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尽其妙
“曲”,委婉细致;“尽”,全部。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表现的技巧非常高明。
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出身于三国东吴的世族大家庭,祖父当过丞相,父亲当过大司马。晋朝建立后,他与弟弟陆云一起到京城洛阳,两人的文章倾倒了当时的士大夫,被称为“二陆”。
陆机写了许多诗:但大都内容空虚,感情贫乏,过分追求文字技巧。不过,他作的《文赋》,是古代重要的文学论文,在我国文学理论的发展上有一定的贡献。《文赋》前有一篇序,序的开头是这样的:“每当我看了才智之士的著作,对他的用心私下有所领会。文章意思的表达、词汇的运用,变化很多,但文辞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论述的。每当自己写文章,尤其能体会才士们写作时的用心和心情。我常常怕自己的意思和所要表达的事物不相符合,文辞也不达意。这不是因为难以知道它,而是因为难以掌握它。所以作《文赋》来讲述前辈才士丰茂华美的文章,并通过这些文章讨论写文章时为什么这样写有害的原因;待到写成后将来看时,也许可以说,它竟然将事物的妙处全部生动细致地表现出来了。”
曲突徙薪
突:烟囱。徙:迁移。薪:柴草。把烟囱改砌成弯曲的,把柴薪搬到远处去。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应防患于未然,消除产生事故的因素。
汉宣帝时,有个叫徐福的人几次上书,提醒宣帝限制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权力,以防他的家人谋反。霍光死后,他的家人果然谋反。幸亏有人告状,才未酿成大乱。事后,宣帝对告发的人大加赏赐,而对早就劝告他应限制霍光权力的人却没有一点赏赐。有位大臣觉得不公平,特地向宣帝上书。在上书中,这位大臣特地举了“曲突徙薪”的事作例子:
有个人到朋友家作客,见主人家的烟囱是直的,灶边又堆了不少柴薪,觉得这样很危险,向主人建议说:“你这烟囱要改砌成弯曲的,柴薪要搬到远处去,不然容易发生火灾啊!”
主人不以为然,没有作声。不久。主人家果然失火,亏得邻居及时赶来把火扑灭,才没有造成更大的损失。
事后,主人杀牛摆酒,酬谢前来救火的邻居。他特地请那些被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首,其他的则按照出力大小安排座次,偏偏没有请不久前建议他改砌烟囱、搬走柴薪的那位客人。
席间,有人对主人说:“如果当时你听从那客人的话,把烟囱改砌成弯曲的,并把柴薪搬到远处,那么就不会失火,也就不必杀牛摆酒了。今天你论功请客。却把你那客人忘了,这岂不是曲突徙薪亡(没有)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了吗?”
主人听了这番话,顿时省悟过来,马上把那客人请来,并奉他为上宾,汉宣帝看到这里,明白了这位大臣的意思,马上重赏了徐福。
趋炎附势
炎:权势兴盛,比喻有权势之人。趋、附:迎合、依附。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奔走权门,或奉承和依附有权势的人。
宋真宗时,聊城(今属山东)人李垂考中进士,先后担任著作郎、馆阁校理(汇编时事、校勘书籍等的官职)等官员。他曾写了三卷《导河形胜书》。对治理旧河道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李垂很有才学,为人正直,对当时官场中奉承拍马的庸俗作风非常反感,因此得不到重用。当时的宰相丁谓,就是用阿谀奉承的卑劣手法获取真宗欢心的。他玩弄权术,排挤异己,独揽朝政。许多想升官的人都不住地吹捧他。有人对李垂不走丁谓的门道不理解,问他为何从未去拜谒过丁谓。李垂说:“丁谓身为宰相,不但不公正处理事务,而且仗势欺人,有负于朝廷对他的重托和百姓对他的期望。这样的人我为什么要去拜谒他?”
这话后来传到丁谓那里,丁谓非常恼火,借故把李垂贬到外地去当官。
宋仁宗即位后,丁谓倒了台,被贬到遥远的地方去任职,而李垂却被召回京都。
一些关心他的朋友对他说:“朝廷里有些大臣知道你才学过人,想推举你当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等的官员)。不过,当今宰相还不认识你,你何不去拜见一下他呢?”
李垂冷静地回答说:“如果我三十年前就去拜谒当时的宰相丁谓,可能早就当上翰林学士(皇帝最新近的顾问兼秘书官,可升任宰相)了。我现在年纪大了,见到有的大臣处事不公正,就常常当面指责他。我怎么能趋炎附势,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借以来换取他们的荐引和提携呢?”
他的这番话不久又传到了宰相耳里。结果,他再次被排挤出京都,到外地去当州官。
取而代之
取:夺取。代:代替。这则成语的原意为推翻别人由自己来代替。一般用来表示拿这个代替那个。
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项羽,又叫项籍。他少年时代不爱读书,也不愿习武,叔父项梁责骂他,他出入意外地回答说:“学认字,只要能记下自己的姓名就够了;习武,只能抵敌个把人,不值得花功夫。我要学能敌得过万人的本领!
”
项梁见他很有抱负,便叫他学习兵法。项羽很高兴,但略为学懂一点后,就不肯再学下去了。后来项梁因为杀人,受到官府追捕,便带着项羽逃到吴地(今江浙一带)。
公元前二一○年,秦始皇巡游会稽。车驾路过南江的时候,项梁和项羽一起去看热闹。
秦始皇的车驾浩浩荡荡,威严非凡,项羽看到这气势,不由得指着秦始皇的马车,对项梁说:“他的地位可以夺过来由我代替!”
项梁听他说出这句话,急忙用手掩住他的口,轻声责备他说:“不要胡说八道,惹出祸来要被灭族的!”
项梁虽然这样说,但心里暗暗高兴:项羽确实是个不平凡之人,将来定能干出一番大的事业。
当时,项羽身材高大,体魄强壮,力大无比,才气过人,当地的青年都很畏惧他。次年,项梁在吴地起义,项羽一起参加。一年后,项梁战死,项羽逐渐控制楚军,使它成为当时最有实力的一支反秦队伍,他自己成了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
曲高和寡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曲调越高雅,跟着唱的人就越少。用来比喻知音难得。又被用来比喻说话、写文章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
宋玉是战国时楚国著名的文学家,在楚襄王手下做事。有一次,楚襄王问他:“先生最近有行为失检的地方吗?为什么有人对你有许多不好的议论呢?”
宋玉若无其事地回答说:“嗯,是的,有这回事。请大王宽恕我,请听我讲个故事。
最近,有位客人来到我们郢都(在今湖北江陵西北)唱歌。他开始唱的,是非常通俗的《下里》和《巴人》,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好几千人。接着,他唱起了还算通俗的《阳河》和《薤露》,城里跟他唱的要比开始的少多了,但还有好几百人。后来他唱格调比较高雅的《阳春》和《白雪》,城里跟他唱的只有几十个人了。最后,他唱出格调高雅的商音、羽音,又杂以流利的徵音(商、羽、徵各为中国古时五音之一),城里跟着唱的人更少,只有几个人了。”
说到这里,宋玉对楚王说:“由此可见,唱的曲子格调越是高雅,能跟着唱的也就越少。”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宋玉又用动物的活动来打比方:“凤凰能在九霄云外展翅翱翔,在篱笆间奔驰的小鸟怎能与它一起计量天地的高低?鲲鱼早上从昆仑山出发,晚上在大泽过夜,在浅水里游的小鱼怎能与它一起计量江海的深广?不但鸟中有凤凰,鱼中有鲲鱼,人中也有像它们一样的人物。圣人有奇伟的思想和表现,所以超出常人。一般人又怎能理解我的所作所为呢?”
楚王听了,说:“哦!我明白了!”
犬牙交错
错:杂,交叉。表示像狗牙齿那样参差不齐,形容交界线错综曲折不整齐,这则成语也比喻局面或关系的情况复杂,多用来泛指各种因素相互牵连交杂在一起。
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政权,建立汉朝后首先废除了秦朝苛刻的政治制度,安定老百姓的生活。
其次,消灭了那些异姓的诸侯王,重新封了许多刘姓子弟为王,代代相传。他自以为这样一来就可永保刘家的江山。
谁知刚传到第三代汉景帝,这些刘姓王的势力已经开始强大起来。他们凭借自己的实力,与中央王朝抗衡,对皇帝的指令假意应付,或不理会。有的甚至暗暗谋算夺取皇位,过过做皇帝的瘾头。
有个叫晁错的御史大夫,看出情况不对,立即上奏景帝,要他采取措施削弱这些诸侯王的势力,逐渐收回给他们的封地,来巩固汉朝的中央政权。
那些诸侯王本来就想篡夺皇位,如今听说皇帝要采取措施,便立即互相勾结,其中有七个诸侯王联合起来,借口要“诛晁错,清君侧”,发动了武装叛乱。
幸亏汉景帝及时调动军队,才平息了这次叛乱。可景帝并未吸取教训,又分封属地给自己十三个儿子,各为诸侯王。
这样等到景帝的儿子汉武帝即位后,这些诸侯王的势力又逐渐强大起来。
鉴于七王叛乱的历史教训,武帝决定限制这些诸侯王的势力。诸侯王得到了消息,非常紧张,急忙去恳求武帝,说:“皇上,我们与您是至亲骨肉啊!先王分封给我们的大片土地,像狗的牙齿那样上下交错,彼此嵌入,就是为了我们可以彼此支援,互相牵制,让我们刘家的江山坚如磐石啊!你要收回我们的封地,那不是有负于先王的意愿吗?”
汉武帝听了,一时倒也说不出话来,他当面安慰了他们,暗中采用手段,下令让诸侯王把封地分赐给自己的子弟。这样,原来十几个大的诸侯国分成了许多小的诸侯国,削弱了割据势力,巩固了中央集权。
群策群力
策:谋划。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大家出力想办法。
西汉的哲学家、文学家杨雄有口吃的毛病,不能与人长久谈话,但写的文章非常有名。他早年爱作辞赋,后来又看不起辞赋,转而研究哲学,模仿孔子的《论语》,著作了《法言》。
在《法言
·重黎》中,杨雄论述了汉王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争斗的情况。项羽兵多将广,但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的军队包围起来。后来他虽然突出重围,但到乌江边时,跟随他的只有二十八名骑兵了,而在追杀的汉军却有好几千。他知道末日已到,感叹地说:“这是老天爷要我灭亡。”说罢,拔出宝剑自杀。
项羽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天之亡我”,这是一种天命观。杨雄反对这种观点,他在《法言·重黎》中假托一个人问自己:“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临死时还说此‘天之亡我’,这话对吗?”
杨雄回答说:“汉王刘邦善于采纳大家的计策,大家的计策又增强了众人的力量;项羽不采纳大家的计策,只靠自己的勇猛行事。凡是善于采纳别人计策的就能胜利,只靠自己勇猛之力的就会失败。这与天有什么关系呢?”
应该说,杨雄对汉楚相争中项羽失败、刘邦获胜的评价和看法是很正确的。入木三分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书断·王羲之》。
东晋时候,我国出了一位大书法家,这就是被历代书法家、鉴赏家称为最高楷模的“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从小喜欢练字,七岁就能写出一手好字。十二岁那年,一天,他见到父亲枕头下有一本介绍写字方法的书——《笔论》,就兴冲冲地拿着它去找父亲教他练书法。父亲说他年岁小,没有应允,答应待他长大后,一定教他练书法。王羲之一听急得跪下来向父亲请求说:“现在就教我吧,如果等长大了再学,那就太晚了。”父亲看他决心大,便答应了。
从那时起,王羲之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如痴如迷地苦练书法,即便在休息的时候,也在细心地揣摩着字体的间架结构和气势,心里想着,手指便在衣襟上画,时间一久,竟连衣襟都划破了。
王羲之的字越写越好,字迹既秀丽又矫健,到青年时期他已经是有些名气的书法家了。但王羲之仍然不停地苦练,走路、吃饭、乃至睡觉都在揣摩各书法家的笔势,手指不停地划字影。有一天,上了床,他还用手凌空划字,一不留意,竟划到妻子身上,妻子笑着说:“你怎么在人家身上划?自己的呢?没啦!”
没料到,就这句玩笑话,竟让王羲之悟及到应该创造自己的书体。从那以后,他翻读碑帖手迹,揉和百家之长,得千变万化之神,自成一体,他的字写得更加优美,苍劲了。据传说,有一次,王羲之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雕刻工匠照着刻下来,工匠刻木时,竟吃惊地发现墨迹已透入了木板三分深。
当然,这种传说未必真有其事,人们只不过借此来形容王羲之所写的字笔力雄劲,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后来人们也根据这个传说,引申成“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多用来比喻说话、分析问题或写文章非常深刻。
入室操戈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后汉书·郑玄传》。操:拿;戈:兵器。
郑玄,字康成,是东汉时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他的祖先在汉哀帝刘欣时代做过尚书仆射。郑玄年轻的时候,就不愿做官,一心想研究学问。他的父亲多次责备他,但还是不愿改变自己的志向,只好送他进太学读书。后来他又四处投拜名师就学,共十余年。回到家乡后,又同当时研究经学的名士何休交上了朋友。何休把自己写的《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等三篇文章,送给郑玄看。郑玄看过后,不赞成他的观点,同样也写了《发“墨守”》、《“膏肓”》、《起“废疾”》三篇文章,针锋相对地逐一批驳何休学派R论点。何休看了郑玄的文章后,感叹地说:“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意思是说:郑玄就象是进了我屋,拿起我的兵器,在向我进攻呀!
后来人们就把这句话简化成“入室操戈”这个成语,比喻拿对方的论点来批驳对方。
人自为战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公元前204年10月,汉大将军韩信率领数万之众,在井陉口背水列阵,打败了赵王歇和赵军主帅陈余亲自率领的二十万大军。在战斗中,陈余战死,赵王歇被生俘,一举灭掉了赵国。
这次战斗刚一结束,汉军的将领们都呈献上自己缴获的战利品、敌军将领的首级和俘虏,并向韩信祝贺,然后又不解地问韩信说:“兵法上说,用兵打仗布列阵地要右后靠山、左前临水。这次将军反而命令我们背靠河水摆开阵势,还说打垮了赵军再会餐。当时我们并不信服。然而结果取得了胜利,这是什么战术啊?”
韩信听了,笑了笑说:“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抚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兵法:指《孙子·九地篇》;抚循:抚慰,这里指教养,训练;士大夫:这里指一般将士;市人:比喻没有受过严格训练的士兵。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这也是出于兵法,只是你们没有留心罢了。孙武子不是
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再由于我们没有时间来训练将士,军队就缺乏严格的训练,这就象是赶着街上的老百姓去打仗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就只有置之死地,让他们懂得要保全自己,就只有拼命去决战;如果留下退路,一和敌人交锋就都跑了,还怎么能取得胜利呢?
众将领听了韩信的分析,都很佩服,说:“是这样的。将军的谋略我们是比不上。”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就引出“人自为战”这个成语,原指使人人能拼死作战。现在多指人人都能独立作战或能独当一面工作。
人莫予毒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莫:没有;予:我;毒:危害。
公元前632年,晋国和楚国发生了一场争夺霸权的战争。晋**队在城濮(卫国地名,今山东鄄城西南)摆开阵势;楚国联合陈、蔡两国的军队,气势汹汹地攻打过来。
楚军的统帅是令尹(宰相)子玉,他率领着同族的六百名亲兵坐镇中军,左军由楚国掌管军事的司马子西统帅,右军由大夫子上统领。就在这次出征的时候,楚成王就一再告诫子玉,千万不可轻敌,晋国的国君晋文公是一个在国外流亡多年,经受过很多磨练,经验丰富的人,跟他打仗不要轻率。
可是总想打个胜仗好在楚王面前显示自己的子玉,一到阵前就把这些话全忘了,他看见自己的队伍旌旗森严、列队整齐,就夸耀地说:“今天一定可以消灭晋军了!”
可晋军呢?经过周密筹划,晋文公亲率中军指挥战斗。他派大夫胥臣,用奇计,把虎皮蒙在马身上,首先进攻陈蔡两国的军队。陈蔡两军,还没有弄清是咋回事,就被打得四散奔逃。接着,晋将狐毛又把自己率领的左军装扮为中军,开战不久,就接连往后败退,诱敌深入;晋军还在战车的后面拖着树枝子,弄得路上尘土飞扬,假装着逃跑很狼狈的样子。楚军果然中计,子西当即紧跟追击。这时,晋文公率中军从中间出其不意地截击楚军,狐毛也回转身来夹攻子西,于是楚国的左军又被击败了。紧跟着楚军就被打得大败。
子玉打了大败仗,楚成王非常生气,便派使臣对他说:你带兵打了败仗,身边的同族亲兵都战死了。你如果回国,对他们的父母怎样交代呢?”子玉自己也早已料到,打了败仗,楚成王是不会饶恕自己的,于是便在回国途中自杀了。
晋文公听说子玉自杀的消息后,非常高兴,觉得这一下子可除掉心腹之患了。他情不自禁地对身边的将士说:“莫予毒也已!”意思是说:从今以后没有谁能危害我争霸中原了。
后来人们就把这句话引申成“人莫予毒”或“莫予毒也”这个成语,原指没有人再能危害我了,现在多用来比喻目空一切,狂妄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