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2 / 2)

成语故事 佚名 6428 字 4个月前
🎁美女直播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宋代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不值:没遇到,这里指没有进去;春色:春天的景色。

南宋的时候,有一年春天,诗人叶绍翁外出访友。当他来到这位朋友的住地时,只见柴门闭着,便举起手来轻轻地扣门,好半天也没见有人出来。猛然间,他一抬头,看见一枝娇艳的红杏花从墙头上伸了出来,由此联想到那满园子的春天景色,不禁诗兴大作,闲情逸趣地轻声吟咏,终成《游园不值》一诗。全诗共四句: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屐(jī基):底下有齿的木头鞋;扣:敲;柴扉:简陋的园门。

诗的大意是:或许是主人怕我穿的木头鞋上的小齿会给他花园里的苍苔上踏上印迹吧,所以我敲了好久的门也没有敲开。可是那满园明媚春色却是关不住的,有一枝娇艳的红杏花已经露出墙外来了。

后来,人们便把“春色满园关不住”引申为“满园春色”这个成语,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

模棱两可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旧唐书·苏味道传》。模棱:意见或言辞含糊,不肯定;两可: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

苏味道,唐代文学家,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人。他文才很好,只有几岁就能写文章,少年时与同乡李峤以文辞齐名,并称为苏李,所作诗集已失散,今仅存有十余首。

苏味道二十岁中进士,武则天当了皇帝,他官居相位。当时,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各政治派别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很激烈,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既得的利益,处理事情时总不拿出自己的主见,事事圆滑,模棱两可。他还常对人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摸(同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意思是说:处理事情不要作明确的决断。因为要是发生错误,就要负责任。所以只须含含糊糊就行了。因此,当时就有人给他送一个“苏模棱”的绰号,以此相讥。

其实,就是这个苏味道,在另一类事情中,他并不模棱。在官场中他是依阿取容;在同农民打交道时,他却为改葬自己的父亲“侵毁乡人墓田”。相形之下,他那模棱的实质,不就看出来了吗?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就引出“模棱两可”这个成语,比喻遇事和处理问题时,含糊其辞,不表示明确的意见,或没有一定的主张。

摩肩接踵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踵(zhǒnɡ肿):脚后跟。晏子做了齐国的相国。他身材矮小,不满六尺。当时一些诸侯国的国君,总想借机侮辱他。

有一次,晏子作为齐国的全权代表,来到了楚国。楚国就让人事先在城门边上挖了一个小洞,让晏子就从这个洞里进城。晏子看了看周围等着看笑话的人群,故着惊讶地问道:“哎呀,难道我今天来到狗国了吗?怎么要从狗洞门进去呢?”接待他的楚国官员讨了一脸没趣,只好引他从大门进了城。

晏子走进楚国的宫殿,等候在那里的楚王,站在高高的台阶上,斜着眼瞟了晏子一眼,装模作样地问道:“齐国难道就没有人了吗?为什么让你当了外交官呢?”晏子接过话题,理直气壮地驳斥道:“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意思是说:光我们齐国的都城临淄就有成百条街道,七、八千户人家,人们张开衣袖就能遮太阳,挥把汗水就象下雨一样,街上的行人肩擦肩,脚碰脚,怎么说没有人呢?

楚王把脸一沉,又轻蔑地追问一句:“既然齐国人多,为什么就派不出比你更强的人来了呢?”晏子笑嘻嘻地回答说:“大王,您不知道,我们齐国在委派外交使者出国时,有这么一条规矩:贤明的使臣就派他到贤明的国君那里去,无能的人就去见无能的国王。我晏婴是齐国最无

能的一个,所以就被派来见大王您了。”

楚王本想计算晏子,自己却碰了颗硬钉子。一时间弄得,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后来人们就把“比肩继踵而在”引申成“摩肩接踵”这个成语,比喻人很多,很拥挤。

马革裹尸

《后汉书·马援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公元四四年秋,东汉的名将马援在交趾立功回京,朋友们纷纷前往欢迎。当时有个以善于谋划而闻名的孟冀也前往祝贺,并向马援说了一些奉承的话。马援听了心中十分不快,他说:“我以为你会说一些正经话呢,没有料到你也随波逐流地来一味地夸奖我。武帝时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郡地方,封地不过几百户,而今我的食邑是三千,这是赏过于功啊,能保得住吗?你老先生何不指教我一下,帮助帮助我呢?”孟冀说:“我愚笨,不能办到。”马援严肃地说:“而今匈奴乌桓不断侵扰北方边境,我欲任先锋,作一个有志男儿。大丈夫当死于疆场,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耶?(意思是:用马皮裹着尸体运回国去埋葬罢了,哪里能睡在床上死在儿女身边呢?)”孟冀听了十分佩服地说:“真不愧为一大丈夫啊!”

后来人们引用“马革裹尸”来形容英勇作战,誓死如归的杀敌决心。

马首是瞻

《左传·襄公十四年》里记载了这祥一个故事:

春秋时代,有一次,晋国带领诸侯的军队去攻打秦国。晋军渡过泾水,一直打到了秦国的棫林,面秦国却顽强抵抗,不肯屈服。晋军的统帅荀偃一心要打败秦国,便下令说:“明天一早我们就驾车来战,把井填了,把灶铲了,不打败秦军,誓不回头。大家‘唯余马首是瞻’(意思是:大家都看着我的马头行动,即听从我的指挥,我的马头向什么地方,你们就朝什么地方前进。”

后来人们引用“马首是瞻”表示服从指挥或乐于追随。

卖剑买牛

《汉书·龚遂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汉宣帝时,渤海地区灾荒严重,人民饥不得食,无以为生,于是持刀举剑起义。为了平息人民的起义烽火,朝廷派龚遂到渤海地区去任太守。龚遂到任以后,一方面下令各县停止大规模地捕杀,对放下武器的人概不追究;而对持戈拿刀行劫者,严加惩处。另一方面,他又下令各县,凡手握锄镰从事生产的农民,不得有丝毫干扰,并要求普遍诱导民众中有刀剑者,“卖剑买牛,卖刀买犊”,从事生产自救。农民

在官吏的诱导下,卖掉刀剑,买回耕牛,农具,从事辛勤的农业耕种。人民生活,从此逐渐有所好转。

后来人们引用“卖剑买牛”比喻改业归田。

芒刺在背

《汉书·霍光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汉武帝手下有个大将名叫霍光。武帝刘彻死后,他遵照遗嘱,辅佐武帝之子昭帝刘弗陵执政。昭帝执政时,燕王旦造反,霍光带兵把他诛灭了。在这次平乱中,牵连被杀者不少,因而朝里许多人对霍光存有戒惧之心。昭帝死后,霍光立昌邑王刘贺为帝。后因刘贺荒淫无道,为非作歹,霍光把刘贺废了,另立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号称宣帝。

宣帝继位时十八岁。继位后,他去“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意思是:去拜谒高祖庙时,霍光跟在宣帝身边,为他保驾。因为霍光态度威严倨傲,刘询感到十分可怕,就象有草木之刺在背上刺一样。)从此以后,汉宣帝对霍光虽表面上仍然敷衍他,但已存戒备之心了。

后来人们引用“芒刺在背”比喻人们内心害怕,非常惶恐,或用来形容人有什么心事坐立不安的样子。

茅塞顿开

《孟子·尽心章下》里有这样一则故事。

战国时代,有个人名叫高子,开初他在孟子那里学习。可是过了不久便半途而废到别处学技艺去了。

孟子知道这事后,认定高子是作事缺乏恒心,于是他就对高子说:“山间小路经常有人走就成了大道;如果没有人走,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意思是:你的心已被茅草塞住了)。”高子听了有所领悟地说:“老师,今后我一定专心致志地学习,决不三心二意的了。”孟子笑了一笑道:“那好吧,今后就看你的行动了。”

后来人们就用“茅塞子之心”比喻心窍不开。如果心窍突然开了,就叫“茅塞顿开”,并用“茅塞顿开”形容一下子打开了思路,懂得了某种道理,有了某种知识。

眉飞色舞

清·李伯元(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有这样一个故事:

陕西同州府朝邑县城南三十里有个赵老头儿,他的孙子赵温参加了乡试,中了举人,得意非凡。为了庆贺,当下便筹办酒席大宴宾客,拜祭宗祠。赵老头除请邻居、姻亲,族谊外,还特别请了见过一面的王乡绅。到了十月初三那一天,新中举人赵温及其爷爷,爸爸、叔叔、兄弟、亲邻一大串,来到祠堂拜祭。祭罢祠堂,众人坐等王乡绅到来好

吃喜酒。可是左等右等不见人影,直到日头偏西,王乡绅才姗姗而来。王乡绅一到,立即开席。出席作陪的有赵老头亲家的宾客王举人,王乡绅与王举人在酒席上叙谈起来,方知是本家。王举人比王乡绅小一辈,因此二人以叔侄相称。王乡绅酒至半酣,文思泉涌,议论风生,大谈学八股文章的苦楚和妙用。他说:“我十七岁那年开笔做文章,老师要我读熟《制艺引全》。老师一天教我读半篇,因我记性不好,老是念不熟,为此,不知挨了多少打,罚了多少跪,到如今才挣得这两榜进士。唉!吃了多少苦,也还不算冤枉。”王举人听了,马上接口说:“这才合了俗话说的一句话,叫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你老人家有此阅历,所以讲得如此亲切。”王乡绅一听这话,不禁眉飞色舞,拍着王举人的肩头说:“老侄,你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来,你的文章也就着实有功夫。……小子勉乎哉,小子勉乎哉!”说到这里,不觉闭着眼睛、摇头晃脑起来。后来人们用“眉飞色舞”形容人非常高兴得意的神情。

米珠薪桂

《战国策·楚策三》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代,有个纵横家名叫苏秦,他提倡合纵抗秦之说,主张联合齐、楚、燕、赵、韩、卫等六国共同抵抗秦国。

有一次苏秦到楚国去,等了三天,楚王才接见他。苏秦见到楚王后,立刻就要告辞。楚王觉得奇怪,就问苏秦道:“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为什么不多留一下呢?”苏秦回答说:“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意思是:楚国的饮食比珠玉还贵,柴火比桂枝还贵。)他停了一下接着说:“谒者难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臣食玉饮桂,因鬼见帝。”(意思是:门官之难得会见,就象见鬼一样;大王之难于拜见,就象天帝一样。我现在吃了您用桂枝为薪煮出来的珍贵食物,要通过那些鬼来拜见您,真太不容易呀!)楚王听了就说:“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意思是:先生请回旅舍,我知道你说话的深意了。)

后来人们把苏秦的话说成“米珠薪桂”(米贵如珠,柴贵如桂),用来形容旧时物价昂贵,生活困难。

面壁九年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南北朝梁武帝时,天竺有一个很有学问的高僧名叫菩提达摩。他为了阐发他的禅宗教义,不惜远涉重洋,历时三载,来到中国讲学。

菩提达摩到达中国广州后,梁武帝曾派人把他迎至金陵,同他谈论佛理。因梁武帝不懂佛教禅宗教义,菩提达摩便由南京到河南。最后他在河南嵩山少林寺住了下来。为了参透禅理。菩提达摩面壁而坐,共达九年,终于开创了我国佛教中的一大宗派,他成为禅宗的始祖。少林寺的教徒为了纪念这位禅师,表彰他的刻苦精神,在少林寺内为他建立了“面壁庵”。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面壁九年”,用来形容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面面相觑

《三国演义》第十一回里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三国时代,曹操率兵攻打徐州。吕布趁此机会攻占了曹操的兖州和濮阳。曹操闻讯,急收军返回以保其家。

曹军日夜兼程来到濮阳,吕布引军与之大战。第一个回合,曹军大败,后退三四十里。部将于禁对曹操说:“吕布的西寨兵卒不多,今夜可引军去袭击;如若得了此寨,布军必然恐惧。”曹操认为于禁说得有理,于是在当日黄昏时引军攻击;布兵不能抵挡,四散奔逃。曹操夺了西寨后不久,吕布派出的援军便到了,于是三军混战;将到天明,吕布亲自引军来到。曹操势单,只得后退,但往北走,被张辽、臧霸杀了过来;往西走,又有郝萌、曹性、成廉、宋宪四将拦住去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众将死战,曹操当先冲杀,但箭如骤雨,无法前进。曹操无计可脱身,大叫:“谁人救我!”叫声刚落,马军队里一将踊出,此将乃典韦也。典韦飞身下马,插住两戟,取短戟数十枝在手,对从人说:“贼来十步乃呼我!”遂放开脚步,冒箭而行。当吕布的数十个骑兵追来,离典韦五步远时,典韦飞戟刺杀,一戟一人一马,无一虚发,立杀十数人,余众皆逃。典韦又飞身上马,挺一双大铁戟,冲杀前去。郝,曹、成、宋四将抵挡不住,各自逃去。典韦杀散敌军,救出曹操。正当他们寻路归寨时,背后喊声大作,吕布骤马提戟赶来;曹操“人困马乏,大家面面相觑。”曹操正慌乱的时候,夏侯惇引军来到,于是夏侯惇便截住吕布大战。两军斗到黄昏,大雨如注,乃各自收军。

后来人们引用“面面相觑”(觑:看)形容做错了事或极惊慌时,不知如何是好的样子。

妙笔生花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唐代诗人李白是继屈原之后的我国古代的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芒。传说,他少年时代曾做过一梦,梦见他的笔头上生了花。后来便天才赡溢,文思敏捷,斗酒百篇,超群出众。

在今天看来,李白在诗歌创作上的伟大贡

献,绝非得力于梦,而是他丰富的经历和刻苦学习的精神所铸成的。

后来人们把“梦见笔头生花”说成“妙笔生花”,用来称赞别人杰出的写作天才。

灭此朝食

《左传·成公二年》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代,齐国逐渐强大起来,而鲁卫两国还很弱小,于是齐顷公带兵攻打鲁国和卫国。鲁卫两国向晋国求援,晋国派将军郤克带兵救援,齐晋双方在鞍这个地方发生了一场战斗,这就是历史上的“齐晋鞍之战”。齐顷公因取得了胜利而趾高气扬,根本不把晋军放在眼里,想来一个速战速决。开战那天,部下请他吃早饭,他骄傲地说:“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于是急忙出战。在战斗中,晋军勇敢沉着。晋军主帅郤克自擂战鼓,激励士气。他身中了箭,鲜血直流,仍然擂鼓不止,晋军听到鼓声,勇敢杀敌,把齐军打得大败,齐顷公也差点当了俘虏。这就是骄傲轻敌的结果。

后来人们用“灭此朝食”(此:这,指这伙敌人。朝食:吃早饭。消灭了敌人后再吃早饭)来表示渴欲消灭敌人的急切心情和斗争意志。

民不聊生

《史记·春申君列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代,楚怀王听信秦使张仪的游说,和秦交好,后被诱入秦国,死在异乡。春申君黄歇怕秦国出兵灭亡楚国,便致书秦昭王,劝他与楚国交好,消灭韩魏两国。他在信中说:“你占了韩魏两国的许多土地,烧毁了他们不少的宗庙,杀害了他们的不少人民,这两个国家已被破坏得不成样子了。就是幸存者,也是亲族离散,‘人民不聊生’,生活无着。他们同秦国的仇恨是不共戴天的,如果你不消灭他们,必有后患,因此,你应同楚国联合去消灭韩魏。”秦昭王听信黄歇的话,果然与楚国结成了盟国。

后来人们用“民不聊生”(聊:依赖,凭借)来表示在剥削阶级的反动统治下,老百姓饱受压榨,生活痛苦不堪的景况。

鸣鼓而攻之

《论语·先进》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季孙氏实行社会改革之后,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比周公更为富裕。季孙氏的臣子冉求(孔子的学生)仍觉不够,总想使季孙氏更加富裕。为此,他想方设法用田赋制以增加税收。孔子知道这事后,非常生气地向他的学生说:“冉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意思是: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攻击他。)

后来人们引用“鸣鼓而攻之”或“鸣鼓攻之”表示公开宣布罪状,加以声讨,或对反动言行进行公开批判。

磨杵成针

《潜确类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李白小时在四川眉山县的象耳山一所村塾读书。他贪玩好耍,不肯学习。有一天,他趁老师不注意就偷偷溜出去游逛,不觉来到流水淙淙的小溪边。他顺着小溪走不多远,忽然发现有个老太婆正在石头上磨铁杵,磨得非常带劲儿。李白觉得奇怪,便问老太婆:“磨铁杵干啥?”老太婆说:“我要把这个铁杵磨成一根绣花针。”李白非常惊异。老太婆见李白有些疑惑,就解释说:“只要功夫深,铁杵(棒)也能磨成绣花针。”李白听了,非常感动。他想:“白发苍苍的老太婆还满怀信心地要把铁杵磨成绣花针,我年纪轻轻的为什么不能克服困难搞好学习呢?”于是,他马上回到村塾向老师表示今后一定要努力读书。由于他专心读书了,学业进步很快,终于成了一位伟大的诗人。

现在四川眉山县象耳山还有李白的读书台,象耳山下的小溪后人称做磨针溪。溪旁还有一块石头,据说这就是从前李白遇到老太婆磨针的地方。

后来人们用“磨杵成针”(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功夫,一定能克服困难,做出成绩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