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留昨日之非,不执今日之是
【原文】
昨日之非①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②,而尘情终累乎理趣③。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
【注释】
①昨日之非:陶渊明《归去来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昨日之非即指过去的错误。
②根烬复萌:已断的根复生,已熄的火复燃。
③理趣:理想及趣味。
【评析】
昨日之非,指过去的错误,陶潜有诗“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佛家也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劝诫,既然前事已非,何必再留些牵挂,有牵挂就说明抛弃得不够彻底,就有再犯的可能,而痛改前非,把错误斩草除根才是上策。
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情,但不能过于拘泥和呆,板,陷得太深,就会加重欲望,痴迷不舍,所以“舍不得夕阳,就会失去满天繁星”。佛家说:过去事,丢掉一节是一节;现在事,了去一节是一节;未来事,省去一节是一节。”对任何事都不要极端化,太偏执就可能会走向事物的反面。玄奇之疾,医以平易
【原文】
玄奇之疾①,医以平易;英发之疾②,医以深沉;阔大之疾③,医以充实。
【注释】
①玄奇之疾:喜欢卖弄新奇的毛病。
②英发之疾:才智太过锋芒毕露的毛病。
③阔大之疾:迂阔、大而无当的毛病。
【评析】
有错就要改,才能完善自己。有人出于一种取悦于众的心理,在生活中不脚踏实地做事情,而是靠夸夸其谈地胡吹,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种人应该用平淡朴实的作风来加以纠正,使之放弃虚荣之心。有的人喜欢卖弄才智,锋芒毕露,缺乏深厚沉着的功底,应该劝其收敛自己的锋芒,避免树大招风,受人嫉妒。爱不切实际说大话的人,内心不够充实,就要加强其学问品行的修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若能有自知之明,并采取措施去改正错误,弥补缺陷,那也算得上出色的人了。人常想病时,则尘心便减
【原文】
人常想病时,则尘心①便减;人常想死时,则道念②自生。
【注释】
①尘心:生劳爱想之心。
②道念:求道之念,追求真实与永恒生命的念头。
【评析】
世人熙熙攘攘为名利,其实名利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过多的欲求又有何益?当人身强力壮时,为了名利而孜孜以求,不知止息,可一旦生了病就会感到人生命原来是如此地脆弱不堪,既然如此,那又何必去斤斤计较凡俗的得失而徒生无尽的苦恼呢?
不管每个人生活是什么样的,最后都会殊途同归于一个结局——死亡。人追求生命永恒是难有所获,可是当想到早迟都会面对必然的大限时,许多事情就会大彻大悟。佛家说看破红尘的人,把一切都看作空。而有智慧的人,能看破生命这一层虚伪的表象,转而追求另一种更真实、不生不灭而永恒的生命。恩爱吾之仇也
【原文】
恩爱吾之仇也①,富贵身之累也②。
【注释】
①吾之仇也:是我的仇敌。身之累也:足以拖累吾身。
②身之累也:足以拖累吾身。
【评析】
金钱美色是社会不变的主题,世人都追求恋爱中的甜情蜜意,追求丰厚的物质享受,然而如今的感情不是被物欲的苦海所淹没,就是被世欲的杂念所冲淡,真正的恩情爱意实在难求,反被爱欲的苦果所牵挂,所以不如看破恩爱的本性,抛弃爱恨情仇的牵累,去寻求心灵中一方净土,这样或许才会获得心灵的自由。
荣华富贵是很多人向往的,但人们追求富贵的手段却不一样,有人是靠自己的勤劳积累,有的则是背弃自己的人格,昧着良心干苟且的事,有的甚至出卖自己的灵魂,殊不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就如《红楼梦》中有“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之称的贾府昔日的富有风光也有若梦境,最终“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荣华富贵是身外之物,只有抛弃它,才能梦稳心安,清闲自在。人生善读书,享世间清福
【原文】
人生有书可读,有暇①得读,有资②能读,又涵养③之如不识字人,是谓善读书者。享世间清福,未有过于此也。
【注释】
①有暇:有空闲的时间。
②有资:有金钱。
③涵养:修养。
【评析】
古人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又言:“为善最乐,读书最佳”,可见读书有着无穷的乐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但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如此乐趣。有的人奔忙于杂务之中,心中想读书却挤不出闲暇时间,美其名曰没有时间读书;有的想读书,却为生计操劳,无足够的金钱买书来读,更
是望书兴叹;有的人即使有时间、有金钱来读书,可是被书中的文字所束缚,进入书中不能跳出,纵然读书也是书痴,反将未读书时的几点情趣消磨殆尽,此种读书不如不读书。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能有时间、有金钱读书,又不尽信书,博览群书却仍怀平常心,才是真正享受了读书的乐趣,永葆纯真向上之心态。古人不掩瑕
瑜,今人难知真伪
【原文】
古之人,如陈玉石于市肆①,瑕瑜不掩②;今之人,如货古玩③于时贾,真伪难知。
【注释】
①市肆:市场店铺。
②瑕瑜不掩:“瑕”指玉上的斑点,“瑜”指玉的光彩。不掩,不加以掩饰。
③古玩:可供赏玩的古器古物。
【评析】
古代生产力落后,人们的经济不发达,留给人们的印象是似乎古代民风很纯,人们天性纯厚,不善做作,优点和缺点都暴露无遗。然而“人心不古”,社会毕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今天的社会已经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都突飞猛进,人们由于受物欲的影响,缺乏质朴与实在,拼命掩饰而使人看不清本来的面目,良莠难分。真假难辨的不仅在于林林总总的商品,也包括各式各样的人或社会意识。
本文在人心质朴与否上厚古薄今的原因,是出于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行为价值观的变化无法适应,因此才发出今不如昔的感叹。以忍制己情,以恕制人情
【原文】
己情①不可纵,当用逆之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人情②不可拂,当用顺之法制之,其道在一恕字。
【注释】
①己情:自己本身的情念欲求。
②人情:他人所要求的事情。
【评析】
人常常讲如何克服外界的困难,却不知道问题的根源就在自己本身。能战胜自己的人,才能战胜一切。古来有许多英雄人物,都是毁于纵情;情不可纵,因为,情欲如水流,放纵即横肉流决堤。因此,应以“忍”字待之,压抑限制,千万不要顺遂情欲的念头。
他人往往有许多要求,有时对自己本身会造成一些困扰,但是却也拒绝不了,这时只以一种宽容、体谅对方的心情,去顺遂对方的要求。我们常说要顺随人情,随和处世,可知这是要内心存着“恕”道,才能做得到的。时时想着人情之常,才能愉快地与人相处。唐代张公艺老人全家百余人,九世同堂,一时传为佳话。唐高宗颇多嘉勉,并亲自到张公艺家中控访,当高宗问及九世同居而少纠纷是什么原因时,张公艺用手指在桌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忍”字作答。由此可见耐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重要性。对已之欲望要遏制,对人之要求不要违背。忍可以消除很多人际关系中的麻烦。如果稍不如意,就一触即发,暴跳如雷,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可能还会把事情弄糟。待人之道重在“恕”,要心胸开阔,对别人的要求,能满足的尽量给予满足,不能满足的,也要给予理解。对朋友不能太苛求,朋友有不足处也要采取宽恕的态度,这样才是顺应了人之常情,才能够愉快地与人相处。随遇而安,何不清闲
【原文】
人言天不禁人富贵,而禁人清闲,人自不闲耳。若能随遇而安①,不图将来,不追既往②,不蔽目前③,何不清闲之有?
【注释】
①随遇而安:安于所处的任何环境。
②不追既往:不再追悔过去的事。
③不蔽目前:不为眼前的事物所蒙蔽。
【评析】
生活方式和目标是人们自己所选择的。有的人为了摆脱烟熏火燎的日子,终日来往奔波;有的人养尊处优,却还想拥有更多的财富;有的人甘与清贫为伴,过着平淡的日子。名利是社会发展最有效的润滑剂,但就个人而言,怎样在保障自己生活质量的基础上,让自己的心灵和精神得到放松,这是人们常常忽视的问题。应当明白:如果为名利的浮云遮住了双眼,就会生活在阴影中,为烦事所扰,不得安宁,这样的一生又有什么价值呢?浮云有常
情,流水多浓旨
【原文】
观世态①之极幻,则浮云转有常情;咀世味之昏空,则流水翻多浓旨②。
【注释】
①世态:世事的种种情态。
②浓旨:浓厚的意旨。
【评析】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些都说明世道的变幻无常,让人无法捕捉到其变化的规律。蓝天上的浮云,虽说时而似棉花,时而像骏马,时而如高山,时而如群羊,但仔细观察,似乎还可以找出其变化常情。
人的思想时刻变化,是世间纷烦复杂的现实的反映,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人心难测,而不如反观
流水东去,浪花旋转,似乎蕴含了无尽的旨趣,令人兴味颇浓。历代立志
高远的文人都钟情自然,常于青山绿水间寻找幽趣,看白云舒卷,观逝水如斯,面对世间繁华也就淡然了。贫士肯济人,
闹场能笃学
【原文】
贫士肯济人,才是性天中惠泽;闹场①能笃学②,方为心地上工夫。
【注释】
①闹场:喧闹的环境。
②笃学:笃实地学习。
【评析】
处身荣华富贵之中,对穷人的施舍,有种居高临下的味道,也是比较容易的事。然而,处身贫寒窘境中,仍能以一颗仁慈善良的心肠,救人于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人的本性中仁惠与德泽的真实流露了。此与富人“嗟,来食”式的帮助相比,显得崇高多了。
学习需要幽静的环境,但环境的幽静,并不是以了无声息来作为惟一标准的。身处闹市,却能远离喧嚣,沉下心来笃志于学,才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身处幽境,却心猿意马,对外面的世界念念不忘,“身在曹营心在汉”,要想学业有成是很难的。了心自了
事,逃世应逃名
【原文】
了心自了事,犹根拔而草不生;逃世不逃名,似膻存而蚋还集①。
【注释】
①膻存蚋还集:腥膻的气味没有除去,蚊虫还会再次聚集。
【评析】
事由心起,也由心灭,事情之所以无法了结,其根本原因在于心有所牵,如斩断牵挂之心。人们常说看破红尘,如果对尘世如藕已断却丝还连,那么那就是六根未净。对尘世俗念就如冬天的枯草般,若不斩草除根,来年又会春风吹又生。
身外闹市的人,既留恋夜夜笙歌的富贵享乐,又向往“居止白云内,渔樵苍海边。呼儿采山药,放犊饮溪泉”式的田园生活,或“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清闲幽静,若真想弃离尘世中的纷争和烦忧,必须心也要静下,才是真正的隐居,如果还念念不舍世间的名利奢华,计较名利得失那远离尘世又有什么意义呢?风流得意,鬼胜顽仙
【原文】
风流得意,则才鬼①独胜顽仙②;孽债③为烦,则芳魂毒于虐祟③。
【注释】
①才鬼:有才气的鬼。
②顽仙:冥顽不灵的仙人。
③孽债:指情债而言。
④虐祟:凶恶的神鬼。
【评析】
风流得意,不在名而在实,如果名为神仙,实则木讷,全无风雅气质,何谈潇洒?即便是冥冥中的鬼魂,假若具备风流意趣,也会有很多闲情逸致,比冥顽不化的神仙可爱得多了。所以看人与事不在表面,而在实际的内容。
真挚的感情是令人向往的,但感情的纠缠也会让人神伤,是一段很折磨人的孽债,发之于心,无所依托,则由情生怨,由怨生恨,如魔如痴,外界无法帮助,内心不能解脱,必然会失魂落魄甚而致死。所以说,孽债不除,美女的芳魂比恶鬼更毒。
固心不可囿于感情纠葛中。不因人言而
悟,不因外境而得
【原文】
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还有迷,总不如自悟之了了①;意兴②从外境而得者,有得还有失,总不如自得之休休③。
【注释】
①了了:清楚分明的意思。
②意兴:意趣和兴味。
③休休:《诗经》唐风蟋蟀:“好乐无荒,良士休休。”休休指乐道之心。
【评析】
人们常说大彻大悟,此非经他人指点而有所悟,是由自己内心由外而内的实实在在的领悟。外界施之于己,只能指点迷津,能否入于心中保持长久,还要靠自己领悟,所以人常就求人不如求己,我心自明才是真正明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由环境所得的兴趣,也许会由于环境的改变而全然消失,而发自内心的快乐心境,才是真正的快乐。所以使自己心情愉快的方法,并不取决于环境,而是从心中生出自得其乐的情怀,这样才是真正领悟了快乐的真谛。简淡出豪杰,
忠孝成神仙
【原文】
豪杰向简淡①中求,神仙从忠孝上起。
【注释】
①简淡:简朴平淡。
【评析】
海水的汹涌壮丽来自于一点一滴的积累;万丈高楼平地起,是由一砖一瓦构筑钓,能够成为天下人瞩目的英雄豪杰,不是一蹴而就,一夕而成的,必定经过一翻艰难曲折的奋斗,从最平凡的小事着手,从最简朴的小处着眼,坚持不懈,简单平淡中也能造就出豪杰之士,伟大寓于平凡之中。
迷信的人渴望修行得道成神仙,殊不知神仙之道就是为普渡众生。要救众生,首先要从自己最亲近的人做起,从对国家的基本义务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父母之恩尚不能报,何谈帮助他人?国家之义不能尽,何谈得道?所以成神成仙的基本要求就是孝顺父母、尽忠国家。浇花种
树,道人魔障
【原文】
招客留宾,为欢可喜,未断尘世之扳援①;浇花种树,嗜好虽清,亦是道人之魔障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