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帝在魏相的配合下,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的有效措施,终于使国家兴旺发达起来。他在位二十五年使已经衰落的西汉王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力不从心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力量不够,无法实现愿望。
东汉时,班超受明帝派遣,率领几十个人出使西域,屡建奇功。然而,班超在西域经过了二十七个年头,年岁已高,身体衰弱,思家心切,于是就写了封信,叫他的儿子捎回汉朝,请求和帝刘肇把他调回。此信未见反应。他的妹妹班昭又上书皇帝,申明哥哥的意思。信中有这样的几句话:“班超在和他同去西域的人中,年龄最大,现在已过花甲之年,体弱多病,头发已白,两手不遂,耳朵不灵,眼睛不亮,扶着手杖才能走路……如果有猝不及防的暴乱事件发生,班超的气力,不能顺从心里的意愿了。这样,对上会损害国家的长治之功,对下会毁坏忠臣好不容易取得的成果,实在令人痛心呀?”
和帝刘肇被深深感动了,马上传旨调班超回汉。班超回到洛阳不到一个月,就因胸肋病加重而去世,终年七十一岁。
厉兵秣马
“厉”,同砺,磨刀石;用作动词,磨。“兵”,兵器。“秣”,喂。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磨好刀枪,喂好战马,形容准备战斗。也泛指事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
杞子,秦国的大夫,驻守在郑国。有一天,他派人密报秦穆公,让他趁秦驻军掌管郑国北门之便,来偷袭郑国。穆公接到密报,觉得机不可失,就不听大夫蹇叔劝阻,立即派孟明、西乞术、白乙丙三将帅领兵远征郑国,蹇叔的儿子也在这支远征军中,送别时,蹇叔抱住儿子失声痛哭,还说:“你们一定会在殽这地方遭到晋军抵御,到时,我来收你的尸骨。”穆公知道后,大骂蹇叔该死。
秦军经长途跋涉来到了离郑国不远的滑国,郑国商人弦高正巧去周朝做买卖也经过滑国,得知秦军将进攻自己的国家,他一面不动声色,假称受郑穆公的派遣,对秦军说:“我们国君知道你们要来,要我送一批牲口来犒劳你们。”
这样稳住秦军后,弦高暗中派人把秦军进犯的消息急速告诉郑穆公。
郑穆公接到弦高的密报,马上派人去杞子等人的住地察看动静,见他们果然已扎好了行李,“厉兵秣马”,准备作秦军的内应。郑穆公证实了弦高的消息后,就派皇武子去杞子处说:“我们很抱歉,没有好好款待你们,现在你们的孟明要来了,你们可以跟他去了。”
杞子等人见事已败露,就分别逃往齐国、宋国。
孟明得到消息,知道偷袭不能成功,怏怏地说:“郑国已有准备了,我们无人作内应,伐郑没有希望了,还是回去吧。”于是,他下令班师回国。还师途中,经过险地殽,果然遭到了晋军的伏击,秦军全军覆没,孟明等三位统帅成了晋国的俘虏。
利令智昏
利:金钱、利益。令:使。智:理智。昏:糊涂,神志不清。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因贪图私利,使得头脑发昏,忘掉一切。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个名叫赵胜的人,十分贤能,有功劳于赵国。起初,他的封地是平原县,因此,被称为平原君。他曾
担任赵惠文王和孝成王的相国,三次被罢免,又三次被复职,在诸侯中很有名气。
但是,平原君有时也不能识大体,结果,为眼前的小利蒙住眼睛,致使赵国蒙受了重大的损失。
公元前二六二年,秦国派大将白起,带领人马,攻打韩国。秦军先占领了韩国的野王(在今河南沁阳县),这里是韩国的上党同内地之间的重要通道。野王被占,上党受到孤立,上党的郡守冯亭说:“上党眼看就守不住了,我们投降秦国不如投降赵国。赵国得到上党后,秦国肯定会去攻打它。那时,赵国受到攻击,必然求韩国援助。赵国和韩国联合起来,就可以抵挡住秦国了。”
于是冯亭派人带着上党的地图去见赵孝成王,要把上党献给他。这时,平阳君赵豹认为,无缘无故收下这块地方不好,最好不要接受。但平原君赵胜认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这块地方,没有什么不好,应该接受。最后赵孝成王便派平原君到上党将这块地方接受过来,并封冯亭为“华阳君”。
这件事激起了秦国的愤怒,秦国便派白起为将,率领军队攻打赵国。赵国的四十万大军被围困,最后被秦军打得全部覆没。
量入为出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开支要有计划,反对奢侈浪费,
公元二○○年,曹操派属官卫觊前往巴蜀之地,联络益州牧刘璋。卫觊行至长安时,因道路不通,只得留在关中。关中这地方本来很富裕,前几年因为战乱,数十万人逃亡在外,现在这里局势安定,人们先后返回故居。当地一些将领将他们招为私家的土兵,以扩大自己的势力。
卫觊敏锐地感到,地方势力的强大,会威胁到曹氏势力的集中和朝廷权力的巩固。于是他写信转告曹操,建议派司隶校尉来加强关中地区的控制和管理,削弱地方将领的权力。
公元二二七年,曹睿继位,史称魏明帝。明帝生性残暴,生活奢侈,大兴土木,营造宫殿,还霸占了许多农田作为放牧鹿的园子。老百姓如果弄死一头鹿,就要以命相偿。这样做的结果,造成百姓长期服劳役,以致大批农田荒芜,国库空虚。卫觊对这种状况极为忧虑,就上奏章给明帝说,如今天下三分,国家还未统一,战争没有结果,千里没有人烟,百姓极度困难、,陛下再不重视这些问题,国家就会衰败,再也不能复兴起来了。奏章最后写道:“目前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君臣同心协力出谋划策,精确地计算国库的财力状况,并且根据收入情况来确定它支出的限度。”
梁上君子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原指窃贼,后亦用来比喻上不沾天,下不着地,脱离实际的人。
陈寔,字仲弓,颍川郡许县(今河南许昌)人。汉桓帝时,他曾在太丘任太丘长。他出身低微,很能体谅劳动人民的疾苦。他平时经常微服私访,了解民情。他为人正直,居心公正,无论做什么事都严格要求自己,成为乡里人的表率和榜样,因此,人们都尊称他为“陈太丘”。
当时年成不好,人民的生活十分困难,乡里有些人由于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就铤而走险干起了偷鸡摸狗的勾当。有一天晚上,一个小偷钻进了陈寔的家,躲在房梁上,以便相机行事。陈寔偶然间发现了梁上的小偷,但他不动声色,起床把儿子、孙子都叫了进来,严肃地教训他们说:“作为一个人,一定要时时刻刻地勉励自己,才能有出息。有一些做坏事的人,他们的本质并不坏,只因为染上了坏习惯,而自己又不知道克服自己,努力改过,
只一味地任其发展,养成了做坏事的习惯,最终成为坏人。你们抬起头来,看看这位梁上君子吧,他就是这样的人。”
梁上的小偷听后,感到非常惭愧,连忙爬下来,向陈寔叩头认罪。陈寔说道:“我看你模样并不像一个坏人。你要记住我刚才所说的话。从此学好,别再当小偷了。不然的话,你会愈来愈穷困的!”
他又送给小偷两匹绢,并派家人把他送回家。这件事传出后,乡里人非常敬佩他。一些做坏事的人,在陈寔的教诲下,也纷纷改过自新。
两袖清风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为官清廉,除了两袖清风外一无所有。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和诗人。他二十四岁中进士,不久就担任监察御史。明宣宗很赏识他的才能,破格提升他为河南、山西巡抚。尽管身居高官,他过的生活非常俭朴,吃住都十分简单。
明宣宗去世以后,九岁的太子朱祈继位,史称明英宗。因皇帝年少,宦官王振专权。王振勾结内外官僚作威作福,大臣都叫他为“翁父”。于谦看不惯他专擅朝政,从不逢迎他。为此,王振对于谦非常忌恨。
当时外省官员进京朝见皇帝或办事,都要贿赂朝中权贵,否则寸步难行。于谦在担任巡抚从外地回京时,他的幕僚建议他买些蘑菇、绢帕、线香之类的土特产孝敬权贵。于谦不这样做。他甩了甩两只宽大的袖管,说:“我就带两袖清风!”
回到家里,他就写了一首题为《入京》七绝诗。他在诗中写道:“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
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两败俱伤
俱:都。争斗的双方都受到损伤。
战国时期,韩国和魏国两国交战,相互攻打了一年多未分胜负。秦惠王想出兵干涉。他向大臣们征求意见,大臣们众说纷纭,有的说出兵对秦国有利,有的说出兵于秦不利。秦惠王听了难以决断。正好,楚国的陈轸出使秦国。陈轸是位游说之士,曾与现为秦国相国的张仪同为秦惠王做事。秦惠王知道陈轸也是足智多谋的人物,便请他帮助定个计策。
陈轸便向秦惠王讲了个卞庄子刺虎的故事。
“有一次,卞庄子(或作馆庄子,即旅舍中名庄子者。)看见两只虎正撕咬一头牛,想拔剑去刺虎。旅店的伙计劝阻他:‘这两只虎正在吃牛,吃得香必定要争食,争着争着就必然相斗,相斗的结果,必然是大虎受伤,小虎被斗死。那时,你去刺那只受伤的虎,一举就有杀死两只虎的威名了。’卞庄子听了觉得很对,就站着等虎斗。不一会儿,两只虎果然斗了起来,真的是小虎死了,大虎也被咬得伤痕累累。庄子举剑向那只负伤的大虎刺去,一举便立下了灭掉双虎的功劳。”
陈轸讲完故事,接着说:“今天,韩、魏两国已交战了一年多,将来必定是小国被灭,大国也伤了元气。那时讨伐那力量已削弱了的大国,一举就赢了两国。这就像庄子刺虎一样啊!”
秦惠王听了大为赞赏,终于决定暂不出兵,坐山观虎斗。
后人便从这个故事中引出成语“两败俱伤”,来比喻斗争的双方都受到了损伤。
从这个故事里,另外引申出成语“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用来比喻两雄相争,必定有一方力量将受到削弱。
量力而行
“量”,按照、估量。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办事要按照自己力量的大小。公元前七一二年,郑国的国君庄公借口许庄公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联合齐国和鲁国共同出兵讨伐许国。联军兵临许都城下,终于城被攻破,许国的国君庄公仓皇出逃。
接下来的事是如何处置许国。齐国的国君釐公提出,应把许国交给鲁国来管辖,但鲁国的国君隐公表示不能接受。于是,齐釐公说:“讨伐许国是郑国的主张,出的兵也最多。既然鲁国不能接受,那末就让郑国来管辖。”
其实,郑庄公伐许的目的就是为了吞并许国,但碍于面子,只好先推让一番,最后才把许国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面交给许国的大夫百里,由他扶助许庄公的弟弟许叔管辖;西面交给自己的大夫公孙获助守,实际上是监督东面的许叔。
春秋(左丘明《左传》的作者)在叙述了这一历史事件后评论说:“郑庄公这样做合乎礼。他是因为许国不合法度才讨伐它的。许国降服了,他就原谅了它,并且根据各人的德行作了恰当的处理,还能按照自己力量的大小来行事。选择有利的时机而采取行动,不连累后人,真可说是知礼了。”
量体裁衣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按体形裁剪衣服。比喻根据各自的能力安排不同的职位。
南北朝时期,齐国有个人名叫张融,他在青年时就很有才能,后来当了大官。他很简朴,衣服粗陋,很受皇帝齐太祖萧道成的器重和宠爱。太祖曾说:“此人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有一次,皇帝齐太祖专门派人给张融送去一件衣服,并带去一封诏书,诏书写道:“今送一通故衣,意谓虽故乃胜新也,是吾所著,已令裁减称卿之体。”意思是说:现在送给你一件我曾经穿过的旧衣服,虽然旧了一些,但是穿上会比新的更好,因为已经叫裁缝按照你的身材改做好,你穿上一定会很合适的。
张融收到衣服和诏书以后,非常感激,他对齐太祖更加忠诚了。
临渴掘井
渴:口渴。掘:挖掘。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事先没有准备,事到临头才匆忙想办法应付。
春秋时期,鲁昭公因为不善治国。被人赶下了台,只能跑到邻近的齐国去避难。齐景公就问鲁昭公:“你年纪不大便失掉了国家,你有没有反省过,这是什么原因呢?”
鲁昭公回答说:“我年纪轻,有很多人爱护我,可是我没有去和他们亲近;有很多人规劝我,可是我没有听从他们的意见。渐渐地,弄成了内无竭力帮助我的人,外无拥护我的人。倒是周围有好些人奉承我,对我说假话。这就好像秋天的蓬草那样,根茎已经快枯萎了,而枝叶看上去依旧长得很好看,可是等到萧瑟的秋风一起,枝枝叶叶都被连根拔起来了。”
齐景公认为鲁昭公还年轻,现在又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与过失,今后或许还能成为一个贤良的国君,于是就问身边的宰相晏子:“如果让鲁昭公仍旧回到鲁国去,他能不能重新成为一位贤君呢?”
晏子回答说:“不行。一个人已经掉在水里,然后才追究掉在水里的原因;已经迷了路,然后才去问道,这就好比危难已经临头,才计划去打造兵器,进行抵抗;喉咙口被食物堵塞住,咽不下东西了,才筹划挖井取水,润喉去噎,即使你用最快
的速度去完成,也已经来不及了。”
齐景公听罢这番话,点头称是,默然不语。
临危不顾
“不顾”,不顾惜自己。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没有私心,非常英勇。
公元二六三年,魏国派三路大军进攻蜀国。其中一路三万多人由征西将军邓艾率领,另一路三万多人由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领,还有一路十多万人由镇西将军钟会率领。
蜀国后主刘禅发现形势危急,赶紧派军队援助大将军姜维。姜维退守形势险要的剑阁,钟会写信对他进行拉拢,姜维没有答复。钟会见攻打不下,打算退兵。
就在这时候,邓艾率军绕过剑阁,直取成都。蜀国内部乱成一团,懦弱无能的刘禅见无法抵抗,向邓艾投降,并派人命令姜维也投降。姜维没有办法,只好到钟会阵前投降。
钟会非常钦佩姜维的才能,和他出则同车,坐则同席。但他非常妒忌邓艾的功劳,并设法陷害邓艾。邓艾灭蜀后,在成都骄傲专横,独断独行,引起晋公司马昭的疑忌。钟会乘机诬告邓艾谋反,司马昭下令将邓艾逮捕。钟会带着姜维赶到成都,派兵将邓艾押送到洛阳去。
邓艾被捕后,钟会大权独揽,他想利用手握重兵夺取天下。姜维发现了他的意图,也打算利用他的叛乱来恢复蜀国的统治,因此怂恿钟会叛乱。由于双方都想利用对方,两人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但是,钟会还没有出兵长安,司马昭已带领十万大军屯驻长安,防备钟会作乱了。钟会发现司马昭已有防备,决定马上动手。姜维想借钟会的手消灭魏国来的文武官员,然后再杀死钟会,因此对钟会说,这些官员不可靠,赶紧将他们杀掉。钟会也知道,他们会反对自己作乱,因此把他们召集起来,假传太后遗诏,要他讨伐司马昭,希望大家遵诏办事,同时拔出剑威胁说,违令者斩。
众官员慑于钟会的威胁,只好勉强依从。只有夏侯和、羊诱、朱抚三人毫不畏惧身处危境,拒不听从钟会的话,并且严词拒绝。钟会一时间也不敢奈何他们,将他们关押起来。
魏国文武官员被关的消息很快传开,士兵们不愿叛乱,组织起来攻打钟会。被关押的官员乘机逃出去,和部下一起攻打钟会。
钟会见大批魏军来攻,慌了手脚,问姜维怎么办。姜维要他反击,并带领钟会的亲信迎击魏军。由于寡不敌众,钟会被乱箭射死,姜维也被杀死。
叛乱平定后,魏元帝下诏书表彰夏侯和、羊诱和朱抚,说他们坚持气节,反对叛乱,不屈不挠,拒绝钟会的威胁,临危不顾惜自己,言词中充满着正气和忠烈。
临深履薄
“临深”,面临深渊;“履薄”,脚踏薄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处境非常艰险,必须十分谨慎小心。
东汉明帝的皇后马氏,十三岁就被选进皇宫。她生性善良,待人宽厚,行事谨慎,宫中上下都很敬重她。明帝的贾妃生了个儿子,名叫刘炟,马氏把他看作自己的儿子一样尽心抚育。后来刘炰即位,是为章帝。他尊马氏为皇太后,并多次提出要加封她的三个哥哥马廖、马防和马光。
马太后是个顾大局、识大体的人。她清醒地看到,当时许多外戚无功受禄,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她对此很反感,所以婉转地予以拒绝。马廖的儿子马豫,担任步兵校尉,他依仗自己是皇亲国戚,行为放荡不羁。眼看马太后没有给他家带来更大的恩惠,使他沾更多的光,心怀不满,口出怨言。
马廖有个朋友名叫杨终,他见马廖如此放纵儿子,特地写信劝告,说:“本朝初,许多诸侯王因对子弟失加管教,触犯了刑法最终弄得国破人亡。如今您的地位和名望这么尊贵,怎么能不面临深渊,脚踏薄冰,以他们的结局为教训呢?”
杨终的话说得很清楚,意思是如果这样下去,就会像面临深渊、脚踏薄冰一样,一不留神就会造成生命危险。
令行禁止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法令严正,雷厉风行。
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大肆挥霍民脂民膏。为了供自己享乐,他在京都朝歌北建造了一座庞大奢华的沙丘苑,苑内有富丽堂皇的宫殿和各种珍禽奇兽,他就整天和妃子们在里面寻欢作乐。
姬昌知道纣王的日子不会太长,他求访贤才,积蓄力量,团结各地诸侯,做好推翻商朝统治的准备。经过九年的经营,国力大增,归附他的诸侯愈来愈多。但不幸的是,他患了重病,卧床不起。姬昌自知不久于人世,便把儿子姬发叫到床前,谆谆教导他说:“我一生的意愿是创建周的王业,你能切实做到下令去做的就立刻行动,下令不准做的就立刻停止,那就是王业的开始,望你实现我的意愿!”
姬昌去世后,姬发继承其父灭商的遗志,在弟弟姬旦和军师姜子牙的辅佐下,加紧灭商的各种准备。公元前一○五三年,姬发到孟津检阅军队,八百个诸侯自动赶来会合,拥护他出兵**纣王。但姬发认为时机还不够成熟,没有同意。
过了两年,纣王越来越倒行逆施,甚至杀害自己的叔父,囚禁自己的兄
长,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程度。于是姬发起兵灭商。纣王调集七十万大军与周军决战。由于商军在阵前倒戈,商军全线崩溃。纣王见大势已去,**而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