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wèi):介词。将:领兵。
公子夘(áng):战国魏人,魏惠王时为将。当:抵御。
去别:离别。
以:率领。私属:家众。
襄疵:魏人,魏惠王吋曾为邺令。他书或作“穰疵”。
秦王:指秦昭王。
应侯:即范雎,魏人,入秦为昭王相,封于应(今山西临猗县),所以称为应侯。
欺交反主:指郑平兵败降赵。郑平为秦将是范雎保举的。按:当时法律规定,被保举的人犯了罪,保举者要连坐,所以说郑平欺交。
以:为,做。
方:比并。
求:搜捕。李欬(kài):事未详。
李言:事未详。
抵:归。公孙与:卫人,事未详。
与(yù):同意。入:接纳。
五大夫:爵位名。
与(yù):参与。阴君之事:未详。
樗(shū)里相国:即樗里疾,又称樗里子,战国时秦惠王异母弟,秦武王、昭王时为相。
三都:指赵、卫、魏三国国都(依高诱注)。
无此其功而有行:“其”字疑当在“有”字之下(依毕沅说)。据文意,“功”当指有利于国家,“行”则指私人交往上的背信弃义。
疑似【正文】
三曰:
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者①;贤主之所患,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②。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而圣人之所加虑也,故墨子见歧道而哭之③。
周宅酆、镐④,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于王路⑤,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⑥,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⑦,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⑧,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⑨,为天下笑。此夫以无寇失真寇者也。贤者有小恶以致大恶,褒姒之败,乃令幽王好小说以致大灭。故形骸相离,三公九卿出走。此褒姒之所用死⑩,而平王所以东徙也,秦襄、晋文之所以劳王而赐地也。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善效人之子姓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
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于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察之必于其人也。舜为御,尧为左,禹为右,入于泽而问牧童,入于水而问渔师,奚故也?其知之审也。夫孪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识之,知之审也。【解说】
本篇强凋对相似之物要认真辨察。相似之物往往使入迷惑,不注意辨察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周幽王无寇击鼓而“失真寇”,黎丘丈人惑于奇鬼而“杀其真子”,都说明了辨察疑似之迹的重要。文章指出,对于疑似之迹,“察之必于其人”,即要向了解情况的人请教。即使是尧、舜、禹这样的圣贤,进入水泽也要问于牧童、渔师。作者这种重视劳动人民的直接经验的思想,在当时是很可贵的。【注释】
①吴干:宝剑名,传为春秋时吴人于将所铸,故称“吴干”,又名“干将”。
②辩言:能说会道。通:指通达事理。
③见歧道而哭之:因为歧路使人捉摸不定,所以为之哭泣。《淮南子·说林训》说哭歧路的是杨朱。
④宅:居。酆(fēng):周文王时周的国都,在今陕西户县东。字又作“丰”。镐(hào):周武王的国都,又名镐京、宗周,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沣水东岸。
⑤葆:通“堡”。小城。王路:大路。
⑥即:如果。
⑦当:通“尝”。
⑧褒姒(bāosì):周幽王宠妃,本为褒国女子,姒姓,周幽王伐褒时所得。
⑨丽(lì)山:在陕西临潼县东南,又作“骊山”。
所用:所以。
平王:周平王,名宜臼,幽王子,公元前770年—前720年在位。幽王死,平王为避戎人,迁都于洛邑(今洛阳),是
为东周。
秦襄:秦襄公,公元前777年—前766年在位。晋文:晋文侯,名仇,公元前780年—前746年在位。劳王:勤王,为天子辛劳尽力。秦襄公、晋文侯都曾护卫平王东迁,有功于周王朝。
梁:周时诸侯国,后为秦所灭。部:《后汉书·张衡传》李贤注引作“乡”。
子姓:子孙。昆弟:兄弟。
丈人:对老者的尊称。
苦之:折磨他。苦,用作使动。
诮(qiào):责备。
谓:为,称作。
触地:指叩头。
孽:妖孽,怪异,这里用如动词。
责:讨债。
端:故意。
逝:往。
疑:似。其人:适当的人,指了解和熟悉这方面情况的人。
御:御者,驾车的人。
左:古时乘车,尊者居左。这里指居于车的左边的尊者。
右:车右,职责是保卫尊者。
渔师:有经验的渔夫。
壹行【正文】
四曰:
先王所恶,无恶于不可知①。不可知,则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妻之际败矣②。十际皆败,乱莫大焉。凡人伦,以十际为安者也,释十际则与麋鹿虎狼无以异,多勇者则为制耳矣。不可知,则无安君无乐亲矣,无荣兄无亲友无尊夫矣。
强大未必王也,而王必强大。王者之所借以成也何③?借其威与其利。非强大则其威不威,其利不利。其威不威则不足以禁也,其利不利则不足以劝也④,故贤主必使其威利无敌。故以禁则必止,以劝则必为。威利敌⑤,而忧苦民、行可知者王;威利无敌,而以行不知者亡。小弱而不可知,则强大疑之矣。人之情不能爱其所疑,小弱而大不爱,则无以存。故不可知之道,王者行之,废⑥;强大行之,危;小弱行之,灭。
今行者见大树,必解衣县冠倚剑而寝其下⑦。大树非人之情亲知交也⑧,而安之若此者,信也⑨。陵上巨木,人以为期⑩,易知故也。又况于士乎?士义可知,则期为必矣。又况强大之国?强大之国诚可知,则其王不难矣。
人之所乘船者,为其能浮而不能沈也。世之所以贤君子者,为其能行义而不能行邪辟也。孔子卜,得贲。孔子曰:“不吉。”子贡曰:“夫贲亦好矣,何谓不吉乎?”孔子曰:“夫白而白,黑而黑,夫贲又何好乎?”故贤者所恶于物,无恶于无处。
夫天下之所以恶,莫恶于不可知也。夫不可知,盗不与期,贼不与谋。盗贼大奸也,而犹得所匹偶,又况于欲成大功乎?夫欲成大功,令天下皆轻劝而助之,必之士可知。【解说】
壹行就是使言行诚信专一。作者认为,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言行都应自始至终坚持一定的准则,使人可以信赖,这样才可成就大功。文章集中批评了那种言行反复无常、令人疑惑的“不可知”的做法。强调指出,言行“不可知”是令人最为厌恶的事情,国家行“不可知之道”,就会危险灭亡;个人行“不可知之道”,就连盗贼也不会与之为伍。
在强调“壹行”的同时,作者也肯定了“威”、“利”对统一天下的重要作用,表现出法家的思想倾向。【注释】
①不可知:指言行无信、变化无常,令人不可捉摸。
②际:界限,指人们各自应遵守的礼法和道德规范。败:坏。
③藉(jiè):借。
④劝:鼓励(向善)。
⑤敌:匹敌,相当。
⑥废:坏,衰落。
⑦县(xuán):“悬”的初文。
⑧情亲:感情至深的亲人。
⑨信:信赖。因为大树旨定会给人以荫蔽,所以可以信赖。
⑩期:约会。
沈:古“沉”字。
贲(bì):卦名,六十四卦之一。
不吉:“贲”是文饰的意思,其色斑驳不纯,这里说贲卦“不吉”,表示贵在纯粹专一。
夫贲亦好矣:《周易》贲卦卦辞说:“小利有攸往”,所以子贡说“大贲亦好矣”。
而:则。
处(chǔ):审度,辨察。
轻:疾,迅猛。劝:受到鼓励,努力。
必之:一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