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2 / 2)

成语故事 佚名 6983 字 4个月前
🎁美女直播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刀俎(音zǔ祖):剁肉的刀和案板,指宰割的工具。

公元前206年,楚汉相争的初期,项羽势力强大,刘邦相对弱小。项羽见刘邦先攻进关中,进了秦国的都城咸阳,很不满意,带领众路诸侯进兵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准备攻打刘邦。那时候,项羽有兵马四十万,刘邦有兵马十万,一个驻在鸿门,一个扎在霸上,相距只有四十里。这一下可把刘邦吓坏了,他便带着谋臣张良,武将樊哙(音kuài快)到鸿门去向项羽请罪。项羽留刘邦饮酒。项羽、项伯(项羽的叔父,与张良要好,并与刘邦约为儿女亲家)向东而坐,范增向南坐;刘邦向北坐,张良向西陪坐。席间,范增数次给项羽使眼色,并再三举起自己佩带的玉块,示意项羽动手杀掉刘邦,而项羽却默然不应。于是,范增起身出去找项羽的堂弟项庄,来席间舞剑,让其趁机击杀刘邦。

这时,张良连忙来到军门找着樊哙,樊哙忙问:“现在情况怎么样?”张良说:“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思是说:危急得很。此刻项庄正在舞剑,用意是要刺杀沛公。樊哙立即带剑持盾闯了进去,向西而立,怒目看着项王。项羽按剑起身,问:“这位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这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称他是壮士,赐他酒肉,并坐在刘邦旁边。樊哙护卫着刘邦,项庄下不了手,也就只好作罢。过了一会,沛公起身上厕所,招呼张良与樊哙一道出去。张良和樊哙都劝刘邦赶快逃走。刘邦为难地说:“没有向项羽告辞,怎么好走呢?”樊哙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意思是说:大丈夫做事应当着眼于大处,不必讲究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是刀案,我们是鱼肉,还告什么辞。刘邦就带着樊哙悄悄地逃走了。留下张良向项王辞谢,并要张良把一双白璧送给项羽,一双玉斗送给范增。张良回到席间,向项羽辞谢后,项羽拿着刘邦送的白璧,放在席上。范增接过玉斗,却拔剑把它敲破了,气愤地说:“将来夺取项王天下的,必然是刘邦,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就引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个成语,比喻人家是宰割者,自

己任人宰割。

这个故事同时又是“项庄舞剑”或“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成语的来源。沛公:刘邦。它用来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装作和平无事,实则想乘机害人。

任人唯贤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任:任用;唯:只;贤:指有德有才。

公元前6**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齐襄公被杀。次年,齐襄公在国外的两个弟弟——一个是在鲁国的公子纠,一个是在莒(音jǔ举)国(在今山东省莒县一带)的公子小白,分别从鲁、莒二国奔回齐国争夺王位。

有一个名叫管仲的人,一向追随公子纠,这时就带兵到半路上去伏击公子小白,用箭射他,中了他的带钩。争位的结果,公子小白获得胜利,当了国君。这就是齐桓公。桓公即位后,迫使鲁国杀死了公子纠,又用囚车将管仲押回齐国处治。

一路上,管仲被捆绑着,又饥又渴,在路过绮(音qǐ启)乌这个地方时,向一个守边的齐国官员讨饭吃。那个官员素来敬慕管仲的才能,也深知桓公爱才,以为管仲将来很可能被重用,便亲自把饭菜送去,乘机悄悄地对他说:“您到齐国之后,要是幸而不被杀头而得到了重用,您将怎样报答我呢?”管仲说:“要是真象你所说的那样,得到了重用,我将任用贤者,使用能者,评赏有功者。除此之外,是没有什么可以报答您的。”

后来,管仲果然被齐桓公任用为相国。他大力进行改革,在用人上,一如他所说的那样,选贤任能,结果,国力大振,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直至今天,齐桓公和管仲这种不计个人恩怨,任人唯贤的精神仍然为人们所传诵。

根据这个故事,人们便引出“任人唯贤”这个成语,比喻任用人只选择那些德才兼备的人。

任劳任怨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汉书·石显传》。任:担当;劳:劳苦;怨:埋怨,怨恨。

公元前49年12月,汉元帝刘奭(音shì室)继位之后,朝廷的实权由两朝宦官石显所掌握。朝中不管任何事情,都得他转奏皇帝说了才能算。石显这个人很残忍,凡跟他意见不合或对他稍有怨言的大臣,就得遭殃。当时有几位比较正直的大臣,对他专权奸横看不惯,向元帝揭发过他的短。石显怀恨在心,都以种种借口,杀的杀,关的关。石显干了不少这类的坏事,他怕走漏风声,让元帝知道了,便在元帝面前哭泣着说:“陛下您宠信我,让我担任了重要职务,但朝中许多大臣都嫉妒。‘诚不能以一躯称快万众,任天下之怨’(意思是说:我很愚笨,的确不能以一躯之身使众多的人都很满意,来担当天下人的埋怨)。您还是让我不要担当朝廷的要职了吧,我甘愿回到后宫去干扫除劳役,也不会有什么怨言。”

一派委婉动听之辞,使汉元帝更加信任他,不但没有让他去职,反而给予厚赏。

根据这个故事,人们引申出“任劳任怨”这个成语,现在多用来比喻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受埋怨。

如鱼得水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末年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沂水)人。父亲诸葛珪,曾任泰山郡丞(郡守的助手)。由于父母早丧,诸葛亮由叔父诸葛玄抚养。大约在他十四岁(公元195年)那年,他的叔父丢了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的职务,带着他兄弟等投靠荆州牧刘表。几年后,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就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以西二十多里的隆中定居,一面吟诗作歌,一面又“躬耕陇亩(田亩)”。诸葛亮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人,那时候,他就常把自己比作春秋时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相国管仲;又比作率军击破齐国七十余城的燕国名将乐毅。可见他立志要兼有将相的才能,干出一番事业来。

诸葛亮在隆中呆了十年。在这期间,他根据自己观察了解到的天下大势,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见解。正在这时候,处于危难之中的刘备,被迫也来到荆州依附刘表,他于公元207年曾三次到隆中,向诸葛亮求教统一天下的大计。刘备的诚恳态度,使诸葛亮很受感动,他愿意帮助刘备成就事业。两人就在隆中草堂里促膝长谈。诸葛亮对于形势的分析十分精辟,并提出了夺取荆州(今湖南、湖北)、益州(今四川);和好西南少数民族,东联孙权,北伐曹操的战略方

针。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听了,打心眼里钦佩诸葛亮,非常赞成诸葛亮的主张。刘备便把诸葛亮尊为军师,吃饭同桌,睡觉同屋,两人越来越亲密。这时和刘备结为兄弟的关羽、张飞看了,心里很不高兴,便在刘备面前嘀嘀咕咕。刘备就向他们解释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意思是说:我有了孔明,就好似鱼儿得了水一样。希望你们深明大义,不要再说什么了。

关羽、张飞听了,也自觉惭愧,就不再说什么了。

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只用了十三、四年的时间,就占据荆州、益州,于公元221年终于在

成都建立了蜀汉政权。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就引出“如鱼得水”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得到了最理想的人才或环境;也常用来形容双方关系十分融洽。

如火如荼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国语·吴语》。荼(音tú途):一种开白花的茅草。

公元前482年,南方的吴国兴盛起来,吴王夫差在打败了越国以后,又引兵北上与齐、楚、晋各强大的诸侯国争盟主。论实力,在当时北方几个大国中,能同吴国争雄决胜的只有晋国。夫差为了和晋定公争做诸侯的盟主,就率领大军到了卫国的黄池(今河南封丘县)与诸侯会盟。表面上说是商讨联盟的事,实际上是要压晋定公承认自己的霸主地位。

可是,万万没想到,会盟刚刚开始,夫差就接到报告说:前些年被打败的越王勾践,乘吴军北上的时候,大举进兵吴国,放火烧了吴国的姑苏,夺走了不少的地方和财物。这可真是:“前门遇盗,后门失火”。这可怎么办啊?吴王夫差急得搓手跺脚,连声哀叹。

要是放弃会盟匆匆回师去对付越国吧?又怕越国进攻的消息传出去后,会盟的诸侯国乘势夹击,落个全军被歼的下场;要是草草会盟,让晋国占了上风,做了盟主,多年来的心愿全都落空了。这可难办啊?夫差只急得暗暗叫苦。这时,大夫孙雒(音luò洛)向吴王献策说,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唯一出路是:“既要会盟,又要占上风。而且还要速战速决。”说罢,他贴着吴王的耳朵,悄声细语说了一阵,吴王连连高兴地点点头说:“好!就这么办!”

夜里,吴王夫差在中军帐传下命令,全军上下吃饱喝足,整装待命。半夜时分,他又命令士兵穿上指定的铠甲,带好兵器,分成左、中、右三队,各摆成一个方队的阵势。

中军都穿着白色的铠甲和白色的衣裳,打着白色的旗帜,带着白色羽毛的弓箭,“望之如荼”。意思是说:远远看去,白皑皑、银晶晶,好似一片盛开的白色荼花。吴王亲自提着大斧,载着绘有熊虎图案的大旗,威风凛凛地站在方阵的当中。

左军和中军一样的阵容,旗帜穿戴、箭羽都是红色的,“望之如火”。意思是说:远远望去,红彤彤、热烘烘,好似一片燃烧着的熊熊火焰。

右军也和中军一样的阵势,旗帜穿戴、箭羽却都是黑色的,“望之如墨”。意思是说:远远望去,如似满天密布的浓云。

次日清晨,夫差亲自擂鼓,几万士兵听见鼓声,一齐狂呼,遮天盖地向前挺进。刚刚从睡梦中惊醒过来的晋定公,和赴会的其他各诸侯国王,看到这种气势,真象神兵天将,都害怕了,没敢再说半个不字,就承认了吴王盟主的地位。

吴王采用孙雒这一招,达到目的后,就立即班师回国了。

在这个故事里,“如荼”、“如火”、“如墨”,本来是用来形容吴军军容整齐的盛况的,后来人们就把它简化成“如火如荼”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气势旺盛、场面热烈的情景。

如坐针毡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晋书·杜锡传》。

杜锡是西晋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他从小聪颖好学,年轻时候就以知识渊博为世人所器重,后来被选调去作太子舍人。由于愍(音mǐn敏)怀太子,行为放荡,不思上进,杜锡便“屡谏愍怀太子,言辞恳切,太子患之。后置针著锡常所坐处毡中,刺之流血”。意思是说:杜锡看到这种情况后,就一再诚恳地去劝告愍怀太子,希望他能改正自己的缺点。但愍怀太子不但不听,反而对杜锡很不满意。有一次,他悄悄地把针插在杜锡常坐的毡子上。杜锡没有察觉此事,一坐下去,就被刺得鲜血直流。

根据这个故事,人们便概括出“如坐针毡”这个成语,比喻心神不安。

孺子可教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留侯世家》。孺子:儿童,后生,年轻人。

张良,字子房,是汉朝的开国功臣,被刘邦封为留侯。他的祖先,是战国时的韩国的贵族。韩国被秦国灭掉后,张良曾变卖家产雇佣刺客,于公元前218年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县内)刺杀秦始皇,以图为国报仇。

谋刺失败后,秦始皇大怒,下令在全国大举搜索行刺的凶手。于是张良就改了姓名,避难于下邳(今江苏雎宁县西北)。

张良闲居下邳,有一天,他走到下邳桥上去散步,停佇桥头,四处眺望。这时,有一个老年人,穿着粗布破衣,向他走来了,老人故意把鞋扔到桥下,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鞋给我取上来!”张良很气恼,但他勉强压住火气,下了桥,给老人把鞋拾了上来。

老人把腿一伸,又说:“给我穿上!”张良心想,既然已经给他拾了鞋,穿就穿吧。于是张良便跪下替老人穿好鞋。

穿好鞋,老人点点头,笑眯眯地走了。张良很惊奇,朵呆地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老人大约走了里把路的时候,又突然返了回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天刚亮),与我会此。”意思是说:这个年轻人可以教育了!从今天起,往

后数第五天清晨,我在这里再和你会面。

一天两天、三天四天过去了。第五天,天刚放亮,张良就来到桥上。这时,那位老人已经先到了,很生气地责备张良,说他来得太晚了,让又过五天再来。第二次,张良等鸡一叫,就来到桥上,可老人又先到了,老人更加生气,让他过五天再早一点来。

又过了五天,张良在不到半夜的时候,就来到桥上。等了一会儿,老人来了,高兴地说:“年轻人,应该这样嘛!”说着,就拿出一本书,交给张良,嘱咐道:“读了这部书,对你很有用处,就可以做帝王之师了。”

张良拿回家一看,老人留给他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十分珍爱这部书,从此就孜孜不倦地认真阅读,反复钻研,终于成为汉高祖刘邦的主要谋臣。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就引出“孺子可教”这个成语,多用于长辈或年长的人,赞扬青少年有培养前途。

人琴俱亡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有两个儿子,老大叫王徽之,老二叫王献之,字子敬。当王徽之、王献之年老体衰之时,都得了重病。王献之病后医治无效先去世了。他的哥哥王徽之听到这个消息便问身边的人:“我的弟弟为什么这样快就死了呢?”他身边的人说:“你去看看就知道了。”于是他叫人备好车子赶去吊唁。他到王献之家后,一点儿也没有哭泣。王徽之直接进入灵堂,坐在灵床上,拿起王献之生前弹过的琴想弹琴抒怀,可是,他调弦调了半天,琴音总是调不好,于是把琴扔在地上,悲痛地说:“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意思是:子敬啊,子敬,你和琴都死了啊!)他说完之后,便悲恸欲绝。一个月之后,王徽之也死了。

后来人们引用“人琴俱亡”表示人死了,琴也无法弹了,用来形容看到遗物,引起对死者哀悼、怀念的悲痛心情。

任重道远

《论语·泰伯》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次,曾子的学生去问曾子:“读书人应该怎样做人?”曾子说:“必须刚强而有毅力。”学生又问:“为什么要这样?”他回答说:“‘任重而道远。’(意思是:治理天下的任务很重,道路又很遥远。)没有坚强的毅力,是担不起这副沉重的担子的。”他说到这里又看看学生,然后慢条斯理地说:“你们把施行仁政作为自己的任务,这一副担子能说不沉重吗?就是一直干到死,还不一定能实现施仁德于天下,能说这一道路不遥远么?”学生们听后严肃而又认真地说:“老师放心,我们一定会坚韧不拔地把这个担子担当起来。”曾子听了微笑着点了点头。

后来人们把“任重而道远”说成“任重道远”,用来比喻担负的责任重大,而且要经历长期的艰苦奋斗。

弱不胜衣

《红楼梦》第三回里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黛玉的母亲去世以后,贾母念她孤苦伶仃,便把她接进京来,和她一起生活。

黛玉来到外祖母家,刚进房门,只见两个人扶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来,黛玉知是外祖母了,正想下拜,早被外祖母抱着,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地叫着大哭了起来;在场侍立的人,没有一个不跟着流泪的,黛玉也哭个不休。经众人慢慢劝解,黛玉才得拜见外祖母。

众人见黛玉年纪虽小,举止言谈却不俗;身体面貌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姿态。众人见她体弱,知她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为何不治好了?”黛玉道:“我自来如此。从会吃饭时便吃药,到如今了,经过多少名医,总未见效,……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贾母听了便说:“这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故事中的“弱不胜衣”形容黛玉瘦弱得似乎连衣服都承受不起。后来人们则用来泛指身体虚弱。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十室九空

这个成语出自《宋史·余靖传》。

北宋时,韶州(今广东省韶关地区)有一个名叫余靖的人,年纪很轻时,便以文学方面的才能而在当地闻名。后来考中进士,由县尉逐步升为集贤校理。

余靖直言敢谏,即使是皇亲重臣,他也敢表示非议。对皇帝处理的某些问题,也敢提出不同意见。后来因不同意对范仲淹贬职而受到调职处分。

宋仁宗时,开宝寺灵感塔发生火灾。余靖乘机上书,劝仁宗推行德政,体恤民心。在上疏中,余靖写道:我听说,要做一个好皇帝,就应该勤劳节俭,施行德政,感动人心。这样,即使有什么危难,也能够渡过去。现在,我们在西部边境用兵,弄得国家财政枯竭,老百姓十分穷困,十户中有九户家破人亡,四处飘零。(原文是:“十室九空。”)希望陛下好好替老百姓想一想。

由于余靖当谏官时得罪了很多权贵,不久,便被调离了京城。

人们引用“十室九空”成语,一般是形容由于战乱、灾荒或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而导致人民大量死亡、破产、逃散的荒凉景象。

三人成虎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魏策二》。

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时而互相攻伐,时而互订盟约。为了使双方能真正遵守信约,在订立盟约时,往往要将本国的太子或其他重要皇亲交给对方做人质。

有一次,魏、赵联盟,魏国的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庞葱对魏王说:“如果现在有人向您报告,说大街上跑来一只老虎,您会相信吗?”魏王回答说:“我不相信。”庞葱接着问:“如果有两个人来报告,说大街上跑来一只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我是将信将疑。”庞葱又问:“如果有三个人来报告,说大街上跑来一只老虎,您又将如何?”魏王说:“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便对魏王说:“大街上不会跑来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情。可是,因为三个人说有,您就相信真有老虎。(原文是:‘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之则成虎’。)现在我们将要长时间地住在赵国的都城邯郸,邯郸与魏国国都大梁的距离,比宫殿到街市的距离远很多很多。议论我的人一定不少,希望大王您能明察。”魏王说:“我都知道,你放心去吧。”

庞葱告别了魏王陪太子到赵国以后,果然有一些人在魏王的面前说庞葱的坏话,魏王信以为真,对庞葱产生了怀疑。后来,魏太子质押期满,庞葱陪太子回到魏国,魏王果然没有召见他。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引出“三人成虎”成语,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重复,就可能掩盖事物的真相,使人轻信谗言,惑乱人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