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无古人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自古以来没有人这样做过。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陈子昂,二十四岁中进士。他有才学,又有抱负,上书论政,受到武则天的赏识,任命他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典司图籍的官员),不久转为右拾遗(中书省谏官)。后来,他又曾一度从军。
武则天通天元年(公元六九六年),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北伐契丹。三十五岁的陈子昂第二次从军,担任随军参谋,帮助出谋划策。武攸宜没有什么谋略,前锋打了败仗。陈子昂几次向他献计,甚至自告奋勇,请求率领一支万人的军队为前锋出击。武攸宜不仅不允,而且把他降为军曹。
由于抱负不能实现,陈子昂悲愤填膺,惆怅不平。当时,军队驻在燕地,他登上古老的幽州台,不禁想起了古代燕昭王重用大将乐毅的历史往事。
乐毅的祖先是魏国人,后来居住在赵国。他从小爱好兵法,成人后在赵国当武将。因赵国发生内乱,到魏国去当官。公元前三○八年,魏王派他出使燕国。燕昭王见他很有才能,便请他留下。乐毅早就听说昭王礼贤下士,便决定留在燕国。后来乐毅率军击破齐国,先后攻下七十多城,立下赫赫战功。有人嫉忌他,在昭王面前攻击他有野心。昭王不听谗言,把搬弄是非的奸臣杀了,从而使乐毅更效忠于他。
陈子昂吊古伤今,不由得悲愤地唱出了《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后来,陈子昂被解职回乡,为一个县令所诬,投入监狱,忧愤而死。死时年仅四十一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师:师表,样,引申为鉴戒。不忘记以前的事,以后的事就好办了。表示记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
战国初,晋国的卿大夫(国王及诸侯分封的臣属,掌握国政和统兵之权)知伯,在率领韩、赵、魏三卿灭掉晋卿中行氏之后。向韩、赵、魏三家索取疆土。韩、魏两家因害怕知伯,都给了他土地,但赵襄子不肯给予。于是,知伯又会合韩氏和魏氏的军队攻赵。
赵襄子采用大夫张孟谈的计谋,暗中与韩、魏两国联络,说如果赵国被攻灭,对他们是不利的。最后,韩、魏与赵的军队秘密联合起来,偷袭知伯的军队,把知伯活捉了。
在这场争斗中。张孟谈为赵国立下了大功。可是事成之后,他却向赵襄子提出辞呈,不再为赵襄子干下去了。
赵襄子觉得很奇怪。问张孟谈为什么要功成身退。
张孟谈回答说:“从前有人说,春秋五个霸主所以能很好地治理天下,那是因为国君都能驾驭臣子。而绝不为臣子所驾驭。如今我作为臣子,名声显达。地位高尊,权力重大,信服的人太多了,所以应该放弃功名,削掉权势。”
赵襄子不高兴地说:“我听说凡是能辅佐国君的,名声才能显达;功劳大的,地位才能高贵;对国家能负责任的,才能委以重任;只要自己忠诚,众人便会信服。先圣所以能安邦定国,就因为这样做的缘故。你为什么要辞离呢?”
张孟谈说:“大王所说的是成功所必须的东西,而我说的是巩固国家政权的道理。我听说,从前君臣一起打天下。最后取得成功,这是常有的事。但成功之后君臣权力平等,臣子的结局美好,那是没有的。不忘记以前的事,以后的事也就好办了。大王即使不同意我辞离,我也没有力量来帮助您做事了。”
赵襄子见他说到如此程度,知道无法挽留,只好同意他辞离。
强弩之末
弩:古代用机械发箭的弓。强弩所发的箭,飞行已达末程。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竭,不能起作用。
西汉时,有一位叫韩安国的人,他本来是梁王刘武的中大夫,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时曾立过功。后来因为触犯国法,被革去职务,就赋闲在家,过着栽花养鸟不问世事的隐士生活。
直到汉武帝做了皇帝。任用田蚡作太尉,他就去贿赂田蚡,请他保举自己。汉武帝知道韩安国很有才能,便派他担任北地都尉的职务,不久又升迁为大司农。后来。由于韩安国平定战乱有功,汉武帝又让他作了御史大夫。
这时,汉朝和匈奴的关系时而交战,时而议和。一次,匈奴方面突然派了一位使者来议和,武帝一时之间也难以决定,便召集朝廷的文武大官,共同来讨论这件事。
大臣中有个叫王恢的,过去曾在边疆做过几年官,对于匈奴的情况相当了解,他认为凭汉朝的军事实力,一定能扫平匈奴,因此他反对和匈奴议和;而且建议汉武帝立即采取行动,发兵到边疆去**匈奴。
在场的官员听了,大都保持沉默,只有韩安国站出来大声反对说:“现在匈奴的兵力日益壮大,而且又神出鬼没,流窜不定。如果我们要出兵千里去围剿他,那不但很难成功,而且会给匈奴以逸待劳、得以致胜的机会。这情形就像是射出的箭矢飞行到最后没有力量的时候,连最薄的绸缎也无法穿破;狂风的尾巴,连很轻的羽毛也无法吹动一样。我们现在如
果发兵**匈奴,实在是不智之举。依我的看法,倒不如和他们缔约谈和。”大家都觉得他的见解很有道理,汉武帝便采纳了韩安国的意见同意和匈奴议和,于是一场可能发生的战争就此冰消瓦解。
巧夺天工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技艺高超而又精巧绝妙。东汉末年,上蔡县令甄逸有个小女儿,长得非常漂亮,受到全家宠爱。一天,有个相面先生来到甄家,说是能未卜先知,算出一生凶吉。甄夫人非常相信,请他逐一为自己和女儿看相算命。
相面先生见到漂亮的甄姑娘后,大吃一惊,说她的相貌贵不可言,将来必定是一位贵夫人。甄夫人听了高兴极了,从此留心给甄姑娘找一个有权势的夫家。
当时,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大官僚家庭的袁绍,担任冀州牧,他第二个儿子袁熙还未成亲。于是甄家托人去说亲。袁熙听说甄姑娘美丽无比,而且是官宦人家出身,请求父亲派人去提亲。这样,甄姑娘便嫁到了袁家。
后来,袁绍在与各地方势力的混战中取胜,握有四州之地,他三个儿子也各领一州。但好景不长,公元二○○年,他在官渡为曹操大败,不久病死;甄姑娘的丈夫袁熙,不久也被杀死。
当时,袁绍的夫人刘氏和甄姑娘一起住在邺城。曹操的儿子曹丕攻破邺城后进入袁府,见到甄姑娘后,被她的美貌惊呆了。他当即要她理一下披散的头发,并递过手巾去让她擦脸。离走时,留下一队卫兵保护袁府,不准外人闯入。
刘氏目睹曹丕的举动,心里暗暗高兴。曹丕走后,她对甄姑娘说,这一下咱们娘儿俩的性命保住了。果然,不久曹丕禀明曹操,派人将甄姑娘接到自己府里,并与她成了亲。
曹丕对甄夫人宠爱无比,百依百顺。后来曹丕代汉称帝,建立了魏国,甄夫人被立为皇后。当时她已四十岁,为了使曹丕长久宠幸自己,每天早晨都要花许多时间打扮。
据说在她宫室前的庭院中,有一条长得非常美丽的绿色的蛇,它嘴里时常含一颗红珠。每当甄皇后梳妆打扮的时候,它就在她面前盘成奇巧的形状。甄皇后后来注意到,这蛇每天盘一个形状,从来不重复。于是,她就模仿它的形状梳头。
时间久了,甄皇后的头发虽然是用人工梳成的,但它的精致巧妙胜过了天然的。当然,她每天的头发形状也是不同的,后宫的人都称它为“灵蛇髻”。曹丕见了后,觉得她仍然非常年轻漂亮,还是对她十分宠爱。
但是,随着年华的消逝。即使再精致巧妙的梳妆,也无法改变甄皇后失宠的命运。年轻的郭皇后终于替代了她的地位。而她由于对此不满,惹怒了曹丕,最后被他下诏赐死。
巧取豪夺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卑鄙的欺诈的手段占有别人的财物或权利。
宋朝有位著名的书画家名叫米芾。他有个嗜好,那便是专爱收藏名人字画,为此,他不惜采用欺骗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平日,只要听说谁家有名人字画,他就千方百计把它借来,说是观赏,其实是临摹。他可以临摹得和原作一模一样,以假乱真,然后把临摹品还给人家,自己留下真迹。有时他甚至把原作和临摹品同时给原主挑选。原主还往往上当。误选了他的临摹品。
有一次米芾在船上遇见了蔡攸,蔡攸拿出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请他欣赏。他一看就不肯放手,一定要用一幅画同蔡攸交换。蔡攸不同意,他就苦苦哀求,纠缠不休,最后竟以投河自杀相要挟。
蔡攸无奈,只得同意交换。类似这样的事情很多,当时的人便把米芾这种伎俩,叫做“巧取豪夺”。
锲而不舍
锲,镂刻;舍,停止。不停地镂刻,比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他反对天命,不信鬼神,认为大自然的运行是有它的规律的。人的力量可以制服天;并主张因地制宜,使天时为农业服务,发挥人的才能,促使万物增长变化。这些见解在当时是非常进步的。
荀子又是一位有名的教育家。他写过一篇名叫《劝学》的文章,运用许多确切的比喻,来劝导人们坚持不懈地认真学习。其中许多议论精辟透彻,富有启发性。
文章一开始就写道,人接受教育、寻求学问,是不可废弃的,靛青这种染料是在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但它的颜色却比蓝草更深。这是他用来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者后人胜过前人。这就是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荀子又用镂金石来比喻学习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他写道,刻一下就停下手来,烂木头也刻不断;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坚硬的金属和石头,也可以把它们刻穿。所以人们要用“锲而不舍”的精神来学习,这样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荀子在《劝学》篇中还写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意思是不一步一步地走,不会到千里之远;不是一条一条小河的水汇合起来,不会成为江海。它用来比喻学习是一个由少到多、日积月累的过程;高深的学问和渊博的知识,是一点一滴
积累起来的。他的这些见解,现今还常被人们在教育中引用。
亲痛仇快
亲:指自己人。仇:指敌人。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使自己人痛心,反对,使敌人高兴。
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光武帝刘秀登基后。大封功臣,但有个名叫彭宠的功臣却没有被封。彭宠原为渔阳(今北京密云)太守,曾出骑兵帮助刘秀平定王郎之乱。刘秀称帝后,旁人都升高官,而彭宠仍当原官,因此心里很不平。
渔阳属幽州牧朱浮管辖。朱浮是个性情急躁的人,曾向渔阳征收钱粮。彭宠居功自傲,不肯发送,并且口吐怨言。朱浮大怒,写信去骂了他一顿。这样,彭宠对朱浮更怨恨了。
不久,朱浮向光武帝密告,彭宠行为不轨,说不定会造反。于是光武帝召彭宠到京都来。彭宠知道这是朱浮在做小动作,便要求和朱浮同去京都,但光武帝不许。这下彭宠更怀疑并且畏惧起来了。
鼓宠的妻子平时就爱干预丈夫的事,劝彭宠不要去京都,自己独立。彭宠听从了她的话,拒绝应召入都,并出兵二万余攻打朱浮。朱浮听说彭宠发兵来攻,写了一封信给他。信中说:“现在国家刚刚太平,文武百官不管本领大小,都在为国家建功立业,而你却发狂地自暴自弃。你应该懂得,凡是做事情,不要使亲人感到痛心,而使仇敌感到高兴。”
彭宠看了这封信后,没有听从朱浮的劝告,仍然发兵去攻朱浮所在的蓟城(今北京西南)。光武帝得知后,赶紧派兵去增援朱浮。但彭宠击退了援军,把朱浮困在蓟城里。后来,朱浮好不容易才逃出蓟城。
彭宠夺得蓟城后,自称燕王,一时间得意洋洋,但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后来,人们把“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引申为成语“亲痛仇快”,用来对于自己人做出损害自
己人利益的事情,表示惋惜、责备和劝告。
’
秦晋之好
秦、晋两国的君主好几代通婚,后将两姓联姻称为“秦晋”或“秦晋之好”。
春秋初期,晋国吞并了附近一些小国,成为一个大的诸侯国。为了加强与邻近实力相当的秦国的友好关系,晋献公把自己的大女儿嫁给了秦穆公,历史上称她为秦穆夫人。
年老的晋献公非常宠爱妃子骊姬。听了她的谗言,竟逼死太子申生。骊姬还准备陷害公子夷吾和重耳,以便自己的儿子奚齐将来继任国君。夷吾和重耳只好逃离晋国。
公元前六五一年,晋献公去世,骊姬如愿以偿,儿子奚齐被立为国君。但不久就被忠于夷吾的两个大夫杀死。他们随即派人去迎接流亡在梁国的夷吾回晋国继位。
夷吾生怕回国后控制不住局势,便请秦穆公派兵护送并支持他,并允诺割五座城池给秦国作为报答。但他继位(史称晋惠公)后食言,使秦穆公非常恼火。过了四年,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求援。秦穆公不计旧恨,还是运送许多粮食到晋国去,帮助晋国度过了饥荒。可是次年秦国发生了饥荒,晋惠公却不肯支援秦国粮食。过了一年,秦穆公率军攻伐晋国,活捉了惠公。后在秦穆夫人的帮助下,秦穆公不仅宽恕了惠公,而且与他缔结了盟约。
惠公经过这次劫难后,加强了对秦国的友好关系,把太子子圉送到秦国去当人质,秦穆公也将宗女怀嬴嫁给子圉。不料,子圉后来背着秦穆公逃回晋国,次年惠公死了,他继位当了国君,即晋怀公。怀公生性刻薄,乱杀老臣,引起朝中百官对他的强烈不满。
在各诸侯国流亡了十九年之久的晋公子重耳,最后来到了秦国。他才华出众,为人忠厚,秦穆公很欣赏他,把五个宗女嫁给他,其中一个即是怀嬴。
一天,怀嬴捧着水盆给重耳浇水洗手。
重耳洗完后,很轻视地挥手叫她走开。
怀嬴生气说:“秦国与晋国是对等的国家。你为什么欺侮我?”
重耳知道自己做错了,马上向她认错。
后来,秦穆公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去,重耳派人刺杀了怀公,群臣都拥戴他当国君。之后,他让太子也娶秦国的宗女做夫人,从而父子两代都和秦国联姻,结成了“秦晋之好。”
秦镜高悬
秦:秦朝。镜:铜镜。悬:悬挂。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秦朝的铜镜高高地悬挂着,后人引申为“明镜高悬”,用来比喻判案公正严明,不徇私情。也比喻人料事清楚,见解深刻。
公元前二○六年,刘邦派人到秦都咸阳,劝秦王子婴投降,自己带着十万大军,开抵咸阳东郊霸上(今陕西西安东)。子婴见大势已去,到咸阳东北的轵道(亭名)边迎候刘邦,表示归降。
刘邦第一次进入秦王宫巡查府库时,见到珍藏在里面的无数稀世财宝,不由大吃一惊。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块高悬着的方镜。
这块方镜宽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面光滑明亮。人站在镜前,镜中就会出现人的倒影。这还不算奇怪,奇怪的是照镜人用手去抚**口,就能毫无障碍地从镜中看到此人的五脏六腑;要是生病的人去照
镜子,则可以看出病在什么地方;如果有邪心的女子去照,那就可以照出她胆张心动。秦始皇常常让宫内的女子到镜子前去照。凡是镜子中反映出胆张心动的,就肯定她有邪心,立即把她杀死,
刘邦见到宫内有这么多珍奇物品,一度产生了留居宫内的念头。
他的部将樊哙马上问他:“究竟要有天下,还是要当富翁?”
刘邦表示要有天下。
樊哙说:“你要有天下,就快还军霸上,不要留在宫中。”
刘邦的谋士张良也支持樊哙的意见,于是刘邦封存府库,还军霸上,等待项羽来处理宫内的珍宝。
后来项羽率兵进入咸阳,烧毁了秦宫,把宫内所有的珍宝包括那块方镜和宫女掳掠一空。后来,方镜就不知下落了。
青出于蓝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南北朝时,李谧拜孔璠为师。他非常用功好学,过了几年,他的学问就超过了孔璠。
孔璠因为有这样的好学生而感到高兴。不仅如此,他自己有了疑难问题,还能向学生虚心请教。
李谧觉得孔璠是老师,因此解答问题时吞吞吐吐,很不自然。
于是,孔璠诚恳地对他说:“我向你请教问题,不要不好意思回答。凡在某一方面有学问的人,都可以做我的老师,何况是你呢!”
孔璠虚心向学生求教的佳话传出后,人们深受感动。
有人编了一首短歌,颂扬孔璠不耻下问的精神:“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
大意是: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然而它却比蓼蓝蓝得更深,颜色更浓。
倾国倾城
倾:使……倾倒。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女子的容貌特别漂亮。又作“倾城倾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