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2 / 2)

成语故事 佚名 7153 字 4个月前
🎁美女直播

后来,人们常用“非驴非马”这个成语,来比喻一件东西的不伦不类。

覆水难收

“覆水难收”,本意是水泼于地,无法再收回。出自《后汉书·何进传》。

何进为东汉末期人,因其异母女弟(妹妹)得宠于汉灵帝,被立为皇后,而飞黄腾达,官至为大将军。灵帝死,何进立少帝刘辩,专断朝政。但因何太后临朝称制,他(她)们之间便产生了矛盾。何太后干预朝政,造成宦官当权。袁绍劝何进“为天下除患”,以“名垂后世”。但何进有些犹豫。后袁绍又劝他引兵进京,以逼迫何太后放弃干预朝政。何进遂以诛宦官名义,西召前将军董卓带兵屯扎关中上林苑(京师长安附近)。对此,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表示反对。何苗对何进说道:“国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且与省内和也。”意思是;国家的大事,谈何容易!泼在地上的水,是不可能再收拾起来的。事已成定局,还是深思熟虑的好,不要与太后及宦官们闹僵了。后来宦官张让、段珪等定计,将何进诓进宫内,杀死于嘉德殿下。

“覆水难收”即由“覆水不可收”变化而来,比喻事成定局,难以挽回。

发奸伏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揭发奸邪,使其无法隐藏,形容吏治精明。

汉宣帝时,有个执法不避权贵的官员,名叫赵广汉。他在任颖川太守期间,曾经秉公办案,诛杀许多残害百姓的豪强。后来调到都城长安任京兆尹,经常亲自办案,捉拿坏人。在办案中,他仔细分析案情,寻找线索,并到现场勘察。有时发现可疑情况,亲自出马,制止尚未发生的案件,往往当场抓住案犯。

有个名叫苏回的人,在宫中当侍卫,两个坏人了解到他很有钱,便在路上将他劫走,随即向家属勒索赎金。

案子报到京兆尹的衙门,赵广汉从蛛丝马迹中寻找线索,最后终于发现了劫人者的住处,于是他立即带了官兵赶到那里。

到了那人住处,赵广汉考虑到硬冲进去抓人可能伤及人质苏回,便想出一个办法:叫副手前去喊话。那副手敲敲门对里面的人说:“里面的人听着,京兆尹赵某要我传话,劝你们千万不要杀被劫持的人质。他是皇帝的侍卫,杀了他你们也就完了。要是放了他,自已投降,侥幸逢朝廷发出赦赤,还可以获得宽大!”

那两个坏人听说是赵广汉在门外,想想没有其他出路,只好把人质放了,开门叩头求饶。

赵广汉对他们还了礼,说:“幸亏你们没有杀了人质,这样对你们总有些好处。”

两个坏人被关进监狱后,赵广汉实现诺言,吩咐狱卒好生对待他们,并送酒肉给他们吃。

按照当时法律,犯这种大罪的人要斩首。到了冬天,终于要执刑了。赵广汉叫人事先给他俩买好棺木,并且派人告诉他们。这两人感激涕零,表示死了也决不怨恨。

赵广汉在任职期间,经常能把藏匿的坏人坏事揭露出来。就连一般隐藏未露的情况,他也能了解得非常清楚。一次他召某地一个亭长来问事,那亭长路过界上,界上的亭长开玩笑似地托他问候赵广汉。亭长到了京城,赵广汉问事完毕后问道:“界上亭长托你问候我,你为什么不代他问候?”

那亭长赶紧叩头谢罪,说确有这件事。赵广汉又说:“你为我问候界上亭长,勉励他忠于职守,好好报效朝廷。”

东汉·班固《汉书》的作者班固在为赵广汉作的传中叙述了上面这些事迹后,又评论说,他揭发坏人坏事,发现隐藏未露的情况,就像神一样灵。

发蒙振落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轻而易举。

西汉时,掌管封舜事务的主爵都尉汲黯,是位忠正耿直的大臣。他不考虑个人安危,经常向年轻的汉武帝直言进谏。有个名叫董仲舒的读书人向武帝提出建议,将诸子百家的学说作为邪说,予以禁止,独尊孔子及其儒家经典,以通过文化上的统治,达到政治上的统一。这就是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来,武帝采纳这个建议,到处表示要以仁义治天下。

汲黯觉得武帝这种表示是言不由衷的。有一次,他当着许多儒生的面批评武帝说:“陛下内心的欲望很多,嘴上却说要以仁义治天下。这哪里像古代圣贤唐尧、虞舜的样子呢?”

武帝听了无言以答,非常难堪地离去。

有人对汲黯说,你这样当面得罪皇帝,迟早会出事的,汲黯不以为然地说:“皇帝设置百官,难道是为了让他们光说好话,而使皇帝陷入不义的污泥里去吗?”

不久,淮南王刘安准备反叛。他对公孙弘并不放在眼里,怕的倒是汲黯。为此,特地告诫手下人千万不要在汲黯那里露了马脚。他说,汲黯此人爱好直言进谏,能为节义而死,很难迷惑他。至于丞相公孙弘,对付他就像揭开蒙盖在眼睛上的障碍,振落树上的枯叶那样容易。

罚不当罪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处罚过宽或过严,与所犯的罪行不相符。

战国后期,赵国出了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名叫荀况,人们把他的著作称为《荀子))。

《荀子》这部著作共有三十二篇,其中一篇叫《正论》,是专门议论政治的。文中提出一个看法:国君要在百姓面前作出好的榜样。残暴的国君被推翻,如夏桀被商汤打倒,商纣被周武王消灭等,这些都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荀况主张刑罚要严明,犯罪的应根据罪行的大小,给予相应的处罚。如果杀人的不偿命,伤人的不判刑,那就会纵容犯罪,扰乱社会。有人说:“古代没有肉刑,只是象征性地用刑。比如,不使用黥刑而用墨画脸来替代;不使用劓刑,而用戴上草作的帽子来替代,这种办法在昏乱的现代是行不通的。如果继续这样做,犯罪的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犯罪行为将越来越多。

在阐述了上面这些情况后,荀况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地位要和品德相称,官职要和才能相称,赏赐要和功劳相称。如果不是这样,弄得地位和品德不相称,官职和才能不相称,赏赐和功劳不相称,处罚和罪行不相称,那就会带来极大的不幸和严重的后果。

翻然改图

“翻然”,转变很快;“图”,打算。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很快地转变过来,另作打算。

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刘备病死后,他的大臣雍很快投降了吴国。吴国派人来任命他为永昌太守,并命他尽快进驻永昌。

永昌郡的功曹吕凯,是个忠于蜀汉的官员。他听说雍已向吴国投降,非常气愤,就和其他官员一起,率领永昌将士紧闭城门,不让雍闿进城。

雍见无法进驻永昌,非常焦急,几次向吕凯传递文书,要他归顺自己。但吕凯坚决不从,还特地给雍回了一份文书,谴责他的背叛行为。

在文书中,吕凯列举了古今许多事实说明,凡是正直的、为民操劳的人,百姓会永远称赞他们。将军你若是能很快地转变过来,另作打算,那就不难追上古代圣贤的足迹,干出一番事业来。到那时候,恐怕小小的永昌郡还不够你管的呢!

返老还童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原指老年人还复到了儿童时代,现形容老年人恢复了青春与活力,精力异常旺盛。

刘安,汉文帝弟淮南王厉的长子,文帝十六年,袭父封为淮南王,好文学,曾奉汉武帝之命作《离骚传》;“返老还童”是晋朝人葛洪撰写《神仙传》书中一则有关淮南王刘安的传说故事。

相传,刘安自年青时代起,就喜好求仙之道。封淮南王以后,更是潜心钻研,四处派人打听却老之术,访寻长生不老之药。有一天,忽然有八位白发银须的老汉求见,说是他们有却老之法术,并愿把长生不老之药献给淮南王。刘安一听,知是仙人求见,真是大喜过望,急忙开门迎见,但一见那八个老翁,却不禁哑然失笑。原来八个老汉一个个白发银须,虽然精神矍铄,但毕竟是老了呀!哪会有什么防老之术呢?

“你们自己都那样老了,我又怎么可以相信,你们有防老之法术呢?这分明是骗人!”说完,叫守门人把他们撵走。

八个老汉互相望了一眼,哈哈笑道:“淮南王嫌我们年老吗?好吧!那么,再让他仔细地看看我们吧!”说着,八个老翁一眨眼工夫,忽然全变成儿童了。

已经年老的人,一下子回复到了儿童时期,这是全然不可能的,所以这仅仅是传说故事而已。《云笈七签》这部道教书籍中提到的“返老还童”,也仅仅是炼丹、法术的有关传说罢了。

废寝忘食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对某一件事专心一意,以致睡觉吃饭都顾不上了。形容工作和学习专心努力。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

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年老时,开始周游列国。在他六十四岁那年,来到了楚国的叶邑(今河南叶县附近)。

叶县大夫沈诸梁,热情接待了孔子。沈诸梁人称叶公,他只听说过孔子是个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对孔子本人并不十分了解,于是向孔子的学生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

子路虽然跟随孔子多年,但一时却不知怎么回答,就没有作声。

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事,就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回答他:

‘孔子的为人呀,努力学习而不厌倦,甚至于忘记了吃饭,津津乐道于授业传道,而从不担忧受贫受苦;自强不息,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年纪。’这样的话呢?”

孔子的话,显示出他由于有远大的理想,所以生活得非常充实。

分崩离析

崩,倒塌;析,分开。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国家或集团四分五裂,支离破碎,不堪收拾。

春秋时,鲁国的大夫季康子住在费邑(今山东费县),他虽然名位是卿大夫,但权势极大,甚至超出当时国君鲁哀公。

季康子为了进一步扩大和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想攻伐附近的一个叫颛臾的小国,把它并吞过来。

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子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谋臣,他俩觉得很难谏劝季康子,于是向孔子求教。孔子却怀疑这是冉有的主意。冉有说:“这是季康的主意,我和子路都想制止他。”

孔子说:“你俩既然辅佐季康,就应该尽力劝阻他。”

冉有又说:“不过,如今颛臾的国力越来越强大。现在不攻取以后可能会成为祸患。”

孔子说:“这话不对!治理一个国家,不必去担忧土地、人口的多少;而应该多去想想怎样使百姓安居乐业。百姓一安定,国家就会富强。这时再施行仁义礼乐的政教来广泛招致远方的百姓,让他们能安居乐业。

而你们俩辅佐季康,使得远方的百姓离心而不来归附,人民有异心而不和,国家分裂而不能集中。在自己的国家处于分崩离析的情况下。还想去用武力攻伐颛臾,我恐怕季康的麻烦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萧墙”是国君宫门前的照壁。孔子的意思是季康的麻烦在内部而不在外面。在这个故事中又引伸出另一个成语“祸起萧墙”,形容内部发生祸乱。

风吹草动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轻微的动荡或变故。

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平王,昏庸荒淫,竟把自己的儿媳妇据为已有。大臣伍奢坚决反对,于是平王恼羞成怒,把他抓了起来,还要他写信叫外地的两个儿子回来,准备一起杀掉。

伍奢的大儿子伍尚,约会弟弟伍员(即伍子胥)听从父亲的指示,同赴郢都。伍员是个有见识的武将,他估计此去凶多吉少,劝哥哥不要上当。伍尚不听,结果到了郢都,和父亲一起被杀害了。

楚平王为了斩草除根,派兵四处追捕伍员,在各个关口都画了图像,悬赏捉拿。伍员乔装改扮,投奔吴国。

路上,伍员昼伏夜行,历尽辛苦,走了十多天,才接近昭关,昭关形势险要,官兵把守很严,伍员无法通过。

伍奢的朋友东皋公,很同情伍员的遭遇。他把伍员请到家里,准备帮他出关。一连住了七天,还是没有找到出关的机会。伍员非常焦急,一夜间头发、胡子全变白。东皋公见此情况,忽然想出一个主意,就说:“你的头发、胡子已经变白,守关兵士很难辨认。我的朋友皇甫讷,相貌和你相似,让他照你的样子装扮,如果他在关口被捉,你可乘机出关。”于是按照这个办法,伍员混出关口。

伍员匆忙赶路,来到一条江边,他怕追兵赶到,就躲藏在芦苇之中。过了一会儿,见到一只渔船,他急忙喊道:“渔父,快来渡我!”伍员上了渔船,渔翁见他举止行为不是一般人,就问他到底是谁,伍员以实情相告,渔翁非常惊讶。到了对岸,渔翁要他稍等一会,给他找点吃的。伍员等了一会,不见渔翁回来,心中生疑,怕人来捉,又躲到芦苇深处。渔翁取来饭菜,不见伍员,便喊道:“芦中人,出来吧,我不会出卖你!”伍员走出来饱餐一顿,然后解下祖传佩剑相送。渔翁向他表示,楚王高价悬赏捉拿伍员,自己都不贪图,怎能接受宝剑呢?伍员问渔翁姓名,渔翁不图报答,也没有告诉他。伍员嘱咐渔翁,如有追兵到来,请勿泄露。渔翁见伍员有疑心,便投江而死,以此消除伍员的疑虑。

伍员见此情景十分悲伤,他只好继续逃亡。后来伍员得势,打回楚国,终于报了杀父之仇。

分庭抗礼

“抗”原作“伉”,对等、相当的意思,表示宾客与主人分处庭中两旁,相对行礼,以示平等对待。这则成语后来比喻地位平等,互相对立。

一天,孔子和弟子们在树林里休息。弟子们读书,孔子独自弹琴。一曲未了,一条船停在附近的河岸边,一位须眉全白的老渔夫走上河岸,坐在树林的另一头,侧耳恭听孔子的弹奏。

孔子弹完了一支曲子后,渔夫招手叫孔子的弟子子贡、子路到他跟前,并且问道:“这位弹琴的老人是谁呀?”

子路高声说道:“他就是我们的先生,鲁国的君子孔子呀!”

子贡补充说:“他,就是以忠信、仁义闻名于各国的孔圣人。”

渔夫微微一笑,说:“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爱呀。”

渔夫说完,转身朝河岸走去。子贡急忙把渔夫说的话报告孔子。孔子听后马上放下琴,猛然站起身,惊喜地说:“这位是圣人呀,快去追他!”

孔子快步赶到河边,渔夫正要划船离岸,孔子尊敬地向他拜了两拜,说:“我从小读书求学,到现在已经六十九岁了,还没有听到过高深的教导,怎么敢不虚心地请求您帮助呢?”

渔夫也不客气,走下船对孔子说:“所谓真,就是精诚所至,不精不诚,就不能动人。所以,强哭者虽悲而不哀,强怒者虽严而不威,强亲者虽笑而不和。真正的悲没有声音感到哀,真正的怒没有发出来而显得威,真正的亲不笑而感到和蔼。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所以真是非常可贵的。从此用于人间的情理,事奉亲人则慈孝,事奉君主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

孔子听得很有启发,不住地点头。最后,孔子卑谦地对渔夫说:“遇见先生真是幸运。我愿意做您的学生,得到您的教授。请告诉我您住在哪里好吗?”

渔夫没有告诉他住在哪里,而是跳上小船,独自划船走了。这时,颜渊已把车子拉过来,子路把上车拉的带子递给孔子,但孔子全不在意,两眼直勾勾地望着渔夫舶船影,一直到看不见船的影儿,听不见划水的声音,才惆怅地上车。

子路对孔子出乎寻常的表现不理解,在车旁问道:“我为您驾车已经很久了,还没见过像渔夫这样傲慢的人。就是天子和诸侯见到您,也是相对得礼,平等相待,您还带有点自尊的神色呢!但今天,那个渔夫撑着船篙漫不经心地站着,而您却弯腰弓背,先拜后说话,是不是太过分了呢?我们几个弟子都对您这举动觉得奇怪:对渔夫怎么可以这样恭敬呢?”

孔子听了子路的话很不高兴,伏着车木叹口气说:“唉,子路,你真是难以教化。你那鄙拙之心至今未改!你靠近一点,我告诉你听:遇到年长的不敬是失礼,遇到贤人不尊是不仁,不仁不爱是造祸的根本。今天这位渔夫是懂得道理的贤人,我怎么能不敬他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