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1 / 2)

🎁美女直播

第二十七圣人之道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①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②大哉!礼仪③三百,威仪④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⑤德性⑥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⑧,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注释】

①洋洋:满溢之貌。

②优优:足而有余之意。

③礼仪:中庸新解曰——“为周朝所定的大仪节,如冠婚丧祭之礼。”

④威仪:中庸新解曰——“为周朝所定的小仪节,如动作周旋之容。”

⑤尊:恭奉之意。

⑥德性:朱注:“德性者,吾所受于天之正理。”

⑦敦:加厚也。

⑧哲:智也。

【译文】

伟大啊!圣人的道,茫无边际,能发育万物,那崇高可以比天。真是充足而有余裕而又伟大极了!大的礼节有三百多,小的规矩有三千多,必须待到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出来;才能依照着做。所以说:“如果不是有至德的人,那至道是不会具体地凝聚的。”因此,君子一面要尊重自己的固有的德性,一面还要讲究日积月累的学问,尊德性可致力于道体的广大;道学问可尽心于道体的精微。知极于高明之境,行由于中庸之道。道学问故温故而知新;尊德性故敦厚而崇礼。所以在上位不会骄傲,在下位也不会悖乱。国家有道,说一句话可使国家振兴;国家无道,保持缄默也能有容身之地。诗大雅丞民篇有说:“既能明白,且又智哲,足以保得住自身。”就是这个意思吧!

第二十八愚而好自用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①古之道;如此者,烖②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议礼③,不制度,不考④文⑤。今天下,车同轨⑥,书同文,行同伦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⑧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⑨;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注释】

①反:回复也,

②烖:古灾字。

③礼:朱注:“亲疏贵贱相接之体也。”

④考:考论也。

⑤文:书名也。

⑥轨:辙迹之度也。

⑦伦:次序之体。

⑧杞不足征:杞,园名,夏之后。征,印证也。

⑨宋:国名,殷之后。

【译文】

孔子说:“本来是愚笨的人,却喜欢自作聪明;本来是卑贱的人,却喜欢自作主张;生在现今的时世,偏想回到古时的方法;像这样的人,祸殃就要惹到他自己的身上。”

所以,不是天子,就不该议论礼的合不合,不得创制法度使人遵守,不得考究文字另造一种。然在天下一统,车的两轮是一样的,写的同一样的字,行为也是同一样的伦次;即使有了这天子的位,如果没有圣人的德,仍不敢制礼作乐的;反之,即使具有圣人的德行而没有天子的地位,也不敢制礼作乐的。

孔子说:“我讲夏朝的礼,可是夏朝的后代杞国却没有足够的文献来作凭证;我研究殷朝的礼,还有殷朝的后代宋国存在;我研究周朝的礼,是现在所用的,我就依从本朝的周礼了。”

第二十九王天下有三重

王天下有三重①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②,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③,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④,本诸身,征诸庶民⑤,考诸三王而不缪⑥,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⑦而世⑧为天下道⑨,行而世为天下法⑩,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注释】

①三重:三项重要之事。

②上焉者:周王以前之谓。

③下焉者:言圣人之在下者。如孔子也。

④君子之道:朱注:“此君子,指王天下者而言。其道,即议礼,制度,考文之事也。”

⑤微诸庶民:朱注:“验其所信从也。”

⑥缪:谬也。

⑦动:兼言、行而言

⑧世:世世也。

⑨道:兼法则而言。

⑩法:法度也。

则:准则也。

诗:指诗经周颂振鹭篇句。

射:厌恶之意。

【译文】

君临天下有三件重大的事,(识订礼节,制定法度,和考造文字。)能够这三件事都做得对,那就差不多会很少过错了罢!往上讲夏

商两朝,礼虽然好,因为年代隔得远,却已无从证实,无从证实,就不容易取信,不容易取信,人民就不肯听从。往下讲,像圣人孔子,德行虽好,却没有天子的尊位,没有尊位,也不容易取信,不容易取信,人民也就不肯听从。所以王者之治道,本之于自身,征之于人民,考之于夏商周三代的制度,都没有谬误,建立之于上天下地之间,能不违背天地的意思,质之于鬼神能没有疑心,那就待到百世以后,再有圣人出来也不会迷惑的了。问之于鬼神,亦无所疑虑,这是知天;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出来也不会有什么疑惑了,这是知人。所以,有德有位的君子,一举动,就可世世为天下的常道;一行事,就可以世世为天下的法度;一开口,就可以世世为天下的准则。时代远了,为后人所仰望,近在现在,不被人家所厌恶。诗周颂振鹭篇有说:“在那边没有人怨恨,在这里没有人厌恶,只希望星晚夜勉力不懈,得永久保持令誉。”有德位的君子,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而能早早有令誉在天下的哩。第三十章仲尼祖述尧舜

仲尼祖述①尧舜,宪章②文、武;上律天时③,下袭水土④。辟⑤如天地之无不持载⑥,无不覆帱⑦;辟如四时之错⑧行,如日月之代⑨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⑩。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注释】

①祖述:言远宗其道而传述之。

②宪章:言取法而又加以阐明也。

③律:法也。

④袭:因也。

⑤辟:譬也。

⑥持载:把持负载也。

⑦覆帱:覆盖遮掩也。

⑧错:循环之意。

⑨代:交替也。

⑩悖;背也。

川流:如小之流。

化:敦厚其化也。

【译文】

孔子远宗(并称述)唐尧舜虞之道,取法(并表彰)文王武王之法;上效法天时上的变化,下依循水土上的相宜。好比天地,没有一样它不执住或不载住,没有一样它不覆住或不盖住;又好比四时的更迭运行,又好比曰月的昼夜交替照明。万物一直生长,而不互相妨害,大道小道一起施行而不互相反背。小德好比川流,以海为归;大德好此天地的化育万物敦笃而变化无方,道便是天地之所以伟大的地方。

第三十一唯天下至圣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①知,足以有临②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③也;齐④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⑤,足以有别也。溥博⑥渊泉⑦,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⑧,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⑨。

【注释】

①睿:精察明敏也。

②临,谓居上而临下也。

③执:执守也。

④齐:敬肃之意。

⑤文理密察:言文章条理,详密明察也。

⑥溥博;普遍而广阔之谓。

⑦渊泉:深远而有本源也。

⑧队:坠也。

⑨配天:言其德之所及,广大如天也。

【译文】

惟有天下至大至高的圣人,足以居上而临下;性情温柔而平和,足以容人而并包;刚直勇毅,足以担任大事而有守;齐庄中正,足以使人肃然而起敬;文理密察,足以条理细密而明辨是非。圣人这五种德性,好比很大很深的泉水,普遍而广大,深远而有源。表现在仪容上:人民没有不恭敬;表现在说话上,人民没有不信仰,表现在行动上,人民没有不欢悦。所以声名洋溢于中国,传布到南蛮和北狄。只要是船和车子能到的地方,人的气力可以通的地方,天所覆盖的,地所载负的,日月所照到的,霜露所降到的,凡是有血气的人,没有一个不尊敬他亲近他,所以说圣人之道之大,是可以和天相配的。

第三十二唯天下至诚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①天下之大经②,立天下之大本③,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④其仁,渊渊⑤其渊,浩浩⑥其天。苟不固⑦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注释】

①经纶:治国之喻。

②大经:大常道之谓。即君臣、父子、兄弟、上帝、朋友五伦也。

③大本:人道人性之根本也。

④肫肫:诚恳貌。

⑤渊渊:深静之貌。

⑥浩浩:广大之貌。

⑦固:实在也。

【译文】

独有天下最诚的人,才能治理天下人伦的大纲,确立天下的大本,并且知道天地之变化,他岂是有特别的倚靠?就只依着自己的诚心做去就是了。他那切实恳挚,就是仁的表现;他那深静清远,就好像潭水一般;他那广大无垠,就好像天一般。如果不是本来就聪明圣智而通达天

德的人,谁能知道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