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1 / 2)

🎁美女直播

传十章

第一明明德

康诰①曰:“克②明德。”大甲③曰:“顾諟④天之明命。”帝典⑤曰:“克明峻⑥德。”皆自明也。

【注释】

①康诰:书经尚书篇名。

②克:能也。

③大甲:书经尚书篇名。

④諟:古“是”字。

⑤帝典:即书经虞书尧典。

⑥峻:大也。

【译文】

书康诰篇有说:“要能够彰明我自己本来清明的德性。”大甲篇有说:“要常看到天所赋予本来清明的气禀。”书尧典篇有说:“要发扬我自己本来崇高的德性。”这三篇上的话,都是说要使自己彰明那本来清明的德性啊!

第二新民

汤①之盘铭②曰:“苟③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④新民⑤。”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⑥。”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⑦。

【注释】

①汤:商之开国君主。

②盘铭:刻戒于盘也。盘,沐浴之盘也。

③苟:诚也。

④作:鼓舞也。

⑤新民:自新之民也。

⑥维新:乃新也。

⑦极:尽也。

【译文】

商汤盥盘上的铭词说:“假如今天把污垢洗净了而更新,以后便要天天把污垢洗净,新而又新,继续不断,每天把污垢洗净,新之不已。”书经康诰篇有说:“要人民做成一个新的人。”诗经大雅文王篇有说:“周虽是个旧的国家,但是传到文王,他的政令和诰命却是崭新的。”所以有道的国君,没有一件事不尽心竭力去做。

第三止于至善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①。”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②。”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④,菉竹⑤猗猗⑥;有斐⑦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⑧僩兮⑨,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⑩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注释】

①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见诗经商颂玄鸟篇。邦畿,王者之都也。止,居也。

②缗蛮黄鸟,止于丘隅:此乃诗经小雅缗蛮篇之句。缗蛮鸟声。丘隅,山中树木茂盛之一角也。

③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此乃诗经大雅文王篇之句。穆穆,深远庄重之貌。缉熙,光明也。敬止,言无不敬而安所止也。

④淇澳:淇,水名。澳,崖岸内侧也。

⑤菉:绿也。

⑥猗猗:美盛貌。

⑦斐:文彩貌。

⑧瑟:严密之貌。

⑨僩:武毅貌。

⑩:忘也。

道学:朱注:“道,言也。学,谓讲习讨论之事。”

恂慄:容貌严肃也。

于戏:鸣呼也。

【译文】

诗经商颂玄鸟篇有说:“一千里大的都城,是人民所乐于居住的地方。”诗经小雅蛮篇有说:“小黄雀蛮地叫着,栖息在山的一角。”孔子说:“小黄雀还知道选择一个适当的地方来栖息,做一个人,可以连一个小黄雀都不如吗?”诗经大雅文王篇有说:“德行好深远的文王,能够继续不断地明其明德,敬其所止,必于至善。”所以做国君的人,要把仁爱的心尽用到人民身上;做臣子的人,要把恭敬的心尽用到国君身上;做子女的人,要把孝顺的心尽用到父母身上;做父母的人,要把慈爱的心尽用到子女身上;和国人交际往来,就要把诚信的心尽用到所交际的朋友身上。

诗立风淇澳篇有说:“看那淇水的边上,碧绿的竹子那样美盛!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指卫武公)他那研求学问的勤勉,如同切骨一般,切过了再切;如同磋角一般,磋过了再磋。也如同雕玉似的,雕过了再雕;也如同磨石似的,磨过了再磨,使它成为美器。”所以武公的学问,里面又细密又严谨,外面又威武,又强毅。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到底叫人不能忘记。这首诗上如切如磋的意思,是说武公研求学问的工夫;如琢如磨的意思,是说武公自己修身的工夫;瑟兮倜兮的意思,是说武公战兢恐惧的内心;赫兮兮的意思,是说武公可敬可畏的仪表;有斐君子终不可兮的意思,是说武公的品德极高志行极善,人民实在忘不了他。诗经说:“唉!从前的文王武王,真教人难忘!”后代的贤人君子,尊敬他所尊重的贤人,爱所当爱的人,老百姓也就乐其所乐,利其所利,各得其所。所以前王虽然殁世了,世人终不能忘记他的。

第四本末

子曰:“听讼①,吾犹人②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③者不得尽其辞④,大畏民志⑤:此谓知本。

【注释】

①听讼:审判狱讼也。

②犹人:与人同也。

③情:实情。

④辞:虚假之言也。

⑤民志:社会之制裁也。

【译文】

孔子说:“听断讼案,我也和别人没有两样;但是一定要使不愿意涉讼才好啊!”要使没有实情的人,不敢以不实不尽的言辞来渎陈。使一般人畏惧社会的制裁,不敢以虚辞诬控他人,这叫做“知本”。

第五格物致知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第一句程子谓为衍文。第二句朱熹指其上面别有阙文,故“所谓致知在格物者”以下,乃朱菉取程子之意补撰,用以解释格物致知的义理。“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①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知其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②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③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注释】

①即物,即就也。物,事也。

②豁然:开通貌。

③大用:最大之作用。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