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扳援:攀缘。
②魔障:修道的障碍。
【评析】
“酒逢知已千杯少”,约上三五宾客,给以热情的款待,大家开怀畅饮,在杯筹交错中享受乐趣,确实是人生乐事。可是纵情过后,留下的只是杯盘狼藉,烂醉如泥。如果宾客频繁往来,贪杯过度,难免就会成为一种负担,也许此时你才领悟到清静才应是你最终的追求。
浇花种树可谓闲情逸致,是十分高雅的嗜好,可是潜心修道,就必须对一切事物无牵无挂,如果情志过于执着,岂不是与万念皆空背道而驰了吗?所以即使是浇花种树,也是求“道”的障碍。天下之灵,千古如新
【原文】
灵天下有一言之微,而千古如新;一字之义,而百世如见者,安可泯灭①之?故风、雷、雨、露,天之灵;山、川、民、物、地之灵;语、言、文、字,人之灵。此三才②之用,无非一灵以神其间,而又何可泯灭之?
【注释】
①泯灭:消灭。
②三才:天、地、人谓之三才。
【评析】
天、地、人是宇宙的三大组合,其间神妙难尽,变化莫测。宇宙之大,地球之奇,生命之妙,也是我们一心探求的。立天之道是阴与阳,立地之道是柔与刚,立人之道是仁与义。三者的具体表现,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就分别是风、雷、雨、露、山、川、民、物、语、言、文、字等。在三者之中,人是万物之灵,立于天地之间,与天地构成完整的世界。如果没有人,这世界也就没有主宰,没有了活力;有了人,这世界才灵动多变,才有灵气和精神。人与同样具有灵气的天地构成世界的整体,又如何能让这些灵气消失掉呢?人生三乐
【原文】
闭门阅佛书①,开门接佳客②,出门寻山水,此人生三乐。
【注释】
①佛书:泛指佛经。
②佳客:志趣相投的友人。
【评析】
关上门,隔绝尘世的喧嚣,佛经中充满生命的智慧,读后使人的杂念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读之自然乐趣无穷;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品茗谈禅,互相交流,可使人享受思想共鸣的快意,自然会倒履相迎;走遍天下山水名胜,领略大自然的造化,感受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其乐无穷,不失为一种令人身心健康的办法。人生中乐趣良多,最令人快乐的莫过于找到与自己的心灵相契合的东西了。眼里无点灰
尘,方可读书千卷
【原文】
眼里无点灰尘①,方可读书千卷;胸中没些渣滓②,才能处世一番。
【注释】
①灰尘:指偏见而言。
②渣滓:指对人对事无益的不满或执着。
【评析】
如果不广泛涉猎各个方面各种观点的书籍,以一孔之见去读书,必然会知识面太窄,一叶以蔽目,目光变得短浅。所以饱读群书,畅游书海时,应该摒弃一己之见,接受书中的各种道理知识,以宽阔的胸怀接纳书中的学问。
读书如此,为人处世亦如此,胸中应该清除不满或怨恨的成见,坦坦荡荡,没有任何阴暗的心理,以己昭昭示人昭昭,这样与人相处时才会如潺潺流水般轻快自在。遇到不如意之事,如能及时化解,公正对待,就能圆融地与世人相处,这就是懂得了处世之道了。不作风波于世上
【原文】
不作风波①于世上,自无冰炭②到胸中。
【注释】
①风波:比喻对生活的欲望无穷。
②冰炭:比喻寒冷如冰和炙热如炭两种不同的情怀。
【评析】
生活方式及目标却是自己选择的。有人为名誉、金钱,房子兴风作浪,得到了自然心满意足,得不到则怨恨、谩骂,乃至心灰意冷,感叹世态炎凉。有的人却在情与利中找到了契合点,快快乐乐地找钱养家,轻轻松松地享受生活,知足开心,随遇而安,自得其乐,其闲情逸致令人羡慕。人生得意失意相随。其实,潜到生命的底层,便可以发现在大风大浪的生命表象下,生命的本身是宁静的,心是安宁的,不去做世间名利的追逐者,又怎么会有烈火炙心,寒冰刺骨之感呢?无事不乐而
忧,是一座活地狱
【原文】
无事而忧,对景不乐,即自家①亦不知是何缘故,这便是一座活地狱,更说什么铜床铁柱,剑树刀山也。
【注释】
①自家:自己。
【评析】
人们常说“杞人忧天”,是讲古代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
,因此寝食不安,担惊受怕。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不少人感觉到压力很大,整天生活在紧张中,忧愁不堪,满怀悲观,感觉生活像是地
狱,甚至有的人为了解脱,走上了人生绝路。
有这样一个故事:某老妇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染布,二儿子卖伞,当晴天时,老妇在家愁眉不展,担心二儿子伞卖不出去,当下雨天时,老妇仍然哀声叹气,担心大儿子没法染布。有人劝她说:天晴时,你的大儿子就可以染布了,你应该为他高兴,天下雨时,你二儿子又可以卖伞了,你仍然应该为他高兴。无论天晴还是下雨,你都应该高兴才对呀!可见世上很多事情,看似“山穷水尽疑无路”,从另一面看,则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善于排解,就能够逃出心中的活地狱,生活在阳光之中,自我折磨是毫无必要的。必出世者,方能人世
【原文】
必出世者,方能人世,不则世缘易坠①。必入世者,方能出世,不则空趣难持②。
【注释】
①世缘易坠:人世间的种种攀缠易使人坠落。
②空趣难持:不容易持久地待在空的境界中。
【评析】
佛家认为出世入世乃是修行所必须的。然而在出世、入世问题上长久以来有许多争议,出世、入世都是辨证的。身处花花世界中的人,既要有不受世俗约束的能力,又要有进入尘世不为物质所诱惑的自制力。佛语有“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辨证说法,对于尘世中俗事的态度也应如此。只有具备看破世间真相的智慧,才能入世而不乱,不被尘世中的种种物质引诱而堕落,从而把握好人生的方向。人有一字不
识,而多诗意
【原文】
人有一字不识,而多诗意;一偈①不参,而多禅意;一勺不濡,而多酒意;一石不晓,而多画意。淡宕②故也。
【注释】
①偈:阐释佛理的句子。
②淡宕:恬淡畅适。
【评析】
有的清高文人满腔诗才,出口成“诗”,写诗只不过作为一种沽名钓誉的手段、升官发财的阶梯而已;有的人吃斋念佛,整日参禅,实则心猿意马,欲念炽烈;有的人每日抱着酒坛子,嗜酒如命,一身酒气,满嘴酒话,令人作呕。此等之人,能懂诗意、禅意、酒意吗?相反,有的人不识字却充满诗情,不参禅却充满禅心,不喝酒却明了酒趣,不玩石却多有画意,诗情、画意、禅心、酒趣就蕴藏在他们心里,所以他们常常能找到意趣,也就不值得奇怪了。
此文把看似简单的道理,变得深沉化,含有深邃的思想。过多的功利之心、过多的理性与认识,反而束缚了人性真情的流露,所以恬淡处世,无为而为,才能满怀意趣。眉上几分愁,
且去观棋酌酒
【原文】
眉上几分愁,且去观棋①酌酒;心中多少乐,只来种竹浇花。
【注释】
①观棋:看人下棋。
【评析】
人生路上甜苦与喜忧相伴。面对烦事,如果愁眉苦脸,心情郁闷,就会影响到身心健康。情绪低落忧愁时应当自我排解,或观人下棋,从棋局的厮杀中找出世事无常的道理,或对酒当歌,从浅酌慢饮中,或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豪饮中,领略无事一身轻的乐趣,酒作知己度人生。
种竹浇花,至情至雅,其中蕴含的真谛须细细地品味,如品茗,香味悠然。从中可以体会到生活中的快乐往往寓于平淡之中,处处都充满情趣,不必刻意寻找,只需善于发现,慢慢体会。得心上本
来,方可言了心
【原文】
完得心上之本来①,方可言了心②;尽得世间之常道③,才堪论出世。
【注释】
①本来:本来面目。
②了心:了却心识,亦可说是明了心的本体。
③常道:不变的道理。
【评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最不了解的是自己,加上世间万物迷乱纷扰,要想认识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就得拨开迷乱的世俗去寻找自己心灵的本体,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用佛家的语言来说,一切众生的本性是佛,倘若能领悟到这一点,就可以超越虚妄的心识,了悟到自己不生不死的本来的面目。
世间不管多么伟大或多么渺小的事物都在变,人都难逃“朝如青丝暮成雪”的必然,所有的一切最后都将成空。了解这个道理,才能超脱人世。出世并非要逃离尘世,而是要透悟“变”与“空”的常道,从而摆脱世间俗事的烦扰,活得更自在闲适。调性之法
【原文】
调性之法①,急则佩韦②,缓则佩弦③。谱情之法④,水则从舟,陆则从车。
【注释】
①调性之法:调整个性的方法。
②急则佩韦:《文苑》:“西门豹、范丹,皆性急,佩韦以自戒。”韦是熟皮,有柔和的意思。
③缓则佩弦:《文宛》:“宓子贱、董安子,皆性缓,佩弦以自急。”弦是弓弦,有刚急的意思。
④谱情之法:调适性情的方祛。
【评析】
古人很重视个人的性格修养,于是想方设法来自觉磨炼自己的良好性情。比如所提倡的有:“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傲当矫之以谦,肆当矫之以俭,躁急当矫之以和缓,刚暴当矫之以温柔。”给急性子人戴一块柔软的皮革,给性子慢的人佩上弓弦,其用意在于警醒自己要以适于事体为准,过缓过急都不利于妥善地处理好各种关系。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只要因势利导,以柔制刚,以缓制急,当断则断,当缓则缓,用事物相生相克的道理来疏导,如在水上要行船,在陆地上要乘车一样,适时适事,就能达到调适性情的目的。好茶涤烦,好酒消忧
【原文】
好香用以熏德①,好纸用以垂世②,好笔用以生花③,好墨用以焕彩④,好茶用以涤烦,好酒用以消忧。
【注释】
①熏德:薰陶自己的德性。
②垂世:写下永垂不朽的文章。
③生花:江淹梦笔生花,文思大进。“好笔生花”也是写下美好文章的意思。
④焕彩:描绘好画。
【评析】
生活要讲究艺术,而生活的艺术在于物尽其用,发挥物的最佳作用,就如文章中谈修行时,一定要熏燃香草来提醒自己加强品德培育;不朽的文字,也要记录在最好的纸上,以流芳后世;好笔,自然要写下文采飞扬的篇章;一块好墨,也要画出光彩夺目的绚丽图画。
曹操在悲叹“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时,亦“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李白在《将进酒》中更见豪迈:“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可见人们心灵的烦忧,也要以最醇的美酒、最好的香茗来涤除,这样才能“同销万古愁”。破除烦恼,
二更山寺木鱼声
【原文】
破除烦恼,二更山寺木鱼①声;见澈性灵,一点云堂②优钵影③。
【注释】
①木鱼:佛家法器,相传鱼昼夜常醒,因此刻木象形,击之以警昏惰。
②云堂:指山中僧人的禅房或佛堂。
③优钵影:指优钵罗花,即青莲花或红莲花。
【评析】
木鱼,寺庙中和尚敲击的法器,相传鱼的眼睛昼夜睁着,所以用木头刻成鱼的形状借以警醒人们。云堂,指僧人的禅房或佛堂。优钵影即指钵罗,梵语,又译为乌钵罗、优钵剌,意译为青莲花。青莲花在佛家被喻为清净智慧。
人的烦恼纷扰很多,在夜深人静时,听远处佛寺中传来的木鱼咚咚,在静谧夜中,显得清脆,声—声敲在心坎上,此时回顾白天的名利纷扰,一切都是那么渺茫空虚,还不如放弃心灵的纠葛,放弃迷失的自我,以宽广慈悲的胸怀来对待世事吧。看到佛堂里的青莲花,洞见自己的本性,生命的真谛也就彻底领悟了,种种凡俗的想法与欲望也就如泉水流过心中不留痕迹。太闲生恶业,
太清类俗情
【原文】
人生莫如①闲,太闲反生恶业②;人生莫如清,太清反类俗情③。
【注释】
①莫如:没有比得上。
②生恶业:做出不善的事。
③俗情:矫俗之情。
【评析】
闲适是人所向往的。坐在厅堂中,感受清风徐来;荡舟湖中,看水波不兴;推窗望月,享受月色溶溶;小屋品茗,听雨打芭蕉;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是何等雅事。心无杂念,意在境中,能忘却生活的忙碌与名利的诱惑,心中自有一番闲适的天地。然而,如果身处闲适,心牵挂的是名利,万念难平,在身闲心不闲时就会生出种种邪念,游手好闲的结果往往是惹出事端。
为人清高固然可贵,但清高而至矫揉造作,不但不会给人好感,反而令人生厌,使人敬而远之,嗤之以鼻,那样的清高又有何用呢?灵丹一粒,点化俗情
【原文】
胸中有灵丹①一粒,方能点化②俗情,摆脱世故③。
【注释】
①灵丹:指一颗灵明之心。
②点化:变化,改变。
③世故:世上的一切事情,或是人世的机心。
【评析】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咱老百姓”,这是说为官的好与坏,老百姓自会心明如镜。而每个人洞察世情,也须心明如镜,灵丹一粒,才能治心病。每一个人都有一颗明净的心,只是有些人的心被世俗之尘所染所蒙,为名为利,心术不正、机关算尽,其心如明珠蒙尘,此时之心即有病。何以拯救之?灵丹一颗治心病。所谓灵丹,就是保持纯净,真诚对人对己,让蒙尘的心灵重新明净。回复以前的坦诚和明净,摆脱世俗,点化俗情,从而走上健康的人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