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闻不如目见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汉代刘向《说苑·政理》。
战国初期,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名斯)建立了魏国。他在位长达五十年间,善于用人,曾任用李悝为相国,吴起为将。他还讲求实际,奖励耕战,兴修水利,进行改革,从而使刚刚建立的魏国,成为当时的强国,曾打败秦国,夺取了秦国的河西(今黄河与北洛水之间)。
有一年,魏文侯派西门豹去治理邺(今河北磁县南)临行的时候,魏文侯嘱咐西门豹到邺以后要多调查研究,不要轻信传闻,他说:“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人始入官,如入晦室,久而愈明,明乃治,治乃行。”
足践:靠近,走近;晦:暗。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耳朵听到不如亲眼看到,亲眼看到不如再走近它,走近它不如用手接触它。一般地说,一个人开始做官赴任,就好象猛地走进一间昏暗的屋子,过了一些时间眼睛才能逐渐明亮起来,才能看得清东西;眼睛明亮了才能办事情,这样事情才会办得好,工作才能得到成功。
西门豹到邺地后,便深入到当地百姓中去了解情况,严厉地打击和铲除了一批为害多年的巫婆、乡绅,鼓励群众发展生产,把邺治理得很有成绩,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拥护。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引出“耳闻不如目见”这个成语,提倡要亲自多做调查研究,不轻信别人的传说,注意获得第一手材料。
峨冠博带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里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曹操常有取荆州之意,特差曹仁、李典并降将吕旷、吕翔等领兵三万,屯樊城,虎视荆州、襄阳。吕翔对曹仁说,今刘备屯兵新野,招兵买马,应早除去。曹仁觉得此话有理,便派二吕前去攻取新野。在战斗中,吕旷、吕翔分别被赵云,张飞刺死,其余众军士多被擒获。曹仁得报后大怒,遂起本部兵马,意欲踏平新野报仇消恨。曹仁在与蜀兵作战中,惨遭失败,不但未能踏平新野,自家的樊城反而被刘备占领了。曹仁折了好些人马,无奈,只得星夜投奔许昌。他在路上打听到刘备军中因有单福作军师,为他设谋定计,才得以连战连胜。
曹仁回许昌见了曹操,报知此事。曹操问道:“单福何人也?”谋士程昱说,单福即颍川徐庶,字元直。曹操听了十分仰慕徐庶的才干。程昱洞知曹操心意,便献策道:“徐庶为人至孝,丞相可使人赚其母至许昌,令其母写封书信,那徐庶一见母信,是一定会来许昌的。”曹操依计而行。可徐庶的母亲不但不愿写信召儿回来,反而大骂曹操。程昱见此计不能得逞,便模拟徐母的手迹,写信召徐庶。徐庶得信后,信以为真,于是辞别刘备,赶至许昌。临别时,徐庶把才干比他高的孔明推荐给刘备。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十分仰慕孔明的才干,于是准备礼物,偕同关羽、张飞前去隆中请诸葛亮.正在准备礼物之时,忽有人报:“门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特来相探。”刘备心想此人莫非孔明么?随后才知来者不是孔明而是司马徽。司马徽得知徐庶走马荐诸葛之事后,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说罢,飘然而去。
次日,刘备便同关、张并从人等到隆中去拜请诸葛亮。
后来人们引用“峨冠博带”(高帽阔带)比喻穿着礼服。
鹅行鸭步
《水浒》第三十二回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腊月初,山东清风寨知寨刘高的夫人坐着一乘大轿,身边带着七八名军卒,前去化纸上坟。一行人路过清风山时,被占山的王矮虎赶散军卒,将那知寨夫人捉上山去。此时,宋江正在清风山上,得知此事便来说情,要王矮虎放走刘高夫人。清风山头领燕顺、郑天寿碍于宋江的情面,不管王矮虎愿意不愿意,喝令轿夫抬下山去。那妇人听了这话,插烛也似地拜谢宋江,一口一声叫道:“谢大王!”两个轿夫心内害怕,抬着那妇人飞也似地奔下山去。
当那妇人被捉后,几个被赶散的军卒没命地跑回去报告知寨刘高。刘高听了大发雷霆,怒骂那些军卒,并用大棍狠打那些军卒,还声嘶力竭地吼道:“如果不把夫人夺回来,通统下牢问罪。”那几个军卒无可奈何,只得央求本寨军兵七八十人,各执枪棒,尽力去夺。不想来到半路,正撞着两个轿夫抬着知寨夫人飞快地来了。众军卒接着了夫人,问道:“你们怎地能够下山?”那妇人撒谎道:“他们见我说出是刘知寨夫人,吓得慌忙下拜,赶快叫轿夫送我下山。”众军卒簇拥着轿子便回。军卒见轿夫走得快,便说道:“你两个闲常在镇上抬轿时,只是鹅行鸭步,如今却怎地这等走的快?”那两个轿夫说:“本是走不动,背后好象有人在打我们一样,所以就跑得快了。”
后来人们引用“鹅行鸭步”(象鹅和鸭子走路)来形容行走迟缓。
二桃杀三士
《晏予春秋·谏下》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代,齐国有三个勇士,名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这三位勇士力大艺精,非常勇敢,都立过许
多大功,但他们性情刚烈,不好驾驭。
有一天,三位勇士坐在一起聊天,适逢相国晏平仲从他们面前经过。三位勇士忘了起身相迎,晏平仲为此大为不满,决心要打击陷害他们,便去向齐景公说:“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自恃有功,口出狂言,目中无人,如果不及时把他们除掉,将会给我国带来莫大的祸患。”齐景公心想晏平仲是相国,他的意见一定有道理,于是便问晏平仲道:“怎样才能除掉这三个人呢?”晏平仲就给景公出主意说:“你用两个桃子去赏赐他们,要他们论功吃桃.三个人吃两个桃子,必然会发生争执,就让他们在争执中自相残杀而完蛋吧。”齐景公按计行事。
齐景公派人把桃子送去之后,三个勇士果然论功吃桃子。公孙接先谈自己的功劳,谈完之后,就拿了一个桃子。紧接着田开疆也谈了自己的功劳,谈完后也拿了一个桃子。最后古冶子谈自己的功劳。古冶子的功劳比他们两个都大得多,却没有得到桃子,觉得这实在是奇耻大辱,于是拔剑而立,要他们俩把桃子还转来。公孙接和田开疆见功劳比自己大的古冶子没有拿到桃子,自己功劳小反倒抢拿了桃子,感到十分羞愧,于是就拔剑自杀了。古冶子见二位勇士死了,自己十分恼恨行为失检,也拔剑自杀了。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二桃杀三士”,用来比喻借刀杀人。
二者必居其一
《孟子·公孙丑下》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孟子到齐国去,齐王送他上等金一百镒,他不接受。随后他到了宋国,宋君送他七十镒金,他却接受了。他又到薛国,薛君送他五十镒金,他也接受了。孟子的学生陈臻知道这事后感到奇怪,就去问孟子:“如果你不接受齐王的金子是对的,那么后来你接受宋君、薛君的金子就不对了;如果你接受宋君和薛君的金子是对的,那么你不接受齐王的金子就不对了。在这两者之中,夫子必居一于此矣’(意思是:老师,你一定要占一样了)。”
孟子回答说:“两者都是对的。在宋国的时候,我准备远行。宋王说:‘你要远行,急需路费,就送你一点路费吧。’因为他说得有理,我就收下了。”
陈臻又问:“那你接受薛王送你的金子又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这也是需要嘛!我在薛国的时候,听说路上有危险,薛王便对我说:‘听说你需要买些兵器作戒备,就送点儿钱给你吧!’他说得有理,我也就收下了。”孟子停了一停,然后十分严肃地说:“至于齐王么,他就没有什么理由。没有理由却要送我钱,那就等于向我行贿,就是收买我。那有君子可以拿钱收买的呢?”
陈臻听了连声称赞道:“老师真好!老师真好!”
后来人们把陈臻的话说成“二者必居其一”,用来说明两者之中必定要占一样,没有别的选择。
方寸已乱
这句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刘备因兵败暂时在荆州刘表处安身,刘表让他带兵驻扎在樊城。当时,有一个名叫单福的人,年轻时由于为人报仇而被官府逮捕,释放后,改名徐庶,勤奋学习,因而很有谋略,被刘备请在手下做事。不久,刘表逝世,曹操领兵来征,刘表的儿子刘琮投降。刘备势孤力单,领兵向南败走。乱军之中,徐庶的母亲失散,被曹操俘获。徐庶是一个十分孝敬母亲的人,听说母亲被曹操抓住,非常悲痛。他指着自己的心口对刘备说:“我本来想和将军你一起共同努力,建立王霸之业,这全仗我有这颗忠诚于你的心。现在,我的老母亲被曹操扣押,我的心混乱极了(原文是“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不能再为你的王霸之业作出什么贡献了,请你允许我现在就向你告辞吧。”
后来,人们把“方寸乱矣”改为“方寸已乱”,比喻心里已经乱糟糟的,变得六神无主。
反唇相讥
“反唇相讥”原作“反唇相稽”,出自《汉书·贾谊传》。
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年青有为,很有才华。二十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由于他知识丰富,才能杰出,很受文帝的赏识,很快便提升他为太中大夫,并让他负责修改过去制定的法令、制度。由于在修改法令、制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得罪了一些握有大权的公卿、大臣,因此,当汉文帝提出要进一步提升贾谊为公卿时,受到这些人的诋毁。后来,汉文帝也渐渐地疏远了他,把他调离了京城。
多年的实践使贾谊认识到,诸侯王的权势过大,各种制度还不够严密,加上外族的侵扰,都危及到中央王朝的统治。因此,于公元前174年向汉文帝上了一道奏疏,这就是著名的《陈政事疏》。在奏疏中,贾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建议汉文帝采取果断措施,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以求长治久安。这道奏疏言词恳切,说理性强,深深地打动了汉文帝的心,因此,很快便被汉文帝采纳,对巩固中央集权的西汉政权起了重大的作用。
在奏疏中,贾谊谈到过去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法,
强调指出了新法中的口赋制度所带来的弊病。他认为,口赋制度虽然刺激了生产,但是却背离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一套风俗习惯,对家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造成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不和,引起婆媳,姑嫂关系紧张,常常为一些小的利害冲突而发生争吵,反过来责问、讽刺对方[原文是:“妇姑不相说(同“悦”),则反唇相稽”]。
贾谊通过这一事件,劝说汉文帝要认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人们用“反唇相讥”(“反唇相稽”)这个成语,指双方在发生争执时反过口来讽刺、责问对方。
分道扬镳
“分道扬镳(读biāo标)“原作”分路扬镳”,出自唐朝李延寿所撰《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传》。
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元齐有大功于朝廷,被封为河间公。他有一个儿子名叫元志,字猛略。元志精明强干,很有文才,被任命为洛阳令。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元宏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由山西平城迁都洛阳。按照当时的封建礼节,官职低的元志应该给官职高的李彪让路,但元志生性不肯避强。有一次,元志与李彪由于争路发生冲突,前去请魏孝文帝裁决。李彪说:“御史中尉是皇上的重臣,作为洛阳令的元志不应该与我抗衡。”元志说:“我是洛阳县的最高长官,凡是住在洛阳的人,不管是谁,统统都编在我的户籍本中,御史中尉在我的管界之内,我为什么要给李彪让路?”魏孝文帝见自己手下两个近臣发生争执,而且各有各的道理,便只好说:“洛阳是我国的都城,你们双方各有职责,自然应该把路分开来,各自驱车、马前进(原文是‘自应分路扬镳’)。从今以后,你们可以分路而行。”元志与李彪出来以后,马上用标尺量路划线,各走半边。
后来,人们引用“分路扬镳”或“分道扬镳”作为成语,比喻志趣、目标不同,各走各的道路,互不干涉。
风马牛不相及
这句成语出自《左传·鲁僖公四年》。
春秋时期,诸侯并起,弱肉强食,战事不断。
公元前656年春天,齐桓公率领中原部分诸侯的联合部队侵略蔡国,把蔡国打败了。接着,又前去攻打楚国。当时,齐国在黄河以北,楚国在长江以南,两国相距很远,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因此,楚成王派人对齐桓公说:你们住在北方,我们住在南方,两地的距离很远,即使马和牛走失,也不会走到对方的境内,两国从来没有发生过
边境纠纷,想不到你带兵来攻打我,这到底是为什么?(原文是:“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后人便把“风马牛不相及”引为成语。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在引用这句成语时,有的人引为“风马牛不相关”,也有的人干脆简化为“风马牛”。
风雨飘摇
“风雨飘摇”和“未雨绸缪”都出自《诗经·豳(读bīn宾)风鸱鸮(读chīxiāo痴消)》,传为周朝姬旦所作。
周武王灭商后二年病故,由他的儿子成王即位。但成王当时尚在襁褓之中,他的叔父周公(姬旦)怕因此而引起诸侯叛乱,便摄政当国。成王的其他叔父(管叔鲜、蔡叔度等)对此极为不满,怀疑周公要取而代之。因此与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相勾结,叛国作乱。周公亲率大军东征,经两年的努力,终于诛杀了武庚、管叔鲜,放逐了蔡叔度,平定了叛乱。之后,周公写了一篇名为《鸱鸮》的寓言诗呈送成王。其中有这样几句诗:“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读yǒu友]户。”(意思是在天还没有下雨的时候,剥取桑树根的皮把门窗绑牢。)“予宝翘翘,风雨所漂(今作“飘”)摇。”(意即所住的房子摇摇晃晃,在风雨中动荡不定。)成王收到这篇诗以后没有再说什么。后来事实证明周公并没有野心,他的忠心耿耿使成王非常感动。
后来,人们把“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简化成“未雨绸缪”,把“风雨所漂摇”简化成“风雨飘摇”,以前者来比喻在事情发生之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以后者来比喻局势动荡不定。
防微杜渐
“防微杜渐”又作“杜渐防微”、“杜渐防萌”,出自《后汉书·丁鸿传》。
东汉和帝时,窦太后掌握朝政,窦宪兄弟各掌大权,很多官吏只知道逢迎拍马,献媚取宠,政治混乱不堪。有一个名叫丁鸿的人,出身官宦之家。当时,他刚取代袁安为司徒。他眼看着窦氏专权,窦宪兄弟残害百姓,便借出现日蚀的机会,利用和帝的迷信心理,秘密地向和帝上了一份奏章。丁鸿在奏章中说:我听说太阳是君主的象征,月亮是臣下的象征。出现日蚀,是因为作臣子的侵夺了君主的权力。这一点,在周朝衰落的时候就已得到证明。在春秋时期,出现过三十六次日蚀,国君被手下的大臣杀死的有三十二人。其原因就是因为作臣子的权力太重。现在大将军窦宪权力太大,上损君威,下悖人道,骄横跋扈,独断专行,而陛下却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老天
通过日蚀这种现象给予告戒,我们确实应该注意,以防止祸殃的发生。如果您能亲自处理政事,把坏人坏事消灭于萌芽状态,那么,凶恶的祸源就会消除,吉祥的事情就会不断出现。(原文是:“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希望陛下从细小的地方入手,堵塞漏洞,消灭隐患,改政匡失,以顺天意。
和帝收到丁鸿的奏章,认为很有道理,过了十多天,便任命丁鸿为太尉兼管皇宫的警卫部队,收回窦宪的大将军印绶。窦宪兄弟被迫自杀。
后来,人们便用“防微杜渐”(杜渐防微)或“杜渐防萌”,来形容在错误或坏事还未显著或刚刚发生时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
负重致远
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三国时期,在襄阳地区有一个叫庞统的人,字士元。此人博学多才,深通谋略,在当地声望极高,与诸葛孔明、司马德操齐名。最初他受荐投奔孙权,孙权见他相貌丑陋,不肯重用。后来,由于鲁肃和诸葛亮的推荐,庞统前去投奔刘备,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
公元210年,东吴大都督周瑜病故(当时庞统尚未投刘备),庞统送丧到会稽。东吴很多人久慕其名,与其结交,当他吊唁完毕即将西归时,东吴名士陆勣(读jī绩)、顾劭(读shào绍)、全琮等人与他在昌门一起聚会话别。彼此赤诚相见,无话不谈。庞统乘着酒兴,对聚会的东吴人士一一加以品评,他说:“陆子(陆勣)好比一匹老马,有超逸的才能;顾子(顾劭)好比一头老牛,能吃苦耐劳,背驮沉载而行远道(原文是‘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他又指着全琮说:“你好施慕名,虽然力差些,但也是当代难得的人才。”事后,有人问庞统;“在你的眼里,是不是认为陆勣的才能比顾劭强?”庞统说:“马儿虽好,但只能供一人乘坐,牛运载的岂止是一个人的重量?”顾劭听到这些话,与庞统的关系更密切了。
后来,人们用“负重致远”比喻能够担负重任。
负荆请罪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有名的良将,为赵国立下了很多战功,被拜为上卿。
蔺相如本来出身低微,后来因为出使秦国,勇敢机智地挫败了秦王想霸占赵国的宝玉——“和氏璧”的阴谋,被封为上大夫。不久,又在渑(读miǎn免)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的时候,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因此,蔺相如也被赵王提升为上卿。
对于蔺相如的被提升,廉颇心中很不服气,扬言说:“我当了多年的大将,出生入死,功勋卓著。蔺相如出身低贱,只凭着一张嘴巴,也当上上卿,而且位置比我还高。我要是见到他,一定要羞辱他一顿。”
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上朝的时候,常常装病请假,不愿意与廉颇争排位的先后。甚至乘车外出时远远看到廉颇的车子,也连忙叫手下人把车避开。相如手下的人看到这种情况愤愤不平,对他说:“您和廉颇将军同为上卿,他公然恶言伤您,您却这样害怕他,即使普通的人都不能忍受他那样的侮辱,何况您这样的上卿呢?”蔺相如听了,笑着解释说:“我并不是怕廉将军。现在,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我国,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两个人因为个人恩怨争斗起来,那就必然削弱了赵国的力量,那只会对秦国有好处。我之所以对廉将军一再退让,是把国家的利益放在个人恩怨之上啊!”
这些话传到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中去请罪,他羞愧地对蔺相如说:“我真是一个没有见识的人,想不到您竟这样宽宏大量地对待我!”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后来,人们把廉颇登门向蔺相如请罪的行动概括为“负荆请罪”,用来比喻诚恳地认错和道歉。
奉公守法
“奉公守法”原作“奉公如法”,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关于赵奢的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个名叫赵奢的人,善于用兵,屡建奇功于赵,被赵惠文王赐号马服君,位列上卿。
赵奢原来只是赵国田部的官吏,他忠于赵王室,处理事情公正无私。有一次,他到平原君赵胜家去收田税。平原君家的管事仗着赵胜是赵国的相国,硬是不肯缴纳田税,表现得异常骄横。赵奢根据赵国当时的法律,严肃地处理了这件事,杀了平原君手下九个参与闹事的人。赵胜知道后,大发脾气,扬言要杀赵奢。
赵奢为此找了平原君赵胜,对他说:“你是赵国王族的贵公子,现在却放纵您家管事人违***法令,如果大家都不遵守国家法律,国家必然衰弱。国家一衰弱,其他的国家就会来侵犯我们,甚至把我们赵国灭掉。到那个时候,您还能保持现在这样的富贵吗?象您这样尊贵的人,如果能够带头遵守国家的各项法令制度,那么,上上下下的事情就能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事情解决好了,国家也就强盛起来,赵家王朝就能稳若泰山。(原文是:“以君之贵
,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你身为王族公子,怎么能看轻国家的法令呢?”赵胜听了,知道赵奢是一个十分贤能的人,就把他推荐给赵惠文王,赵惠文王任命他为统管全国赋税的官吏。从此,赵国的赋税便做到公平合理,老百姓逐渐富足,国库得到充实。
后人将“奉公如法”改为“奉公守法”,指某人奉守国家的法令制度,也指处身行事规规矩矩。
非驴非马
这个成语见于《汉书·西域传下》。
汉朝时,在我国玉门关以西一带有很多小国和部落,当时称为西域。汉武帝派张骞为使,联络这些小国和部落,共同抵御匈奴的侵扰,使西域和汉朝的关系得到了加强。
在这些小国和部落中,有一个龟兹国,与汉朝的关系尤为密切。其国王绛宾多次到汉都长安朝贺,都得到汉朝很好的接待。绛宾看到汉朝的宫殿十分雄伟,汉朝的仪仗制度使得君王显得更有威严。因此,回去以后,他便仿照长安的皇宫在龟兹国建了一座宏大的宫殿。并且象汉宫一样把宫内划分禁区,派出警卫日夜巡逻,出入传呼,撞击钟鼓。
龟兹国王的这些做法,与西域各国的传统习惯很不一样。因此,西域其它一些国家的人很看不惯,便在背后议论说,绛宾搞的这一套,说象驴又不象驴,说象马又不象马,就好象是驴和马杂交出来的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