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1 / 2)

成语故事 佚名 6639 字 4个月前
🎁美女直播

见怪不怪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见到怪异的事物或现象要镇静对待,不必大惊小怪。

宋朝的时候,某城有个名叫姜七的人,开了一家旅店,接待过往客商,也代销一些货物。

一年春天,姜七常常听到后园那边隐隐传来悲切的声音,但到那里去张望,又一无所见。次数多了,他也不以为然。

过了两个月,有五个客商来到他店里居住。当天深夜,五个客商都听到了悲切的哭声。他们一一起床,到了后园,发现哭声是从附近的猪圈里发出来的。走到那里一看,见是一头老母猪在流泪哭泣,便争相问道;“你这畜生,为何半夜里在此作怪?”

说来也怪,那老母猪竞口吐人言道:“列位不知,我本是姜七的祖母啊!我生前以养母猪为业,等产下猪仔后便卖掉,一年卖掉的多达数百头,靠此撑起了家业。我死之后受到惩罚,被投生为猪,如今真是懊悔啊!”

第二天一早,客商们把这件奇事告诉了姜七,并规劝他好生养那老母猪。姜七不以为然地说:“畜生的话怎能相信?两个月前我就觉察到这件怪事了。见到怪异的事不惊怪,这个怪便会自己败坏。你们不必大惊小怪。就算它是我祖母投生的,又怎么样?随它去吧!”

客商们劝他还是好生奉养那头老母猪,姜七不屑再听,反跟其中一位客商争吵起来,闹得大家不欢而散。

过了两天,姜七忽然患病。他怀疑是那头老母猪在作怪,便叫屠夫把它杀了卖掉。

不料,姜七的病越生越重,到了不可救药的程度。临死时,他发出猪被杀时一样的惨叫声。

见猎心喜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旧习难忘,一旦触其所好,便跃跃欲试。

北宋时著名的学者程颢,世称明道先生。他从小聪明,青年时代在西京洛阳讲学,非常有名气。他的弟弟程颐也是著名的学者,经常讲学,人们称他们为“二程”。后来,他们的学说被朱熹继承和发展,人们称他们为“程朱学派”。

程颢十六七岁的时候,非常喜爱打猎。后来他集中心思研究学问,便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打猎了。有一次,他惋惜地对友人说:“打猎的爱好我今后没有啦!”

有个名叫周茂叔的朋友听到了这话,特地去对程颢说:“你说的话不一定就是如此。千万不要说得那么容易。我看你不是不喜爱打猎,而是把这种心思隐埋起来罢了。说不定哪一天这种心思萌发起来,你还是会像年轻时一样,高高兴兴地去打一阵子猎的。”

程颢对周茂叔的话未置可否,只是哈哈大笑了一阵。

周茂叔的这席话,在十二年后得到了验证。一次程颢外出归来,在田野里见人打猎,顿时想起了打猎的乐趣,高兴得手痒起来。但他忽然又忆起周茂叔说过的话,便硬是压制了要打猎的欲望,径自走回家去。

间不容发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西汉的辞赋家枚乘,是吴王刘濞的谋士,他见刘濞积蓄力量准备反叛,便上书劝谏。

原来,刘濞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侄子。刘邦称帝后,把他的亲属分封到各地当诸侯王,并赋予这些诸侯王很大的权力。时间长了,诸侯王与朝廷尖锐对立,成为朝廷的严重威胁。为此,文帝、景帝两代逐步削减王国封地。刘濞对此不服,阴谋反叛,引起了枚乘对这件事的严重关切。

枚乘在上书中分析了反叛的严重后果。他举例说,如果在一根线上吊千钧(古代三十斤为一钧)重物,这重物悬在空中,下面是无底的深渊,那最笨的人也知道它极其危险。

接着他又指出,马刚受惊骇就打鼓吓它,线将断又吊上更重的东西,其结果必然是线在半空断掉无法连结,马坠入深渊无法救援。这情势的危急程度,就像两者距离极近,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请大王深思。

尽管枚乘以及其他一些谋士反复劝谏,吴王刘濞还是不听,决定谋反。于是枚乘等人离开刘濞,前去投奔梁孝王刘武。

兼听则明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

魏征是唐太宗时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以劝谏有方而闻名天下。

一次,唐太宗问他:“作为国家的君主,如何才能断事正确、明白而不胡涂呢?相反,办错了事情又往往是什么原因呢?”

魏征回答说:“各方面的意见你都听一听,自然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果你只听信一面之辞,那就会因为片面而把事情办错。”接着魏征又列举了历史上的教训,说明作为君主的如果偏听偏信,那将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

他说:“秦二世偏信赵高,而遭来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而自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导致了彭城阁之变。相反,如果多了解一些情况,多听取一些意见,就可以避免或防止一些祸害。”

唐太宗听了魏征的话,满意地说:“太好了,太好了!”

渐入佳境

渐:逐渐。这则成语

的意思是逐渐进入佳美的境地,比喻兴味逐渐浓厚或境况逐渐好转。

顾恺之是东晋时人,字长康,小名叫虎头,晋陵无锡(今属江苏)人。他多才多艺,不但诗赋写得好,而且字也写得很漂亮。他特别擅长的是绘画,是当时的著名画家,人们称他为“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大司马桓温的参军。那时,东晋地方割据十分严重。桓温主张国家统一,常常率领部队去讨伐那些割据势力,顾恺之也随桓温南征北战了许多年。桓温很看重他,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有一次,顾恺之随桓温乘船到江陵去视察部队。到江陵的第二天,江陵的官员前来拜见,并送来很多捆当地的特产甘蔗。桓温见了十分高兴,吩咐大家一起尝尝。于是大家都拿着吃了起来,纷纷称赞甘蔗味道很甜。

这时,顾恺之正独自欣赏江景,没有去拿甘蔗。桓温见了,故意挑了一根长长的甘蔗,走到顾恺之跟前,把甘蔗末梢的一段塞到他手里。顾恺之看也不看,竟自啃了起来。

桓温又故意问顾恺之甘蔗甜不甜,旁边的人也一起嘻笑着问他。顾恺之回过神来,才看到自己正啃甘蔗的末梢,便知道大家为什么嘻笑。他灵机一动说:“你们笑什么?吃甘蔗,就应该从末梢吃起,这样,越吃越甜,叫作‘渐入佳境’!”

大家听了,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据史书记载,后来,顾恺之每次吃甘蔗时,便都从未梢吃起,当时还有不少人仿效他的吃法哩!

其实,顾恺之是因为欣赏江景而忘情,但他善于应对,说得好像真的一样,并津津有味地从甘蔗末梢吃了起来,似乎真的越吃越甜一样。

后来,“渐入佳境”演化为成语,比喻兴味逐渐浓厚或者境况一点点好起来。

矫枉过正

“矫”,矫正、扭转,“枉”,弯曲。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纠正偏差或错误过了头,陷于另一种偏差或错误之中。

公元前二○六年,秦朝被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所灭。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认为秦王朝所以灭亡,是因为没有分封诸侯,造成处境孤立。于是,他决定改变这种局面,恢复分封制。刘邦设立王、侯两级爵位,大封功臣。后来,异姓诸侯王纷纷叛乱。刘邦在消灭异姓诸侯王以后,保留了同姓诸侯王。这些同姓诸侯王倚仗与皇帝同宗,骄横跋扈,为所欲为,甚至想夺取皇帝大权。文帝时发生济北、淮南两王谋反,景帝时又发生吴楚七国之乱。景帝镇压了吴楚七国叛乱后,下令把诸侯王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朝廷;王国的行政由朝廷任命官吏处理,以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执政后,又颁布“推恩令”,使诸侯王可以分封子弟为侯。从此,各王国分成若干小的封地,势力不断削弱,名存实亡。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撰写东汉·班固《汉书·诸侯王表序》时,对此评论说:西汉初年恢复分封,大的诸侯王国跨州兼郡,拥有几十座城池,宫室百官的制度同京都的朝廷一样,真可说是矫正弯曲的东西超过了限度,结果弯向了另一方。

骄兵必败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骄傲的军队必定打败仗。

公元前六十八年,汉宣帝刘询派侍郎郑吉等,将一批罪犯送到渠犁一带去屯田,就地积聚粮食,以备攻打西北边境的车师国。

到了秋收时,汉军打下车师,匈奴便派骑兵袭击车师。

汉宣帝召集群臣商议增兵车师,攻打匈奴之事。将军赵充国主张趁匈奴势弱,派兵攻打匈奴右翼,使它不再袭扰西域。丞相魏相不同意派兵出战,他上书进谏说:“近年来,匈奴并没有侵犯我们边境。为了车师而去攻打匈奴,是没有道理的。现在,边境上老百姓的生活很困难,无衣可穿,无粮可吃,怎能轻易兴兵打仗呢?国内连年遭灾,收成不好;郡县许多官吏不称职,风俗、道德也很成问题,儿子杀父亲,妻子杀丈夫的案件经常发生。我认为处理好国内的事情很重要,应当首先整顿朝政,任用贤能,这才是大事。一定要出兵的话,打了胜仗,也后患无穷。仗着国大人多而对外炫耀武力,就是骄横的军队,军队骄横必定要灭亡。”汉宣帝采纳了魏相的意见,决定不增兵车师以攻打匈奴,只是调动当地一部分军队开到车师附近,等匈奴兵退走后,接郑吉的军队返回渠犁。

骄奢淫逸

逸,放荡的意思。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生活放纵奢侈,荒淫无度。

春秋时,卫国国君卫庄公非常溺爱他宠姬生的儿子州吁。州吁长大后非常任性,生活放荡,到处惹是生非,专横霸道。庄公对他听之任之,从不严加管教。

卫国的大夫石碏劝告庄公说:“我听说,父亲喜爱孩子,应当用道义来教育他,不要让他走上邪路。骄横、奢侈、荒淫、好逸的恶习,都来自邪恶。这些恶习所以产生,就是因为父母宠爱得太过分。”

卫庄公没有听从石碏的忠告,州吁变得越来越坏。不久庄公病死,太子姬完继位当国君,称卫桓公。第二年春天,州吁杀死了兄长桓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非常残暴,名声很坏,遭到卫国人的强烈反对。他篡位不到一年,石碏联合陈国国君,巧施计谋,把州吁杀死。

击楫中流

中流:河流的中央。楫:桨。指船到了中流,举起楫(木桨)叩击船舷,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公元三一一年,匈奴贵族刘曜率军攻陷了晋朝的都城洛阳(今属河南),晋怀帝仓皇出逃。结果,半路被刘曜的骑兵抓住,当了俘虏。

这个消息传到南方,引起了许多爱国志士的强烈愤慨。有位名叫祖逖的将领,更是义愤填膺,强烈要求出兵北伐,收复中原。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北)人。西晋末年,他率领数百户族人渡过黄河,南迁到淮河流域,后来抵达京口(今江苏镇江)。当时,晋朝在北方大势已去,但驻守在建业(今江苏南京)的琅琊王司马睿手中还有一些兵力。他任命祖逖为军谘祭酒(军事顾问官)。祖逖几次向他请兵北伐,他都置之不理。这次怀帝被俘,祖逖再也忍不下去了便特地到建业,当面对司马睿说:“现今中原的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大王应发兵北伐,奋击苠戎狄(指外族统治集团),把受苦的百姓解救出来!”

司马睿想保存自己的力量,无意出战,因而沉默不言。于是祖逖再次请命道:“大王如能下令出兵,并派我去收复中原,那里的百姓一定会望风响应!”

司马睿没理由拒绝,便封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拨给一千人的粮饷和三千匹布,其余全让祖逖自己去筹集解决。

祖逖知道司马睿只是表面上支持他北伐,但他并不因此

而气馁。他马上返回京口,率领一百多户族人,渡过长江北去。

船到中流,祖逖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举起船楫,叩击着船舷,激昂地起誓道:“我祖逖这回如不能收复中原,就像这大江之水,有去无回!”

祖逖率领族人过江后,一面招兵买马,一面打造武器,使队伍迅速扩大。后来挥师北上,终于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

将勤补拙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自己生来笨拙,所以用勤奋来弥补。今有自谦之意。

公元八二五年,唐敬宗任命五十三岁的白居易为苏州刺史。在这以前,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因此,他治理一个州是有经验的。

不过苏州不比杭州,在唐代东南地区称得上是最大的州。这里人口众多,商市繁荣,交通发达,公务方面要比杭州繁重得多。但是新上台的敬宗皇帝认为,白居易富有才干,能治理好苏州,所以把这个重任交给了他。

苏州的地方官吏早就知道白居易的政绩,都很敬重他。

新官上任,地方绅士等照例要宴请接风,笼络关系。白居易传下话去,声称都免了,这样,又腾出了不少处理公务的时间。为此,他一连十天不喝一口酒,不听一曲音乐。

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工作,白居易初步了解了苏州各方面的情况,随即着手整顿吏治。他废除了一些烦琐的条令,适当减轻了百姓一些不合理的经济负担,从而搏得了百姓对他的好评。后来,白居易在给朋友的一首长诗中,提到了当时自己这样做的原因:自己生来笨拙,所以用勤来加以弥补。

鸡口牛后

“牛后”,即牛的**。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宁可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而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从别人支配指使。

战国时,苏秦来到韩国,游说韩宣惠王抗秦:“韩国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国土方圆千里,甲兵达数十万之多。天下的强弓劲弩,大多出于你们韩国,一些著名的弩机,射程都在六百步之外;兵士脚踏发射,可连射上百发,杀伤力非常强。你们韩国的剑和戟,也相当有威力,再坚硬的东西也抵挡不了它。韩国士兵的勇敢更不用说了,可以一当百。”

苏秦话题一转说:“韩国如此强盛,大王这样贤明,却准备向西面的秦国称臣屈服。这样做,国家受到耻辱,天下人要笑话。”苏秦从宣惠王的脸色上看出,他已经被自己说动了心,于是再激他说:“臣听说有个俗语:宁可当鸡的嘴巴,而不要当牛的**。鸡的嘴巴虽然小,但比较干净;而牛的**虽然大却很臭。如今大王向秦称臣。跟当牛的**有什么区别?大王如此贤明,又拥有这么多强兵,而有当牛的**的臭名,臣私下也为大王感到羞耻啊!”

宣惠王听到这里,勃然作色,按剑仰天叹息道,“我虽然没有什么出息,也不能向秦国臣服。就照先生说的办吧!”

鸡犬升天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一个人得了道,成了仙,连他家的鸡和狗都随着升了天。形容一人发迹得势,与他有密切关系的人也跟着沾光。

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刘安,世袭淮南王的封号。他是汉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又极其爱好炼丹修道,并且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

传说有一天,有八位老人,要求见刘安。刘安授意下属向八位老人提些难题,看他们是否有真本事。刘安的下属

来到门口,问:“你们年纪这么老,能为王爷传授长生不老之术吗?”

话音刚落,一眨眼,八位老人都变成了年仅十四五岁的少年。门吏赶紧报告刘安。刘安慌忙出来迎接,跪在地上,请求八公收他为徒。

八公表示,他们早就知道刘安一心想修道成仙,所以特地到这里来收他为徒。说罢仍然变为老人。从此,刘安早晚朝拜并款待八公,请他们一一施行各种法术。八公果然神通广大,呼风唤雨,役使鬼神,腾云驾雾等等,几乎无所不能。接着,八公向刘安传授丹经,并开始为他炼制服了能升天的仙药。

就在这时,刘安的儿子在比剑中被人误伤,十分恼怒。那人怕受到报复,向朝廷诬告刘安谋反。汉武帝不问青红皂白,派人去捉拿刘安。

刘安闻讯大惊,忙问八公该怎么办。八公笑着对他说:“这是上天要召王爷去了。不然,王爷还不能离开这个世界呢”。

八公把刘安带到一个山顶上,拜祭了天,然后回到王府,让他服下刚炼制好的仙药。

刘安服下仙药后,马上觉得身体轻飘飘的。一会儿,就和八公一起徐徐升天。就这样,他逃离了一场大难。

刘安临升天时,将剩余的仙药撒在庭院里的地上。王府的鸡和狗吃了,也都升上了天。这些畜生还在云中鸣叫、狂吠呢。

鸡虫得失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无关紧要的细小得失。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夔州的时候,写了不少诗,其中一首名《缚鸡行》。诗中所描述的事,是杜甫生活中一个小小的侧面,但同样表现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