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孙权和刘备联合,在赤壁与曹操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当时,孙权和刘备的军队人数才五万左右,而曹军和荆州军共有二十多万人。在军队数量和军需给养上,曹操拥有很大的优势。曹军为了减轻水中颠簸,战舰首尾相接。孙权手下的将领周瑜、鲁肃等利用曹操骄傲轻敌的弱点,采纳黄盖的策略,用轻舟薪草膏油,假作投降,靠近曹操水军,纵火烧毁曹军战舰,并延及岸上营寨。周瑜和刘备的联军水陆并进,追至南郡;曹操大败,退回北方。这样形成了三国鼎足之势。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赤壁鏖兵”,用来形容战斗的激烈。
初生之犊不怕虎
《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里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关云长率领大军攻打樊城,魏将曹仁抵挡不住,急派人星夜至长安报与曹操,速拨大将前来救援。曹操得报,当即派于禁、庞德统领七军,前往樊城。
庞德为了尽忠曹操,愿效死疆场,奋然趱军前至樊城,耀武扬威,鸣锣击鼓,要与关羽决一死战。关羽得知,勃然变色,美髯飘动,大怒云:“天下英雄,闻吾之名,无不畏服;庞德竖子,何敢藐视吾耶!”关平见父大怒,便以身相代去战庞德。庞德、关平大战三十个回合不分胜负。关公见此,怒不可遏,横刀出马来战庞德。庞德亦纵马舞刀来取关公。二将战有百余合,精神倍长。魏、蜀双方皆恐大将有失,急令鸣金收军,二将各退。
庞德归寨,对众人道:“人言关公英雄,今日方信也。”关公回寨对关平说:“庞德刀法惯熟,真吾敌手。”关平恐其父有失,便对关羽说:“俗云:‘初生之犊不怕虎’。父亲纵然斩了此人,只是西羌一小卒耳;倘有疏虞,非所以重伯父之托也。”关羽不听劝告,次日再战庞德,结果负伤归寨。
后来人们用“初生之犊不怕虎”比喻大胆勇敢但缺少经验的年轻人。现在多用于比喻青年人大胆勇敢,敢于创新。
楚弓楚得
《孔子家语·好生》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楚王带领兵卒侍从外出游玩。野外风光,山清水秀,甚是宜人。他们来到一座大山面前,只见花草葳蕤,林木蓁蓁,鸟雀和鸣。楚王立即传令停止前进,上山围猎。楚王一行在山中尽情射猎,乐得手舞足蹈,忘乎所以。待他们兴尽而归时,楚王发现自己带的弓不见了;侍从得知,慌了手脚,急忙要去寻找。这时楚王对侍从说:“止,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意思是:“算了,楚人丢失了弓,还是楚人得到,又何必去找呢?”)孔子知道此事后,觉得楚王心胸不够开阔,为什么只看到楚国人而看不到天下人呢?为什么不说人失了弓,人得之,而一定要说楚人呢?
后来人们把“楚人失弓,楚人得之”说成“楚弓楚得”,用来比喻虽丢失东西,但拾得者不是外人,而是自家人。
穿井得人
《吕氏春秋·察传》里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自家没有水井,用水要到远处去担。因此,他雇了一个人
,每天专管担水。后来他觉得这样很不方便,就请人凿了一口井,辞退了专门担水的雇工。邻近的人见丁家的雇工多日不到远处担水,觉得奇怪,就问姓丁的:“你家为什么不到外面担水了呢?”他回答说:“吾穿井,得一人。”(意思是:我家打了一口井,省了一个劳动力。)
听话的人没有弄清楚丁氏说话的意思,就当作一条奇闻到处传说:“丁氏穿井得一人。”(意思是:丁氏挖井挖出了一个人!)一传十,十传百,到处都轰动了,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去了。宋国国君觉得这是一件怪事,就派人前往查问。丁氏回答说“得一人使之,非得一人井中也。”(意思是:我挖了井,取水近便,节省了一个劳动力,并没有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
后来人们用“穿井得人”比喻消息相传有误。
垂头丧气
《新唐书·宦者列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唐朝末年,政治腐败,各地藩镇自拥兵权,不听朝命,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当时北方有两个势力最强的藩镇:一个是在今陕西地区的李茂贞,另一个是在今河南一带的朱全忠。两人为了争夺傀儡皇帝唐昭宗,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混战。
在京城长安,臣僚也分成两派:一派以宦官韩全海为首,站在李茂贞一边;另一派以宰相崔胤为首,以朱全忠为后台。
李茂贞的根据地离长安较近,早已通过韩全海之手操纵了朝中大权。朱全忠大为不满,经过充分的准备,以崔胤为内应,率领大军,直袭长安。韩全海等无力抵抗,慌慌忙忙地劫持唐昭宗逃往陕西凤翔李茂贞处。朱全忠乘胜追击,大举进攻凤翔。李茂贞与朱全忠交战,接二连三地吃败仗,只得与朱全忠讲和。这时韩全海等人最感难堪,他们“自见势去,计无所用,垂头丧气。”后来,李茂贞被迫交出了昭宗,这场内战才告结束。
后来人们用“垂头丧气”形容失意懊丧的样子。
春秋无义战
《孟子·尽心下》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公孙丑问孟子:“梁惠王是怎样一个人?”孟子说:“梁惠王这个人是不施行仁政的啊!”公孙丑又问:“老师,你这句话怎样讲呢?”孟子给他解释道:“梁惠王为了争夺土地,常常驱使他所不喜爱的百姓去作战,使他们骨肉糜烂。打了败仗,又准备再战,恐怕不能取胜,便驱使他所喜爱的子弟(即贵族)去战。这就叫做把不喜欢的东西(战争)强加给他喜欢的人,这难道叫‘仁’么?”他叹了一口气又说:“春秋无义战!”(意思是:春秋时代,各国诸侯为了争夺土地相互混战,所以没有什么正义的战争。)公孙丑说:“这样看来,春秋时代的君主没有一个好的!”孟子说:“有的君主好一点,可惜太少了。”他停了一停接下去说:“这就是我要大力宣传‘仁政’的原因啊!”
后来人们引“春秋无义战”来表示非正义的战争。
春蚓秋蛇
《晋书·王羲之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梁朝的萧子云,自幼喜欢书法。他的书法虽出于近世,却独具一格,因而闻名于长江一带。但当时有人却有不同看法
,认为萧子云的书法“仅得成法,无丈夫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意思是:只能说他会写字,他的字没有骨气,每行字都象春天的蚯蚓,每个字都象秋天蜷曲的蛇。)
后来人们用“春蚓秋蛇”比喻书法拙劣。言其字象春天的蚯蚓和秋天的蛇的行迹一样,弯弯曲曲的。
唇齿相依
《三国志·魏书·鲍勋》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鲍勋字叔业,泰山平阳人。魏文帝时,任御史中丞。魏文帝想攻打吴国,鲍勋就面见魏文帝说:“王师屡征而有未克者,盖吴、蜀唇齿相依,凭阻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意思是大王的军队曾几次远征都没有取胜,究其原因是吴国和蜀国地势相连,有如嘴唇和牙齿的关系一样,他们相互支援,其次是路途太远,山水相阻,行军困难,故要战胜吴国是很困难的。)文帝不但不考虑有益的意见,反而十分忿怒,把鲍勋从右中郎将降为治书执法。
后来人们引“唇齿相依”来比喻关系密切,互相依存。
绰有余裕
《孟子·公孙丑下》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齐国的大夫蚳蛙向齐王进言,要齐王以礼治国,但齐王不听,他因此辞职了。孟子认为蚳蛙的行为是对的。但当时有人说,孟子既然认为蚳蛙的行为是对的,然而他也屡次向齐王进言,齐王不用,为什么不走呢?孟子的学生公子都把这话告诉了孟子,孟子辩解道:“我听人说过:有固定职务的人,如果无法尽其职,就可以不干;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他的话没有人听,计策无人采纳,也可以不干。我既没有固定的职务,又没有进言的责任,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后来人们把“绰绰然有余裕”简缩成“绰有余裕”或“绰然有余"用来表示宽绰有余的意思,常用来形容人的才干高或时间充裕。“绰有余
裕”亦作“绰绰有余”。
此地无银三百两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人钱很多,他怕放在家里不保险,就悄悄地拿出去埋在地下。他挖了一个很深的坑,把银子埋下去,又把地弄得平平的,以免别人发现。这一切都做停妥之后,他还是觉得不稳当,忽而灵机一动,想了一个“好办法”,即在埋银子的地面上放上一个写着“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字条。他这样做了后,心里很满意,于是兴冲冲地回家了。邻居有个人名叫王二,他看见字条,知道下面埋有银子,就悄悄地把银子挖了出来,拿走了。王二偷了银子,生怕别人怀疑他,也想出来一个“好办法”,即写了个“隔壁王二不曾偷”的字条放在地上。由于这个“好办法”,王二偷银子的事很快就被人发觉了。
后来人们用“此地无银三百两”比喻想要隐瞒、掩盖,结果反而愈加暴露。
从善如流
《左传·成公八年》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楚国进攻郑国,郑国向晋国求救。晋国的栾书带兵前往救郑,与楚国的军队在郑国的绕角相遇。楚军见势不妙,不战而回。于是晋军就打算趁机进攻蔡国。楚国的公子申、公子成看见盟国有被侵犯的危险,就想用楚国申、息两县的军队去援救蔡国。晋楚两**队于蔡国的桑隧相遇,栾书的部下赵同、赵括想就此打他一仗,于是便向栾书请战,栾书表示同意;但知庄子、范文子和韩献子却不赞成。他们劝栾书说:“不行!我们是来救郑国的,楚军不战而回,已表示退让了,如果我们又去打楚国的盟国蔡国,就必然会激怒楚军。现在要打,我们也不一定能得胜;即使打了胜仗,也只能得到一两个县,这种以大胜小的胜利,也不足为荣啊!我们还是回去为好。”栾书认为三子之言是有道理的,就没有和楚国打仗,也没有去攻打蔡国。
栾书改变了主意之后,回到晋就集中精力准备攻打沈国,结果一战获捷,捉住了沈子揖。这次出战的胜利,是因为栾书听从了知、范、韩三子的意见,故《左传》的作者在记述此事之后,赞扬栾书道:“从善如流,宜哉!”(意思是:很快地听取别人的好意见,这是对的。)
后来人们引“从善如流”(从善:听从正确的意见。如流:象流水一样,比喻迅速。)表示乐意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措手不及
《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里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孟达原为刘备部将,投魏以后,曹丕爱其才,封他为散骑常侍,领新城太守,镇守上庸、金城等地。曹丕死后,曹睿即位,朝中很多人嫉妒孟达,为此,他便派人送信给孔明,愿反魏投蜀。之后,孟达约金城太守申仪,上庸太守申耽,共同起事。申仪、申耽二人佯许,私下即派人密报司马懿,并说孟达的心腹李辅及孟达的外甥邓贤,愿出力相助,捉拿孟达。魏军统帅司马懿得此消息,昼夜兼程来攻孟达驻地新城。他首先派先锋徐晃攻城,徐晃被孟达一箭射死。孟达正待开门出城追赶,却见四面旌旗蔽日,司马懿领兵来到,他只得闭门坚守。第二天,孟达登城了望,忽见两路兵马杀来,旗上大书“申耽”、“申仪”。他满以为是救兵来了,忙开门引兵迎接。申耽、申仪见了孟达,在马上大喊道:“反贼休走,早早受死!”孟达见事有变,掉转马头,望城中急走。岂料城上的李辅、邓贤也成了曹军的内应,孟达只得夺路逃走。孟达在急逃中,申耽从后面赶来。“达人困马乏,措手不及,被申耽一枪刺下马来。”于是全军皆降。
后来人们引用“措手不及”(措手:着手处理;应付)来形容事件突然发生毫无准备,因而来不及应付。
打草惊蛇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原意为惩办某人或某一些人,却使有同样情况的人受到震动,引起警惕。现用来比喻行动做事不缜密,致使对**察到了其秘密的意图而有所防备。
南唐,五代时十国之一。王鲁,南唐时当涂县令。王鲁本来就行为不检,营私舞弊之事时有发生。当上当涂县令后,利用手中的权势,更是贪赃枉法,假公济私,搜刮了不少钱财,而衙门中大大小小、上上下下的官吏,见县令如此,也都心照不宣,互相勾结,串通一气,收受贿赂,对百姓敲榨勒索,无恶不作。百姓见了,个个摇头叹气,怨声载道。
后来,有人写了一份状子,告王鲁的主簿(相当于现在的秘书职务)贪污受贿。王鲁接过状子,打开一看,却不免心中打起了寒颤。因为状子上写的那些主簿的罪行,都是证据确凿的事实,和他所干的坏事大同小异,有些就是在他包庇纵容下干出来的。更令人可怕的是,其中不少罪行和他有牵连。王鲁有些害怕,但又感到十分幸运,因为状子落在他的手中,要是落在别人手上,他不仅罪行暴露,而且县令这个官位也保不住。他越想越为自己庆运,随手就在案卷上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说,你们虽然打的是草,可是我这条藏在草中的蛇,却已受惊而有所警惕、戒备了。
大笔如椽
这
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赞誉写作才能极高。并以此称颂著名的作家和作品。
东晋的文士王珣,从小才思敏捷,胆量很大,散文和诗赋都写得很好,二十岁时便被大司马桓温聘为主簿。
有一次,桓温为了试王珣的胆量,在大司马府聚会议事的时候,故意骑一匹马,从后堂直冲大厅。幕僚们都吓得惊慌失措,四处躲避,唯有王珣镇定自若,端坐不动。桓温感叹地说:“面对奔马而能稳坐的,将来一定是个黑头公的人!”
桓温为了试王珣的才学,趁幕僚们在议事的时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珣准备发言的文稿。王珣发言时,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桓温拿出他的文稿对照,发现他说的内容与文稿上的相同,但文字没有一句相同,不由对他十分钦佩。
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将一支像椽子那样的大笔送给他。醒来后,他对家里人说:“我梦见有人送我如同椽子那样的大笔,看来有大手笔的事情要我做了。”
王珣的预言马上成为事实。就在这天上午,晋孝武帝突然死去。由于王珣文笔出众,朝廷要发出的哀策、讣告和孝武帝的谥议等,全交给他起草。这种殊荣是历史上少见的。
大材小用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父亲在他童年就去世,由祖父抚养成人。辛弃疾曾拜当时著名的田园诗人刘瞻为师,并和党怀英两人是刘瞻最得意的学生。有一次,刘瞻问他们两人道:“孔子曾经要学生谈各人的志向,我也问问你们将来准备干什么?”
党怀英回答说:“读书为了做官,为了取得功名,光宗耀祖。我一定要到朝廷里去做大官;如果做不了官,就回家隐居,学老师的样子写田园诗。”
刘瞻听了很高兴,连连称好,认为他的志向很高洁。辛弃疾却回答说:“我不想做官,我要用词写尽天下的赋,用剑杀尽天下的贼!”
刘瞻听了大吃一惊,要辛弃疾今后不要再说这样荒唐的话。此后,辛、党两人的生活道路截然不同:辛弃疾英勇地投身到抗金的民族战场上去,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而党怀英则混迹于金人统治集团,为金人作了一些帮闲乃至帮凶的工作。
金人南侵后,辛弃疾组织了两千多人的队伍在故乡起义。后来,又率领队伍投奔济南府农民耿京组织的起义军。不久,起义军接受朝廷任命,与朝廷的军队配合作战,打击南侵的金军。
但由于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辛弃疾后来曾长期闲居在江西上饶一带。公元一二○三年春,才被任命为绍兴府知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这一年,辛弃疾已经六十四岁了。
绍兴西郊有一处地方叫三山,当时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就在那里闲居。陆游比辛弃疾大十五岁,当时快八十岁了,他的爱国诗句早巳为辛弃疾所敬仰,因此辛弃疾到任不久,就去拜访了这位前辈,两人一起议论国家大事,相见恨晚。陆游听了辛弃疾对形势的分析和统一全国的设想,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希望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次年春天,宋宁宗降下圣旨,要辛弃疾到京城临安去,征询他对北伐金国的意见。辛弃疾把这件事告诉陆游,陆游觉得这是辛弃疾施展自己才能的好机会,为他感到高兴。
为了鼓励辛弃疾发挥自己的才能,陆游特地写了一首长诗赠给他。诗中写道,辛弃疾是古代大政治家、军事家管仲、萧何一流的人物,现在当浙江东路安抚使,实在是把大的材料用在小处;鼓励他为恢复中原而努力,千万不要因为受到排挤不得志而介意。
六十七岁那年,这位始终是被大材小用的爱国英雄,终于在忧愤中去世。
大腹便便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便便”,肥大的样子,本意是形容人的肚子大。现在有时用来比喻人的某种丑态,含有贬意。
东汉桓帝当政的时候,陈留郡有个读书人,名叫边韶,字孝先。他很有些文才,在没有当官的时候,教了几百名学生。
边韶很有口才,说起话、讲起课来头头是道,从没有回答不出问题来的。不过他有个毛病,就是爱打瞌睡。因为他人胖,肚子大,打起瞌睡来,学生看他的模样很好笑。
有一天,他又和衣打瞌睡。他的学生就私下编了句顺口溜嘲笑他:“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意思是:边孝先是个大肚皮,懒得读书,只想睡觉。不料边韶醒来后,很快知道了这个顺口溜于是马上编了几句顺口溜作答:“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王经笥。便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它的意思是;边是我的姓,孝是我的字。大肚皮,是装着五经的竹箱子。只想睡觉,去思考五经的事。睡梦中可以会见周公旦,安静时可以与孔子有相同的心意。老师可以嘲笑,这规矩出自哪家经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