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刘胥的儿子刘宝犯了杀人罪,被剥夺爵位,回到刘胥处。他不思悔改,又在广陵干出许多伤风败俗的事,以致被处死刑。刘胥因纵容劣子,也被剥夺封地。刘胥接连遭到打击,更加恼怒,又一次让女巫诅咒皇帝。这件事后来终于败露,朝廷决定查究。刘胥惊恐万状,将女巫及知情宫女二十余人全部毒死。
刘胥杀人灭口的消息传开后,朝廷公卿大臣都要求皇帝诛杀刘胥,宣帝特地派大臣去审理这个案子。刘胥无法抵赖,被迫说道:“事实是有的,但时间久了,请容我回府仔细回忆,再一一交代。”
刘胥自知罪行严重,难逃制裁,所以回到王府后,索性摆开宴席,将儿子叫来,并命宠姬来献歌舞陪饮。直闹到黎明,与大儿子诀别后,上吊自杀。
披荆斩棘
披:拨开。荆、棘:泛指丛生长刺的小灌木。斩:砍断。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或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种种困难,开拓前进。
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光武帝刘秀,起兵初期势力单薄,参加者生活非常艰苦,有些人因此而离他而去。但
曾任主簿的冯异却毫不动摇,坚持战斗,从不叫苦。
一次,刘秀带队伍路过饶阳的芜蒌亭(今属河北),又饥又冷,军士们都支撑不住。晚上,冯异设法煮了一大锅豆粥让大家吃,饥寒顿时消除。后来队伍来到南宫县,遇到大风雨,上上下下的衣服都被雨水淋湿,大家冻得直打哆嗦。就在众人难以忍受的时候,冯异又设法找来一些柴草,点起火让大家烤干衣服,暖和身体;又为大家煮了麦饭,填饱肚子。冯异在艰难处境中做的这两件事,给刘秀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良好印象。
公元二十五年,刘秀做了皇帝后,派冯异平定关中,冯异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当时有人向刘秀上书,劝他提防冯异权重谋反。刘秀不仅不信,反把所上的书送给冯异看,并要冯异不必疑心、害怕。公元三十年,冯异从长安来到京城洛阳朝见光武帝。光武帝指着他向满朝公卿大臣说:“他便是我起兵时的主簿,曾为我在创业的道路上劈开丛生的荆棘,扫除了重重障碍,又为我平定了关中之地!”
朝见结束后,光武帝赐给冯异许多金银财宝,还写了一封信给他。信中说:“我还时时记着当年将军在芜蒌亭端给我的豆粥,在南宫县递给我的麦饭。这些深情厚意,我至今还未报答呢!”
萍水相逢
萍:在水面上浮生的一种蕨类植物。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王勃字子安,是唐初著名的文学家。他少年时便很有才学,六岁时就能写文章,而且写得又快又好;十四岁时,已能即席赋诗。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合称“初唐四杰”。他十五岁应举及第,曾经担任参军(将军府的重要幕僚),后因罪免官。
公元六七六年,王勃去交趾(在今越南境内)探望做县令的父亲。途经洪都(今江西南昌)时,都督阎伯屿因重修的滕王阁落成,定于九月九日重阳节在那里宴请文人雅士和宾客朋友。他的女婿吴子章很有文才,阎伯屿叫他事先写好一篇序文,以便到时当众炫耀。王勃是当时有名文士,也在被请之列。
宴会上,阎伯屿故作姿态,请来宾为滕王阁作序。大家事先都无准备,所以都托辞不作。请到王勃时,他却并不推辞,当场挥毫疾书,一气呵成,写就了著名的《滕王阁序》。各宾客看了一致称好。阎伯屿读后也深为钦佩,认为这篇序文比自己女婿写的要高明得多,也就不再让吴子章出场著文了。
《滕王阁序》构思精绝,文气通顺畅达,而又纵横交错。序文在铺叙盛会胜景的同时,也流露出王勃壮志难酬的感慨:“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几句的意思是:关山重重,难以攀越,有谁为失路的人悲哀?今天与会的人像萍浮水面,偶然相遇,都是他乡之客。表达了他生不逢时,慨叹自己命运不佳的心情。
不久,王勃离开洪都,前往交趾。不幸的是在渡海时遇难,死时才二十六岁。
平易近人
“平易”原指政令平和易行,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态度和蔼可亲,使人愿意接受。
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曾为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西周王朝立下了大功。周公被封在曲阜为鲁公,但他没有到那里去,而仍旧留在都城辅佐王室。他派长子伯禽去接受封地,当了鲁公。
伯禽到鲁地后,过了三年才向周公汇报在那里施政的情况。周周公很不满意,向他说:“为什么这么迟才来汇报?”
伯禽答道:“改变那里的习俗,革新那里的礼法,三年后才能看到效果,所以来晚了。”
在这以前,曾辅佐文王、武王灭商有功的姜尚被封在齐地。他只过了五个月,就向周公来报告在那里的施政情况了。当时,周公感到惊奇,便问他说:“你怎么这样快就报告情况呀?”
姜尚回答说:“我简化了君臣之间的礼节,一切按照当地风俗去做,所以这样快。”
后来周公听了伯禽过三年后才来作的汇报后,不由叹息道:“唉,鲁国的后代将要当齐国的臣民了!政令不简约易行,百姓就不会对它亲近;政令平和易行,百姓就必定会归附。”
璞玉浑金
“璞玉”,未经人工雕琢的玉;“浑金”,没有冶炼过的金子。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人的品质纯美质朴,或指天然浑朴的精美之器。
魏晋时期有七位文人,他们在
文学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其中有一名叫嵇康的,家附近有一大片竹林,风景秀丽,七位贤才常在那里游玩,毫无顾忌地开怀饮酒。为此,社会上称他们为“竹林七贤”。
“七贤”之一的山涛,与魏明帝时任大将军的司马懿有亲戚关系,但他并没有依仗这层关系去取得荣华富贵。公元二三九年明帝死去后,曹芳即位,司马懿与曹操的侄孙武卫将军曹爽受遗诏辅政。又过了五年,山涛四十岁,才在郡里当小官。后来,他被调到京城任尚书吏郎,官职也不算大。
在“竹林七贤”中,嵇康最有才学,也最放任随便,毫不注意仪容和身体,并且敢于蔑视权贵。山涛虽然比他大十
九岁,却很敬重他。
司马昭当政后,山涛调动官职。于是他特地上书,推荐嵇康担任自己门下的吏部郎。不料,嵇康对司马氏铲除异己,独揽朝政的做法很反感,不愿为司马氏服务,所以得知山涛上书推荐自己,不仅不感激,反而写了一封信,与山涛断绝来往。这封信就是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信中列举了九条自己不适宜当官的理由,但这些理由其实都是夸张的自我解嘲或是讽刺别人。例如有一条说,他不喜欢俗人,叫他与他们共事会受不了;还有一条说,他常常否定商汤王、周武王,并菲薄周公、孔子这些古代圣人,这不会被现在的礼法所容忍。山涛很了解嵇康,知道他是个血性男子汉,性格耿直、刚强,所以对此并不介意。但是,司马氏集团不放过蔑视他们的嵇康,公元二六三年,司马昭借一件事把他杀了。
过了两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了晋朝。山涛上书推荐嵇康的儿子嵇绍,说虽然父亲被杀,但儿子与此不相干,他德才兼备,应当任用。司马炎接受了山涛的建议,任命嵇绍为秘书丞。
入晋后,山涛担任吏部尚书,成为掌握全国官使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的长官。他长期在这个部门任职,凡是选用人才,都亲自作出评论。被选用的人后来的表现,与他事先的评论基本相同。
当时有个县令,在任职期间大肆搜刮民财,为怕人告发后获罪,便向朝廷不少大臣行贿,他送给山涛的是一百斤丝。山涛为不显示出自己与别人不同,不露声色地收了下来;但命人将它封好,吩咐谁也不准动用。后来那县令案发,不少大官被牵连受讯问。问到山涛时,他把封存的丝取来,只见上面积满了尘土,里面的丝没有动用过。
山涛为官清正,得到众人的好评。“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盛赞他说:“山涛就像未经琢磨的玉和未经冶炼的金一样。人们往往都欣赏玉和金光彩夺目的外表,而对未经琢磨的玉和未经冶炼的金,却不知道它们内在的高贵质地。”
扑朔迷离
把兔子捏住耳朵提起来,雄兔脚乱踢,雌兔眼半闭,可是在地上跑的时候就辨认不出雌雄了。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不易看清真相。
木兰诗是中国古代的一首民歌,诗中叙述的是中国古代一位智勇双全的孝顺女孩代父从军的经过。
在古代,有个姑娘名叫花木兰,他的父亲原是朝廷的武将,后来年纪大了,退休在家。花木兰小时候,曾经跟父亲习武,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有一年,国家发生战争,朝廷征召民众出来为国家效力,花木兰的父亲也在被征召之列。花木兰看到父亲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而弟弟年龄还小,不能代父从军,于是就想自己女扮男装,代父亲前去从军。
她把自己的想法给父母说了,她的父亲起先坚决不肯,但后来被她的孝心所感动,并且一时之间也无法可想,最后终于同意了。
花木兰辞别了父母亲,随着大军辗转到边疆去作战。她虽然是个女子,但武艺高强,反应灵敏,聪明机智,在战场上表现得十分英勇,屡次建立了奇功。这样经过十年的苦战,花木兰终于和她的战友们一起打败了敌人,凯旋荣归。
因为在战场漫长的战争中,花木兰的功劳最大,皇上在奖励有功人员时,一定要封花木兰为兵部尚书。可是,她却再三辞谢,说:“谢谢皇上的恩典,但我不想做兵部尚书,只求皇上赐给一匹千里马,让我早日回家和父母团圆。”
不久,花木兰如愿以偿回到家里。当她脱下战袍,重新穿上女装时,她那些一起征战多年的伙伴才大吃一惊地说:“同行十二年,竟然不知木兰是女郎!”
这首诗的最后几句用比兴的手法写道:“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以分不出兔的雌雄,来比喻穿上了战袍,分不出男女,分辨不出木兰是男的还是女的。
破釜沉舟
釜:锅。舟:船。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砸破饭锅,凿沉舟船,比喻拚死一战。
秦朝末年,秦二世派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军团团围住。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派他们率军去救援赵国。
不料,宋义把兵带到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四十六天停滞不进。项羽忍不住,一再要求他赶紧渡江北上,赶到巨鹿,与被围赵军来个里应外合。但宋义另有所谋,想让秦、赵两军打得精疲力竭再进兵,这样便于取胜。他严令军中,不听调遣的人,不管是谁都要杀。与此同时,宋义又邀请宾客,大吃大喝,而士兵和百姓却忍饥挨饿。
项羽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勾结齐国反楚,楚王有密令杀他。将士们马上拥戴项羽代理上将军。项羽把杀宋义的事及原因报告了楚怀王,楚怀王只好正式任命他为上将军。
项羽杀宋义的事,震惊了楚国,并在各国有了威名。他随即派出两名将军,率二万军队渡河去救巨鹿。在获悉取得小胜并接到增援的请求后,他下令全军渡
河救援赵军。
项羽在全军渡河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的船只凿沉,击破烧饭用的锅子,烧掉宿营的屋子,只携带三天干粮,以此表示决心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这支有进无退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立即包围了秦军。经过九次激战,截断了秦军的补给线。负责围攻巨鹿的两名秦将,一名被活捉,另一名投火**。在这之前,来援助赵国的各路诸侯虽然有几路军队在巨鹿附近,但都不敢与秦军交锋。楚军的拚死决战并取得胜利,大大地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从此,项羽率领的军队成了当时反秦力量中最强大的一支武装。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用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项羽也成了当时农民起义军的著名领袖人物,并在不久和刘邦的起义军一起,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剖腹藏珠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处理事情轻重倒置,为珍藏物品而不惜自伤身体。
一个西域胡商搞到了几颗极为名贵的珍珠,打算到长安卖个好价钱。他怕路上遭到抢劫,考虑再三,最后用小刀剖开自己的肚皮,把珍珠藏在里面,然后出关上路,前往长安。不知过了多少艰难险阻,这胡商才到达长安。他找了一家旅店,关上门,再用小刀剖开腹部,从中取出珍珠。由于路途过于劳累,没有很好休息,再次剖开肚皮取珠时,流血过多,倒地死去。
这件事很快传进宫里,唐太宗问侍臣道:“我听说西域有个胡商得到了明珠,就剖开肚皮藏在里面,再带到长安来卖,真有这件事吗?”
侍臣回答说真有这件事。
唐太宗于是叹道:“人们都知道,这是他光爱自己的珍珠而不爱自己的身体。有些官吏贪赃枉法,结果家破人亡,不是同那胡商一样可笑吗?”七步之才
这则成语直意是具有行走七步之内便能作成诗的才华,比喻文思敏睿、才气超人。
曹植是曹操第三个儿子、魏文帝曹丕的同母弟弟。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有非凡的文学才华。曹操曾几次打算把他立为魏世子。继承自己的事业。
曹操第二个儿子曹丕一心想当魏世子,一些拥护他的人一再在曹操面前说他的好话,最后终于促使曹操改变主意,立曹丕为魏世子。为了稳住自己的地位,曹丕想尽方法使曹操对曹植反感。曹植生性随便,不注意遵守禁令,几次遭到曹操处罚,从而没有机会使曹操改变对他的看法。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二二○年),曹操因病去世,曹丕继任丞相。就在这一年,曹丕废献帝自立为帝(即魏文帝)。
曹丕称帝后,借口曹植在父丧期间礼仪不当,把他拿下问罪。这个罪犯得很重,当时要被处死。在审问的时候,曹丕指责他依仗自己有才学,故意蔑视礼法,接着说:“父亲在世时,常夸你的诗文,我一直怀疑有人为你代笔。今天限你七步成诗一首,如若不成,休怪我问你死罪。”
曹植说:“请皇上赐题。”
曹丕道:“以兄弟为题,但不许出现兄弟二字。”
曹植略一思忖,便迈开脚步,走一步吟一句:“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要煮豆子作豆豉,抱来豆梗当柴烧。豆梗在锅下呼呼燃烧,豆子在锅里被煮得哭泣道:“我们本来都是生长自同一条根上,为什么要如此狠心煎煮我呢?”
曹植吟完,正好走了七步。曹丕听了,羞愧难当,免去了他的死罪,将他贬为安乡侯。曹植七步成诗的事很快传开,人们也因此而称赞他有“七步之才”。
漆身吞炭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自己改变容貌和声音,或形容为主人不惜舍身。
春秋末期,晋国国君权力大大削弱,大权落到了少数几个大夫手里,这些大夫又彼此争斗。后来,大夫赵襄子杀了大夫智伯,分掉了他的封地,又灭了他的宗族。
智伯有个心腹家将名叫豫让,智伯对他十分信任。智伯被赵襄子杀死以后,豫让发誓一定要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他改名换姓,装扮成囚徒,身上藏了匕首,潜入赵襄子宅内的茅厕里,准备乘赵襄子上厕所的时候刺杀他。这天,赵襄子上茅厕,忽然闻到有一股生人味,立即命令左右搜查,结果发现了豫让。
赵襄子问:“你是什么人,竟敢身藏匕首前来行刺?”
豫让说:“我是智伯的家将,我要为我的主人报仇!”左右听说他是刺客,都要赵襄子杀了他。赵襄子摆摆手,说:“智伯没有后代,现在豫让为他报仇,是一位义士,不能杀他,放了他!”
赵襄子放了豫让后,问他:“我放了你,你是否能释前仇?”
豫让说:“你放了我,这是你对我的恩德。我为主人报仇,这是我的大义!”
豫让回到家里,整日想着报仇的事。他知道赵襄子会注意自己,便决定改容,让赵襄子认不出自己。为此,他剃去胡须和眉毛,又把头、脸、身子漆成生满疥疮的样子,到市中去乞
讨。他的妻子到市中寻他,听到他乞讨的声音,以为是豫让,追上前去一看,发现并不是他,只好离去。等妻子离开后,豫让知道自己的容貌已改变得很成功,但声音还能被妻子及熟人听出来,于是,他又吞下烧红的炭,使自己的声音变哑。这样一来,就是他妻子见了,也听不出他的口音。
豫让又来到了赵襄子那里,等候机会。一天,他打听到赵襄子出行必定要经过赤桥,便又藏了匕首,伏在桥下准备行刺,不料又被赵襄子搜获。尽管豫让的声音和容貌都改变了,但赵襄子还是认出了他。
赵襄子骂道:“上次我放了你,今天你又来行刺。我不能再放你了。把他拉下去斩了!”
豫让放声大哭,哭得眼睛中血都流了出来。
赵襄子手下的人问他说:“你哭什么,难道你怕死吗?”
豫让说:“不是我怕死,而是想到我死了以后,再也没人替智伯报仇了!”
赵襄子听了非常感动,解下佩剑,叹了口气说:“你心如铁石,我不再赦免你,你自尽吧!”
豫让接过剑,向赵襄子请求说:“我两次行刺都没有成功,愤恨之情无法宣泄。如果大夫能脱下外面的袍子让我砍几剑,借以寄托我为主人报仇的情意,那末我死也暝目了!”
赵襄子很赞赏豫让的志节,当即脱下锦袍递给豫让。
豫让把锦袍放在地上,上前猛砍三剑,叫道:“智伯,我到九泉之下来见你了!”说罢,他立即挥剑自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