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结束后,刘秀下了一道诏书,慰劳冯异,其中有这么几句话:“开始虽然在回谿(读xī西)受到损失,最后终于在渑池一带取得了胜利。初虽有失,而终得成功。”(原文是:“始虽垂翅回谿,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这个成语见于《三国志·三少帝纪》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三国后期,魏国的大权逐步被司马氏所掌握。魏王只不过是司马氏一家的傀儡而已。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读máo毛)为帝。司马师死后,司马昭继任大将军,朝廷大权仍然掌握在司马氏一家的手里。曹髦看到曹氏的威权一天天失去,司马昭又在暗中策划取而代之,内心
非常气愤。便召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等人密商对策。曹髦对他们说:“司马昭企图篡权的野心,是人所共知的(原文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坐等被废弃被侮辱,现在,我要与你们一起去讨伐他。”王经提出:司马昭重权在握,非止一日,只靠少数人马不解决问题。希望曹髦重新考虑一下。曹髦激动地说:“我已决定这么干,即使死,也没有什么可怕,更何况不一定死呢?”王沈、王业跑出王宫把曹髦的计划偷偷地告诉了司马昭,当曹髦带领百名宫廷护卫前去攻打司马昭时,被司马昭手下的人杀死了。
司马昭看到篡夺王位的时机尚未成熟,因此,曹髦死后,改立曹奂(读huàn幻)做了傀儡皇帝。直到公元265年底,才由司马炎将曹魏推翻,建立了晋朝。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引为成语,指人所共知的阴谋野心。
司空见惯
这个成语出自唐代孟棨《本事诗·情感》。
唐朝时,有一个担任过“司空”职务的人,名字叫李绅。李绅被罢免职务以后,心情苦闷,常常借酒浇愁,而且常常喝醉。有一次,因慕刘禹锡之名,他把刘禹锡请到家中,摆下丰厚的酒宴招待他。
刘禹锡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诗和文章写得都很出色,中过进士,并在京城做过监察御史。公元805年,刘禹锡参加王叔文等人的政治革新。革新失败以后,他被贬职,曾任连州刺史、朗州司马、夔(读kuí奎)州刺史、和州刺史、苏州刺史等职务,由于官场失意,使他有机会接近社会的中、下层,因而写下了不少的好诗。
这一回,他应邀到李绅司空家作客,畅饮之间,李绅让当地出名的歌妓作陪劝酒,给他们唱歌。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即席赋诗,原文是:“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诗中“司空见惯”是指李司空(李绅)见惯了,不觉得奇怪了。后来,人们便把“司空见惯”引为成语,比喻事情十分常见,不足为奇。
死有余辜
“死有余辜”出自《汉书·路温舒传》。
西汉时期,有一个法律学家,名叫路温舒。路温舒从小喜欢研究法律,加之他刻苦学习,掌握了丰富的历史知识,熟悉当时的各项律令。由于他曾在监狱里当过看守和狱吏,因此,也深知监狱里的黑暗。汉宣帝刚刚即位不久,路温舒就给汉宣帝上了一道奏疏,名叫《尚德缓刑书》。在《尚德缓刑书》中,他引古证今,歌颂了德政,抨击了狱吏的罪恶,希望汉宣帝崇尚仁义,减少刑罚。其中有这样几句话:“现在的狱吏往往滥用酷刑,犯人由于忍受不住严刑拷打,便乱编口供。而审问的人不但完全相信这些假口供,并且还进行诱供。上报时怕上级驳回,便想出种种办法使上级相信罪名成立。这样一来,即使象咎繇(读yóu由)那样公正的人听了,也会认为判处他死刑还抵偿不了他的罪恶(原文是‘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希望陛下广开言路,推行德政,减少刑罚。这样就能够使国家兴盛,天下太平。”汉宣帝看了路温舒的奏疏,非常称赞他的意见,不久,还提升了他。
人们引用“死有余辜”,形容罪大恶极,即使处死,也抵偿不了他的罪恶。
死灰复燃
“死灰复燃”出自《史记·韩长儒列传》。
西汉景帝时,有个名叫韩安国的人,曾任御史大夫。后来到景帝的弟弟梁孝王那里任中大夫。有一次,景帝因为听别人报告说梁孝王有不轨行为,心里很不高兴,甚至连梁孝王派来的使者他也不愿接见,以示对梁孝王的不满。韩安国听到这个消息后,连忙跑去找景帝的姐姐大长公主,诉说梁孝王对景帝和窦太后的忠心和怀念。大长公主把韩安国的话告诉了窦太后,窦太后立即让韩安国向景帝报告,终于使梁孝王重新获得了信任。为此,韩安国不但受到重赏,也使自己闻名于全国。
后来,韩安国由于触犯了法律被送到蒙县(今山东省蒙阴县西南)坐牢。有一个名叫田甲的狱吏经常欺侮他,韩安国气愤地对他说:“你以为死灰就再也不能燃烧起来了吗?”(原文是:“死灰独不燃乎?”)韩的目的是警告对方不要做得太过分了,不要以为自己现在在坐牢以后就永
远没有出头之日了。田甲很不以为然地说:“如果复燃,我就尿一泡尿浇灭它。”
说来也巧,没过多久,因为梁地缺少内史官,景帝便决定韩安国去担任。这个消息传到田甲的耳朵里,吓得田甲赶紧偷偷逃走,韩安国发现田甲逃跑后,扬言道:“如果田甲不马上回来自首,我就杀他全家。”田甲左思右想,没有别的办法,只好赤臂跑到韩安国那里去请罪。韩安国开玩笑地说:“你不是说死灰复燃后你要浇一泡尿吗?请你现在就浇吧!”田甲吓得连连磕头陪罪。韩安国手下的人要把田甲捆起来治罪。韩安国不但制止了他们,而且还很好地招待了田甲。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死灰复燃”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人失败了之后
又重新振作起来,或者比喻已经销声匿迹的事物又重新出现和发展了。现在,人们多用作贬意。比喻已经失败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
师出无名
“师出无名”原作“兵出无名”,出自《汉书·高帝纪上》。
公元前205年三月,刘邦乘项羽领兵北上攻打齐王田荣之机,挥师出关东下,魏王豹不战而降,接着,又打败了殷王的军队,活捉了殷王司马印。然后,乘胜率领军队南渡平阴津,攻占洛阳。新城县的三老董公拦住刘邦,诉说项羽的不仁不义,他声泪俱下地说道。“我听说顺从德行的就能昌盛,违背德行的就要败亡,出兵没有正当的理由,必然遭到失败(原文是臣闻‘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项羽无道,杀害了义帝,必然会遭到天下百姓的谴责和唾弃。施行仁义,不一定只依靠勇力。你可以让全军穿素色服装,打着为义帝报仇的旗号,遍告诸侯,讨伐项羽。天下的人没有不尊敬你,响应你的。”
刘邦听从了董公的劝告,亲自为义帝发丧,以此笼络人心。然后,打着讨伐无道的旗号,率领军队向项羽的部队进攻。很快形成了一支有五十多万人的大军,一举攻占了楚的都城——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
后来,人们由“兵出无名”引申出“师出无名”成语,指要干某件事而没有正当的理由。
师直为壮
“师直为壮”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比喻为正义而战的军队斗志旺盛,所向无敌。
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比较强盛,附近一些小的诸侯国,如宋、卫、曹等,一向都依附于楚国。可是后来宋国忽然背叛了楚国而依附于晋国,因此,楚国便出动军队,讨伐宋国。宋国赶忙向晋国求救,晋文公听了大夫先轸(读zhěn)的话,一面让宋国派人去秦国和齐国,请求他们出面调解,一面派兵攻破卫、曹两国,将卫、曹两国的国君扣留起来,以此要挟楚国。楚国的大将子玉根据楚成王的命令,派宛春为使者,对晋文公说:“请你们放了卫侯和曹公,恢复这两个国家,我们就从宋国撤退。”晋国的子犯要求晋文公拒绝楚国的要求。先轸分析了利弊,劝说晋文公,一方面离间卫、曹与楚国的关系,私下答应卫、曹的国君,只要与楚国断绝关系,就恢复这两国,另一方面,又把楚国的使者宛春扣留在卫国,以激怒楚国。子玉得知这一情况以后,非常生气,领兵向晋军进逼,晋文公命令军队假装后退。晋军官兵不理解,说:“我们这样后退实在是耻辱,而且楚兵长期转战,已经十分疲困,我们为什么退呢?”子犯对他们解释说:出兵有理,军队就斗志旺盛,就有战斗力,出兵无理,士气就不振,就要失败。(原文是:“师直为壮,曲为老。”)我们退后九十里,在道义上就取得了主动。”
楚军见晋军后退,便继续追赶,结果被晋军打得大败。
守株待兔
在《韩非子·五蠹(读dù渡)》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宋国有一个人正在地里耕作,突然看见一只兔子从地里惊慌窜过,恰巧撞在突出地面的一块树根上,折断颈骨而死。这个人连忙扔下农具跑过去,把兔子抬起来。
这本来是一件十分偶然的现象,但是,这个宋国人却因为这个意外的收获而想入非非。从此,他放着农活不干,成天守在这块树根附近,希望能够再拾到撞死的兔子。结果,兔子没有拾到,地里的庄稼却荒芜了,他的行为也成为人们谈笑的话题。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某些人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终于招致失败。也用来比喻某些人妄图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伤风败俗
“伤风败俗”原作“伤化败俗”,出自《汉书·货殖传》。该传在叙述一些人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进行的种种不法行为之后说:“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意思是:有伤风化,败坏风俗,是祸乱的根源。
后来,在《晋书·苻坚载记上》有“为藩国列卿,伤风败俗”等语,在韩愈《论佛骨表》中,也有“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这样的话。
韩愈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他自己也以封建儒学的正统自居,认为佛教是贫困的祸根,是违反封建纲常的。因此,他极力反对佛教的流传。
公元819年,韩愈任刑部侍郎。有一次,唐宪宗把陕西风翔法门寺的一块所谓“佛骨”迎到宫中供养,使得首都长安大为轰动。韩愈反对唐宪宗的这一做法,为此,他特写了一篇《论佛骨表》,劝阻宪宗那么做。他在《论佛骨表》里说:“历史上信佛的帝王都活不长或不得好死。如今,陛下把‘佛骨’迎到宫中供养,使得王公士庶奔走施舍,浪费大量的财宝,有的老百姓愚昧无知,甚至象发狂那样烧灼自己的身体,以表示自己对‘佛’的虔诚。这些事情,败坏风俗,被人们作为笑话到处传扬,这绝不是一件小事(原文是‘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依我看来,‘佛骨’只是一块发臭的枯骨,应该丢到水里
去,或者用火烧掉。”唐宪宗看了这篇《论佛骨表》,十分生气,要杀韩愈。幸亏群臣说情,才免掉死罪。后被调离京城,到潮州(今属广东省)去担任刺史。
后来,人们引用“伤风败俗”,意指败坏风化,用来谴责行为不正当。
声名狼藉
“声名狼籍(读jí及)”见于《史记·蒙恬传》司马贞索隐。
蒙恬的祖先是齐国人。他的祖父蒙骜(读ào傲)和父亲蒙武,为秦国统一其它诸侯国立下了很多战功。蒙恬自己也以军功被任命为内史,后带领三十万军队镇守北部边关,威震匈奴,很受秦始皇的信任。蒙恬的弟弟蒙毅也位至上卿,经常为秦始皇出谋划策,并因此得罪了赵高。
秦始皇死后,胡亥继位,在赵高、李斯的策划下,他首先逼死了公子扶苏,囚禁了蒙恬,并不听子婴的劝告,派人通知蒙毅,叫他自杀。蒙毅批驳了胡亥加给自己的“罪名”,然后,列举了秦穆公杀三良、秦昭襄王杀白起、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子行这四件事作为例证,说明这四个君主都犯了错杀重臣良将的大错,以致遭到天下人的非议。被作为昏君,记载到各诸侯国的史册中。蒙毅希望使者能回去规劝胡亥改变态度。使者知道胡亥杀心已决,难以改变,终于杀害了蒙毅。不久蒙恬也在监狱中服毒自杀。
司马贞看了蒙恬这段话,用“恶声狼藉,布于诸国”八个字对胡亥作了概括。后人根据“恶声狼藉,布于诸国”引出“声名狼藉”为成语,来形容名声极坏。
束之高阁
这句成语出自《晋书·庾(读yǔ语)翼传》。
东晋时期,有一个名叫庾翼的人,长得面貌清秀、体格雄伟,真可谓一表人才。年少时便满腹经纶,分析问题,很有战略眼光。年轻时即带兵打仗,多有建树,后来成为一个才能出众的军事将领。他的哥哥、东晋的三朝元老庾亮逝世以后,庾翼便接替他哥哥镇守武昌,拜为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都督江、荆、司、雍、梁、益六州诸事。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几年之内。便使得这一带社会安定,人民富足,使一些原来认为庚翼年纪太轻难以胜任的人转变了态度,一致称赞他的才干。接着,他又不顾很多人的反对,未经康帝的批准,带兵前去收复北方和西方的失地,并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对抵御外来的侵略者起了一定的作用。可惜,不久便因病逝世,终年只有四十一岁。
当时,朝中大臣杜父和殷浩负有盛名。庾翼则认为他们是徒有虚名,因而十分看不起他们,他在世的时候,常常对别人说:“对待杜父、殷浩这一类人,最好的办法是将他们丢在一旁不加理睬,等天下太平了以后,再考虑他们的任用。”(原文是:“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后来,人们常用“束之高阁”比喻放着不用,或引申为学而不用,理论与实践脱离。
吮痈舐痔
“吮痈舐痔”出自《庄子·列御寇》篇。
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名叫曹商的人。有一次,曹商奉宋偃王之命出使秦国,宋偃王拨给他几辆马车。到了秦国之后,曹商博得了秦惠王的欢心,秦惠王赏赐给他马车百辆。曹商回到宋国后,向庄子夸耀说:“过去我贫穷困急,靠打草鞋维持生活,饿得我颈项枯槁,面黄肌瘦。那时干那种事,是我的短处。如今,我凭着这张嘴,说服了十分强大的秦国国王,从而得到马车百辆。干这种事,可算是我的特长。”
庄子对曹商的为人很看不惯,便讽刺他说:“我听说秦惠王赏赐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他生病请医生,凡能治好秦惠王臭疮烂疖子的,赏车一辆;用舌头为秦惠王舔痔疮的,赏车子五辆(原文是‘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干的事越是卑鄙下贱,所得的赏赐就越多。你是不是干了什么比舔痔疮更下贱卑鄙的事了?不然,为什么你得的赏赐会有这么多呢?你还是离我远一点儿吧,不要没有羞耻地在这里自夸了。”
后来,人们从“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这几句话中概括出“吮痈舐痔”作为成语,形容谄媚拍马之徒巴结权贵的卑劣行为。
丧心病狂
这个成语见于《宋史·范如圭传》。
南宋高宗时,朝廷中主战派和主降派之间一直进行着尖锐的斗争。奸臣秦桧是主降派的代表,他**投靠金朝,鼓吹投降论调,并不断网罗赞成投降的官员,迫害主战派官员,引起人民的愤慨,也遭到不少宋朝大臣的谴责。
一次,金朝派使者到南宋会谈议和的条件。使者仗着金朝在军事上的优势,出言荒谬,行为傲慢,向南宋政权提出了无理的要求,遭到了朝野主战派官员的激烈反对。校书郎兼史馆校勘范如圭就是其中之一。他同秘书省的一些人商议。准备上书宋高宗,反对屈辱求和。可是,写好奏章以后,有的人迫于秦桧等人的淫威,害怕遭到打击,又一个个打起退堂鼓来。于是,范如圭就独自一人给秦桧写了一封信,揭露和谴责秦桧学识短浅、丧权辱国。信中写道:“你秦桧如果不是丧失理智,言行荒
谬,象发了狂一样,怎么能够干出这种可耻的事情来呢?你这样做必将遗臭万年,永远受到子孙后代的唾骂!”(原文是:“公不丧心病狂,奈何为此?必遗臭万世矣。”)
后来,人们常用“丧心病狂”这句成语比喻丧失理智,胡作非为,象发了疯一样。
丧家之狗
“丧家之狗”亦作“丧家之犬”,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曾担任过鲁国的大司寇,摄行相事。为了使自己的主张得到实施,他先后周游了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可是他不但没有得到重用,反而受到不少污辱。有一天,他来到郑国,结果,同来的学生们与他失散了,他只好一个人站在郑国的城东门等候。当他的学生子贡到处寻找孔子时,遇到一个郑国人。这个郑国人告诉子贡说:“东门有一个人,不伦不类,十分古怪。他那副不得志的样子就象一条丧家之狗。”子贡找到孔子以后,如实把这些话告诉了孔子。孔子听了,哭笑不得,说:“一个人的相貌是小节,算不了什么。说我是丧家之狗,这话不错,不错。”
后来,人们便把“丧家之狗”作为成语。它有两种用法:“丧”读sānɡ时,指家有丧事的人家豢养的狗;“丧”读sànɡ时,则指失去主人的狗。现在多用来比喻穷迫无所归的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