明断果决,任广州刺史时,经常运砖修习精勤。甓:砖的一种。可企而及:能够做到的意思。谢安:晋阳夏人,淝水之役,前秦苻坚投鞭断流,人心为之惶惶,当时谢安为征讨大都督,丝毫不惊慌,闲时仍与友人在别墅下棋,镇定如常,最后他的侄儿谢玄大破苻坚于淝水。

【译义】晋代的名臣陶侃,在闲暇的时候,仍然运砖修习勤劳,这种精勤的态度,是我们做得到的。晋代的名将谢安,在面临大敌时

,仍然能和朋友从容不迫地下棋,这种镇定的工夫,就不是我们学得来的。

【评析】晋代的陶侃身为广州刺史时,每天仍然运砖来修习勤劳,锻炼自己,不使自己有一点怠惰的习惯。他还常常劝人爱惜光阴,珍惜事事物物,甚至连不用的竹头木屑,他都会先收藏起来,以备将来急需。不过,就光以运砖这件事而言,便可以见出古时咸大事业的人,莫不时时刻刻在鞭策着自己,即使有最舒适的环境让他享受,他也宁愿劳勤自己的筋骨,绝不让自己懈怠半分。陶侃后来能成为晋代名臣,实非偶然。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法的,而且这种精勤的精神只要我们肯去做,就一定能做得到。

至于谢安,在大军临境时还能安然下棋,这等镇静工夫就使人不得不佩服了。但是,他令人佩服的地方并不在于他视若无睹,而是他分明看见形势严峻却能胸有成竹,泰然处之,所以能临危不乱,大破苻坚的百万雄师。这种镇定工夫并不是临时就学得来的,这完全是看个人的胆识。就像练功夫的人,由于长久临敌,知道遇事而乱是最大的忌讳;另一;方面也由于功夫已深,对方户拳打来,自已有数十种方法可以化解,自然不觉得有什么好慌张的。因此,镇定能使一个人的头脑保持清醒,慌张只会自乱阵脚;镇定能找出对方的弱点,慌张只有自暴弱点。惟有镇定,才能克敌制胜。一棵树之所以不畏风吹雨打,还是因为根扎得深啊!

目闭可观心,口合以防祸

【原文】神传于目,而目则有胞,闭之可以养神也;祸出于口,而口则有唇,阖之可以防祸也

【注释】胞:上下眼皮。阖:闭。

【译义】人的精神往往由眼睛来传达,而眼睛则有上下眼皮,阖起来可以养精神。灾祸往往由说话造成,而嘴巴明明有两片嘴唇,闭起来就可以避免闯祸。

【评析】天下有些事看得,有些事看了徒然扰乱我们的心,这个时候,倒不如把眼闭上清静些。开眼是看外界,要能见人所不能见,闭眼是看心灵,要见自身的种种缺失,这些就已经够费神了,哪还有精神去接受五光十色,徒乱心思呢?

嘴可以为福为祸,该讲的话张嘴便是福,不该讲的话闭嘴便是福,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却讲,那便是祸了。言传心意,该讲不该讲,要由自己的心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