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2 / 2)

🎁美女直播

【注释】

①云中世界:指远离尘世的高远空阔之境。

【评析】

鸡鸣狗吠、蝉鸣鹊唱的田野风光,让人有不尽的遐想,追忆无穷,留连忘返,这其实是人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真实表现。万籁俱寂中,听茅屋外、田野中鸡犬之声,好似住在逃离尘世的世外桃源中;听到竹窗下蝉吟鹊躁,才会知道原来宁静中的天地是如此广阔。

人在喧嚣的尘世中生活久了,忙碌的节奏,复杂的关系,众多的问题,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自然就有了跳出城市,回归自然的念头。然而意到心随,境随人意,只有内心感到几分宁静,才能真正领悟静的

神韵,体会出田园风光的无限的美丽。陶渊明远离官场重返田园时,作了《归去来兮辞》,感叹:“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而饮酒出游:“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桓。”他所表现的正是这种心境宁静,远离尘世,纵情于山水的乐趣。异士未必在山泽

【原文】

山泽①未必有异士②,异士未必在山泽。

【注释】

①山泽:山林泽畔。

②异士:超凡奇特之士。

【评析】

隐居山林并非心在山林,身居闹市并非心在闹市,隐者与闹市没有必然的鸿沟。大凡超俗独特之人,其修养极其深厚,总是含而不露,可身处山林修行得道,也了身居闹市却仍有超凡脱俗的气质,所以“大隐隐于市”,他们注重的是内心的修养和智慧,而非表面上的隐居。而隐居山林的人,不一定是完全脱离尘世,也许只是为了吸引别人注意而标新立异,所以作者感叹“山泽未必有异士”。天下可爱

的人,都是可怜人

【原文】

天下可爱的人,都是可怜人;天下可恶的人,都是可惜人。

【评析】

之所以说好人往往值得同情,因为他们保留人性中善良美好的一面,极力维护人类美好形象,不愿意采用卑鄙的手段去赢得财富等,不愿意与他人同流合污,只是中规中矩地做份内事来实现自己的愿望。最后往往得到的很少,境况很窘迫。

而有的不善之人,他们为非作歹,恣意妄为,为了自己的愿望而不择手段,他们可能拥有金钱豪宅,可能拥有美女华车,但由于丧失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他们可能享受不到人间真情,不能体会为善的喜悦,正如不能感受阳光的温馨,不能嗅到花朵的芬芳,他们深缠于凡务中,常常因为达不到目的而心受烦扰,令人遗憾惋惜。作者简简单单两句话,总结了一种历史现象,令人深思。事有急之不白者

【原文】

事有急之不白者①,宽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操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顽②。

【注释】

①不白者:不能辩白的事。

②益其顽:使对方更为顽劣。

【评析】

待人处世,有许多方法,柔能克刚,静以制动,欲擒故纵,郤急故缓,欲强先弱,欲弱先强,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处世策略。“欲速则不达。”遇到急事又无法辩白的时,不妨宽以待之,让事情随时间的推移而水落石出,真相大白,“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遇到坚持自己观点固执己见的人,不妨多听他的意见,让他自己仔细思考,通过自我认识以达到自我否定,这样更具有效果。人只把不如我者较量

【原文】

人只把不如我者较量①,则自知足。

【注释】

①较量:比较高低。

【评析】

一个人如果放低标准,降低要求,减少欲望,就会使自己的心情轻松,心境得到满足,从而感到快乐。无止境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生出种种事端。如果常和境况不如自己的人相比较,那么一切不平之心也许就会宁静。古人说:“要足何时足,知足便足”,也是这个道理。俭为贤德,贫是美称

【原文】

俭为贤德①,不可着意求贤;贫是美称,只在难居其美②。

【注释】

①贤德:贤良的美德。

②难居其美:很少有人能安居于贫困中。

【评析】

凡事应当随遇而安,顺其自然,不可强求。不能因为节俭是美德,就刻意地追求节俭、为博取俭的美名而故作姿态,这样就使节俭失去它本身的含义,节俭变成吝啬,生活也变得毫无色彩。

在古代,安贫乐道是人们所赞誉的,可是能够安于贫困,以守贫为乐却是很难的。《论语》载,颜回有贤德,一碗饭食,一瓢饮水,居住在简陋的房屋中,人们忍受不了这种贫困,可是颜回却不改变这种乐趣,这是因为他潜心修道,抛弃了名利之心的缘故。许多人在安贫乐道中时间一长,就耐不住寂寞了,这是因为他们并未淡泊名利之心的缘故一当然,对于当今社会来说,贫穷意味着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安贫乐道是不可取的,如能脱贫乐道,那就好了。

唤醒梦中之

梦,窥见身外之身

【原文】

听静夜之钟声,唤醒梦中之梦①;观澄潭之月影,窥见身外之身②。

【注释】

①梦中之梦:以此身是梦,若复迷惑则为梦中之梦。

②身外之身:依佛家的说法,我们每个人的真如本性,遍满三千大世界,不束缚于此肉身。

【评析】

夜阑人静时,一切白天的虚伪的面具都剥离下来,人恢复了原本自然真实的自我;随之而来的一切想法、愿望也毫不松懈地紧跟着萌发。万籁俱寂时,夜空中传来空鸣的钟声,声声敲在心坎上,使人顿悟:其实人的生命与无边无际的宇宙相比,是何等的渺茫微小,人生的喜怒哀乐、利益名誉都如云如烟,有如梦中之梦,实在没有为此而争斗的必要。

明月皎皎,将自己的身影投影在清澈的潭水中时,似乎可以感到超越肉体之真我的存在,使人顿时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打透生死关

【原文】

打透生死关,生来也罢,死来也罢;参破名利场,得了也好,失了也好。

【评析】

生死名利对人的一生来说都显得那么的重要,但一个人如果能看透物质的本质,把它视为身外之物那么人就会落得一身轻松,心境轻松了,人也年轻些了。看透生与死的界限,从佛家来说,就是对生与死的超越,领悟到不生不死的本性。《楞严经》讲到观音菩萨当初为救众生,超越生与死的方法,便是引导众生进入一种空的境界,见到佛家所说的人不生不灭的本来面目,此时无生死可言,便是打通生死关节了。如果生死都置之度外了,名利还能算个什么?可叹的是世间能坦然面对生死,并能舍弃名利之人实在太少。一笔写出,便是作手

【原文】

作诗能把眼前光景,胸中情趣,一笔写出,便是作手①,不必说唐说宋。

【注释】

①作手:作诗的好手。

【评析】写作贵于真,写作目的在于表达内心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如果只为骗取名声财物,或哗众取宠而作无病之呻吟,纵是引经据典,也未必能写出好诗。纵观古之佳作,重在于用优美真实的笔调表达自己的情感。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就是在丙辰中秋大醉后的亲身体验。海水汹涌浩荡的壮观景象与胸臆中壮怀激烈融为一体,写下了《观沧海》,这些都是传世的好诗。隐逸林中无荣辱

【原文】

隐逸①中无荣辱,道义路上无炎凉②。

【注释】

①隐逸:安逸地隐居。

②炎凉:喻人情的冷暖。

【评析】

在山林中隐居的人,他们看惯世间秋月春花,厌烦世人的沽名钓誉,于是放弃对世间荣华富贵的追求,心中已不执著于名声。这时名利荣辱便会远离他们。

追求道义的人,因为全身心地投入,他根本不在乎世态人情如何,也就是不知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他们义无反顾地追求道义,哪里有闲心再计较世态是炎还是凉呢?皮囊速坏,神识常存

【原文】

皮囊①速坏,神识②常存,杀万命以养皮囊,罪卒归于神识;佛性无边,经书有限,穷万卷以求佛性③,得不属于经书。

【注释】

①皮囊:佛家指我们的身体为臭皮囊。

②神识:即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又称“能藏识”,因为它能将我们身、口,意三业保存,使我们不停在六道中轮回,承受种种善恶果报。

③佛性:佛家指人的觉悟之性。

【评析】

佛家称皮囊为人的身体,就是说人的身体如皮囊,而精神才是实质。神识,佛家指第八识“阿赖耶识”,又称“能藏识”,它能将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保存,使我们不停地在六轮回道中,承受种种善恶报应。佛性是指人的觉悟之性。

佛家讲十二因缘,说我们世人最初由一念无明而在行为上造了各种不同的业,这些业藏在我们的神识中,使人们受染神识而投胎,然后产生了色、受、想、行、识五蕴,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投胎之后,便对色声香味以及思想产生相对执着,从而具有苦乐之感受和自我之意识。又因为苦乐而产生爱欲和贪求。这些经验都收纳在神识中。研读佛经,就是要通过其中的文字,去认取超越生死缠缚、转识成智的方法。闻谤而怒者

【原文】

闻谤而怒者,谗之隙①;见誉而喜者,佞之媒②。

【注释】

①谗之隙:是指易使谗言毁谤发生。

②佞之媒:谄佞发生的媒介。

【评析】

作为人,总有难以避免的人性的弱点:喜欢听奉承话,对恶意中伤的人耿耿于怀。只不过各人处理方式不同罢了。有的人听到不好听的话就一触印发,有的人则表现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对于恭维奉承之言,有的人沾沾自喜,有的人则当作过眼云烟,一笑了之。世上总有人喜欢投其所好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听到毁谤的言语就发怒,听到赞美恭维就沾沾自喜,那就刚好中别人的意了。所以应当以此为戒:闻谤而一笑了之,遇媚则避而远之。人胜我无

害,我胜人非福

【原文】

人胜我无害,彼无蓄怨①之心;我胜人非福,恐有不测之祸②。

【注释】

①蓄怨:在心中积下怨恨。

②不测之祸:无法预料的灾祸。

【评析】

“塞翁失马,焉知是福”,是说的任何事物有得必有失,都有它的两面性,人算不如天算,事物的变化是常人所不能预料的。人们常说“树大招风”,人如果太出色,会引起他人的嫉妒不满,难免会有不必要的麻烦发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高处不胜寒”、“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古人亦说:“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同样道理,当人家都比我强,那我也不去妒恨,以免弄得自己身心不愉快。古时人们的处世哲学是:既不愿落人后,亦不愿领人先,追求中庸之道。现今社会充满竞争和挑战,中庸之道未必是可取的,只是注意不要处处锋芒毕露就行。闭门是深山,读书有净土

【原文】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①。

【注释】

①净土:清净的土地,如西方极乐世界,即是阿弥陀佛的净土。

【评析】

将心门关上,远离世俗欲念,心里皆是净土,犹如隐居山林。心在深山并非要身在深山,真正得道之人,处处是深山,处处是乐土,何需关上门。古人甚爱读书,黄庭坚曾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自觉语言无味,对镜亦面目可憎。”读书方能净化灵魂,明白至理,所以书不可不读。欲见圣人气

象,必须胸中洁净

【原文】

欲见圣人气象①,须于自己胸中洁净时观之。

【注释】

①气象:气概胸襟。

【评析】

“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徇欲之谓狂。”古人认为,圣人就是通达事理,学问、修养、气度超凡脱俗,能够立言、立德、立功而不朽的人。然而从本性上说,圣人与凡人是相同的,人皆可以成为尧舜。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在因为他心灵纯净,一尘不染;凡人之所以是凡人,就因为他心中的杂念太多,而自己还蒙昧不知。要想成为圣人,首先要悟透生死关,看透名利关,继而清除心灵的垃圾,让自己和他人纯净的心灵重新显现,那就可以成为圣人了。成名每在穷苦日

【原文】

成名每在穷苦日,败事多因得志时。

【评析】

“逆境出天才”,困苦使人奋进,骄傲使人落后。人们在贫困的时候,向往着美好的生活,并企图改变自己困难处境,这时容易立志向上,用自己遭受的磨难来激励自己,奋发图强以摆脱贫困。古今许多名人皆是出于逆境。然而人一旦物质条件优越了,地位变化了,就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生出骄横之心,享乐观念便滋生了出来:精神意志渐被磨灭,上进心日益消损,而且自以为是,最后走向失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今多少事,都印证了这一道理。让利精于取利

【原文】

让利①精于取利,逃名巧于邀名②。

【注释】

①让利:将利益让给他人。

②邀名:求取美好的声名。

【评析】

传统观点强调君子取义不言利,实际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每个人都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环境中,完全不言利是不可能的,与其采取逃避的态度,不如正确地对待利,即“君子言利取之有道”。同时在利益关系上也不能斤斤计较,因为争小利有时既伤和气,更伤大利,所以明智的做法是宁可少一些利益,而不伤彼此的友谊。至于名声,也应看得轻些,有时候刻意求名,反而不会有好的名声,相反,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重名声,“逃名巧于邀名”,更受人尊敬。正可谓“有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过分求福,适以速祸

【原文】

过分求福,适以速祸;安分速祸,将自得福。

【评析】

“塞翁失马,焉知是福”,讲的也是这样的道理。凡事都有一个度,求取福分是人类的普遍心理,然而操之过急,铤而走险,不但不能得福反招来祸。这正是“欲速则不达”。灾祸降临时,不能采取逃避的方法,如果冷静面对,泰然处之,就能尽量将灾祸造成的损失减到最小,甚至化险为夷而因祸得福。

古人言:“祸到休愁,要学会救;福采休喜,要学会受。”在今天仍能给人以启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