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1 / 2)

成语故事 佚名 7015 字 4个月前
🎁美女直播

三令五申

“三令五申”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意思是:反复多次地向下级告诫。

春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名叫孙武,他积平生所学及其经验,写出《孙子兵法》这部重要的军事著作。他带着这部著作到吴国去见吴王阖闾(读hélǘ合驴)。吴王看过以后,对孙武还不完全相信,便对他说:“是不是可以用少量的军队来试试?”孙武说:“可以。”吴王又问:“用妇女试试可以吗?”孙武说:“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美貌的宫女,请孙武训练。

孙武将这些宫女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妃子为队长,并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武器。队伍站好后,孙武就问她们:“你们知道怎样向前向后和向左转、向右转吗?”宫女们回答:“知道。”孙武又说:“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后就看我后背。”宫女们齐声说:“明白了!”于是孙武命令搬出杀人的刑具和钺,并三番五次地说明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原文是:“乃设钺,即三令五申之。”)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行进的命令。宫女们从来没有受过军事训练,听到命令不但没有执行,反而笑起来。孙武看到她们这样,严肃地说道:“解释不明,交代不清,应该是将官的过错。”于是,又将刚才的一番话详尽地向她们解释了几遍。然后,再次击鼓,发出向左行进的命令。宫女们仍然只是笑而不执行命令。孙武便命令左右将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本来只是要了解一下孙武会不会用兵,一看要杀他的爱姬,忙派人前去讲情。可是,孙武说:“我既然已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可以不接受。”坚持斩首。接着又指派紧挨原队长的两个宫女做队长。宫女们为之肃然。后来不仅能听命令向左、向右、向前、向后行进,而且连跪下、起立都能照号令认真去做。

从这以后,吴国的军队在孙武的指挥训练下,很快强盛起来。

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由诸葛亮《出师表》“先帝(指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话概括而来。后来,《三国演义》对这段故事作了极为生动的描写。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拥兵东吴,文臣武将,人材济济,唯胸怀大志的刘备人马少,地盘小,力量弱。后来,刘备听说在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市西北)有个叫诸葛亮的人,博学多才,可成大事,便决心请出诸葛亮,以夺取天下。

刘备率领桃园结义的兄弟关羽、张飞,带着礼物亲往隆中请诸葛亮出山。恰巧这一天诸葛亮不在家,三人只得扫兴而归。过了一段时间,刘关张兄弟三人冒着大风雪第二次上隆中。不料,诸葛亮又外出闲游未归。张飞是个急性子人,本来不愿意第二次来请,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快回去。刘备无法,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和拜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愿望。又过了一些日子,刘备虔诚地吃了三天素,准备第三次上隆中。关羽心想,诸葛亮可能是徒有虚名,不一定有真才实学,劝刘备不要再去了。张飞甚至提出让他一个人去把诸葛亮叫来,如果诸葛亮不愿意,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批评了一顿,说服他们二人和自己一道,第三次拜请诸葛亮。他们到达诸葛亮家的时候,正逢诸葛亮睡午觉。刘备不让惊动他,叫关、张二人在门外等候,自己站在诸葛亮的床边,耐心地等待,直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说话。

诸葛亮见刘备确实很有志向,而且对自己这么诚恳,便答应出山帮助他。后来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备很快扩充了地盘,壮大了势力,终于使自己与曹操、孙权形成鼎足而立的三大集团,也即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魏、蜀、吴三国局面。

后人把“三顾茅庐”作为成语,比喻诚心诚意拜访请教。

上行下效

韩非是战国后期杰出的法家代表荀况的学生,是先秦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他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篇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喜欢穿紫衣服,于是,全国的人都跟着穿紫衣服。结果,使得当时紫布的价格大涨,五件纯白色的衣服,抵不上一件紫衣服的价钱。齐桓公对此非常担心,便对他的丞相管仲说:“我喜欢穿紫衣服,紫衣服的价钱很贵。现在,全国的老百姓都跟着穿紫衣服,这样没完没了的,你说我应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您何不试一试首先从自己开始不穿紫衣服?您可以对左右的人说:‘我非常讨厌紫衣服的臭味。’如果左右有人穿紫衣服进宫,你就对他说:‘离我远一点,我讨厌紫衣服的臭味。’”齐桓公连连称“好”。回宫以后,就马上按照管仲教的法子去做。结果,当天在宫中的近臣、侍卫中就没有人再穿紫衣服了。第二天,在都城里便没有人再穿紫衣服。到了第三天,整个齐国就再也看不到穿紫衣服的人了。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上行下效”这句成语,指上面的人怎么做,下边的人就跟着怎么做。

上楼去梯

“上楼去梯”又称“上楼抽梯”、“上屋抽梯”,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曹操在官渡巧施计谋,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使得袁绍的主力几乎全部被歼。随后,曹操逐步统一了中国的北方。一度依附于袁绍的刘备迫于形势,只得南下投靠荆州的刘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到隆中三顾茅庐,将诸葛亮请出来做自己的军师。当时,刘表与江东孙权战事失利,曹操也在打荆州的主意。荆州内部各个集团之间也矛盾重重。刘表宠爱后妻蔡夫人生的小儿子刘琮,而不喜欢前妻生的大儿子刘琦。在刘琮这一派人的压抑下,忠厚老实的刘琦很为自己的前途担心,但苦于想不出避祸自保的办法,心里十分忧虑。

一次,刘琦乘刘表把刘备、诸葛亮请到荆州议事的机会,邀请诸葛亮到他家的后花园观赏游玩。喝茶之问,刘琦对诸葛亮说:“我的继母不能容我,希望先生想个法子救救我。”诸葛亮推辞说:“我是作为客人寄居在你们这里,怎么敢参与你们家庭内部的事啊?倘若泄露出去,那真为害不浅。”说完,就要走。刘琦把他挽留到密室喝酒。喝酒之中,刘琦又请诸葛亮教他一个自救的办法,又被诸葛亮推辞了。刘琦又以请诸葛亮到他的楼上看古书为由,把诸葛亮请上一座小楼,令人撤去楼梯(原文是“共上高楼,令人去梯”),再次请求,跪在地上哭着说:“我几次向您请教自救的好计策,您怕泄漏,不肯说,今天在这里,上不着天,下不沾地,您说的话,只有我一个人听到,您就放心地谈吧!如果您还不肯谈,我只好现在就死在您的面前了。”诸葛亮没有办法,就教他去请求带兵镇守江夏,以此达到避祸的目的。第二天,刘琦依计而行,果然避过了刘琮集团的迫害。

后来,人们把“共上高楼,令人去梯”简化成“上楼去梯”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极端秘密的策划,也用来比喻诱人上当。

尸位素餐

“尸位素餐”也作“尸禄素餐”,见于《汉书·朱云传》。

西汉元帝时,鲁地(今山东省)有一个名叫朱云的人,他容貌雄伟,身材高大,不但好行侠义、勇力过人,而且为人忠正,很有谋略,受到当时地方各界的称誉。

但是,这样的人却不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一开始,华阴县(今属陕西省)守丞推荐朱云竟被反坐。后来虽然先后当过几个县令,但由于他结交一些正直的人,反对握权枉法的丞相和中书令;被逮捕入狱,直到元帝逝世才被放出来。

汉成帝时,安昌侯张禹由于曾经当过成帝的老师而受到重用,当了丞相,但是朱云对张禹却有自己的看法。有一次,他上书成帝,要求接见。接见时,他当着满朝公卿的面对成帝说:“现在这些朝廷大臣,上不能帮助皇上治理国家,下不能为老百姓谋利益,皆尸位素餐。”还要求治张禹的罪。成帝见他如此攻击朝廷的大臣们,大怒,下令将他处斩。幸亏左将军辛庆忌冒着丢官送命的危险,再三向成帝请求,才免去了朱云的死罪。

朱云所说的“尸位素餐”引自《书·五子之歌》和《诗·魏风·伐檀》。尸,是古代祭礼中的一个代表神像,《书·五子之歌》中有“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的词句,以“尸位”比喻有职位而不做工作。“素餐”,是指不劳而获或不劳而食,《诗·魏风·伐檀》中,有“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的诗句。朱云把“尸位”和“素餐”合在一起,用来批评那些朝廷大臣们,占据了很高的职位而不办事情,拿了很多的薪水而不工作。

后人用“尸位素餐”作成语,比喻居位食禄而不尽职,作贬义词用。但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没有做什么工作。

水深火热

“水深火热”出自《孟子·梁惠王下》。

战国后期,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燕国的大部分土地。别的国家都议论来救助燕国。齐宣王对此很是担心,便向孟子问道:“很多国家都在商议要攻打我们齐国,用什么办法来对付它们呢?”

孟子答道:“我听说过,有凭藉七十里国土来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做的;但没有听到过拥有一千里国土而害怕别国的。《尚书》上写道:‘商汤**,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相信商汤,因此,他向东方进军,西方国家的人民便不高兴;向南方进军,北方国家的人民也不高兴,都说道:‘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面呢?’人们盼望商汤,就象大旱天盼望天阴下雨一样。”……现在燕国的国君虐待他的老百姓,您去**他,燕国人民认为您将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他们都用大竹筐装干饭、大瓦壶盛酒浆来热烈欢迎您的军队(这几句的原话是‘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水火之中也,箪(读dān丹)食(读sì四)壶浆以迎王师’〕。但是您却屠杀了他们的父兄,掠走了他们的子弟,破坏了他们的宗庙,抢走了他们的珍宝玉器,这怎么行呢?各国本来就害怕齐国强大,现在齐国的国土扩大了一倍,又这样不行仁政,当然会招致各国兴兵讨伐。您应赶快下令,将掳掠来的燕国老人小孩全部

放回,停止抢拿燕国宝器,再同燕国人民商议,给他们立一位国君,然后你们从燕国撤军。这样做,使各国停止兴兵,还是来得及的。”

后来,人们从孟子的“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这句话中引申出“水深火热”成语,比喻人民生活极为痛苦。

水落石出

南北朝时,徐陵编撰的《玉台新咏》一书,收录了《古艳歌行》的若干内容,在其第一卷《翩翩梁上燕》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家兄弟二三人为生活所迫,流落他乡。衣服破了没有人补,想做新衣服没有人缝。有一次,他们遇到了一位好心的女主人,替他们补旧又缝新。女主人的丈夫见妻子为别的男子缝补衣裳,顿生疑心,跑到门口斜着眼睛,看她究竟为谁忙碌。女主人见丈夫如此,便坦然地对他说:“郎君呀,你用不着这样斜着眼睛看我,我对这些人的帮助完全是光明磊落的,就好象水里的石头那样,水清之后,石头就会看得清清楚楚了,事实的真相你迟早会明白的。”(原文是;“语卿且勿眄[读miàn面],水清石自见[读xiàn现]。”)

后来,人们从“水清石自见”引申出“水落石出”这句成语,比喻一件事情的真相完全清楚了。

水滴石穿

“水滴石穿”出自宋代罗大经所作《鹤林玉器》卷十。

据《鹤林玉器》记载,在宋朝时,崇阳县有一个县令名叫张乖崖。有一天,他看见一个管理钱库的库吏从钱库里出来,顺手拿了钱库一文钱装进了自己的口袋,便把那个库吏叫来查问,那个库吏爽快地承认那一文钱是钱库的,自以为这算不了什么。张乖崖要打他,库吏还不服气。于是,县令便提笔在案卷上批道:“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说:一天偷一文钱,看上去算不了什么,但一千天就是一千文,绳子虽然很钝,但是日子久了,也可以把木头锯断,水从上往下滴虽然没有多大力量,但时间长了也可以把顽石滴穿。那个库吏还想狡辩,张乖崖一气之下便把这个库吏杀了。

后来,人们将“水滴石穿”作为成语,原意

是指水不断下滴,可以把石头滴出洞来。比喻虽然力量微小,但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地努力,天长日久就能获得成功。

双管齐下

北宋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唐朝时,在吴地(今江苏苏州一带)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叫张璪,字文通。曾经做过检校祠部员外郎,后来一再降职,政治上很不得意。但在绘画艺术方面却很有成就。他擅长于画山水树石,在用墨方面很有研究。特别是画松树,有着独到的功夫。相传他在画松树时,能够一只手握两管笔,同时落墨作画,其中一管笔画树干或枯萎的树枝,另一枝笔画苍翠的树枝。画出的松树,生动逼真,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神品”,有着很高的声誉。

后来,人们便将张璪这种用两管笔同时作画的情况称之为“双管齐下”,并引以为成语用来比喻人们做某件事,同时采用两种有效的办法,也用来比喻人们为要达到某种目的,同时进行两种事情。

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末年大文学家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

东晋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大文学家陶渊明深知广大人民厌恶战争,向往安定。便在《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与世隔绝、环境幽美、没有战祸、自得其乐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文章写道;

东晋太元年间,湖南武陵地方有一个渔人,由于贪恋景色,不知不觉来到了桃花园。只见那里土地平坦、肥沃,一座座房屋整整齐齐,一簇簇桑树和竹林郁郁葱葱,田野的庄稼长势喜人,田间的小路四通八达,不时传来一阵鸡鸣狗叫之声,人们在地里辛勤耕作,孩子们在田头嘻笑玩耍,到处是一片和平宁静的气氛。人们见到这个渔人,很是惊奇。相谈之下,才知道他们的祖先是秦朝时躲避战乱来到这里的,他们安居乐业,与世隔绝,连秦朝到晋朝之间几次改朝换代也不知道。后来,渔人回去将此事报告了太守。当太守派人和他一起再来寻找这块“桃源”时,已经迷失了方向,找不到了。

后来,人们根据陶渊明的这篇记载,引申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多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逃避社会矛盾的场所。亦有用来形容自然环境的安静、优美。

四分五裂

这句成语见于《战国策·魏策一》中《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

战国时期,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争雄。到后来,秦国逐渐强大,成为七国中势力最大的一国,常常主动挑起战争,威胁其它六国。当时,有一个叫苏秦的人,便游说六国,用“合纵”的计策,联合起来抗御秦国。六国的国君采纳了他的策略,联合了起来,并请苏秦当了“合纵长”。这样一来,六国之间互相协助、互相支援,使得强大的秦国不敢贸然发动进攻。

这时,有个名叫张仪的魏国人跑到秦国,针对苏秦的“合纵”,向秦王提出“连

横”的主张。被秦王请为宰相。

张仪为了实现其“连横”的计策,跑到了魏国,对魏王说:“魏国土地不足千里,人口不到三十万,国内交通不算发达。而且处于楚、韩、赵、齐四国之间。不管与这四国中哪一国关系搞不好,都会遭到进攻。与他们联合,必然导致国家四分五裂。”

接着,张仪又分析了苏秦的“合纵”不能持久,劝说魏王和秦国结成联盟,以免遭到亡国的危险。最后,终于说服了魏王。张仪凭着他的一张嘴,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游说,终于破坏了六国的联盟,达到了各个击破的目的。

后来,人们便把“四分五裂”作为成语,形容主张不一致,行动不统一。

四面楚歌

这句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楚汉相争时期,经过多年的反复争夺,刘邦终于扭转了败局,摆脱了被动挨打的地位,在军事上取得了主动权,并得到了其他诸侯的支持。

公元前202年,刘邦会合韩信、彭越、刘贾等各路兵马,乘着项羽军队向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开拔的机会奋力攻击,终于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这个地方将项羽团团围住。这时,刘邦方面兵强马壮,粮草充足,项羽方面不但兵马很少,而且粮草也几乎没有了。刘邦又让汉军唱起楚国的歌子,造成楚军的误会,以动摇楚军的斗志,项羽果然上当。夜里,项羽听到四面包围的汉军都在唱楚国的歌,大惊,说:“难道刘邦已经占领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楚人这么多呢?”说着,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中喝酒解闷,并与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作别。

当夜,项羽带着八百多名骑兵突破重围。天明,刘邦发觉,派兵追赶,最后,项羽只身逃到乌江江畔,走投无路,自杀而死。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中项羽垓下被围的情节,引申出“四面楚歌”这句成语,比喻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窘迫处境。

生吞活剥

“生吞活剥”出自唐朝刘肃所作《大唐新语·谐谑)》。

唐朝初年,河北枣强县(今冀县)县尉张怀庆喜欢抄袭著名文人的文章。有一个名叫李义府的人写了一首五言诗,原文是:“镂(读lòu漏)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张怀庆将这首诗改头换面,在每句的前面加上两个字,变成一首七言诗:“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来时好取洛川归。”这种明目张胆的抄袭行为遭到了人们的鄙弃,有人讥讽张怀庆的这种抄袭手段是:“活剥张昌龄,生吞郭正一。”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生吞活剥”这句成语,比喻生硬地搬用或抄袭別人的言语或文章。现在多用来比喻学了别人的东西不能消化吸收,只知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出自《后汉书·冯异传》。人们引用这个成语,是用来比喻在这里失败了,在那里却得到了胜利。

公元25年夏,汉光武帝刘秀夺取了农民起义的成果,建立起东汉政权。接着,刘秀又把屠刀指向农民起义军,特別是赤眉军。

公元26年春,由于军粮短缺,樊崇不得不带领几十万赤眉军离开长安,向西挺进。但是,由于隗嚣率兵占据天水郡拼命阻击,使起义军难以西进,只得又退回长安。这一年冬天,赤眉军的粮食供应仍然十分困难,不得不于十二月引兵东进。刘秀看到邓禹多次败在樊崇的手下,便改派冯异代替邓禹,率军西进,在华阴一带与赤眉军相持达六十多天,经过几十决战斗,各有胜负。起义军虽然有个别将领带领少量部队投降了冯异,但是,双方兵力仍然相差无几。冯异准备用招抚的手段引诱、分化起义军,但邓禹、邓弘不听指挥,带着配合作战的军队向起义军进攻,被起义军用诱兵之计打得大败,冯异率主力救援,由于士卒又饿又累,被起义军打得落花流水,邓禹只带领二十四骑逃到宜阳,冯异连战马也弃却了,只带着几个人,逃回营寨。

后来,冯异重新集结了军队,又让一部分部队改扮成与赤眉军相同的装束,在两军相持的时候突然出击,起义军分不清敌我,遭到重大损失。只剩下十几万人,又在宜阳被刘秀重兵包围,在粮尽力竭的情况下,投降了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