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2 / 2)

🎁美女直播

第三十三诗曰衣锦尚纲

诗曰:“衣锦尚①。”恶其文之著也②。故君子之道,然而日章③;小人之道,的然④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⑤,温而理⑥;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⑦,可与入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⑧。”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⑨,尚不愧于屋漏⑩。”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钺。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注释】

①衣锦尚:为诗经街虱硕人篇句。衣,穿也。锦,彩色之绸衣。尚,谓加上一件单层之罩衫。

②恶其文之著也:著,过分也。谓嫌恶那衣服色彩的过分艳丽了。

③然而日章:暗然,幽暗之貌。章,彰也,显明之谓。

④的然:明貌。

⑤简而文:简单而有文采之谓。

⑥温而理:温和而有条理。

⑦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知远之近,朱点谓:“见于彼者,由于此也。”知风之自,朱熹谓:“著乎外者,本乎内也。”知微之显,朱熹谓:“有诸内者,形诸外也。”愈樾古书疑义举例则以为此三“之”字,皆为连词。知远之近者,知远与近也。知微之显者,知微与显也。“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犹易系辞傅云:“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也。”然则“知风之自”句,当作何解?风读为凡,风字本从凡声,故得通用。庄子天地篇:“愿先生之言其凡也。”风即凡字。自者,“目”字之误。周官宰夫职:“二曰师,掌官成以治凡;三曰司,掌官法以治目。”郑注:“治凡,若月计也。治目,若今之日计也。”然则“凡之与目”,事有巨细,故以对言,正与远近微显“例也。”愈氏之说,可供参考。

⑧潜虽伏矣;亦孔之昭:为诗经小雅正月篇句。潜,隐藏也。伏,看不见之意。孔,甚也。昭,明也。

⑨相在尔室:相,视也。尔:你也。言君子独居于内室也。

⑩屋漏:言室西北隅最深处。

奏假无言,时靡有争:奏,进也。假,临也。靡有,无有也。言神降临时,虽无言语,但人受其感化,肃敬而无所争也。

钺:,斧也。即大斧,皆古之刑具。

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此诗周颂烈文篇句。不显,犹言岂丕显。谓君子所显的是德。百辟,诸侯也。刑,同“型”,法式也。即效法的意思。

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此诗经大雅皇矣篇句。予,我也。怀,眷念也。以,犹与也。

德輶如毛:此诗经大惟丞民篇句,犹,轻也。言德之感化,不着痕迹,其轻如毛。

毛犹有伦:伦,比类。谓毛还是有轻重的,亦即毛发不够形容那不显的妙处。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此诗大雅文王篇向。载,毛传:“载,事也。”言上天之事,无声无臭也。孔子所谓: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即此意也。

至矣:这才将那不显惟德形容得最好呢。

【译文】

诗卫风硕人篇有说:“穿上绸缎衣服,外面加上一件单布罩衫。”这是为了嫌恶那绸缎的文彩太显著了。

所以君子的道,是很暗淡的,但是,会一天一天的彰明出来;而小人的道,是很显明的,但是会一天一天的消亡下去。君子的道,清淡而不惹人厌恶,简单而有文采,和平而有条理,知道远处是近处起的,知道风化的起源,知道隐征的也必然会显明,这样就可以入德了。

诗小雅正月篇又说:“躲藏起来,虽算是隐伏了,但仍是很显明的。”所以君子只求里面没有过失,自问于心没有什么悔恨,对自己的志愿,无所厌恶。君子之所以不可及,就是在别人所看不见的地方,还能自我约束。

诗大雅抑篇说:“看你在你自己的室内,且是最深处,也能无愧于心。”所以君子不待有什么动作,自然很恭敬,不必说出什么话来,自然很信实。

诗商颂烈祖篇有说:“神祗降临的时候,没有声音和言语,人都受他感化因而没有纷争。”所以君子的感化人,不待到行赏,人民自然能互相奋勉,不必发怒,人民自然比刀斧远要畏惧些。

诗商颂烈文篇有说:“天子所丕显的是德,凡百国诸侯也都来学他了。”所以君子本身笃厚恭敬,天下自然太平。

诗大雅皇矣篇有说:“我怀着明德以化民,不肯做出大声厉色给人看。”孔子说:“用声和色来感化人民,那只是末节了。”诗大雅丞民篇有说:“道德之感化,不著痕迹,犹如毛一般的轻。”

但是毛发的轻还是有伦类可比的。诗大雅文王篇有说:“上天所载运的,一点声息气味都没有。”这才将那不显惟德形容得最好呢。尚书尚书尧典①

【原文】

曰若稽古②,帝尧曰放勋③,钦明文思安安④。允恭克让⑤,光被四表⑥,格于上下⑦。克明俊德⑧,以亲九族⑨。九族既睦⑩,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於变时雍。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氄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帝曰:“畴咨若时登庸?”

放齐曰:“胤子**明。”

帝曰:“吁!嚚讼可乎?”

帝曰:“畴咨若予采?”

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

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

佥曰:“於!鲧哉。”

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

岳曰:“异哉!试可乃已。”

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

岳曰:“否德*帝位。”

曰:“明明扬侧陋。”

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

帝曰:“俞!予闻,如何?”

岳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帝曰:“钦哉!”

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厎可绩,三载。汝陟帝位。”舜让于德,弗嗣。

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辑五瑞,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

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复。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归,格于艺祖,用特。

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

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

流共工于幽州,放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

“咨,十有二牧!”曰:“食哉惟时!柔远能迩,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

舜曰:“咨,四岳!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使宅百揆,亮采惠畴?”

佥曰:“伯禹作司空。”

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时懋哉!”禹拜稽首,让于稷、契暨皋陶。”

帝曰:“俞,汝往哉!”

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

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

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

帝曰:“畴若予工?”

佥曰:“垂哉!”

帝曰:“俞,咨!垂,汝共工。”垂拜稽首,让于殳、斨暨伯与。

帝曰:“俞,往哉!汝谐。”

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

佥曰:“益哉!”

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益拜稽首,让于朱、虎、熊、罴。

帝曰:“俞,往哉!汝谐。”

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

佥曰:“伯夷!”

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伯拜稽首,让于夔、龙。

帝曰:“俞,往,钦哉!”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

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帝曰:“龙!朕堲谗说殄行,震惊朕师。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

帝曰:“咨!汝二十有二人,钦哉!惟时亮天功。”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分北三苗。

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