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须有
《宋史·***》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宋代相州汤阴人岳飞,幼有大志,后为宋朝有名的大将。
宋高宗时金兀术入侵,岳飞用少数兵力,击败了金兵之后,决定渡过黄河向前追击。有一天他慷慨激昂地对将士们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
金兀术看到形势对金国大大不利,就秘密写信给宋朝的奸臣秦桧,要他设法害死岳飞,实行讲和。于是秦桧就利用宰相的职权,一连下了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撤兵回朝。岳飞迫不得已,只好放弃收复失地的计划,回到京城临安。
秦桧为了要达到杀害岳飞的目的,竟无中生有地诬陷岳飞’阴谋造反,把岳飞及其子岳云关进监狱。这时大将韩世忠心里很不平,跑去当面质问秦桧:“你说岳飞父子造反,有何证据?”秦桧无耻地回答:“其事体莫须有。”(莫须有:恐怕有,也许有。)韩世忠十分气愤地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在秦桧的阴谋诬陷之下,岳飞父子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而遭杀害,死时才三十九岁。
后来人们引用“莫须有”来形容故意捏造的罪名。
莫予毒也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初期,南方的楚国力量强大,向北扩张,威胁着北方诸侯各国的安全。后来北方的晋国也渐渐强盛起来。特别是晋文公重耳执政之后,国势更加强盛。由此,晋楚之间发生了争夺诸侯领导权的矛盾,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战。在战争中,由于晋文公重耳在政治上作了充分的动员,使楚国陷于孤立的地位;在.战略战术上,晋文公采取了许多变被动为主动的有利战法,因而大败楚军。楚国战败后,楚帅子玉回师走到连谷,因没得到楚王的赦令,便自杀了。晋文公得到孑玉自杀的消息,非常高兴地说:“莫予毒也已!”(意思是:再没有危害我的人了!)
后来人们引用“莫予毒也”来形容没有人能威胁危害自己。
墨守成规
《墨子·公输》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末年,楚王想攻打宋国,命人叫公输般(即鲁班)设计制造了攻城的云梯。墨子是个反对战争的人,他知道这事后,马上从鲁国动身,昼夜兼程地走了十天十夜,好容易才到了楚国的都城。在楚王接见他的时候,他对楚王说:“你如果去打宋国,那是不会得到胜利的。”楚王十分骄傲地说:“公输般是天下手艺最精巧的木匠,他已替我造好了攻城的云梯,我一定能把宋国攻下来。”墨子说:“那么我就试作宋国守城的准备,你叫鲁班来攻,看他攻得进不?”于是公输般攻,墨子守,连攻九次,墨子皆胜。然后公输般又作守城的准备,墨子来攻,公输般又输了九次。但是公输般并不认输,他说:“我已知道对付你的办法了,只是我不想说出来。”墨子也说:“我也知道你将用什么办法来对付我,只是我不愿说罢了。”楚王故作不解地问墨子道:“先生理解公输般的意思吗?”墨子正气凛然地说:“我当然理解:那就是把我杀掉!他以为这样做宋国就无人守城了,就可一举攻下宋国,不过,我早已经叫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多人运载着我的守城器械到宋国去了。他们正在宋国的城上等待着你们呢!你就是把我杀了,也挽救不了你们的失败。”鲁班站在一旁,十分尴尬。接着,墨子又严肃而高声地说:“你们到底怎么办?”楚王叹了一口气道:“好吧,我们取消攻打宋国的计划。”这时墨子才带着胜利的微笑,辞别楚王而去。
后来人们把墨子的守城规则称为“墨守城规”。人们又将“墨守城规”说成“墨守成规”或“墨守陈规”,用来表示思想保守,坚持按老规矩办事,不肯改变。
目不见睫
《韩非子·喻老》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楚庄王准备出兵去攻打越国,杜子知道后就去劝谏楚王。他问楚王道:“大王,听说您要去打越国,这是为什么呢?”楚王回答说:“越国的政治很腐败,兵力也不足。”杜子说:“不然,照我看来,一个人的聪明智慧,也和他的眼睛一样。眼睛能够看见百步以外的东西,‘而不能自见其睫’(意思是:而看不见自己的眼睫毛)。大王,请您想想,你的兵力到底如何呢?从前你和秦、晋两国打仗,不但打不赢,而且还丢失了几百里的土地,这不是兵力弱的结果么?庄是个大强盗,他在国内横行霸道,违犯法纪,而你的官吏却装聋作哑,不去制止,这难道不正是政治腐败的表现吗?比起越国来,楚国的政治还要腐败,兵力还要薄弱,而你还要去打越国,这不是跟眼睛看不到睫毛一样的道理么!”
后来人们用“目不见睫”比喻没有自知之明.
目不窥园
《汉书·董仲舒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汉武帝时著名的学者董仲舒,建立了一套新的儒学体系,成了儒家学派的大师。董仲舒年轻的时候就致力于《春秋》的研究,后来成了太学中的博士。他写有《文举》、《玉杯》、《清明》、《竹林》等数十篇对后
世有较大影响的著作。他之所以能在学术上取得成绩,是跟他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分不开的。他读书时,为了避免干扰,常常是“下帏讲诵,……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意思是:为了安心读书,经常放下窗帘,如此三年之久,没有看过一眼花园里的景色,他就是这样专心致志地学习。)
后来人们把“三年不窥园”说成“目不窥园”,用来形容专心读书,不受外界的干扰。
目不识丁
《旧唐书·张弘靖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唐朝幽州节度使张宏靖部下有两个军官,一个叫韦雍。一个叫张宗厚。他们倚仗势力,欺压人民,虐待士兵,过着花天酒地的糜烂生活。他们两个常聚在一起喝酒,一直喝到深夜。当他们喝到酩酊大醉之后,就由卫士扶着回去。士兵稍有不如他们意之处,就破口大骂。有一次,他们对士兵吼骂道:“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意思是:“现在天下太平无事,你们能拉得开两石重的弓,还不如识一个“丁”字。)
后来人们把“不如识一个丁字”说成“目不识丁”,用来形容人没有文化,一个字也认不得。
苜蓿生涯
唐·李颀《古今诗话》中有这样一段故事:
唐代有个薛令之,他在做随侍太子的右庶子时,待遇十分菲薄,生活也很清苦,这使他心中非常不满。为了发泄他对生活的不满情绪,便在墙上题了一首诗。诗的前四句是:“朝日正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意思是:早晨的太阳是那样圆啊!它照着我饭桌上的盘子。盘子里装了些什么呢?乱七八糟地装了些苜蓿野菜。)
后来人们把薛令之所过的教书生活称为“苜蓿生涯”,用来形容塾师生活的清苦,也把贫困生活称为“苜蓿生涯”。牛衣夜泣
“牛衣夜泣”又作“牛衣对泣”,出自《汉书·王章传》。
王章,字仲卿,西汉时期泰山钜平(今山东省泰安县西南)人。他为人正直,忠于西汉王朝,身居高位,仍然能不顾自身的利害和得失,劝谏皇帝。因此,赢得了当时不少人的尊敬,很有一点名声。
可是,王章在做官之前却是十分贫困。在长安读书时,他和妻子住在一所简陋的房子里,屋里空空如野,连床和被褥都没有。夜里只得睡在牛衣(用乱麻或稻草编成的给牛披在背上的类似蓑衣的东西)之中。一天夜里,王章突然得病,而且病情严重。这时,他想到自己饥寒交迫,病魔缠身,很可能活不下去了,因此,扒在牛衣之中呜呜咽咽地哭泣起来,一边哭一边与妻子诀别。他的妻子是一个坚强而有主见的人,看到他这种样子,止不住生气地对他说:“仲卿,目前在京城朝廷做官的那些人,论才能,有多少人能比得上你?为什么你却因为眼前一点小小的困难和疾病就如此悲观失望?你这么哭哭啼啼有什么用?为什么不能自己振作起来呢?你的这种行为是多么卑怯啊!”由于妻子的精心护理,使王章很快恢复了健康,妻子的劝慰和鼓励,使得王章在学习中更加勤奋。不久,王章得到任用,一直当到京兆尹这样的大官。
王章当官以后,一直不肯依附有权有势的人。辅佐皇帝治国的是大将军王凤。王章当年进入官场,不断受到提拔,都是由王凤推荐的。但是王章却认为王凤不忠不贤,不肯依附于他,甚至准备劝皇帝罢免他。王章的妻子听到消息以后,劝他不要提出这样的奏章,要王章回想一下当初在牛衣中哭泣的情形,王章不听,结果被捕入狱,死于狱中。
后来,人们就从这个故事引申出“牛衣夜泣”这个成语,形容****的贫穷和困苦。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宁(读nìnɡ泞)为玉碎,不为瓦全”原作“宁为玉碎,不能瓦全”,出自《北齐书·元景安传》。
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换频繁。公元550年,高洋废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建立了北齐政权,称为文宣帝。元氏政权转为高氏政权以后,残酷地镇压元氏势力,积极培植高氏势力,同时,大肆收罗元氏势力的叛逆。这时,原属元氏势力的元景安等人便暗中商量,想请求改姓高。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表示坚决反对。他说:“怎么能抛弃本宗,改为他姓呢?大丈夫宁愿为正义的事业而献身,也不能低三下四而得到保全(原文是‘大丈夫宁为玉碎,不能瓦全’)。”元景安把元景皓的这些话报告了高洋,结果元景皓被杀,他的家属被遣送到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唯独元景安改为高姓,并得到重用。
人们引用这个成语,比喻宁愿为正义高尚的事业而献身,不愿屈从失节而苟且偷生。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韩策一》。
战国时期,苏秦先后游说六国联合抗秦。公元前333年,他首先说服赵肃侯,被赵肃侯拜为宰相。然后,又来到韩国。他对韩昭侯说:“韩国地理条件很好。又为千里土地,几十万军队。天下的强弓劲弩,都出自韩国,韩国的士兵英勇善战。以韩国这样强大,加上大王你的英明
贤能,为什么要屈从于秦国呢?这是要被天下的人嘲笑的事,希望您认真地考虑考虑。如果您归顺秦国,秦国一定要求你们把宜阳、成皋割给他们。明年还会提出新的割地要求。若要给,没有那么多地,若要不给,则前功尽弃而受到他们的祸害。而且,韩国的土地有限,秦王的贪欲没有止境。以有限的土地去满足无限的要求,那是自找其祸,不战而丢掉土地。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句俗话:‘宁可**的嘴巴,不要做牛的屁股’。(原文是: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宁可在小一点的地方独立自主地发号施令,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凭别人支配。现在大王您顺从西方的秦国,这与做牛屁股又有什么差别呢?以您的贤能率领强大的韩**队,却落了个牛屁股的名声,我实在为您感到羞耻。”
韩昭侯听后,非常激动,长叹一声说:“即使我死了,也决不能归顺秦国。我决心听从赵王的意见,与其它诸侯国家联合起来,一致抗秦。”
后来人们就引用“宁为鸡口,无为牛后”这句成语,来比喻宁可在局面小的地方自立,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受人支配。或者比喻宁可做小一点的官而自己发号施令,却不愿做大一点的官而受制于人。
弄巧成拙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一个人本想卖弄聪明,结果反而把事情搞糟,干了蠢事。在《宣和画谱》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北宋时期有一个著名画家,名叫孙知微。有一次,成都寿宁寺请他为该寺院画一幅《九曜图》。他画好墨笔轮廓以后,因为要去一个朋友家去赴约,便把他的学生们找来,
叮嘱他们说:“草图我已勾勒好了,剩下上色涂彩的工作,你们接着去做吧。”
他的学生们得到老师的信任,非常高兴。老师走了之后,他们便准备上色,突然发现图中水星菩萨的侍从童子手中拿的水晶瓶是空荡荡的,都感到非常奇怪。一个名叫童仁益的学生对师兄弟们说:“老师平日画瓶,总要在瓶上画一束色彩鲜艳的插花,这一次可能是急着去赴约,构图时过于匆忙,忘了画。我们给添上怎么样?”大家都同意他的意见。于是,他便在水晶瓶上添画上一支粉红色的莲花。
第二天,孙知微回来了,当他看到水星菩萨的侍从捧的瓶子中冒出一朵莲花时,简直气坏了,马上让人把徒弟们找来,脸色铁青地问:“莲花是你们添上去的?”童仁益等人回答说:“是我们添上去的。你看,添上莲花不是更好看了吗?”“真是胡闹!”孙知微气得差一点骂了起来,“你们虽然用心是好的,但却是干了一件大蠢事。你们不知道,《道经》上说,这水星菩萨的水晶瓶,乃是他用来镇妖伏水的宝贝,瓶中根本没有也不应有什么花儿草儿的,添上花,就不是神物,而是一只普通的花瓶了。这样一来,这幅画也就全让你们给毁了。”
童仁益等人原以为老师回来会夸奖他们几句,谁知道却闯了这么个大祸,一个个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南辕北辙
“南辕北辙”故事见于《战国策·魏策四》。
战国时的魏国想攻打赵国邯郸。魏国一位名叫季梁的人外出听到这个消息后,中途返回首都大梁去见魏王,向魏王说了这样一个故事:这次我从外面回来的路上,遇到一个人,向着北面驾着他的车子,并告诉我说:“我欲之楚(我想到楚国去)”。我说:“君之楚,将奚为北面(你到楚国去,为什么朝北走)?”他回答说:“我的马好。”我说:“你的马虽好,但这不是向楚国去的方向(楚在南方)。”他说:“我的路费很多。”我说:“路费多也不行,你走错了方向。”他又说:“为我驾车的人技术很高超。”他这几个方面的条件愈好,可愈走离楚国愈远了。现在大王你想称霸,想取信于天下。你依仗你的国大兵精,进攻邯郸,扩大疆土、提高威信。可你不知道,你愈是这样做,愈成不了霸业,离霸业愈远,就象去楚国而向北走,愈走愈远一样。
后人根据这段故事概括出“南辕北辙”成语,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同背道而驰的意思差不多。
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成语由车胤囊萤及孙康映雪夜读两个故事而来。事见《晋书·车胤(读yìn印)传》和《尚友录》两书,意思是想尽办法刻苦读书。
晋代人车胤,小时非常爱读书。但家穷如洗,连买点灯油的钱都没有,夜晚无灯读书,他非常着急。在一个夏天的夜晚,他偶然发现一群萤火虫一亮一亮地在空中飞来飞去,受到了启发。他想,若捉几十只萤火虫装在白布袋中,发出的亮光不就可以读书了吗?从此,他每夜都在萤火虫发出的光亮下攻读,甚至有时读书至天明。
孙康也是晋代人,也因家穷无灯夜读,故冬夜常就皑皑白雪之反射光读书。
车胤、孙康如此勤奋刻苦读书,在当时就颇受人们的赞颂,成为美谈,故以致形成了囊萤映雪故事,流传于后世,启迪人们苦读上进,不要浪费宝贵时光,虚度年华。
南柯一梦
南柯:南面的大树枝。这则成语的
意思是荒唐幻想,现在常比喻为一场空欢喜。
相传唐代有个姓淳于名棼的人,嗜酒任性,不拘小节。一天适逢生日,他在门前大槐树下摆宴和朋友饮酒作乐,喝得烂醉,被友人扶到廊下小睡,迷迷糊糊仿佛有两个紫衣使者请他上车,马车朝大槐树下一个树洞驰去。但见洞中晴天丽日,另有世界。车行数十里,行人不绝于途,景色繁华,前方朱门悬着金匾,上书“大槐安国”,有丞相出门相迎,告称国君愿将公主许配,招他为驸马。淳于棼十分惶恐,不觉已成婚礼,与金枝公主结亲,并被委任“南柯郡太守”。
淳于棼到任后勤政爱民,把南柯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前后二十年,上获君王器重,下得百姓拥戴。这时他已有五子二女,官位显赫,家庭美满,万分得意。
不料檀萝国突然入侵,淳于棼率兵拒敌,屡战屡败;金枝公主又不幸病故。淳于棼连遭不测,辞去太守职务,扶柩回京,从此失去国君宠信。他心中悒悒不乐,君王准他回故里探亲,仍由两名紫衣使者送行。
车出洞穴,家乡山川依旧。淳于棼返回家中,只见自己身子睡在廊下,不由吓了一跳,惊醒过来,眼前仆人正在打扫院子,两位友人在一旁洗脚,落日余晖还留在墙上,而梦中经历好像已经整整过了一辈子。淳于棼把梦境告诉众人,大家感到十分惊奇,一齐寻到大槐树下,果然掘出个很大的蚂蚁洞,旁有孔道通向南枝,另有小蚁穴一个。梦中“南柯郡”、“槐安国”,其实原来如此!
南山可移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铁案已定,终无改变。
公元七一○年,唐高宗的女儿太平公主参与后来当皇帝的李隆基发动的宫廷政变,拥立李隆基的父亲李旦当皇帝,这就是唐睿宗。太平公主以为自己立了大功,从此把持朝政,为所欲为,连宰相都要听从她的话,京城里的百官更是对她敬若神明,竭力奉承。
太平公主家里有的是钱,但她并不满足,还到处搜括钱财,侵夺土地。有一次,她纵容家奴霸占一座寺院的磨坊,寺院为此告到官府,要求主持公道。
主审这个案子的,是雍州负责地方民政等事的司户参军李元紘。李元紘为官清正,审案公正。他查明那个磨坊确系寺院所有,不怕得罪显贵的太平公主,将磨坊判还寺院。
李元紘的上司雍州长史窦怀贞得知这个事后,怕有权有势的太平公主会怪罪下来,影响到自己的前程,因此马上召见李元紘,催促他快改判。
不料,李元紘不听从窦怀贞的话,当场在判决书上写了两句话:终南山也许还能够移动,这个判决绝对不可改动。写罢,把笔丢下离去。
南州冠冕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赞誉才识卓绝的人。
三国时,刘备的重要谋士庞统,是襄阳地区大名士庞德公的侄儿。他年轻时模样朴实迟钝,没有人看重他,但庞德公很了解他的才能。
当时,荆州有个贤士,名叫司马徵,善于识别人才,与庞德公是知交。庞统十八岁时,庞德公让他去拜访司马徵。庞统来到司马徵家时,他正在桑园里采桑叶,庞统就坐在桑树下与这位贤士交谈。两人从国家大事谈到诗书字画,越谈越投机,从白天一直谈到黑夜。
司马徵发现,他面前这位十八岁的青年竟然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见解也相当独特,不落俗套,不由大为惊异,便称赞他是南方士人中的第一人。由于司马徵的称赞,庞统的声名日益显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