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1 / 2)

成语故事 佚名 6610 字 4个月前
🎁美女直播

欺世盗名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欺骗世人,盗窃名誉的坏人。

西晋时,王衍长得一表人才,举止文雅,又精通老子和庄子的哲学,年轻时就在京城洛阳出了名。晋武帝的丈人、车骑将军杨骏慕王衍的名,想把另一个女儿嫁给他。但王衍不愿攀附权贵,装作生了疯病,满口胡言,杨骏只好作罢。

王衍自命清高,整天对人家讲一些精妙空虚的道理,面对世俗间的事绝口不谈,更不说一个“钱”字。

有一次,妻子待他入睡后,故意把许多铜钱铺在床前。第二天他起床下地,踩到了铜钱,马上皱着眉头叫婢女取走,说话中还是没有提到“钱”字,只说把这东西拿掉。这件事在洛阳城中传为美谈。

王衍这种清高的表现,换来了他官运亨通,步步高升,后来竟升任尚书令。他的女儿也被选到宫里,当了愍怀太子的妃子。

晋怀帝司马衷是个呆子,不能处理朝政,于是皇后贾南风专权。

贾后很快就派人杀死了太后的父亲杨骏,后来又捏造罪证,诬陷并非她亲生的愍怀太子谋反,将他废为平民。

王衍怕连累自己,赶紧向贾后上表,请求自己的女儿与愍怀太子离婚。

王衍的这种做法,使大臣们看清了他并非真的那样清高。

七纵七擒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使用正确的策略,使对方心悦诚服。

公元二二五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

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

孟获虽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阵,见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不敌自己,不顾一切地追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擒。孟获认定自己要被诸葛亮处死,因此对自己说,死也要死得像个好汉,不能丢人。不料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好言劝他归顺。孟获不服这次失败,傲慢地加以拒绝。

诸葛亮也不勉强他,而是陪他观看已经布置过的军营,之后特意问他:“你看这军营布置得怎么样?”

孟获观看得很仔细,他发现军营里都是些老弱残兵,便直率地说:“以前我不知道你们虚实,被你赢了一次。现在看了你们的军营,如果就是这样子,要赢你并不难!”

诸葛亮也不作解释,笑了笑就放孟获回去。他料定孟获今晚准来偷营,当即布置好埋伏。

孟获回去后,得意洋洋地对手下人说,蜀军都是些老弱残兵,军营的布置情况也已经看清楚,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营,定能逮住诸葛亮。当天夜里,孟获挑选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进蜀军大营,什么阻挡也没有。孟获暗暗高兴,以为成功在即,不料蜀军伏兵四起,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接连被擒,再也不敢鲁莽行事了。他带领所有人马退到泸水南岸,只守不攻。蜀兵到了泸水,没有船不能过去,天气又热,困难重重。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装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对岸射来的箭立即退回来,随后再去渡河;一面将大军分成两路,绕到上游和下游的狭窄处,渡过河去包围孟获据守的土城。后来,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虽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气。诸葛亮还是不杀他,款待他后又放他回去。将士中有人对诸葛亮的这种做法不理解,认为他对孟获太仁慈宽大了,诸葛亮向大家解释说;“我军要彻底平定南方,必须重用孟获这样的人。要是他能心悦诚服地联络南人报效朝廷,就能抵得上十万大军。你们现在辛苦些,以后就不必再到这里来打仗了。”

孟获这次被擒又释放后,下决心不再跟蜀兵作战。但时间一长,营里快断粮了,他派人向诸葛亮借粮,诸葛亮同意了,但要孟获亲自出来,与蜀军大将一对一比武。孟获接连打败了几名蜀将,但刚到大堆粮食旁,被绊马索绊倒被擒。蜀将当即传达诸葛亮的命令,让孟获回去,并把粮食搬走。

在这种情况下,孟获终于从心里佩服诸葛亮。为了让各部族都归顺蜀国,他把各部族首领请来,带着他们一起上阵。结果又被蜀兵引进埋伏圈,一网打尽。蜀营里传出话来,让孟获等回去,不少部落首领请孟获作主,究竟怎么办。

孟获流着眼泪说:“作战中七纵七擒(即七次放回七次逮住),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丞相对我们仁至义尽,我没有脸再回去了。”

就这样,孟获等终于顺服蜀汉,听从管辖。

奇货可居

居,囤积。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将奇货(珍奇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比喻凭借某种优越条件为资本,谋取名利地位。战国末年,卫国有个大商人叫吕不韦,经常到各诸侯国做生意。一次,他到赵国都城邯郸经商,偶然遇见了秦国国君秦昭王的孙子、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异人。当时,异人在赵国做人质。由于秦、赵两

国经常作战,异人在赵国生活得很困窘。吕不韦就在异人身上打起主意,想到这是笔大买卖,认为“奇货可居”。

返回家中,吕不韦问他的父亲:“种田能获利多少?”

父亲说:“十倍。”

他又问:“经商利有多少呢?”

父亲回答说:“百倍。”

吕不韦又问:“扶助一个人当国王,掌管天下又能获利多少?”

他父亲惊奇地说:“那利益当然是无法计算了。”

吕不韦听后,不再有顾虑,决定哪怕倾家荡产,也要做好这笔买卖。

于是,吕不韦买通监守异人的赵国官员,认识了异人,他和异人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一天,吕不韦把他的打算说给异人,说他计划到秦国去,劝说太子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立异人为嗣子,将来当太子,继王位。异人听了当然求之不得。

吕不韦拿出一千金到了秦国,他先想法认识了华阳夫人的姐姐,通过她的牵线,认识了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是太子最宠爱的妃子。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可是华阳夫人却没有儿子。

吕不韦说:“异人贤智,结交天下宾客;经常思念太子和夫人。”他劝说华阳夫人以异人为子,立异人为嗣子,将来老有所倚,享福不尽。

华阳夫人被说动了心,认异人为嫡子,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给异人送去许多钱物,请吕不韦做异人的老师,异人的名声在诸侯国盛传开来。

公元前二五七年,秦攻邯郸,赵王想杀异人。异人和吕不韦买通守城官逃出邯郸,返回了秦都咸阳。

异人回国后去见安国君和华阳夫人,吕不韦建议异人穿上楚服。

果然,华阳夫人很高兴,她说:“我是楚人,你是我儿子,穿了楚服,我很高兴。”安国君遂给异人改名子楚。

秦昭王死后,太子安国君即位,即孝文王,立子楚为太子。秦孝文王不久就死了,子楚即位为王,即秦庄襄王。吕不韦是头号功臣,庄襄王拜吕不韦为秦相,封文信侯。食河阳洛阳十万户的租税,有家僮万人,成为秦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炙手可热的人物。他收买下来的奇货经过囤积,终于换来了无法估量的名利。

庄襄王死后,十三岁的太子赢政即位,吕不韦仍做丞相,把持朝政。

骑虎难下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骑在老虎身上很难再下来。比喻做事遇到未曾估计到的困难,但停顿会造成重大损失,不得不做下去。

晋成帝咸和三年(公元三二八年),镇守历阳的将领苏峻和镇守寿春的将领祖约,以诛杀辅佐成帝的中书令庾亮为名,率军攻入都城建康,专擅朝政。

在这危急时刻,担任江州刺史的温峤挺身而出和逃到他那里的庾亮共推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陶侃为盟主,起兵讨伐叛军。由于叛军势众,又挟持了成帝,陶侃接连打了几个败仗。不久,军粮也发生了困难。

由于战争一再失利,陶侃产生了畏惧心理,信心不足。他责备温峤说:“起兵时,您说要将有将,要粮有粮,只要我出来当盟主就行了。可是现在将在哪里?粮在何方?如果粮食再接济不上,我只能带领本部人马回老家去了,待到以后条件具备后再干。”

温峤反驳说:“您的看法不对。战胜叛军最要紧的是靠队伍自身的团结。当年刘秀、曹操所以能以寡敌众,因为他们是正义之师。苏峻、祖约这帮家伙欺世盗名,有勇无谋,我们定能战胜他们。现在皇上蒙难,国家正处在危急关头,我们仗义讨伐逆贼,决不能改弦易辙。就好比骑在猛兽身上,不把它打死,怎么能半途下来呢!如您违背大众意愿,独自带兵回老家,必然会影响士气。使讨伐失败。这个罪责您是推卸不了的!”

陶侃听了温峤这席话,觉得很有道理,只好打消回老家的念头。接着,温峤和他仔细地商讨了作战计划。从水陆两路进攻叛军。温峤又亲自率领一支精壮的骑兵,突然袭击叛军。最后讨伐终于取得胜利,苏峻被杀,祖约逃到别处后也被杀死。

旗鼓相当

“旗鼓相当”意思原来作“旗鼓”。借指兵马。比喻作战双方势均力敌。

公元二十五年,刘秀在洛阳建立了东汉王朝,史称汉光武帝。但是,这时全国还没有统一,当时,曾经在王莽当权时担任蜀郡太守的公孙述,据有益州之地,并在成都称帝。而拥有天水、武都、金城等郡的隗嚣,自称为西川大将军,他与公孙述也有矛盾,双方不断发生战争。

为了孤立公孙述,刘秀决定拉拢隗嚣;而隗嚣为了寻找政治出路,也曾上书刘秀,并向东汉称臣。于是,刘秀封隗嚣为西川大将军,以后,隗嚣又打退了从长安往西发展的赤眉起义军。当时,有人跟公孙述勾结在一起,出兵袭扰陕西中部一带,进攻长安。隗嚣率兵配合刘秀部队,打退了他们的联合进攻。为此,隗嚣得到了刘秀的信任和尊重。

为了阻止盘踞四川的公孙述势力向外扩展,刘秀给隗嚣写了一封措词委婉的书信,希望他能够凭借自己的兵力,堵击公孙述的进

犯。他在信中说:“我现在忙于在东方作战,大部队都集中在那里,西方兵力薄弱。如果公孙述出兵到汉中并企图进犯长安,我希望能够借助于将军的战鼓和军旗,使双方势均力敌。倘能如此,我就算得到了上天赐的福。”

歧路亡羊

歧路:岔路。亡:丢失。在岔路上丢失了羊,难以追寻。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情况复杂多变而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战国时期,有位著名的思想家杨朱,邻居是户牧羊人。

一天,杨朱正在读书,忽听外面吵吵嚷嚷。原来是邻居家丢了一只羊,正和邻居们四处寻找。

杨朱奇怪地问:“仅仅跑丟了一只羊,为什么需要这么多人去找?”

邻居说:“村外的岔路太多,也不知是在哪儿走失的,人少了可不行。”

杨朱就让僮儿和邻居一起去找羊。

过了半天,找羊的人陆续回来了。

杨朱问邻居:“这么多人顺着岔路去找,怎么会找不到呢?”

邻居说:“岔路太多,岔路中还有岔路,羊不知跑到哪条路上了,所以没找到。”

杨朱听了邻居的话,若有所思。他说:“从丢羊这件事我想到我们的求学。如果我们学习和研究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不肯专心致志,那最终不就和在岔路上找羊一样,会一无所获吗?”

骑驴觅驴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东西本在自己手中,却偏去别处寻求。

从前有一个笑话,说有个人叫王三,他赶了五头毛驴到集市去,自己骑了一头。走到半路,他想数一数驴子,看看够不够数。于是他就“一、二、三、

四”地数起来,数来数去总是四头。

他心里疑惑:明明是赶来五头驴子,怎么剩了四头。他以为是自己过于粗心大意,丢了一头毛驴。王三把毛驴赶到集市上,他从驴背上跳下来,又重新数了数毛驴的头数,不多不少,正好是五头!

他这才恍然大悟:“噢,原来我把自己骑的一头驴忘记啦!”

其貌不扬

这则成语的原意指人的相貌不突出,难看,现有时也用来形容外观不佳。其:他的。貌:面貌、容貌。不扬:不好看。

皮日休是唐朝末年著名的文学家,诗歌、散文和辞赋都写得很好。二十多岁时就已经相当出名了。只是他左眼角下塌,容貌不端正,比较难看。

公元八六六年,三十二岁的皮日休被推荐到京城长安去参加进士考试。他在城东南的永崇里只住了十天,文名就传遍了长安城。由于他不愿奉承权贵,得不到他们的荐引,结果没有考中。

考试落第后,皮日休回到家乡,把自己所写的二百多篇诗文编成十卷。定名为《皮子文薮》。第二年,他再次进京应试。这次考试的主考官,是礼部侍郎郑愚。他看了皮日休的文章,非常欣赏,还未发榜,就派人把他叫到府里来会面。

郑愚原来以为,皮日休的文章写得这么出色,相貌必定清秀端正。不料一见面。发现他左眼位置不正,看上去不太舒服。于是用嘲笑的口气问他:“你很有才学,为什么一只眼睛长得不相称?”

皮日休对郑愚的问话很反感,立刻反唇相讥道:“侍郎可千万不能因为我这一只眼睛,而使自己两只眼睛丧失目力啊!”

郑愚显然被皮日休的话刺痛,因此做了小动作。发榜时,皮日休虽然中进,却是最后一名。

后来,皮日休在长安做了一个时期的小官。他看到朝政腐败,天下即将大乱,便写了许多文章暴露和批判了黑暗的社会现实。不久,他投奔了黄巢。

齐人攫金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因贪欲而失去了理智,利欲熏心,不顾一切。

从前齐国有一个人,整天就想着要有许多金子好发大财,想得都有些疯疯癫癫了。

有一天,他一大清早就起床来,打扮得整整齐齐的,来到集市上。他四处游荡,心里就想着如何能搞到一些金子。他发现有一家金店,就一步跨进门去。只见各色各样的金器、金首饰陈列在那里,他呆了一会儿,便直奔过去,二话不说,揣起金器,回头便走。

旁人一见,十分奇怪。店主见他夺了金子便逃,大叫捉贼,众人这才醒悟过来,奋起直追。这时正好路过几个巡吏,见状就把他抓住了。

巡吏把他押进衙门,县官审问他:“当着那么多人,你竟敢去偷别人的金子?真是好大的胆子!我倒是从未见过你这样的贼人,你为何要这么做,还不快给我从实招来!”

那人似乎这时才醒悟过来,战战兢兢地答道:“我拿金子的时候,只看见金子,并未见到有什么人在旁边。”

起死回生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使快要死的人活下来;比喻医术高明,也用来比喻将没有希望的事情挽回过来。

战国时有个名医叫秦越人,因为救过不少濒于死亡的人,所以人们把他比作传说中黄帝时代的神医扁鹊。

扁鹊是战国时著名的医学家。一次

,晋国的赵简子生了重病,昏迷了五天五夜,人事不省。他的家人都很着急,请扁鹊去医治。扁鹊给赵简子作了仔细检查,说:“他的血脉正常,没有什么关系,不出三天就会好转。”

扁鹊在那里住了两天半,赵简子果然苏醒了。

过了不久,扁鹊路过虢国,听说虢国太子突然病死,就向别人打听:“太子是怎样病死的?”

别人告诉他:“太子身体好好的,不料得了暴病,不知为什么忽然就死了。”

扁鹊忙问死了多久,回说刚死不久,尸体还没收敛呢。扁鹊忙让人通报国王,说他可以救活太子。

虢国国王得知这个消息,转悲为喜,亲自出来迎接扁鹊。

扁鹊给太子做了检查,果然如同他的预料,太子只是昏死过去了。他拿出针,在太子的头部、手上、脚上的穴位上扎了几针,不久,太子苏醒过来了。扁鹊又给太子做了热敷,太子竟然坐起来了。经过二十天的治疗,太子的身体复原了。

消息传开,人们都为扁鹊起死回生的医术而惊叹。

千变万化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变化极多。

周穆王到西部去巡视,途中遇到一个技艺高超的工匠,名叫偃师。周穆王问他:“听说你是一个很能干的工匠,你到底有些什么本领?”

偃师回答说:“君王叫我造什么,我就能造出什么。现在我已造了一个东西,就请您先看看这个东西吧。”,穆王叫他明天把东西带来看看。第二天,偃师带了一个人来见穆王。

穆王见他带来了一个陌生人,问是谁。

偃师说:“这是我造的能歌善舞的人,它能为君王表演歌舞。”

穆王惊奇地打量那个“人”,看不出是个假人,便叫偃师让它表演。偃师按了一下它的下巴,假人就唱起歌来,这歌的旋律很悦耳。偃师又按了一下它的手臂,假人就随着歌声,跳起合乎节奏的舞来,总之,假人表演的动作和姿态千变万化,完全能按照偃师的要求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