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1 / 2)

🎁美女直播

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盖尝论之: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难见耳。然人莫不有是形,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二者杂于方寸之间,而不知所以治之,则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无以胜夫人欲之私矣。精则察夫二者之间而不杂也,一则守其本心之正而不离也。从事于斯,无少间断,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而动静云为自无过不及之差矣。夫尧、舜、禹,天下之大圣也。以天下相传,天下之大事也。以天下之大圣,行天下之大事,而其授受之际,丁宁告戒,不过如此。则天下之理,岂有以加于此哉?自是以来,圣圣相承:若成汤、文、武之为君,皋陶、伊、傅、周、召之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统之传。若吾夫子,则虽不得其位,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于尧舜者。然当是时,见而知之者,惟颜氏、曾氏之传得其宗。及曾氏之再传,而复得夫子之孙子思,则去圣远而异端起矣。子思惧夫愈久而愈失其真也,于是推本尧舜以来相传之意,质以平日所闻父师之言,更互演绎,作为此书,以诏后之学者。盖其忧之也深,故其言之也切;其虑之也远,故其说之也详。其曰“天命率性”,则道心之谓也;其曰“择善固执”,则精一之谓也;其曰“君子时中”,则执中之谓也。世之相后,千有余年,而其言之不异,如合符节。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自是而又再传以得孟氏,为能推明是书,以承先圣之统,及其没而遂失其传焉。则吾道之所寄不越乎言语文字之间,而异端之说日新月盛,以至于老佛之徒出,则弥近理而大乱真矣。然而尚幸此书之不泯,故程夫子兄弟者出,得有所考,以续夫千载不传之绪;得有所据,以斥夫二家似是之非。盖子思之功于是为大,而微程夫子,则亦莫能因其语而得其心也。惜乎!其所以为说者不传,而凡石氏之所辑录,仅出于其门人之所记,是以大义虽明,而微言未析。至其门人所自为说,则虽颇详尽而多所发明,然倍其师说而淫于老佛者,亦有之矣。

熹自早岁即尝受读而窃疑之,沉潜反复,盖亦有年,一旦恍然似有以得其要领者,然后乃敢会众说而折其中,既为定著章句一篇,以俟后之君子。而一二同志复取石氏书,删其繁乱,名以《辑略》,且记所尝论辩取舍之意,别为《或问》,以附其后。然后此书之旨,支分节解、脉络贯通、详略相因、巨细毕举,而凡诸说之同异得失,亦得以曲畅旁通,而各极其趣。虽于道统之传,不敢妄议,然初学之士,或有取焉,则亦庶乎行远升高之一助云尔。

淳熙己酉春三月戊申,新安朱熹序

第一天命之谓性

天命①之谓性②,率性之谓道③,修④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⑤,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⑥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⑧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⑨中和,天地位⑩焉,万物育焉。

【注释】

①天命:天所赋予者

②性:理也。

③率性之谓道:率,循也。道,路也。

④修:治也。

⑤睹:见也。

⑥见:现也。

⑦和:无所乖戾也。

⑧大本:道之本体也。

⑨致:推而极之也。

⑩位:安其所也。

育:遂其生也。

【译文】

上天所赋予人的气禀,叫做本性,人人依照本性做事,叫做正道;要人人修治这正道,叫做教化。道是不能有一刻离开身心的,如果可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有德的君子要戒饬要谨慎在众人所看不到的地方,要畏惧在众人所听不到的地方。暗得看不见的地方,却是最现露的;细得看不见的事物,却是最显著的。所以一个有德的君子,最谨慎小心的时候,是独居的时候。

喜、怒、哀、乐这四种情感,当没有发出来的时候,在心上一点没有偏向,便叫做中;发出来如果都合宜,便叫做和。中,是天下事事物物的大本;和,是天下事事物物的共通大路。如果能完全做到中和的地步,天地间的一切也安排得得当,万物也都顺遂地生长发育了。

(右,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

,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①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意。)【注释】

①杨氏:名时,字中立。末将乐人。晚隐龟山,称龟山先生,看中庸解一卷。

【译文】

这是子思说明传授中庸的意思,用它来写成此书,开头就阐明道的根本和起源是出于天而不可改变的,这道的本体实在具备于自己不可能有一刻的离开,其次是讲明存养和省察的大要,最后说明了圣和神的功效和感化的终极。用意是要求学的人,反而求之本身,而自得之于心,除去那由外面引诱而起的私心,充实那本然的天性,杨时所说的中庸全篇纲要,就是这一章。以下的十章,都是子思引述孔子的话,终结这一章的意义。

第二君子中庸

仲尼①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②;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③。”

【注释】

①仲尼:孔子也。

②时中:随时以处中也。

③无忌惮:无所畏惧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所作所为,完全依照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完全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能合乎中庸,就是能随时处在正中无过无不及;小人的违反中庸,是由于小人胆大妄为心中无所忌惮的缘故。”

第三中庸其至矣乎

子曰:“中庸其至①矣乎!民鲜能久矣。”

【注解】

①至:至善至美之谓。

【译文】

孔子说:“中庸的道理真好到极点了!可惜人们很少能做到这道理,已经很久了。”

第四道之不行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①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②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注释】

①知:智也。

②不肖:谓不贤也。

【译文】

孔子说:“中道不能行于天下,我已经知道了:就是聪明的人太过于明白,以为不足实行;那笨拙的人却无法明白,不知道怎样实行。这中道之所以不能普遍使人明白,我也知道了:就是因为有才干的人做过了头,没有一个不饮食的,却又很少有人能真正知道滋味。”

第五道其不行

子也:“道其①不行矣夫②!”

【注释】

①其:句中助词。

②夫:句末助词。

【译文】

孔子说:“中道恐怕终于不行了罢!”

第六舜其大知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①!舜好问而好察迩言②;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③,用其中于民,其斯④以为舜乎!”

【注释】

①舜其大知:朱注:“舜之所以为大知者,以其不自用而取诸人也。”

②迩言:朱注:“浅近之言也。”

③两端:谓过与不及也。

④斯:此也。

【译文】

孔子说:“舜这个人,可算是绝顶聪明的了!舜喜欢请问人家,并且喜欢仔细领略平凡浅近的话,隐藏别人的坏处,宣扬别人的好处;拿到了过与不及的两端,然后向人民施用了中庸之道,这就是舜所以成为舜的缘故。”

第七人皆曰子知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①、擭陷阱②之中,而莫之知辟③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④守也。”

【注释】

①罟:纲也。

②获:机槛也。

③辟:避也。

④期月:满一月也。

【译文】

孔子说:“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把他拿来放在网子笼子或陷坑里去,没有能知道避开这祸害的。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要选择中庸的道理,却不能有一个月的时间能够守得住的啊。”

第八回之为人

子曰:“回①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②而弗失之矣。”

【注释】

①回:即颜回也。

②拳拳服膺:拳拳,奉持之貌。服,着也。膺,胸也。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做人啊,能够择取中庸的道理,得到了一件好的道理时,就紧紧地放在心胸里,再也不肯丢掉了。”

第九天下国家可均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①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②也,中庸不可能也。”

【注释】

①均:平治也。

②可蹈:毫不畏避之谓。

【译文】

孔子说:“天下国家是可以平治的,爵位俸禄是可以辞去的,白刃是可以蹈着而前进的,只有中庸的道理,要完全做到却是不容易的。”

第十子路问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①而②强与?宽柔以教③,不报无道④,南方之强也⑤;君子居之。衽金革⑥,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⑦;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⑧!中立而不倚⑨,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⑩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注释】

①抑:转语词,或许之意。

②而:朱注:“而,汝也。”

③宽柔以教:朱注:“谓含容巽顺以诲人之不及也。”

④不报无道:朱注:“谓横逆之来,直受之而不报也。”

⑤南方之强:朱注:“南方风气柔弱,故以含忍之力胜人为强。”

⑥衽金革:衽,以之为席也。金,戈兵之属也。革,甲胄之属也。

⑦北方之强:朱注:“北方风气刚劲,故以果敢之力胜人为强。”

⑧矫:朱注:“强貌。”

⑨倚:偏倚也。

⑩国有道不变塞:未注—“塞,未达也。国有道,不变未达之所守;国无道,不变平生之所守也。”

【译文】

子路问孔子:“怎样叫做强?”孔子说:“你问的是南方人的强?还是问北方人的强?或者是你自己要学的强呢?完全用宽大柔和的道理去教诲人,即使人家以无理待我,我也不起报复之心,这就是南方人的强;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即以此自处的。带了刀枪,着了甲胄和人家拼性命,死也不怕,这就是北方人的强!强有力者以之自处。所以君子以和待人,而不为流俗所移,这就是强中之真强!确立在中道上,不肯有一点偏倚;这就是强中的真强。国家有道时,还是不改变未显达以前的本来态度,这是强中的真强。虽到死也不改变生平的操守,这是强中的真强。”

第十一素隐行怪

子曰:“素隐行怪①,后世有述②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③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④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注释】

①素隐行怪:朱熹以为素乃索之误,即深探隐僻之理,而为诡异之行也。

②述:称述也。

③已:止也。

④遁世:避世也。

【译文】

孔子说:“搜求隐僻的道理,做些诡异的行为。拿来欺世盗名,即使后世会有人称述,我总不肯这样做的。有些君子,本是遵循中庸之道而行,做到半路,又自己废弃了,我却不能这样随意废止的。君子始终依循中庸的道理,即使避开人世,不被人知道也一点不懊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第十二君子之道

君子之道,费而隐①。夫妇之愚,可以与②知焉;及其至③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④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⑤。”言其上下察⑥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注解】

①费而隐:朱注:“费,用之广也。隐,体之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