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1 / 2)

成语故事 佚名 6691 字 4个月前
🎁美女直播

老牛舐犊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父母爱子情深。

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位谋士叫杨修。一次,杨修随曹操出征,攻城不下,便就地安营扎寨。这时,杨修忽听曹操说道:鸡肋,鸡肋!”他立刻明白曹操的意思是想要退兵,便和士兵说:“丞相打算退兵了。”这样,全营的人纷纷收拾行装,准备撤退。曹操巡营时,看到这种情况,非常吃惊,便向士兵询问原因,才知道是杨修点破了自己的心思,心里暗暗佩服杨修的敏慧,同时也很嫉妒杨修的才智。于是,借口杨修扰乱军心,把他杀了。

杨修死后,杨修的父亲杨彪非常伤心,因思念儿子而日渐憔悴。曹操问他说:“杨公为什么会这般消瘦啊?”杨彪叹气说:“我自己觉得惭愧呀,我预先没有料到我儿子会有这样的结果,现在还有一种像老牛舐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爱子之心!”曹操听后,十分感动,不免内疚。

老生常谈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老书生常讲的话,没有新的意思。比喻听惯听厌的话。

三国时候,有个名叫管辂的人,从小勤奋好学、才思敏捷,尤其喜爱天文。十五岁时,已熟读《周易》,通晓占卜术,渐渐有了小名气。

日子一久,传到吏部尚书何晏、侍中尚书邓飏耳里。这天,正好是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这两个大官吃饱喝足后,闲着无聊,便派人把管辂召来替他们占卜。

管辂早就听说这两人是曹操侄孙曹爽的心腹,倚仗权势,胡作非为,名声很不好。他考虑了一会儿,想趁这个机会好好教训他们一顿,灭灭他们的威风。

何晏一见管辂,就大声嚷道:“听说你的占卜很灵验,快替我算一卦,看我能不能再有机会升官发财。另外,这几天晚上我还梦见苍蝇总是叮在鼻子上,这是什么预兆?”

管辂想了一想,说:“从前周公忠厚正直,辅助周成王建国立业,国泰民安;现在你的职位比周公还高,可感恩你的人很少,惧怕你的人却很多,这恐怕不是好预兆。你的梦按照卜术来测,也是个凶相啊!”

管辂接着又说:“要想逢凶化吉,消灾避难,只有多效仿周公等大圣贤们,发善心,行善事。”

邓飏一旁听了,很不以为然,连摇摇头说:“这都是些老生常谈,没什么意思?”

何晏脸上铁青,一语不发。

管辂见了,哈哈一笑:“虽说是老生常谈的话,却不能加以轻视啊!”

不久,新年到了,传来消息说何晏、邓飏与曹爽一起因谋反而遭诛杀。管辂知道后,连声说:“老生常谈的话,他们却置之不理,所以难怪有如此下场啊!”

老当益壮

“老当益壮”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年纪虽老而志气更加豪壮。

东汉名将马援,从小就胸怀大志,他打算到边疆去发展畜牧业。马援长大以后,当了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长安半路上,他觉得犯人怪可怜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自己也只好丢了官,逃亡到北朝郡躲起来。这时恰好赶上大赦,以前的事不再追究。于是他安心地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不到几年工夫,马援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他有牛羊几千头,粮食几万石。但是,他对富裕生活并不满足。他把自己积攒的财产、牛羊,都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他说:“一个人做个守财奴,太没有意思了。”

他常对朋友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后来,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

老妪能解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写的诗文通俗明白,浅显易懂。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生前曾多次整理自己的诗作。他在《白氏集后记》中说,自己的诗文有七十五卷,大小诗共三千八百四十首。在唐代诗人中,他诗作的数量可算是名列前茅了。

白居易字乐天,青年时代家境贫寒,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八岁那年中进士,又经过一次考试,当了一名小官。后来官当得大了,可是因得罪了权贵,被贬到江州当司马,最后,他官至刑部尚书。

白居易认为诗必须便于世人理解和记忆。所以,他总是使自己的作品风格和语言深入浅出,平易通俗,让人们乐于接受。据说,他的新诗要让老妇人也能理解。老妇人说理解了,他才定稿抄录出去;老妇人说不理解,他就进行修改,直到老妇人说理解了方才罢休。

一次,他家的老保姆向他讲述了一个她亲眼看到的一件事:

一天她上街,听见有人在凄凄惨惨地哭泣,便急忙走上前去。只见一个衣着朴素的妇女抱着两个孩子;身旁一辆马车上,有位将军模样的人紧锁着浓眉。那将军对家丁低声说了几句话后,家丁便从妇女怀里强行夺走了孩子。那两个孩子哭喊着妈妈,妇女肝肠寸断地叫喊着孩子的名字。随着一声鞭响,马车带着哭喊妈妈的两个孩子远去,那妇女边追边喊,最后哭倒在车轮扬起的尘埃里

老保姆和几个路上的人,赶紧上前搀扶起妇女。经过询问才知道,马车里是她当大将军的丈夫,新近因破敌有功,得到朝廷赏赐的二百万钱,于是在洛阳新娶了一个妙龄歌女,而抛弃了自己的结发妻子,刚才是夺走了她的两个孩子。

白居易根据这一活生生的事实,写成著名的诗篇《母别子》。写完后,白居易对老保姆说:“这类诗,如果街市上的人听不明白它的意思,那末写了也没有意思。我且读给你听听。”

说罢,他将诗缓缓地念了一遍,老保姆一边听一边点头,竟然全听懂了,白居易这才定稿。

老莱娱亲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子女想尽办法孝敬奉养父母。

春秋时,楚国有位隐士,名叫老莱子。他非常孝顺父母,想尽办法讨父母的欢心,使他们健康长寿。因为他对父母照料得无微不至。所以自己已七十岁了,父母还都健在。

为了使父母有所娱乐,老莱子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他们弄鸟玩耍。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使鸟儿发出动听的鸣叫声。他父亲听得高兴的时候,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动听!”老莱子见父母脸上有笑容,顿时感到一阵满足,心里非常高兴。

一次,老莱子的父亲望着儿子花白头发,叹着气说:“连儿子也这样老,我们在世的日子不长了!”

老莱子怕父母有这样的想法,不能长寿,便专门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常常穿在身上,连走路也装成小儿跳舞的样子,使父母看了高兴。

一天,他为父母取浆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赖在地上打滚,口中还装出婴儿啼哭的声音。

老莱子装得太像了,以致父母以为他是故意跌倒打滚的。见他老是不爬起来,笑着称赞说:“莱子真会玩!快起来吧!”

劳而无功

功:功效。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花了劳力,却取不到功效。形容白费力气。

春秋末年,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变革时期,社会的各种矛盾异常尖锐。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时常发生。孔子作为当时有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极力主张以仁义道德来治理国家、恢复过去周朝的礼制。他认为统治者只要用“仁义”来感化百姓、处理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恢复礼制,天下就会安宁。为此他曾周游列国,向各诸侯国国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并请他们采纳。遗憾的是,他的那些政治主张并不像他的教学见解那样受人敬佩和欢迎,到处碰壁。

一次,孔子带着学生准备到卫国去游说,学生颜回便去问鲁国一个叫太师金的官吏:“我的老师孔子到处游说,劝人家接受他的主张,可是到处碰壁。这次去卫国,你看情况会怎样?”

太师金摇头说:“我看还是不行。现在战乱四起,各国国君为争地盘都在忙于打仗,对你老师的‘仁义道德’那一套非常反感,谁会去听那些不合时宜的说教呢?如蔡、陈两国就是如此。如果到卫国去游说,肯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太师金又举例作进一步解释:“船在水里是最好的运输工具;车是陆上最好的运输工具。如是硬要把船弄到陆上来运货,那是白费力气,劳而无功。你的老师要去卫国游说,好比是把船弄到陆上去运货一样,其结果,必然是劳而无功,可能还会招灾惹祸。你们不要忘了去陈国的教训,那时你们到陈国不是没人理睬,而且七天弄不到饭吃吗?”

颜回回忆起那次去陈国的情景,不禁有些担心。他回去把此事告诉老师孔子,孔子也深有感触。但是他还是决定去卫国。结果,依然是碰壁而归。

后来,人们从这个故事里引申出“劳而无功”这句成语。

乐不思蜀

蜀:三国时的蜀国。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快乐得不再思念蜀国,表示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公元二二三年,蜀汉的建立者刘备因病去世。他十六岁的儿子刘禅即位,称后主。刘禅是个昏庸无能的人,即位初由于丞相诸葛亮等人的辅佐,还能很好治理国家。后来辅佐他的人先后去世,自己又只知道玩乐,因此把国家治理得越来越糟糕,国势日趋衰弱。

公元二六三年,魏国大将邓艾攻下绵竹,大军直逼成都。刘禅投降,当了俘虏,蜀汉灭亡。

不久,魏帝曹奂命刘禅迁到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并封他为安乐公,给予他很多赏赐。刘禅对此很满足,心安理得地在异国他乡重过享乐生活。

当时,魏国的大权掌握在晋王司马昭手中。一天,司马昭请刘禅饮酒。席间,特地为他表演蜀地歌舞。在场的蜀汉旧臣看了,触景生情,十分难过,有的还掉下了眼泪。只有刘禅观看得津津有味,乐不可支,全无亡国之恨。

司马昭见到这种情况后,私下对一位大臣说:“一个人竟糊涂到这等程度,真是不可思议。如此看来,即使诸葛亮还活着,也不能保住他的江山!”

席间,司马昭故意问刘禅说:“你思念蜀地吗?”

刘禅答:“这里快乐,我不思念蜀地。”

过了一会,后主起身上厕所,原在蜀汉任职的郤正跟到廊下,暗地里对刘禅说:“今后大将军再问您是否还思念蜀地,您应该哭着说,我没有一天不思念。这样,您还有希望回到蜀地去。”

不久,司马昭果然又问刘禅是否还思念蜀地,刘禅照郤正教的说了,还勉强挤出了几滴眼泪。

不料司马昭已知道郤正教刘禅说这话的情况,听后哈哈大笑,当堂点穿,刘禅只得承认。

乐不可支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快乐到不能支撑的地步,形容快乐到了极点。

东汉时,有个能文能武的官员,名叫张堪。他从小失去父母,却豪爽地把父母留下的钱财全部赠给侄儿。张堪十六岁到长安读书,由于他品学兼优,人们称他为“圣童”。当时地位很低的刘秀,对张堪非常赏识。后来刘秀当了皇帝,就重用张堪,并一次次升迁他。后来,任命他为蜀郡太守。

张堪当了两年蜀郡太守,又调任渔阳太守。在任内,他坚决打击为非作歹、鱼肉百姓的坏人,赏罚分明,说过的话一定办到,深受属下和百姓的爱戴。有一次,匈奴出动一万名骑兵侵犯渔阳,张堪亲自率领骑兵迎敌,结果杀退了敌人。从此,匈奴不敢再来侵犯,边境太平无事,百姓安居乐业。

张堪利用安定的环境,在狐奴一带开垦大量稻田,鼓励百姓耕种。经过几年的辛勤耕作,这里长满了庄稼,物产丰足,百姓富裕。当地的人们特地编了一首歌,颂扬张堪的政绩:

“这里的桑树修整得没有多余的枝桠,麦子饱满得一穗像是两穗,张君在这里当政呀,老百姓快乐到了极点。”

乐此不疲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对某一

事物特别爱好,因而沉浸其中,不知疲倦。

王莽末年,天下连年饥荒。刘秀看准时机起兵,加入了绿林起义军。后来到河北活动,以恢复汉家制度为号召,取得一些官僚、地主的支持,镇压和收编起义军,力量逐渐壮大。公元25年,他终于中兴汉室,即位称帝。

刘秀即位后,又镇压赤眉起义军,削平各地割据势力,才统一全国。长期的军旅生活,使他逐步对带兵打仗这类事感到厌倦。又由于他看到老百姓经过多年战乱。迫切需要休养生息,因此下功夫改革弊政,废除苛法,精简官吏,安宁社会秩序,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这样,终于使汉朝又强盛起来,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刘秀六十多岁时还勤于政事,天不亮就坐朝,一直到日落才回宫。他不谈军事,但对经史义理方面的事非常有兴趣,时常召集公卿郎将谈论,直到深夜才上床休息。

皇太子见父皇如此勤劳,便劝谏道:“陛下有大禹、商汤那样的贤明,却丢失了黄帝,老子的养身之道。但愿从此颐养精神,优悠安宁。”

刘秀听了这话,摇摇头说:“我乐于这样,不感到疲劳。”

李代桃僵

“僵”,枯死。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或兄弟间互助互爱。

我国古代有一处音乐官署,称为“乐府”,它主要掌管朝会宴请、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同时也采集民间的诗歌和乐曲。南北朝时,出现了许多乐府诗,也就是乐府配合音乐而演唱的歌辞。后人把它分为十二类,《相和歌辞》是其中一类,原来都是民间歌谣。

《相和歌辞》中有一篇名叫《鸡鸣》:它暴露了汉代望族统治者盛衰无常的生活。

《鸡鸣》分为三段,第一段描写了当时社会的太平繁荣景象,同时描述了当时一种特有的怪现象:出身低微的人一旦得了势,就马上可以成为显赫一时的皇亲国戚。但他们作威作福,最后又成为刀下之鬼。

第二段写了当时富贵人家的奢华排场。传说有兄弟五人,都是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浪荡子。一天,他们突然得到皇帝赏识,当上了侍中郎。从此,他们就富贵荣华起来了。

他们住的宅第,宅门用黄金镶造,屋顶上黄琉璃瓦,看上去就像王府一样富丽堂皇。厅堂上,时常摆着各种酒樽,以供他们整夜宴请宾客。在宴饮时,美丽的女乐工们为他们演奏音乐。宅第后花园的池塘里,还养着三十六对色彩鲜艳的鸳鸯,以供他们玩乐。每当朝官休假沐浴的日子,五兄弟在大批随从簇拥下乘车回家。他们骑的马,马络头都用黄金镶着,闪闪发亮。街道上挤满了看热闹的人。

第三段写五兄弟中有人犯了法,受刑,其他兄弟为了不丧失自己的利益,不闻不问,甚至互相倾轧,弄得丑态百出。

诗的最后,借老百姓之口唱了一首歌,来讽刺这帮没有心肝的兄弟:“桃树生长在露天的井旁。李树又生长在桃树边上。蛀虫来啃咬桃树的根,李树替代桃树被啃咬而僵枯死去。树木还会以身相代,而兄弟却互相忘掉。”

乐极生悲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意思是欢乐过度会招来悲伤之事。

淳于髡是战国时齐国的一个入赘女婿。他身材不高,能言善辩,非常风趣,曾多次代表齐国出使各诸侯国,从来没

有受到冷落或屈辱。

当时,齐国是威王执政。威王爱听隐语,又好彻夜宴饮,逸乐无度陶醉于饮酒之中,把政事委托给卿大夫。文武官员跟着荒淫放纵。各国乘机都来侵犯,国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间。

公元前三七一年,楚国派大军侵犯齐国。威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求救,并让他携带黄金百斤,车十辆和驾车的马四十匹,作为送给赵王的礼物。淳于髡见到这些礼物,仰天大笑,竟将系帽的带子都笑断了。威王见他这样,忙问道:“先生是嫌礼物太少吗?”

淳于髡摇摇头,表示不是这个意思。威王又追问他为什么这样笑,淳于髡这才说道:

“今天我从东边来时,见路旁有个祈祷田神的人,拿着一只猪蹄、一杯酒,祈祷说:‘高地上收获的谷物盛满篝笼,低田里收获的庄稼装满车辆,五谷丰登,米粮堆积满仓。’我见他拿的祭品很少,而祈求的东西太多,所以笑他。”

励精图治

“励”,即厉,振作;“图”,图谋,力图。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振奋精神,力求治理好国家。

公元前七十四年,汉昭帝刘弗陵死去。他没有儿子,于是手握朝政大权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立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这就是汉宣帝。

公元前六十八年,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根据历史教训和霍氏家族的专权胡为,建议宣帝采取措施,削弱霍氏权力。霍氏对魏相极度怨恨和恐惧,便假借太后命令,准备先杀魏相,然后废掉宣帝。宣帝得知此事后,先发制人,采取行动,将霍氏满门抄斩。

从此以后,宣帝亲自处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图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他直接听取群臣意见,严格考查和要求各级官员;还降低盐价,提倡节约,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魏相领着百官尽职,很符合宣帝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