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2 / 2)

成语故事 佚名 6417 字 4个月前
🎁美女直播

魏国都城大梁有个黎丘乡。传说黎丘乡有一个魔鬼,常常装扮成别人的儿子或兄弟去捉弄别人。

黎丘乡有个黎丘丈人。有一天从市上喝醉了酒回家,这个魔鬼便装做黎丘丈人的儿子来搀扶老头儿。这个魔鬼在路上使用各种办法把老头儿折磨惨了。老头回家酒醒之后,便责备他儿子说:“我对你难道还不够慈爱吗?你为什么使我一路受苦?”儿子向他叩头并十分委屈地哭着说:“这真冤枉啊!昨天你回家之时,我到东乡亲友家借债去了,并没有来接你呀!不信,你可去查问。”老头儿听了儿子的话,恍然大悟说:“这一定是那个魔鬼干的,我也听说过类似的事情了。”

第二天,老头儿又上市饮酒,想再碰上这个魔鬼,好把它杀了。老头儿的儿子怕他喝醉了又在路上出事,就去接他。谁知老头儿见了自己的儿子,却误认为是昨晚遇到的那个魔鬼,就拔出剑来把自己的儿子刺死了。

后来人们就用“黎丘丈人”比喻在疑似之间不辨真伪、不察真情而犯错误的人。

离群索居

《礼记·檀弓》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孔子的学生子夏因儿子死了,把眼睛都哭瞎了。曾子去安慰他。他哭哭啼啼地对曾子说:“天哪!我有什么过错哇!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重的惩罚呢?”

曾子劝慰他说:“你怎么能说自己没有过错呢?你退居西河,一味炫耀自己,使西河的老百姓只知道有你,而不知道有老师孔子,这是你的过错之一,你死了父亲却不声不响,大家都不知道

,这是你的过错之二,现在你的儿子死了,竟伤心得把眼睛都哭瞎了,前后对比,情况完全两样,这是你的过错之三,总起来说,你不尊师,不孝父母,却偏疼爱自己的儿子,这不是三件大罪过吗?”

子夏听了忙向曾子跪拜说:“吾离群索居亦已久矣(意思是:我离开朋友单独生活已经很久了),因而听不到朋友的规劝,放松了自己的修养。”

后来人们引用“离群索居”来说明离开群众而孤独生活。

廉泉让水

《南史·胡谐之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南宋时代有个范伯年,四川梓橦县人。他在梁州做官之时,有一次因事去谒见明帝刘,在闲谈之间,谈到广州的贪泉。明帝问范伯年:“卿州有此泉水否?”范伯年随口回答说:“梁州只有文川、武乡、廉泉、让水。”明帝又问:“卿宅在何处?”范伯年顺口回答道:“我家就在廉泉与让水之间。”明帝认为范伯年能言善辩,有才干,很赏识他。后来明帝委任范伯年为梁州刺史。

范伯年的话是用来标榜自己清廉的。后来人们就用“廉泉让水”比喻风土醇美。

两面三刀

《红楼梦》六十五回里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贾琏偷偷娶了尤二姐的第二天,贾琏的心腹小厮兴儿走来请贾琏,说:“老爷那边紧等叫爷呢。小的答应往舅老爷那边去了,小的连忙来请。”

贾琏走后,尤二姐便和兴儿拉起家常来了。兴儿坐在炕沿下,一面喝酒吃菜,一面将荣府的事告诉尤老娘和尤二姐。后来不知怎的扯到凤姐身上去了。

尤二姐听了笑道:“你背着她这么说她,将来背着我还不知道怎么说我呢!我又差她一层儿了,越发有说的了。”兴儿听了忙跪下求饶。

尤二姐笑道:“你这小猾贼儿,还不起来!说句玩话儿,就吓的这个样儿。你们做什么往这里来?我还要找你奶奶去呢。”兴儿忙摇手道:“奶奶千万别去?我告诉奶奶:一辈子不见她才好呢!‘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就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他都占全了。只怕三姨儿这张嘴还说不过他呢!奶奶这么斯文善良的人,那里是他的对手。”

后来人们引用“两面三刀”比喻耍两面手法,当面一套,背地一套。

流离失所

《汉书·薛广德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汉代有个薛广德,字长卿,沛郡人。汉元帝时,任御史大夫。有一次,他陪同皇帝出外打猎,元帝忘乎所以

,一连数日,不想停止。薛广德心中十分焦急,为了恳求元帝迅速回宫处理朝政,便上书皇帝。上书的开头说:“窃见关东困极,人民流离。愿陛下亟反宫,思与民共忧乐。”(意思是:我看见关东一带人民生活特别痛苦,很多人甚至流落他乡。恳望大王早些回宫,考虑怎样与百姓同甘苦,共忧乐。)

元帝认为薛广德的劝告是有道理的,便与光禄大夫张猛等一同回朝。

后来人们把“人民流离”说成“流离失所”,用来表示离开家乡,没有一定的住所和安身之地;常用来形容流落他乡,衣食无着,没有安身之处。

六神无主

清·李伯元(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回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陕西朝邑县,有一家姓赵的,祖上世代务农。到了姓赵的爷爷手里,居然请了先生,教儿子攻书,到他孙子赵温,忽然中了秀才。此后,姓赵的又送赵温去乡试,结果又中了举人。赵家上下,合家欢喜,整日大鱼大肉宴请亲朋乡邻,拜祭祖宗;从老到小,日夜忙碌,弄得筋疲力尽,人仰马翻。过了几天,上面又传下话来,叫新中的举人赵温,即日赴省填写亲供。当下,这爷儿三代又忙着准备上省的一切事宜。赵温的爷爷怕孙子年少,不知“亲供”怎样填写,赶忙请来中举多年的王举人给予教诲,并恳求王举人陪着孙子上省。为求吉利,取过历本一看,选定十月十五这个百事皆宜的黄道吉日出行。这几天里,亲戚朋友又前来送礼饯行,好不热闹。

转眼之间,已到十月十四,赵温的爷爷、爸爸,忙了一天;到了晚上,这一夜更不曾睡觉,替他弄这样,弄那样,忙了个六神不安。十五一大早,王举人陪同赵温,骑上牲口,顺着大路,便向城中进发。

后来人们用“六神不安”或“六神无主”形容心慌意乱,不知所措。

龙生九子

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龙生九子》引李东阳《怀麓堂集》中的这样一个故事:

东海龙王,生了九个儿子:大儿子叫囚牛,爱好音乐,尤喜胡琴;今胡琴头上刻的兽形,就是他的遗像。

老二名叫睚眦,平生好杀,今金刀把上刻的龙吞口就是他的遗像。

老三名叫嘲风,一生喜欢探险,今殿角上的走兽就是他的遗像。

老四名为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钮,就是他的遗像。

老五人唤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他的遗像。

老六

霸下,素爱负重,今碑座兽,为其遗像。

老七狴犴,平生好讼,今监狱门上的狮子头,为其遗像。

老八负鼹,平生好文,今碑两旁文龙,为其遗像。

老九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为其遗像。

龙王的九个儿子性格各不相同,各有所长,各有所好。

后来人们用“龙生九子”比喻同胞兄弟性格志趣各不相同。

鲁人之越

《韩非子·说林上》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鲁国有个人很会织麻鞋,他的妻子很会织做帽子用的白色生绢。他们打算搬到越国去。有人告诉他说:“你千万不要去越国,如果你搬到越国去,是一定要受穷困的。”鲁人觉得奇怪,就问道:“这是为什么呢?”那人回答说:“麻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越国人习惯于赤脚走路,根本不穿麻鞋;生绢是用来做帽子戴的,但越人却披着头发,不戴帽子。你们虽然会织鞋、织绢,但越国人根本不需要这些东西,你怎么会不穷困呢!”夫妇俩听了这话,也就不去越国了。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成“鲁人之越”(之:往、去),用来形容盲目行动。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曲·争报恩》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关胜下山打听情报,不见回来,徐宁便下山接应。徐宁来到权家店,因无钱住宿,便悄悄躲进权家店的稍房之中过夜。这时济州通判赵士谦的大小老婆也寄宿此店。因赵士谦不在此店,小老婆王腊梅与她的陪房丁都管有私,便来稍房勾搭。她掀门进来,见里面有人,就大喊有贼,并叫丁都管用绳子把徐宁绑起来送官府办理。幸亏赵士谦的大老婆李千娇前来说情,并将徐宁认作义弟,徐宁才算得救。李千娇还将金钗一只赠与徐宁,作为他回山的路费。徐宁十分感激地说:“适才姐姐救了我的性命,并认我做义兄弟,又与我金钗儿做盘缠,姐夫赵通判,姐姐李千娇,两个孩儿金郎玉姐,便印板儿也似地印在我心上,则愿得姐姐长命富贵。若有些儿好歹,我少不得报答姐姐之恩,可不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后来人们引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亦作“事久见人心”)表示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体力的强弱;比喻时间长了,才可看出人心的好坏。

绿树成荫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五十六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唐代诗人杜牧,有一次去湖州游历。他在那里看见一位少女品貌非凡,就以重礼为聘,定为婚姻。临别时,杜牧告诉少女的母亲:“如十年之后不来迎娶,便可改嫁。”十四年后,杜牧作了湖州刺史,便去寻访那位少女。这时,少女已经出嫁,并已成了三个孩子的母亲。杜牧为此十分感伤,因吟诗一首道:

自是寻春去校迟,

不须惆怅怨方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

绿树成荫子满枝。

后来人们引用“绿树成荫”比喻女子年华已逝;也用来形容树木枝叶繁茂。“绿树成荫”亦作“绿叶成荫”。今多用来说明树木成林。

履及剑及

《左传·宣公十四年》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代,楚庄王派申舟到齐国去访问。申舟路过宋**先没有说明借路,所以被宋国的主帅华元捉住了。宋国认为楚国的这种做法是对宋国的侮辱,就把申舟杀了。

楚王听说申舟被杀,非常气愤。他把袖子一甩高声嚷道:“我要替他报仇去!”因为气急了,连鞋也没穿,剑也没带,就往门外冲了出去。他的侍从赶忙把鞋给他送到寝室门口,楚王才把鞋子穿上。可是他又忘了带剑,他的侍从又赶快把剑给他送去。楚王拿起剑就跑,连车也没坐。驾车的人连忙驾着车子去追,一直追到蒲胥之市,才把楚王赶上。这时楚王才冷静了下来,一想:我一个人怎么能去报仇?于是就坐着车子回去了。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履及剑及”用来形容迫不及待。

落井下石

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中涉及这样一个故事:

唐代著名的散文家、杰出的诗人韩愈在政治上偏于保守立场,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等职。由于他出身中小地主家庭,因而有壮志难酬的不平和遭受困顿的牢骚。他极力反对唐宪宗迎佛骨,因而被贬为潮州刺史,再加之他在封建社会的官场中混迹多年,因而对社会人情的冷漠和残忍有较多的了解,并有一肚子的愤懑之情。他在为柳宗元写“碑文”的时候,借题发挥,对当时的社会人情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他说:“现在的人,平时居住在同一巷里的时候,互相慕悦。酒席之间,笑逐颜开,十分相好,握手言欢,象要拿出肝肺来表示他们的真心诚意,指天涕泣,发誓不会背信弃义;可是,一旦发生利害上的一点小小冲突,顷刻之间,就会反脸不认人。当别人落下陷阱的时候,他不但不伸出援救的手,反而去挤他下去,甚至还向落阱者投下石头。”

后来人们就用“落阱下石”或“落井下石”,比喻乘人之

危加以陷害。门庭若市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战国策·齐策一》。庭:院子;若:好象;市:集市。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叫邹忌,后来他被齐威王任为相国。

邹忌不仅才学好,人也长得很英俊。一天早上,他对着镜子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就问站在旁边的他的妻子说:“我与那住在城北的徐公哪个漂亮?”妻子赞美地回答说:“你漂亮,徐公不如你。”

徐公是名闻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还漂亮。于是又去问他的爱妾:“你看,我与徐公哪个漂亮些?”爱妾也说徐公比不上他美。

第二天,有位客人来访,邹忌又向客人提出这个问题,客人也同样说:“徐公哪有你漂亮呀!”

又过了一天,徐公到邹忌家来了,邹忌把徐公仔细地打量了一番,相比之下,感到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徐公走后,他又对着镜子照了照,更觉得自己比不上徐公,可妻、妾、客人为什么又都说自己比徐公美呢?

邹忌为这件事白天想,晚上也睡不着觉。他想了又想,终于悟出了这么一个道理:“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意思是说:妻子说我漂亮,是对我有偏爱;妾呢,她是怕我的,所以也说我漂亮;至于那位客人当面捧我,那是因为他有求于我嘛!

次日,上早朝时,邹忌见到齐威王,便把自己家里发生的这件事和自己的想法向他讲了。从这件事邹忌又联系当时齐国的朝政,进而劝谏齐威王说:

“大王,如今我们齐国有纵横千里的土地,有一百二十多座城镇。您宫中的美人姬妾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里的大臣官吏,没有一个不怕您的;全国的人乃至邻国,没有不想求助于您的。这样看来,大王您可能受到的蒙蔽,就会更多得多啊!”

齐威王听了,赞扬邹忌讲得很有道理,接着他就向全国发出一道命令:“不论臣子官吏,还是普通老百姓,凡是能当面指责我齐威王的过错的,给上等奖;能上疏提出规劝的,给中等奖;敢于在街头巷尾公开议论我的过失,传到了我的耳朵里的,给下等赏。”

这道命令一宣布,“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大臣官吏争着进宫向威王提意见,门口和庭院里更是挤满了人,热闹得象集市一样。可这种情况只有几个月,大家把意见说完了,进谏的人就少得多了。等到过了年,即使有人很想提点意见,也找不出什么可提的了。

正由于齐威王敢于广开言路,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批评意见,齐国因此逐渐强盛了起来。齐国没有用兵动武,周围的邻国燕、赵、韩、魏,都臣服于齐国。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引出“门庭若市”这个成语,比喻门前和院子里来往进出的人很多。

门可罗雀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罗雀:拉网捕雀。

汉武帝时,汲(音jī肌)黯(音àn岸)和郑当都是当时著名的贤臣。当他们位列九卿,权势正盛的时候,许多人都来为他们捧场,前来拜访的客人多得很。后来,他们都相继丢了官,家里贫穷了,很少有人再去拜访,“热门”就变成“冷门”了。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在写完他们两人的传记之后,曾愤然写道:“象汲黯、郑当这样贤良的人,有势力的时候,客人很多,没有势力了,就大不一样。翟公(当时一位不知姓氏的人)曾经说过,当他做廷尉的时候,客人挤满了门庭;等到丢了官,‘门外可设雀罗’,后来,他恢复了官职,有些阿谀奉承之徒又想去找他,他就在门上写了这样几句话:‘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黯和郑当也经历了这种遭遇,实在可叹了。”

后来人们就把“门外可设雀罗”简化成“门可罗雀”这个成语,比喻门庭冷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