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2 / 2)

成语故事 佚名 6682 字 4个月前
🎁美女直播

那时,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常去拜访庞德公。庞德公对他和庞统的才能同样赏识,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庞德公认为,这两位青年都是当世俊杰。

难兄难弟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原比喻兄弟才德都好,难分高下。后来多比喻两人同样坏。

颍川有个叫陈寔的人,自幼好学,办事公道。后来做了县官,更是廉洁奉公,百姓很佩服他。他的大儿子叫元方,小儿子叫季方,也有很高的德行。

元方后来被朝廷任命为侍中,又想让他当司徒官,但是他不干,朝廷又封他为尚书令。因为陈寔、元方、季方的声望极高,当时豫州的城墙上,都画着他们父子三个的图像,让百姓学他们的品德。

元方有个儿子叫长文,季方有个儿子叫孝先。有一天,他们为自己父亲的功德争论起来,都说自己的父亲功德高,争来争去没有结果,便一同来请祖父陈寔裁决。陈寔想了一会儿,对两个孙子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他俩的功德都很高,难以分出上下啊!”两个孙子满意而去了。

鸟尽弓藏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鸟被打光了,打鸟的弹弓便被收藏起来。比喻事成之后,功臣被废弃或遭害。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蠡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

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己留点余地呢?”

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

文种此时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一把。文种见剑鞘上有“属镂”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他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牛鼎烹鸡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对有才的人使用不当,大材小用。

东汉末年,在陈留地方有位叫边让的人,很有名气。大将军何进便将他招来,命他作令史官。朝廷的议郎蔡邕听说边让在何进那里,心想:“边让这个人才学不凡,应该作更高一些的官。”便亲自到何进家里去,劝说他把边让推荐出去,让他担任再大些的官。

蔡邕说:“我看边让这个人,真是才能超群呀,他聪明贤智,心通性达,非礼不动,非法不言,实在是难得的奇才呵。俗语说,‘用煮牛的大锅来煮一只小鸡,水放多了,味道没了,就不好吃了;水放少了,则煮不熟,更不能吃了。’这说的是大器小用,所以是不相宜的。我现在忧虑的是,这个煮牛的大锅没有用来煮牛,希望将军仔细考虑一下,给边让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

怒发冲冠

冠:帽子。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愤怒得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比喻极度愤怒。

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璧玉。这块璧是春秋时楚人卞和发现的,所以称为和氏璧。不料,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十五座城来换这块璧。

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来犯。同大臣们商量了半天,也没有个结果。再说,也找不到一个能随机应变的使者,到秦国去交涉这件事。

正在这时,有人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说他有勇有谋,可以出使。赵王立即召见,并首先问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璧交换十五座城池。蔺相如说:“秦国强,我们赵国弱,这件事不能不答应。”

“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又不肯把十五座城给我,那怎么办?”

“秦王已经许了愿,如赵国不答应,就理亏了;而赵国如果把璧送给秦王,他却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无理。两方面比较一下,宁可答应秦王的要求,让他承担不讲道理的责任。”

就这样,蔺相如带了和氏璧出使秦国。秦王得知他来后,没有按照正式的礼仪在朝廷上接见他,而是非常傲慢地在一个临时居住的宫室里召见蔺相

如。他接过璧后,非常高兴,看了又看,又递给左右大臣和姬妾们传看。

蔺相如见秦王如此轻蔑无礼,早已非常愤怒,现在又见他只管传看和氏璧,根本没有交付城池的意思,便上前道:“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马上退后几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激昂地说:“赵王和大臣们商量后,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想用空话骗取和氏璧,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给秦国。赵王听了我的意见,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来。今天我到这里,大王没有在朝廷上接见我,拿到璧后竟又递给姬妾们传观,当面戏弄我,所以我把璧取了回来。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己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

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璧送归赵国。秦王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徘徊歧路

唐·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武则天控制了唐代政权以后,便准备建立大周王朝,自己好当女皇。唐朝开国功臣李勣的长孙徐敬业洞察此事后,便以扬州为根据地,起兵反对武则天。

徐敬业为了扩大影响,发展势力,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武则天,就请当时的文学家骆宾王帮他写了一篇声讨武则天的檄文。

骆宾王在檄文中一件一件地数了武则天的罪状之后,就号召皇亲国戚都起来反对武则天。檄文的最后严正地告诉他们说:“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意思是:如果你们还留恋自己的城池,迟迟不选择自

己的道路,贻误早日立功的机会,就一定要按违命而后到论处。请你们认识清楚,今天的中国,究竟是哪一家的天下。)

后来人们引用“徘徊歧路”来表示在岔路上徘徊,比喻犹豫不决。

盘根错节

《后汉书·虞诩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陈国平武有个人名叫虞诩,十二岁即通《尚书》,相国认为他是一个奇男子,想给他官做。虞诩因有九十岁的祖母无人奉养,便没有去。他祖母去世后,虞诩出任李修太尉府中的郎中。

安帝永初四年,羌胡反乱,攻掠并凉两州,大将军邓骘想放弃凉州,虞诩不同意,并把自己的意见告诉了李修。李修认为虞诩的意见可行,照他的主张行事,因而保住了凉州。为此,邓骘对虞诩十分不满。其时朝歌那个地方匪患严重,颇难处理,邓骘就故意派虞诩去朝歌做官,想借机处罚他。虞诩的朋友听说此事,都为他担忧,并告诉他:“到朝歌去,凶多吉少。”虞诩却不以为然地笑了笑说:“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意思是:有志气就不贪求容易,做事情就不应怕困难,这就是我的职责。不遇到盘根交错、枝节繁杂的树木,又怎么能辨别斧头的锋利呢?”)

虞诩到了朝歌,终于平定了反乱。

后来人们引用“盘根错节”来比喻事情繁难复杂,不易解决。

庞然大物

唐·柳宗元《河东先生集·三戒·黔之驴》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据说贵州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好事的人,从外省带了一头驴去,把它放在山下。有一只老虎跑来一看,不觉吃了一惊道:“庞然大物也!”老虎以为驴是神,不敢靠近,只好躲到树林深处去偷偷观看。有一天,驴忽然大叫一声,老虎倒退几步,以为驴要来吃它,十分害怕。当它惊魂稍定,再看驴时,却没有要吃它的样子,于是才放下心来。老虎想弄清虚实,小心翼翼地走近驴,作了一番仔细的观察后,才发现驴并没有什么本领,这下老虎放心了。不久之后,老虎对驴的叫声也听惯了,就逐渐去靠近驴,但还不敢和它搏斗。又过了一些时候,老虎的胆子越来越大了,便开始去碰碰驴的身子,摸摸驴的鼻子。这下驴子发火了,就大叫一声,然后用蹄子去猛踢老虎。这一踢,老虎知道了驴的本领不过如此,心里十分高兴。原来这个“庞然大物”,“技止此耳”,于是就立刻扑上去,抓住驴,把它吃掉了。

后来人们引用“庞然大物”来形容大而无当的东西,或貌似强大,实际上无力量的脆弱之物。

旁若无人

《史记·刺客列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卫国的荆轲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他在燕国逗留时,和一个杀狗为业的屠户成了好友,同时又结识了一个善于击筑的乐师高渐离。

荆轲爱喝酒,每天都跟那屠户和高渐离在燕国的集市上畅饮。当他们有几分酒意之时,就由高渐离奏乐,荆轲和着筑乐引吭高歌。在饮酒之间,他们有时喝醉了酒,就相望对泣,旁若无人。(意思是:好象旁边没有人似的。)

后来人们引用“旁若无人”来比喻态度傲慢,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有时也用来形容态度镇定自然。

抛砖引玉

清·何文焕《历代诗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唐朝山阳县有个诗人名叫赵嘏,字承佑。杜牧很喜欢他的诗,尤其喜欢他的《长安秋望》中的“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这两句,所以人们就称他为赵倚楼。

世传,与“赵倚楼”同时的诗人常建一向饮慕赵倚楼的诗才。有一次,赵倚楼到吴地去游览,常建便想得赵倚楼的诗句。他料定赵倚楼会去灵岩寺游玩,于是就在该寺墙壁上题了两句诗。赵倚楼到寺游玩,见墙上有诗句,其意未完,便顺手补上两句,从而成了一首完整的诗。常建见到了赵倚楼续写的诗,欣喜异常。

后来人们把常建的这种做法叫做“抛砖引玉”(意思是:引进来的比抛出去的好得多)。

另据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载:

赵州东院从谂禅师有天晚上在参禅的时候,对众僧说:“今夜有什么说的,就请说出来。”当时有个和尚向禅师从谂礼拜,禅师从谂道:“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意思是:你想抛砖引玉么,可是得到的东西还不如一块砖好。)

后来人们用“抛砖引玉”,比喻自己先发表粗浅的意见或诗文,希望引出别人的高见或佳作。这是一种自谦之词。

赔了夫人又折兵

《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里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周瑜为了夺回荆州,便设计把孙权的妹妹许配给刘备,骗刘备去东吴。刘备按照诸葛亮的计策行事,到东吴招亲之后,不久和孙夫人一道逃走了。

周瑜得知刘备已逃,立刻带兵追赶。

刘备一行来到刘郎浦时,一望江水弥漫,并无船只,而后面尘土冲天而起,东吴兵马盖地而来。正在惊慌之际,忽见江边停有蓬船二

十多只,赵云忙说:“天幸有船在此,何不赶快上船?”他们上船后,才见是孔明带领的荆州水兵前来迎救。刘备心中大喜。正行进间,忽见周瑜自领惯战水兵飞驰而来,势如飞马,疾似流星。孔明忙叫弃船上岸。周瑜赶到江边,也弃船上岸追袭。正追赶间,突然遭到关羽伏兵袭击。周瑜见势不妙,掉转马头就跑,不料又遭黄忠、魏延的伏击,吴军大败。周瑜急忙上船,只听得岸上蜀军齐声呐喊:“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大怒,定要上岸决一死战,黄盖、韩当力劝,方才止着。周瑜想:我的计策不成功,有什么面目去见吴侯呢?于是大叫一声,金疮并裂,倒在船上。众将急救起来,却早已不省人事。

后来人们引用“赔了夫人又折兵”比喻想占便宜而没有占到,反遭到双重损失。

鹏程万里

《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传说北海有一种鱼,名字叫鲲,是一种最大的鱼,有几千里那样大。鲲变成一种鸟,叫鹏。这鹏的背也有几千里大。它想飞到南海去。起飞时它翅膀一扇动,就振动了几千里远的海水,“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意思是:盘旋飞向天空而引起了巨大旋风,它这样一飞就是九万里)。小蝉和斑鸠却讥笑大鹏这种展翅宏图。它们十分得意地说:“我们愿飞就飞,想停就停,何必一定要飞九万里那么高呢?又何必一定要飞到那遥远的南海呢?其实,蝉和斑鸠无大志,它们又懂得什么呢?

后来人们就用“鹏程万里”来比喻前程远大。用“扶摇直上”来形容快速上升;也用来比喻人升官升得快。

披坚执锐

《史记·项羽本纪》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秦朝末年,秦二世胡亥派章邯进攻赵国,章邯带领二十万兵卒把赵王紧紧包围在钜鹿。赵王接连不断向楚王求救,楚王便派宋义做主帅,项羽做次将,北上救援赵国。宋义带领人马故意缓缓而行,到了安阳,竟一下子停留了四十六天。一天,项羽对宋义说:“听说秦军把赵王围困在钜鹿,我们应该赶快进军。如果我们在外面攻击秦军,赵军必然会作内应,这样秦军必为我们所破。”宋义说:“现在秦军攻赵,如秦军得胜,他的兵力一定十分疲敝,我们就乘秦军疲敝之时进攻;如果秦军不能取胜,我们就大张旗鼓向西进军,这就一定能打败秦军。‘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意思是:身穿铁甲、手拿锐利武器去打仗,我不如您;坐下来讲用兵之策,您就不如我宋义了。)”宋义仍然不肯进军攻秦。项羽心中有些着急,又向宋义建议说:“今将士都希望我们进兵,协力攻秦,加之今年灾荒严重,百姓饥饿,军队缺粮,久留是不行的。而今秦军强人,大有一举吃掉赵国之势,哪有什么疲困的机会可以利用?我军大败于定陶之事,已使楚王‘坐不安席’,而今楚又把一国之事交付于您,国家安危在此一举,望你以国家利益为重。”宋义仍坚持他的看法,项羽再三劝说毫无效果。项羽非常气愤,就把宋义杀了。项羽夺了兵权后,楚王乃封项羽为上将军,接替宋义的职位。其时,项羽便派当阳君黥布和蒲将军领兵两万渡过漳河,往救钜鹿,但只取得了小小的胜利。赵王的大将军陈余再次要求项羽增兵,项羽便统率全军往救。

当队伍渡过漳河以后,项羽便下令“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意思是:把船只全部凿沉,把煮饭的锅全部打碎,把宿营的房子全部烧光),每人只带二天的口粮,以表示誓死不归的决心。项羽决心死战,战士勇不可当,大战于钜鹿城下。

这时候,楚军的势力雄冠诸侯。救援钜鹿的诸侯军有十几个营垒,都不敢出兵。等到楚军向秦军发起攻击的时候,“诸将皆从壁上观”(意思是:各诸侯将领都在自己的营垒旁观看),仍然不敢出兵作战。“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喊杀之声震动天地。经过几次激烈战斗,歼灭了秦军,俘虏了王离,杀死了苏角,逼死了涉间。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钜鹿之战”。

后来人们引“披坚执锐”表示投身战斗。

皮里春秋

《晋书·褚裒传》里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

晋代褚裒[póu],字季野。他年轻时是个好好先生,从不公开论人长短。当时有个叫桓彝的人,与他性情相同,于是便结为朋友。有一天,他们在一起闲聊。桓彝问季野:“你对我有什么意见?好朋友嘛,就不要客气了。”季野沉思了片刻说:“你这个人么,很好,很好,我没有什么意见。”桓彝感到有点失望地说:“唉,季野有皮里春秋。”(意思是:褚裒虽口头上不评论别人的好坏,肚子里却有一部《春秋》,即指他对人是有自己的看法的。)由于季野为人稳重,后官至徐、兖二州刺史。

南朝·宋·刘义庆写《世说新语·赏誉》时也引桓彝的话说:“褚季野皮里阳秋。”

后来人们把桓彝的话缩简为“皮里春秋”,用来形容表面上不评论别人长短,而心中自有褒贬。含贬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