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2 / 2)

成语故事 佚名 6798 字 4个月前
🎁美女直播

后来,人们常用“车载斗量”这句成语来形容数量极多。

****

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徐晃传》。

公元219年,刘备夺取了汉中。随即命令驻扎在荆州一带的关羽攻打曹操部将曹仁占据的襄阳、樊城(今湖北省襄樊市)。关羽占据了有利地形,利用汉水猛涨之机,放水淹了曹仁率领的军队,杀了庞德,活捉了于禁。又将驻守在樊城的曹仁、襄阳的吕常团团围住,形势十分危急。曹操派徐晃率军前往增援曹仁,同时派人连结孙权夹击关羽。关羽在营寨四周挖壕堑、布鹿砦达十层之多,以阻徐晃。徐晃声东击西,带领军队越过重重障碍,直攻关羽大营,在重围中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大败关羽。在曹操、孙权军队的夹击下,最后关羽败走麦城,为孙权所杀。

徐晃解襄、樊之围,使曹军反败为胜,因而威名大震。曹操专门写了《劳徐晃令》,嘉奖徐晃。《劳徐晃令》中说:我带兵打仗三十多年,也听到不少古时候善于用兵的人,还没有象你这样跃马加鞭,长距离不停顿地快速前进,直冲入敌人重围而打败敌人的(原文是:‘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你的功劳比孙武、穰且还要大。”徐晃得胜回到曹操驻扎的地方——摩坡的那一天,曹操走出七里之外去迎接徐晃,并举办了大型的庆功宴会。

后来,人们把“长驱径入”改成“****”,用以形容进军的顺利。

出人头地

这句成语出自北宋时期欧阳修《与梅圣俞书》,又见于《宋史·苏轼传》。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对于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十分不满。他所作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所作诗、词,语言流畅自然,是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团结和培养了许多著名的作者,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公元1057年,欧阳修以翰林学士的身份主持科举考试,他看到苏轼所写《刑赏忠厚之志论》一文,惊喜地说,“这是我们文坛中一个优秀的人才啊!”后来,欧阳修又读了苏轼送给他看的一些文章,更加佩服。在给当时颇负盛名的诗人梅尧臣(字圣俞)的信中,欧阳修写道:“读了苏轼写的文章,不知不觉汗都出来了,真是痛快呀!我应当给他让路。使他高出一头。”(原文是:“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之地也。”)后来,苏轼在欧阳修的鼓励和影响下,成了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死后,苏轼便继而成为文坛的领袖。

后来,人们把“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简化成“出人头地”,原意是让这个人高出一头。以后这个成语的词义有了新的变化,现在一般用来形容高人一等。

出尔反尔

这句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下》。由“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简化而来,原意是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也怎样对待你,含有自作自受的意思。后来,这句成语的意思发生了变化。现在,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说话前后矛盾,反复无常。

战国时期,有一次,邹国和鲁国之间发生战争。邹国的士兵由于对邹国的统治者不满,不愿意为他们卖命,当邹国的官吏遭到鲁**队的攻击时,邹国的士

兵却袖手旁观,见死不救,结果,邹国被打败,邹国的官吏战死的有三十几人。邹穆公对此十分气愤,但却拿不出处理的办法。想把这些士兵都杀了,但他们人数众多,都杀了对邹国国力影响很大,不杀吧,又气恨不过。因此,他便找到孟轲,请孟轲帮他出出主意。

孟轲听完了邹穆公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士兵们见这些官吏在战场上被杀而不去相救,完全是这些官吏自己的责任。他说:“在饥荒的年月里,你的百姓受到饥饿的威胁,老弱病残者被活活饿死,身强力壮一点的,则被迫四处逃荒。这时,在你的谷仓中,却堆满了粮食,在你的库房里,也装满了财宝,而你的官吏明明知道老百姓的疾苦,却不向你报告,对于老百姓的生死存亡,无动于衷,根本不去设法救济他们。只知道自己养尊处优,高高在上,不去利民,反而来害民。孔子的学生曾子(即曾参)曾经说过:‘你们千万要注意,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也将怎样回报你(原文是:“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过去,你的百姓无法进行报复,这一次邹国与鲁国发生战事,他们正好找到了报复的机会。依我看,你还是不要责备百姓,而应该改变一下对老百姓的态度。”

邹穆公听了,默默无言。

出言不逊

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张郃传》。它的意思是指某人说话时态度傲慢,言语很不客气。

张郃,原来是东汉末年大军阀袁绍手下的一个将领。公元200年,袁绍和曹操在官渡进行了一场争夺中原地区的决战。双方对阵,袁绍兵多粮足,曹操兵少粮缺。张郃想到,袁军的粮草屯积在乌巢,这个地方离袁军大本营有四十多里,只有淳于琼带着一万兵士守护,是袁军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便对袁绍说:“曹军虽然人少,但战斗力很强,不能轻视。曹操诡计很多,他深知粮草对大军的重要,因此,一定会派兵攻打我们的屯粮基地乌巢,淳于琼也肯定抵挡不住。如果乌巢失守,粮草失掉,我军就会不战自乱,我建议:现在立即多派一些部队增援乌巢。”袁绍的心腹谋士郭图反对张郃的意见,极力主张先进攻曹军的大本营。

刚愎自用的袁绍没有采纳张郃的建议,只派了少量人马去增援乌巢,同时,派张郃和高览带兵攻打曹军大本营。结果乌巢被曹操攻破,粮草被曹军烧毁,张郃、高览的进攻也遭到挫折。郭图知道,这一失败,完全是由于自己的错误主张所引起的,害怕张郃回来争个谁是谁非,因此,便恶人先告状,在袁绍面前诬陷张郃说:“张郃幸灾乐祸,看到部队吃了败仗,说了很多难听的话,态度傲慢,毫无礼貌(原文是:‘郃快军败,出言不逊’)。”袁绍听了,非常生气,便派人去叫张郃、高览回来准备问罪。郭图乘袁绍派的人还未到张郃营中之机,让人告诉张郃:“袁绍要杀你们了!”张郃看到自己受到诬陷和猜疑,便和高览一起,带着部队投降了曹操。

出奇制胜

“出奇制胜”,意即出奇兵或用奇计取得胜利。这句成语出自《孙子·埶(读yì义)篇》,原文是:“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在《史记·田单列传》中,司马迁记叙了田单出奇制胜的故事,并对田单用兵之奇妙大加称赞。

田单,战国时齐国人,是齐国王室的一个远房亲族。齐湣王时,他只是当时齐国都城——临菑城一个很不出名的佐理人员。公元前285年,燕国派大将乐毅带兵攻破齐国。齐湣王逃到莒城自保,齐国大片土地被燕军占领。此时,田单和本族人均逃到了即墨。

后来即墨的大夫战死,城里的人公推田单为将军,领着大家守城。由于田单懂兵法,有智谋,既具有军事才能,又深

得军民的拥护,因此,乐毅围即墨三年,未能攻破这座小城。

不久,燕昭王死了,燕惠王继位。田单探听到燕惠王与乐毅之间有裂痕,便派人到燕国的都城去散布乐毅的谣言,促使燕惠王对乐毅的猜疑,以致派骑劫去代替了乐毅。

燕国的兵士对骑劫前来代替乐毅大为不平,加之骑劫愚蠢而又残暴,弄得燕军士气十分低落。田单则利用这个机会,组织人马,鼓舞士气,做好反攻的准备。接着,便派人以诈降的办法进一步麻痹燕将。然后,趁着黑夜,利用火牛阵大破燕兵。不到几个月的时间,便完全收复了失地。

司马迁在评论时说:攻战必须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制胜。善于用兵的人自能层出不穷地使用权诈,因奇生正,因正生奇,使敌人不可捉摸,象一个环那样让人寻找不到头尾。(原文是:“兵以正合以奇胜。善之者出奇无穷,奇正还相生,如环之无端”。)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和司马迁的评语,引申出了“出奇制胜”这个成语。

出类拔萃

这个成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由“出于其类,拔乎其萃”简化来,意思是指超出了同类之上。现在多用来形容某人的品德、才能超越寻常。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当时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死后一

百多年,邹国出了一个孟子,成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虽然没有见过孔子,也没有受过孔子的教育,但却继承了孔子的一整套儒家学说。在孟子的心目中,孔子乃是一个超人的天才。

有一次,孟子的学生公孙丑问:“伯夷、伊尹与孔子相比,是不是差不多?”

孟子回答说:伯夷、伊尹虽然很贤能,但比起孔子来可就差得多了。

公孙丑又问:“孔子与伯夷、伊尹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没有?”孟子概括地说明了他们之间的相同之处。接着,公孙丑又要求孟子讲一讲孔子和别人所不同的地方。孟子借用孔子的学生宰我、子贡、有若三人的话,简明扼要地回答了公孙丑的提问。他在引用有若的一段话中说到:“圣人和老百姓都是人,他们是属于同一类。但圣人却是远远超出了那一类,大大高于那一类。自从有了人类以来,没有人比孔子再伟大的了。”(原文是:“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叱咤风云

这个成语出自《晋书·乞伏炽磐传赞》。

十六国时期,鲜卑族乞伏国仁脱离前秦苻坚,于公元385年在陇西建立了西秦,自称大单于。乞伏国仁死后,其弟乞伏乾(读qián前)归继位。公元410年,乞伏乾归被杀身亡。他的长子乞伏炽磐领兵报仇,抓住了凶手,平定了内乱,并于公元412年袭位。

乞伏炽磐很有军事才能。他勇猛、果敢、英武、刚毅,遇事能当机立断,权略过人。其父在位时,他官拜抚军大将,多次领兵出征,都取得了胜利。继西秦大单于之位以后,他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屡出奇兵,巩固了西秦政权。

唐朝房玄龄等人编撰《晋书》时,专门为他立了传,并以史官评论的口气,称赞乞伏炽磐“叱咤风云,见机而动,牢笼俊杰,决胜多奇。”

“叱咤风云”,原意是怒喝一声,就能使风云变化。后来人们用它来形容威力极大,可以左右整个局势。

沧海桑田

“沧海桑田”出自《神仙传·麻姑》。

这是一个古代的****故事。相传在东汉桓帝时,麻姑应道士王方平之召显圣,降临蔡经家里。表面看上去,麻姑只有十八、九岁,可是,当王方平问她的年纪时,她却说:“自从我被人间供奉以来,已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了桑田(原文是‘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这次到这里来之前,我看见海水比过去又浅了一半,或许不久又将变成平地供人们耕种。”

后来,人们把麻姑的话简化成“沧海桑田”成语,比喻社会和自然界变化之巨大。

初出茅庐

“初出茅庐”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讲的是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袁绍、吕布、刘表、公孙瓒、刘备等大大小小的军阀各据一方,为了争夺天下,连年混战。

这时候,博学多才的诸葛亮隐居在南阳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市西北部),住在简陋的茅草屋里,埋头读书,亲自耕作。公元二○七年,刘备因为自己力量太弱,连连失败,很想找一个有才能的人为自己出谋划策。因此,当他得知诸葛亮在隆中隐居的消息后,先后三次到隆中拜请,把诸葛亮请下了山并拜为军师。

诸葛亮出山,来到刘备军中,首先帮助刘备扩充了军力。不久,曹操派大将夏侯惇率领十万大军前来攻打刘备。在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下,诸葛亮利用曹军骄傲轻敌的弱点,在新野县城附近的博望坡设下了埋伏。然后,派赵云把曹军引到树木丛生的博望坡放起火来,曹军在火海之中,互相践踏,死伤惨重。埋伏的军队和诱敌的军队又乘势杀来,把曹军打得落花流水,死伤不计其数。

诸葛亮第一次指挥作战就旗开得胜,扭转了刘军节节败退的严重局面。《三国演义》的作者在第三十九回,用四句诗来称赞诸葛亮初掌兵权就表现出非凡的才能,说:“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谈笑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后来,人们就用“初出茅庐”来比喻初露头角。现在的意思已有所不同,多用来比喻刚刚出来工作,刚刚进入社会缺乏实践经验。

城下之盟

“城下之盟”,指敌国兵临城下,逼迫被侵略者与之签订屈辱性条约。故事出自《左传·桓公十二年》。

公元前700年(春秋时期),楚国侵略比它弱小得多的绞国,很快打到了绞国的都城。绞**队坚守都城,楚军难以攻下,就在南门外驻扎下来。楚国大将屈瑕说:“绞国弱小而轻敌,轻敌则少谋略,我们可以让一部分人化装为打柴者上山打柴,以引诱绞国人出城。”楚人按屈瑕的办法做,故意使绞国人轻易俘掳了楚国三十人。第二天,绞国人争相出城,驱使被俘楚人上山为绞人劳役。这时,楚国派军队埋伏在北门外的山脚下,突然出击,“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打败绞国,迫使绞国签订投降条约,然后撤军。

“城下之盟”成语,由此而来。

草木皆兵

“草木皆兵”,原意是把山上的野草和树木都看成是敌兵,出自《晋书·苻坚载记》。

东晋时,北方强国秦国一心想吞并南方的东晋王朝。后来,秦王苻坚亲率号称八十万大兵南下攻打东晋。东晋派大将谢石、谢玄带兵八万前往阻击。苻坚很骄傲,认为晋兵少,不足一击。但前锋一交战,就被晋兵打败,损兵折将。晋兵进至八公山(在今安徽省中部)下,摆开迎敌阵势。吃了败仗,苻坚内心有些烦躁。一天夜晚,苻坚在他的弟弟苻融陪同下,到前沿登城暗察晋兵形势。他们一看,晋兵部阵整齐,将士精锐;再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象的意思)人形。苻坚面带惧色,对站在身旁的苻融说:“这都是敌兵啊!怎么能说晋兵少呢?”后来淝水一战,秦兵惨败,苻融阵亡,苻坚带伤狼狈逃回。

后人根据这段史实,概括出“草木皆兵”成语,形容失败者的恐惧心理或多疑情状。

唇亡齿寒

“唇亡齿寒”,意思是嘴唇没有了,牙齿暴露于外,就感到寒冷了。比喻两者之间关系密切,相互依存,生死与共。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公元前655年(春秋前期),晋国想消灭虢(读ɡuó国)国。但到虢国中间必须经过虞国。晋国只好派使者向虞国借道。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晋国要从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极力反对。他对虞公说:“虢国和虞国是互相依存的近邻,如果虢国亡了,虞国也就难以自保了。晋国是不可相信的,过去我们吃过借路的苦头,现在可不能再上当了。俗话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虢国和虞国之间的关系就是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但是虞公不听,说晋侯不会伤害虞国的。终借道与晋。

晋**队顺利通过虞国后,很快便将虢国消灭。晋军在回师途中,即赖在虞国驻下不走。不久,晋军袭击虞国,虞公被俘,虞国便随告灭亡。

超群绝伦

“超群绝伦”由“绝伦逸群”和“绝伦超群”变化而来,前者出自《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后者出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

关羽为三国时代名将,是蜀国五虎上将之一(其余四将为张飞,赵云、黄忠、马超),他对蜀主刘备赤胆忠心,立下许多战功。他斩颜良、除文丑(皆袁绍手下大将),过五关斩六将(皆曹操部下战将),都是威震敌胆之壮举,但他有个致命弱点,即骄傲自满。他之所以失荆州、夜走麦城,最后失败被东吴所杀,骄傲、轻敌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据《关羽传》载,刘备率兵西定益州(现在成都地区,当时指西蜀),派关羽镇守荆州。关羽获知马超来降,即写信给诸葛亮,问谁人可与马超相比。诸葛亮当然明白关羽的心思,写信回答道:“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意思是。马超(字孟起)文武全才,勇猛过人,一世英杰,可与汉初大将黥布、彭越之辈相比,可与张飞(字益德,后也称翼德)并驾齐驱,但不能与你相提并论,象你这样绝伦超群,谁都比不上。“髯”,即指关羽,因其须髯甚美,故亮这里以“髯”称之,表示亲切。关羽看完诸葛亮的复信后,十分高兴,当场将信展示给宾客观看。

“超群绝伦”,即超越所有的人的意思。“伦”指同辈人,“绝伦”即没有同辈可与之相比。

惩一警百

“惩一警百”由“以一警百”变化而来,出自《汉书·尹翁归传》。

西汉尹翁归任东海(今山东省东南和江苏省东北一带)太守,办事认真,执法严明。他对东海郡内的官吏、良民、坏人的情况都调查得清清楚楚。他对郡内各地的案件都是亲自审理。尹翁归还作出规定,凡是要严惩案犯,或是在每年的秋冬召开官吏大会进行,或是在他巡察各县时进行。之所以要这样,主要为了“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即用杀一个来警告成百人,使官吏、人民都服气,使那些行为不轨者都能感到害怕,从而改过自新。尹翁归到任,亲自处斩了历任太守都不敢惩处的郯县大恶棍许仲孙,震动了整个东海郡,全郡坏人、歹徒个个恐惧,不敢再触犯刑律,致使东海全郡在尹翁归任职期间,一直太平无事。

“惩一警百”也有写成“杀一儆百”的,意思是惩办一个人,警告多数人。

惩前毖后

“惩前毖后”由“惩而毖后患”变化来,出自《诗经·周颂·小毖》。

有人说这首诗是周朝成王写的。产生此诗的背景是这样的:武王姬发伐纣成功后建立了周朝。武王登基时间不长去世了。武王儿子诵继位,称成王。但成王太年轻,由武王弟弟姬旦(即周公)辅佐,处理国家大事。可武王的另两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有野心,图谋不轨,便乘机造谣,说周公要谋害成王,自为天子。周公非常诚实,也豁达大度,为避嫌疑,离开了京都东去洛阳。但成王很信任这位叔叔,将周公请了回来。不死心的管、蔡二叔最后竟然与纣王儿子武庚勾结发动叛乱,阴谋夺取政权。周公率兵讨伐,很快将叛乱平息。这时

成王已大,周公便让成王自理朝政。为此,成王前往祖庙祭祀祖先。在祭祀仪式上,成王对文武百官讲了话,讲了前边历史的教训,同时朗读了自己作的《小毖》这首诗。“予其惩而毖后患”的意思是:我(予)要从前边的惩戒中吸取教训,谨慎办事,以防止后患。

后人根据这段历史故事,将“惩而毖后患”改为“惩前毖后”成语,以提醒人们要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办事小心谨慎,不要再犯过去的错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