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椟还珠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椟(音dú读):木匣;珠:珍珠。
有一天,楚王看了墨翟(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写的文章,就对墨家学派的田鸠说:“大家都说墨子(对墨翟的尊称)是个很有学问的人,可是在文辞字句上却不讲求文采,这是为什么呢?”
田鸠先跟楚王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带了一颗又大又圓的珍珠;到郑国去卖。他想,这样宝贵的珍珠,再配上一只漂亮的盒子,一定能卖更多的钱。他就用名贵的木材雕制了一只盒子,外面用珠玉翡翠和玫瑰色的宝石把盒子装饰得非常漂壳;再用香料把盒子熏得浓香扑鼻。然后才把珍珠放在里面。
果然,有个郑国人,看到装珍珠的盒子那样精美,就出高价买了去。没想到第二天,那个郑人又拿着珍珠来找他说:
“昨天我买了盒子回家一看,发现里面有一颗珍珠。‘想来是你忘在盒子里的吧,我特地给你送来。”
结果,这个商人卖掉了装珍珠的盒子,却没有卖掉珍珠。
楚王听了田鸠讲的故事,觉得很可笑,但不明白田鸠的用意,就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
田鸠说:“现在有人写文章,都喜欢用华丽的辞句,让人看了眼花缭乱,可就忘掉了实用。文章这样写法,不就是跟这个商人卖珍珠一样吗?墨子怕别人只去欣赏辞句的华美而忘记了文章说明的道理,所以才把文章写得这样朴实。”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故事引申成“买椟还珠”这个成语,比喻没有眼光,不识货,或看问题只看到表面现象,没有抓住本质。
名落孙山
这个成语出自范公偁的《过庭录》。孙山:人名。
宋朝时候,有个叫孙山的读书人,他爱说笑话,被称为“滑稽才子”。有一年乡试(旧时在省城举行选举人的考试)又到了,孙山整理好行装,准备前去应考。临行前,邻村有人托孙山帮忙,带上他的儿子一同去省城应考。孙山答应了他的请求。他们来到省城,报了名,一同参加了考试。
发榜那天,孙山赶到张榜的地点。他挤在人群中,瞪着大眼睛,从头起一个一个名字往下看,可总是不见自己和乡邻那个孩子的名字。正当他灰心失望的时候,突然榜上最末的一个名字跳入眼帘,定睛细看正是“孙山”二字。他惊喜若狂,连连高呼:“我中了!我中了!”
孙山一时兴奋,决定当天就动身回乡,而邻村那孩子却无精打采,没有同行。孙山到家后,远亲近邻都赶来向他祝贺。邻村那个人也赶来问他:“我的儿子考中了吗?”孙山见他焦急的样子,没好直说,只是回赠了这样两句诗:“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周围的人乍一听,有点莫名其妙,但一琢磨,也就明白了。原来这两句诗是说,举人的最末一名是我孙山,你儿子的大名还在我孙山后面哩。
后来,人们把孙山这两句诗简化成“名落孙山”这个成语,比喻榜上无名,没被录取。
每况愈下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庄子·知北游》。况:甚;愈:越。
庄子,名周,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领袖,战国中期著名的哲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
有一次,东郭子问庄子:“你所说的‘道’究竟在什么地方?”庄子回答说:“‘道’是无所在不的,到处都有。”
东郭子又说:“你能不能具体地讲明它的界限,我才好了解。”庄子说:“在蝼(音lóu楼)蚁身上。”
东郭子吃惊地问:“怎么这么低下?”庄子就从稗草、砖头、瓦块,一直说到屎尿里,都是道所存在的地方。
东郭子见庄子越说越低下,就不再问了。庄周见东郭子不高兴,便解释说:“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豨(音xī希,古书上指猪)也,‘每下愈况。”意思是说:你提出的问题,本来就没有接触到实质。我只有说得低下,才好把“道”无所不存在的道理讲清楚。这正象市场上的市官(名获)问牙人,用脚踩猪来估量它的肥瘦一样,越踩在猪的最小部位,就越能看出猪的肥瘦。因为猪的小腿这个部位的肉,是最不容易长肥的。你只有不把道看成固定的东西,才能理解。没有什么道能离开事物。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就引出“每况愈下”这个成语,比喻情况越来越坏,含贬义。“每况愈下”又作“每下愈况”。
沐猴而冠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沐猴:弥猴;冠:戴帽子。
公元前207年8月,刘邦率军逼进咸阳。就在这时候,赵高趁机杀了秦二世,立二世的侄儿子婴为秦王,并派人来向刘邦求和说是只要让他做关中王,他愿意把秦国献给刘邦。刘邦见赵高为人奸诈,没有应允。接着猛攻咸阳,秦王子婴请降。刘邦带兵进入咸阳
,没有杀害子婴,封了库房,关了宫门,与当地群众约法三章后,又退兵霸上(今陕西长安县东)。
没有多久,项羽率领各路诸侯也来到咸阳。他首先杀掉了只做了四十六天皇帝的秦王子婴,接着又杀了秦国的公子、亲族八百多人、文官武将四千多名,只杀得咸阳街头尸横遍地,流血成河。并放一把火,点着了秦王朝逼迫着几十万农民修建了多年的阿房宫,整整烧了两三个月。
这时候,项羽权力最大,军队差不多都在他手里。可是他不愿做兼并六国、一统中原的秦始皇,只想做齐桓公楚庄王那样的霸主。于是他就把天下分成十九国,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梁地和楚地九个郡,成为各诸侯的首领。他还把秦王朝的珍贵的东西、宝贝、妇女都搜集起来,准备东归。这时,有个叫韩生的谋士,劝谏项羽说:“关中(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高山险要,河流环绕,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乌关,北有黄河,土地肥沃富饶,要成就霸业在这里建都是再好没有的了。”项羽看见秦国宫殿已被烧得残破不堪,咸阳也被破坏得不成样子了,自己又怀念故乡,便回答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意思是说:富贵了不归故乡,就象穿着锦绣的衣服在黑夜里行走一样,谁知道呢?
韩生听了,惋惜地发牢骚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意思是说:我从前听人家说,楚国人不过是戴着人的帽子的猴儿罢了,这会我才知道真是这个样的。
项羽听到这句污辱性的牢骚话后,生气地命人把韩生扔在油锅里炸死了。然后,就带着自己的军队回到自己的国里去了。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引出“沐猴而冠”这句成语,比喻本质不好,而表面装扮得很象样。
盲人瞎马
这个成语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
东晋画家顾恺之和桓玄,与荆州刺史殷仲堪是至交好友。有一天,他们三人在一起喝酒闲谈。席间,有人提议在座的人各自用一句诗说出一件最危险的事情。
桓玄抢先说道:“矛头淅米剑为炊。”意思是说:用长矛的矛头淘米,用宝剑的剑口拨火。这自然是危险的事。
殷仲堪接着吟咏道:“百岁老翁攀枯枝。”意思是说:有百岁的老年人,爬在一根干枯的树枝上。自然这比上句又危险一些了。
顾恺之接着说:“井上辘轳卧婴儿。”意思是说:水井的辘轳上躺卧着一个婴儿。殷仲堪和桓玄都称赞顾恺之的诗句强过自己。
这时,殷仲堪手下的一个参军,他也凑上去说了一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这位参军的话刚说完,殷仲堪震惊地几乎从座席上跳起来:“这太危险了!盲人骑瞎马,又是半夜临深渊,那肯定要掉下去的。”
桓玄和顾恺之看看殷仲堪,忍不住失声笑了起来。原来他已有一只眼睛失明,所以对“盲人瞎马”之类的事,最有感触。
后人就以“盲人瞎马”这个成语,比喻乱闯瞎撞,非常危险。
盲人摸象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印度佛经《涅槃经》。
相传很久以前,一个国王命令大臣牵来一头大象。让六个盲人用手去摸,然后再说出大象是个什么样子。
大象一到,他们就从自己站立的地方走到象的身边去摸。盲人摸了一阵,开始说自己的感觉。
有个盲人摸到了大象长长的鼻子。他抢先说:“我知道了,原来大象不过是一根木杆。”
另一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大耳朵。他反驳说:“不,大象就跟大簸箕一个样儿。”
第三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他高兴地说:“不象簸箕,也不象木杆,大象跟舂米用的石臼一个样儿。”、
第四个盲人摸到大象的脊背。他不禁嚷了起来:“大象原来象张床啊!”
第五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头。他自信地说:“你们都错了,大象象一块大石头。”
第六个盲人摸到大象的肚皮。他比划着说:“你们说的都不对,大象明明好似一只大水缸。”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就引申出“盲人摸象”这个成语,比喻对事物了解不全面,固执一点,乱加揣测。
明哲保身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诗经·大雅·烝民》。明哲:深明事理,明智。
周朝,有一个叫仲山甫的人,很有才能,他对周宣王可以说是做到了忠心耿耿,在抵御外族入侵中也起了作用。
有一次,周宣王要仲山甫到齐地去修筑城防,以备防御外族的入侵。他二话没说,立刻动身就去了。当时,另一位叫尹吉甫的将军,便写了一首诗称赞仲山甫,说:“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意思是说:仲山甫是一个深明事理的人,既能保证自己的安康、太平,又能日夜操劳,毫不懈怠地效忠国君。
后来,人们把“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简化为“明哲保身”这个成语,但已由原来的比喻贤明的人,能明察事理
,善于转危为安的褒意,变成了贬义,一般地用以比喻不讲原则,只求保住个人利益,而回避原则斗争的那种混事度日的庸俗作风。
明眸皓齿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唐代杜甫《哀江头》诗。眸(音móu谋):黑眼珠;皓(音hào号):洁白。
公元755年11月(唐玄宗开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了。叛**目安禄山率领十多万大军从范阳(今北京一带)长驱南下,向唐王朝统治中心洛阳和长安进攻。一路上差不多没有遇到什么抵抗,不到一个月就渡过黄河直取洛阳。
当时的唐王朝国内已有一百多年没大的战乱,昏庸的唐玄宗听到这个消息,惊恐万状,慌忙派了封常清和高仙芝二人为大将,临时招募了几万人马去镇守洛阳。结果官军与叛军一触即败,高、封二人被迫放弃洛阳,退守潼关。不久,这两位将军又遭玄宗派去监军的宦官边令诚隙仇诬陷杀害。后又改派哥舒翰去守潼关。哥舒翰也是久经战火的统帅,无奈手下的十几万军队,也大多是未经训练的新兵,无法与叛军硬拼。因此便坚守不出,使叛军无法前进,等待时机再反击。这个作战方案果然有效。叛军一旦受阻形势骤然恶化,河北一带已有十几个郡县起兵反对安禄山
,切断了远在河南的叛军与河北老巢的联系。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的军队,又多次大败叛军。
可就在这时候,昏庸的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谗言,硬逼着哥舒翰出战,结果导致全军覆没,潼关失守。这是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九日的事。没过几天,玄宗便带着杨贵妃姊妹和杨国忠等少数亲信向四川逃跑。当走到离长安约一百多里的兴平县马嵬坡时,随行将士逼迫玄宗赐死了杨贵妃。
玄宗悄悄地出走,本来这件事连绝大多数文武大臣事先都不知道。一时间,不仅长安城,就连皇宫内也没人管了。一些不肖之徒乘机抢掠财物。接着,长安便陷落了。
这时候大诗人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县)探望妻儿,并带领全家返回长安,途经白水(今陕西白水县),长安已失陷,便不得不向**亡,把家属安置在鄜州(今陕西富县)。七月唐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只身前往投奔,途中被安禄山军队俘虏,带到长安。因他官小而未被囚禁,杜甫便在长安暂住。此时杜甫看到长安城里满眼是国破家亡的凄凉景象。公元757年三月的一天,他徘徊在曲江边上看见过去那些衣冠人物不见了。供天子游乐的宫殿,千门万户都上了锁,看不见一个人影,象死一般地沉寂。诗人无限感伤,挥笔写下了《哀江头》这首诗。全诗共二十句: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少陵野老:杜甫自称;潜:偷偷的;曲江:今陕西西安市东南,唐代的风景区;霓旌:皇帝仪仗队的一种旗子;南苑:曲江南部的芙蓉苑;昭阳殿:借指唐朝宫殿;辇(音niǎn碾):皇帝的车子;才人:妃嫔的称号;仰射云:即仰射飞鸟;翼:指鸟;明眸皓齿:指杨贵妃;血污游魂:指贵妃缢死马嵬驿;清渭:指渭河;深:远;去:去了的人,指玄宗;住:留了的人,指杨玉环;臆:胸膛;终极:穷尽。
诗的大意是:春天,失陷后的长安城满眼是国破家亡的凄凉景象。那些贵族官员都已逃亡,只丢下我这么一个少陵野老,忍泣吞声,偷偷地徘徊在曲江边上。曲江边的宫殿,千门万户都上了锁。春天虽然来到了,杨柳又抽出新的枝条,菖蒲也长出嫩绿的幼芽,可再没有人来观赏了。想当年,皇帝(指玄宗)车驾来到这里的时候,芙蓉苑里的景物都增添了绚烂的光彩。昭阳殿里最受皇帝宠幸的是杨贵妃,她寸步不离地与皇帝同乘步辇,陪侍着皇帝玩赏着苑里的风光。辇前的才人带着弓箭,骑在一匹高大的白马上。只见她扭身向天射出一支箭,顿时就有中箭的两只飞鸟跌落下来。杨贵妃看了才人这惊人的技艺,闪烁着她那对乌亮的眼珠,嫣然一笑。
可是如今贵妃已经死去了,她的明眸皓齿,早已染成一片污血,游魂也欲归不得。随着向东流去的渭水,玄宗也穿过漫长的栈道逃到西蜀去了。一个长辞人世,一个尚在人间,彼此隔绝,永无信息。多情的天子恐怕还在那里朝朝暮暮泪洒胸襟呢!此恨绵绵,难道唐王朝就这样完了吗?现在已是黄昏时候了,许多的胡人兵马奔驰而来,冲起漫天的尘土。谁知这叛乱要闹到什么地步啊!我越想心里越乱,本该往城南住处走去,低头走了半天,才发现走错了路,是朝向城北走的啊!
后来,人们把诗中“明眸皓齿今何在”简化
引申为“明眸皓齿”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女子的美貌,眼明齿白。
满城风雨
北宋有一个叫释惠洪的和尚,他著的《冷斋夜话》载:黄州(今湖北黄冈县一带)人潘大临,勤奋好学,善于做诗,一生中写下了不少好诗。有一年秋季的一天,他正靠在床上闭目养神,忽然听到窗外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十分美妙,不禁诗兴大作,但当他刚刚写下“满城风雨近重阳”这句诗时,催租子的人却闯进门来了。诗兴被破坏,这首诗也就再也写不下去。恰巧,这时他在临川(今江西临川县)的朋友谢无逸来信问他最近有无新作。潘大临当即回信一封,把这件事告诉了谢无逸,信中说:“秋天以来的景物,件件都是美好的诗句,只恨被俗气所遮盖住了。我昨天闲躺着的时候,听到窗外风雨吹打着树林的声音,于是起身在壁上题诗道:‘满城风雨近重阳’,突然,催租子的人闯了进来,败坏了我的诗兴,现在只好把这一句诗奉寄给你。”
“满城风雨”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引申来的。开始多用作形容自然景物;后来用作贬意词,比喻事情(多指坏事)一经发生,传播得快,引起轰动,到处议论纷纷。
满园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