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人广众
“稠人广众”,出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西汉武帝时将军灌夫,为人刚直不阿,为时人所称道。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一天,灌夫在京师长安(今西安市)与长乐卫尉窦甫一起喝酒,喝醉了,打了窦甫。窦甫是窦太后(武帝祖母)的昆弟,汉武帝担心因此事太后发怒而诛灌夫,即先采取了保护灌夫的措施;将灌夫调往燕地(即现在北京周围这一带地区)做燕国相国。数年后,灌夫又因犯了法,被免官,返居长安。灌夫一生不仅从不去阿谀逢迎权贵,相反,对“愈贫贱,尤益敬,与钧。稠人广众,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意思是,对愈是贫苦、无地位的人,愈是敬重,把他们看作与自己相同,从不歧视。而且,愈是在大庭广众之中,他对这些人更能够礼贤下士,下车相让,赞人之长。所以,当时那些地位卑下但很有才能的人,都愿意归到他的门下。
“稠人广众”,后也有称“稠人广座”的,与“大庭广众”成语意思相差不多,都是指有很多人的场合。
察言观色
“察言观色”,观察别人说什么话时脸上流露出什么气色,以决定自己该怎么行动。这是孔子教他的弟子如何做到“通达”的故事,见《论语·颜渊》篇。
一次,孔子的学生子张问老师士怎样才可叫做通达。孔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反问子张所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回答说:“在邦必闻,在家必闻。”意思是:“在朝廷里必定有名声,在家里也有名声。”孔子道:“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意思是:“这仅仅是有名声,但并不是通达。真正的通达是:品质正直、懂得礼义,善于观察别人说话的脸色;常常考虑如何谦恭待人。象这样的人,在朝廷里必定通达,在家里也必定通达。”
现在,人们一般将这个成语用成“察颜观色”,与“察言观包”意思相同。
魑魅魍魉
魑魅魍魉(读chīmèiwǎnɡliǎnɡ痴妹网两)”出自《左传·宣公三年》,原来为“魑魅罔两”,指各种妖魔鬼怪。现在它已变成为各种各样坏人的代名词,与“牛鬼蛇神”意思相差不多。
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统率大军攻打陆浑戎族,并陈兵东周疆界进行阅兵演习,以威胁周天子。胆小的周定王瑜十分惶恐,急忙派遣大臣王孙满去慰劳楚军。楚王因早怀夺取周王室之野心,便乘机询问王孙满关于九鼎大小轻重的情况。九鼎乃是象征周王室权威的礼器,为王家传家之宝。王孙满洞察了楚庄王的用心,便机智地以历史上夏桀商纣暴虐失国的教训提醒楚王,指出周虽德衰,但天命未改,不可问鼎。同时说九鼎上铸的尽是些魑魅魍魉(即妖魔鬼怪),人们可不要遇上它们。
残贼一夫
《孟子·梁惠王》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孟子去见梁惠王,在交谈中,梁惠王问孟子:“听说商汤放逐过夏桀,武王讨伐过殷纣,有这事吗?”孟子回答说:“历史上有这样的记载。”梁惠王又问:“臣子杀掉君主可以吗?”孟子没有作正面的回答,他说:“破坏仁爱的人叫‘贼’,破坏道义的人叫‘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我只听说过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弑君。”梁惠王听后,点点头,觉得孟子的回答很有深意。
后来人们把“残贼之人谓之一夫”简缩成“残贼一夫”或“残贼独夫”,用来指人民的敌人。在这个意义上也被说成“独夫民贼”。
沧海横流
《晋书·王尼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晋代城阳有个人名叫王尼,他寓居洛阳的时候,曾当过护军的军士,给军府养马。有一天,王尼和胡毋辅之在马房烤羊肉下酒,酒醉后,便擅离职守而去。护军为此大惊,便免去了王尼的职务。此后,王尼无以为生,只得靠人赐食过活。
王尼早年丧妻,只有一子,父子二人,相依为命。后因避乱从洛阳到江夏。他们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只有一头牛,一辆车。白天出门觅食,晚上宿在车中。王尼对此感叹道:“沧海横流,处处不安也。”(意思是:海水四处奔流,使人无安身之处。)
后来荆州又闹灾荒,王尼没有吃的,便把牛杀了当饭吃,把车打烂当柴烧。牛肉吃完,柴烧光,别无他物,父子两人终于冻饿而死。
后来人们引“沧海横流”比喻天下大乱,社会动荡不安。
侧目而视
《战国策·秦策一》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代,苏秦到秦国游说,劝秦惠王实行连横的策略。苏秦的意见没被秦王采纳,做不了官,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到洛阳老家。当他走进家门的时候,家里的人都瞧不起他。妻子坐在织布机上不理睬他,嫂嫂不给他做饭,就连他的父母也不愿同他讲话。
过了一年,苏秦又到赵国去见赵王,献合纵之策。苏秦主张赵国联合齐、楚、燕、韩、魏等国共同对付日益强大
的秦国。赵王认为他这个策略很好,便封他为武安君,拜他做相国。
苏秦做了大官之后,路过洛阳,他父母得到消息,到城外三十里的地方去迎接他。他的妻子吓得恭恭敬敬地站在一边,“侧目而视,倾耳而听。”(斜着眼睛看苏秦,侧着耳朵听苏秦讲话,不敢正视苏秦。)他的嫂嫂则跪拜在地,十分谦恭地迎接苏秦。苏秦见嫂嫂这样谦恭,就笑着说:“嫂何前倨后卑也。”(意思是:嫂嫂为什么以前那样怠慢我,今天却对我如此恭敬呢?)
后来人们引用“侧目而视”来形容不敢正视,以表示敬畏的情态。也用来表示斜着眼睛看,形容愤怒的样子。
差强人意
《后汉书·吴汉传》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东汉时代,刘秀有一员大将名叫吴汉。他勇敢而有智谋,替刘秀打了不少胜仗,立了不少战功,因此被任命为大司马。
有一次,刘秀打了败仗,心里十分苦恼,其他将领也灰心丧气;只有吴汉仍意气昂扬地在营里鼓动士气,同士兵一起积极作再战的准备。这时刘秀因未见到吴汉,便派人去看他在干什么。派去的人回来报告说:“大司马在修理攻夺城池的武器。”刘秀听了十分高兴地赞叹道:“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意思是:吴汉这个大将还能振奋人的意志,他的军威俨然象一个敌国。)
后来人们引用“差强人意”表示还能使人振奋,现在用来表示还能使人满意。
长歌当哭
《红楼梦》第八十七回里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宝玉与黛玉正在论琴。黛玉说:“高山流水,得遇知音……古人说,‘知音难遇’。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这琴……”当他们边谈边往外走时,只见秋纹带着小丫头捧着一小盆兰花来。她说:“太太那边有人送了四盆兰花来,因里头有事,没有空儿玩他,叫给二爷一盆,林姑娘一盆。”黛玉看时,却有几枝双朵儿的,心中忽然一动,不知是喜是悲,便呆呆的默看。宝玉走后,黛玉回到房中,看着花,心想:“草木当春,花鲜叶茂,想我年纪尚小,便象三秋蒲柳。……只恐似那花柳残春,怎禁得风催雨送!”想到此,不禁又滴下泪来。
黛玉正愁得没法解时,只见宝钗那边打发人送封信来。黛玉打开看时,只见上面写道:“妹生辰不偶,家运多艰,姊妹伶仃,萱亲衰迈。……感怀触绪,聊赋四章,匪日无故呻吟,亦长歌当哭之意耳……”黛玉看毕,不胜伤感。
后来人们引用“长歌当哭”,表示以歌代哭,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悲愤之情。
尘饭涂羹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韩非子对孔子的儒家学说很看不上眼,把儒学的核心“仁义”、“礼治”等统统比作小儿式的游戏,说它表面上说得好听,实际上毫不适用。他在论述儒家学说时,打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比方:一群小孩子在地上做游戏,有的用沙土当饭,有的用泥浆作汤,有的用木块块当肉,大堆小块,摆满一地。孩子们做得认真,“吃”得有趣,笑语欢声不绝于耳。可是越玩越饿,越“吃”越饥,玩到天黑还是必须回家吃饭。为此,韩非评论道:“尘饭涂羹可以戏而不可食也!”(意思是:土饭泥汤可以用来作为游戏而不可以当饭吃啊!)
后来人们引用“尘饭涂羹”来比喻没有用处的东西。
程门立雪
《宋史·道学传二·杨时》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宋朝的杨时,因晚年隐居龟山,故又称龟山先生。他自幼谦逊好学,喜爱经史,后来考中了进士,但他不去做官,而到河南颍昌去拜程颢为师,以增长知识。他四十岁时,程颢死了,他自设灵堂,时时哭灵,以悼念老师。
杨时治学之心,十分坚定,程颢死后,他又到洛阳去拜程颢之弟程颐为师,继续学习,深钻经史。有一次,杨时因对张载所著《西铭》不甚理解,他不怕寒风刺骨,约着他的朋友游酢前去向程颐请教。他们到程颐家时,突然大雪纷飞;进得门来,程颐正在睡觉。他们为了不影响程颐休息,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等候。待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积了一尺多厚了。程颐醒后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和他们讨论张载之学。经过一番研究,杨时便豁然明白了。
后来人们把杨时不顾大雪纷飞的严寒天气,在程颐家站着候教的行为称为“程门立雪”,用来比喻尊敬老师,诚心求学。
成败萧何
宋·洪迈《容斋续笔·蔚何绐韩信》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韩信为刘邦的大将时,有人告发他与陈勾结谋反。吕后得知此事后想叫韩信进宫受审,但又怕他不肯就范,于是找萧何来商议。商议的结果是:用欺诈的办法使韩信入宫。他们叫手下的人通知韩信:陈已破,迅速进宫共祝刘邦平定陈的胜利。韩信本想称病不去,但迫于势,只得勉强入朝。入朝后,韩信当即被吕后处死了。
过去韩信被任命为大将是萧何力举的,而今处死韩信
又是萧何出的主意,故俚语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意思是:成全韩信的是萧何,使韩信失败而死的也是萧何。)
后来人们把“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简缩成“成败萧何”,用来比喻事情的成功与失败都是一个人造成的。
澄子得衣
《吕氏春秋·淫辞》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宋国有个人名叫澄子。有一次,他在路上丢失了一件黑色的上衣,他发现上衣丢失后,便回头顺路去找。找了一段路,忽然看见一个妇人迎面走来,身上穿的恰恰是一件黑色上衣。他不问青红皂白就把那妇人抓住,硬要她把上衣脱下来。那妇人抗议道:“我的衣服为什么要脱给你?”澄子横蛮地说:“我刚丢了一件黑色衣服!”妇人说:“你丢了黑色衣服与我有什么关系?这衣服是我亲手做的,怎么能给你呢!”澄子见妇人敢于据理力争,就大发雷霆,强迫她把衣服脱下来。路上没有别人,那妇人拗不过他,只好脱下衣服。澄子抓过衣服,看了看说:“我丢失的是夹衣,你还我的是单衣,你占了我的便宜。”他说着拿起衣服扬长而去。那妇人望着澄子远去的背影哭笑不得。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澄子得衣”用来表示欲夺他人之财物何患无辞这个意思,含贬义,常用来形容帝国主义者掠夺别国的强盗逻辑。
乘风破浪
《宋书·宗悫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南朝刘宋时有个人名叫宗悫,字元干,他从小胸怀大志,爱好武艺,非常勇敢。他叔叔宗炳问他将来的志向
如何?他仰起头来激昂地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一定要冲破万里浪涛的重重困难,干出一番事业来。)
宗悫十四岁时,他哥哥宗泌结婚,宾客满门,极为热闹。有十多个强盗趁机行劫,宗悫面对这些强盗,毫无惧色,独自挺身而出,奋力抗击,终于把强盗赶跑了。此后,他更加爱好武艺,刻苦磨练,因而大有长进。
宗悫后来入伍,多次立功,被提升为左卫将军。
后来人们把“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简缩成“乘风破浪”,用来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直前。现在多指在条件优越的情况下或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前进。
乘龙佳婿**引凤
《历代神仙通鉴》第五卷第七节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代,秦穆公有一个女儿名叫弄玉,长得十分漂亮,犹如仙女一般,又爱好音乐,长于吹笙。穆公非常疼爱她,总想给他选个如意的女婿。
有天夜里,弄玉梦见一个美貌男子骑着彩凤,吹着玉箫,来到她绣楼前的阳台上。他对弄玉说:“我是太华山上的主管人,玉帝叫我来与你配成夫妻,时间就在八月十五日中秋节那天。说着他就拿出身边的玉箫吹起来,音调美极了,弄玉听得如醉如痴。第二天,弄玉把梦中的情况告诉了穆公,穆公立即派人到太华山去找那个骑凤**人,结果找到了,此人名叫萧史。派去的人把萧史带回去见穆公,穆公见他是个美男子,便叫他**。萧史吹的来凤之曲,乐曲美妙无比,穆公听了,非常高兴,弄玉也为之陶醉。
这天正好是中秋佳节,弄玉和萧史便成亲了。婚后,他们常常笙箫合奏,生活过得非常幸福。
半年之后的一个夜晚,弄玉和萧史在月光下吹奏乐曲,忽见一条赤龙从空而降,停在阳台的左边;又见彩凤飞来,停在阳台的右边。这时,萧史对弄玉说:“我本是天上的神仙,因和你素有姻缘,故特借箫声来与你相配,但我不应久留人间,必须回天宫去。”于是他俩便去向穆公辞行。告别穆公之后,萧史乘着赤龙,弄玉乘着彩凤,双双腾空而去。
因穆公的女婿是乘龙去的,所以后来人们把别人的好女婿称为“乘龙佳婿”;又因**引来了凤,故又把男子结婚称为“**引凤”,作为祝贺男子娶妻之词。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晋书·王徽之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聪明伶俐喜好交游,性情豪放,生活十分浪漫。
有一回,在一个大雪初霁的夜晚,他见月色清朗,长空无云,不禁想起了一个会弹琴的朋友戴逵。他想:如果戴逵在身边,琴声伴月影,友人话衷肠,岂不美哉!他兴致勃发,不能自已,于是立刻乘小舟前往剡溪拜访朋友。由于路程较远,直至天亮才到。可是,到了戴逵的家门口,他却不进去,反而转棹而归。事后有人为此事问他道:“你深夜急急忙忙赶到戴逵家去,为什么到了门口又马上转身回来了呢?”王徽之极为潇洒地说:“我本是‘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一定要见戴逵呢?”
后来人们用“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或“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表示凭着一时的兴趣或怀着某种希望兴冲冲地赶来,兴趣完了或感到失望就灰溜溜地回去。
乘虚直入
《资治通鉴·唐纪》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唐代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的统治大大削弱,各地藩镇
兴起,它们各自为政。当时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盘据蔡州,为非作歹,烧杀抢掠,无所不为,闹得民众困苦不堪。唐王朝虽曾派兵征讨,但却无法平息。宪宗元和十年(公元八一六年)十二月又派李愬前往讨伐。
李愬到蔡州后,故意放出空气说:“我是来安抚蔡州军民的,不是来打仗的。”以此麻痹乱军,使其放松警惕。同时,李愬积极前往慰问降兵降将,了解吴元济军中情况。有一天,李愬和降将李祐一起聊天,谈到吴元济军中情况时,李祐对李愬说:“蔡州精兵全在洄曲及四境拒守,‘守州城者皆羸老卒,可乘虚直抵其城’(意思是:守蔡州城的都是些老弱残兵;可乘其不备,径直攻打蔡州)。”李愬听了,觉得此计可行,十分高兴。之后,李愬作好了进攻的准备,选了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带领人马,飞奔蔡州,给吴元济一个突然袭击。李愬之军进入城内,竟没有人觉察。凌晨时分,李愬潜入吴元济宅外,吴元济还在熟睡之中。李愬恕命令下属攻打牙城,夺取武库,烧其南门,百姓争先恐后负薪相助。全面进攻一开始,城头上飞箭如雨,杀声震天,到了申牌时分,吴元济自知无力抵抗,便上城请降。
后来人们把“可乘虚直抵其城”说成“乘虚直入”或“乘虚而入”,用来表示趁着某些虚弱的地方侵入或进攻。
痴人说梦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九里有一个故事:
传说唐高宗时,有个和尚游历于江淮之间,行迹奇异。有人问他道:“汝(你)何姓?”他随口答道:“姓何。”又问他:“你是何国人?”他又随口说道:“何国人。”后来唐代的李邕要为和尚写碑文,因为不理解和尚的话,所以也就写作:“大师姓何,何国人”惠洪记叙此事之后评论李邕之言说,“此正所谓对痴人说梦耳。”
后来人们引“痴人说梦”来比喻说话荒唐,违背常理。
赤壁鏖兵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