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一切都已齐备,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公元二○八年,曹操率领八十万大军驻扎在长江中游的赤壁,企图打败刘备以后,再攻打孙权。刘备采用联吴抗曹之策,与吴军共同抵抗曹操。
当时,孙权和刘备兵力都很少,而曹操兵多将广,处于压倒优势。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和孙权的大将周瑜,商讨破敌良策,二人不谋而合,都主张只有火攻,才能打败曹操。
可等一切都准备好后,周瑜却发现曹操的船只都停在大江的西北,而自己的船只靠南岸。这时正是冬季,只有西北风,如果用火攻,不但烧不着曹操,反而会烧到自己的头上,只有刮东南风才能对曹军发起火攻。周瑜眼看火攻不能实现,急得口吐鲜血,病倒在床上。名医、良药都治不好他的病。这时诸葛亮去探望周瑜,问他为何得病。周瑜不愿说出实情,就说:“人有旦夕祸福,怎能保住不得病呢?”
诸葛亮早猜透了他的心事,就笑着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怎能预料到呢?”周瑜听到诸葛亮话中有话,非常惊讶,就问有没有治病的良药。诸葛亮说:“我有个药方,保证治好您的病。”说完,写了十六个字,递给周瑜。这是十六个字是:“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一看,大吃一惊,心想:“诸葛亮真是神人啊!”
他的心思既然已被诸葛亮猜中,便请教破敌之策。诸葛亮有丰富的天文气象知识,他预测到近期肯定会刮几天东南风,就对周瑜说:“我有呼风唤雨的法术,借给你三天三夜的东南大风,你看怎样?”
周瑜高兴地说:“不要说三天三夜,只一夜东南大风,大事便成功了!”
周瑜命令部下做好一切火攻的准备,等候诸葛亮借来东风,马上进兵。
诸葛亮让周瑜在南屏山修筑七星坛,然后登坛烧香,口中念念有词,装作呼风唤雨的样子。
半夜三更,忽听风响旗动,周瑜急忙走出军帐观看,真的刮起了东南大风,他连忙下令发起火攻。
周瑜部将黄盖,率领火船向曹操水寨急驶,当火船靠近曹军水寨时,一声令下,士兵们顺风放火。风助火势,火借风威,把曹营的战船烧个一干二净,岸上的营寨也被烧着,兵马损失不计其数。在烟火弥漫中,曹操仓皇逃命,从小道退回许昌。
万死不辞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虽然有一万次死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东汉末年,朝政大权落在董卓手中。董卓骄横跋扈,出入宫廷用皇帝的仪仗,并让弟弟、侄儿统率禁军,把董氏宗族的人不论老小一律封为列侯。他还征二十五万民夫为自己修筑宫室,又从民间选来八百美女,纳入宫内。
司徒王允见董卓如此嚣张,很为汉王室担心,但又无法除掉董卓,心中十分烦恼。一天夜里,他到后花园散心,忽然听见有人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走近一看,原来是家中的歌伎貂蝉。王允问道:“深更半夜,你为什么来这里唉声叹气?”
貂蝉回答说:“承蒙大人恩惠抚养,为我训习歌舞,并以礼相待,我虽然粉身碎骨,也不能报答万一。近来见大人双眉紧锁,知道必定是为**操心,所以心中忧伤,但不敢询问。今晚又见大人行坐不安,因此也长吁短叹起来,想不到被大人发现。如果大人有用我的地方,我一定效力,虽万死也决不推辞。”
王允听了貂蝉的话,忽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马上给貂蝉跪下,纳头便拜。貂蝉慌忙扶起。王允流着眼泪说:“眼下朝廷危如累卵,贼臣董卓将要篡位,朝中文武无计可施。董卓有一个义子吕布,骁勇异常,天下无有敌手。方才听了你的话,我想出一条‘连环计’来:先把你许配给吕布,然后再暗中献给董卓。你去离间他们父子两人,让他们因为想得到你而互相仇恨,最后挑拨吕布去杀死董卓。如此方能除掉大害,为国效忠。不知你意下如何?”
貂蝉缓缓站起,态度坚决地说:“我已许下大人虽万死也决不推辞,如果不能遵计杀死董卓,以报国恩,愿意死在万刃之下!”
王允和貂蝉共同谋划,实现了“连环计”,结果除掉了奸臣董卓。
亡羊补牢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栏。羊丢失后,才修补羊圈。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出了差错,设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也含犹未为晚之意。
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王即位后,重用奸臣,政治腐败,国家一天天衰亡下去。大臣庄辛看到这种情况,非常着急,劝襄王不要成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大事;这样长此以往,楚国就要亡国了。
楚襄王听了大怒,骂道:“你老糊涂了吧,竟敢这样诅咒楚国。”
庄辛见楚襄王不纳忠言,只好躲到了赵国。结果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攻打楚国,并****,攻陷了楚国的都城郢城。楚襄王惶惶如丧家之犬,逃到城阳。这时,他想到庄辛的忠告,又悔又恨,便派人把庄辛迎请回来,说:“过去因为我没听你
的话,所以才会弄到这种地步,现在,你看还有办法挽救吗?”
庄辛看到楚襄王有悔过之心,便借机给他讲了个故事:
从前,有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
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
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中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
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除此之外,庄辛又给楚襄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楚国都城虽被攻陷,但还有几千里国土,只要振作起来,改正过去的过错,秦国是灭不了楚国的。楚襄王听了,便遵照庄辛的话去做,果真度过了危机,振兴了楚国。
惘然若失
“惘”,失意。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精神恍惚,似乎心中丢失了什么东西。
东汉时有位学者,名叫黄宪。他出身贫寒,父亲是个牛医,但是他从小刻苦自学,学识超人,而且品性高洁,不图功名。
黄宪十四岁时,有位叫荀淑的名士无意间遇见黄宪,见他生得很有灵气,便请他到旅舍的房里坐坐。只交谈几句,就发现他有惊人的才学。一连谈了几个时辰,直到夕阳西下,才恭恭敬敬地送他出门,分手时向他拱拱手说:“真没有想到,您竟是我的老师啊!”
次日,荀淑去拜访本郡的功曹袁阆,一见面他就问:“贵郡有个颜子,您知道吗?”
袁阆马上回答说:“怎么会知道,他是黄宪,还未成年呢。”
原来,颜子即颜渊,是孔子三千弟子中最有学问的一个,年纪也很轻,所以后来常把学问超群的年轻人比作颜子。袁阆一听就知道颜子是指黄宪,说明黄宪的才学是郡里公认的。
后来,又有一位名士拜访了袁阆,谈了不多久就告辞了。接着,这位名土去找黄宪谈,结果一连谈了几天。于是他作了比较:袁阆像一道清泉,一眼可看到底;黄宪像千顷大湖,测量不出它的深广。
与黄宪住在同一个里中的戴良,也有出众的才学,只是他傲气十足,目空一切,自称像孔子和大禹一样天下第一,谁也比不上他。但是他见了黄宪,马上变了一副模样,露出正而八经的面容,回家后还怅惘失意,好像丢掉了什么东西似的。
有一次戴良回到家里,母亲见他闷闷不乐便问道:“你这是从牛医儿那里回来的吧?”
戴良叹了口气,说:“是啊,我没见到他的时候,总是不认为自己及不上他,但见了他的面,就总是觉得他高不可攀。黄宪这人真难以捉摸!”
黄宪的名声越来越响,郡里甚至朝廷都征召他去做官。但他生性淡泊,对功名视同清水,始终不愿去当官。
望尘莫及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望着远去的人马行走时扬起的阵阵尘土,却不能追上他们。比喻远远地落在了别人的后面,相差甚远,无法追上。
赵咨,字文楚。东汉东郡燕人。汉灵帝时,曾几度出任敦煌太守。后因病辞官回家,躬率子孙以耕农为养。后又复出做官,任东海相。
去东海赴任的路上,要经过荥阳。当时的敦煌县令曹皓,得知赵咨要经过荥阳,特地专程在路口等候,想与赵咨好好地叙叙旧情。因为他俩相识,而且曹皓曾经受到赵咨的推荐,去参加选拔官吏的考试。所以曹皓自然是十分高兴,想请他在荥阳稍事停留,彼此谈谈。想不到,赵咨到达荥阳后,见了曹皓,连车也没下就走了。曹皓想送他到十里外的长亭,但只看见车马行路扬起的尘土滚滚,他们早已走远了。曹皓对一旁的主簿(文书事务官员)说:“赵咨很有名望,今天路过这里而不作停留,我这当县令的必然被天下人所耻笑。”说着丟下他当官的印绶,追至东海去了。
现在,人们习惯上把“望尘不及”的成语,说成“望尘莫及”。
望梅止渴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眼望梅林,流出口水而解渴。比喻从不切实际的空想中得到安慰。
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足智多谋,善于解决用兵中的各种复杂问题。
有一年夏天,他带领一支大军,经过一个没有水的地方。当时已经到了中午,烈日当空,天气十分炎热。将士们携带着沉重的武器,全身都被汗水浸湿,又热又渴,非常难受,对行军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曹操见将士们一个个舔着干燥的嘴唇,勉强行走,心里非常焦急。他把向导叫来,问他附近有没有水源,向导作丫否定的回答。曹操不甘心,下令队伍原地休息,派人分头到各处去找水。
过了好一会,派了去的人全都提着空桶回来。原来,这里是一片荒原,没有河流,也没有山泉,根本找不到水。
曹操又下令就地挖井。士兵们挥汗挖土,但过了好长时间,也
挖不出一滴水。
曹操心想,情况很严重,如在这里久留,会有更多的人无法坚持下去。他灵机一动,站到一个高处,大声说道:“有水啦!有水啦!”
将士们听说有水,全都从地上爬起来,兴高采烈地问道:“水在哪里?水在哪里?”
曹操指着前面说:“这条路我过去曾走过,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结的梅子又大又多,它那甘美的酸汁可以解渴,咱们快上那儿去吧!”
将士们一听说梅子及梅子的酸汁,就自然而然地想象起酸味,从而流出口水,顿时不觉得那么渴了。
曹操立即指挥队伍行进。经过一段时间,终于把队伍带出这个没有水的地方,来到有水源的地方。大家痛痛快快地喝足了水,精神焕发地继续行军。
望门投止
“门”,门户、人家;“投止”,投靠他人。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逃难或窘困中暂时求得栖身之地的急迫心情。
东汉时,山阳郡高平县有个名叫张俭的读书人,年轻时就很有才学,曾经被推荐去当官。但他对当时的刺史不满,借口有病不去。
公元一六五年,山阳郡太守翟超慕张俭的名,请他出任东部督邮,负责督察郡内属县的工作。张俭知道翟超为官清正,就去赴任了。
当时,中常侍侯览的老家,就在山阳郡防东。侯览权势极大,不但横行朝廷,而且称霸乡里,残害百姓,无恶不作。他先后夺占民宅三百多所,良田一百多顷;自己建造的住宅多达十六所,和宫廷的规模一样,还给自己建造了豪华的坟墓。
张俭对侯览残害百姓的行为非常愤慨,特地向桓帝上奏章告发,要求对他从严惩办。不料,张
俭的奏章还没有到皇帝手里,就被侯览扣了下来。从此,侯览对张俭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张俭有个同乡,名叫朱并。此人是恶棍,张俭曾经惩办过他,因此怀恨在心。后来朱并投靠侯览,并在侯览的指使下,诬告张俭与同郡二十四人结成党羽,企图造反。于是,朝廷下令逮捕所谓“党人”。
张俭得知这个消息,连夜逃走。侯览又用皇帝命令,向各郡县发出搜捕张俭的通令;凡敢窝藏张俭者,格杀勿论。张俭见官府到处捉拿自己,被迫向更远的地方逃亡。他看到人家便去投宿,求得暂时容身。
当时,人们恨透了为非作歹的宦官,并且知道张俭素来为官正直,名声很好,所以都甘冒风险收留他。一天,张俭逃到鲁郡,投靠好友孔褒。孔褒不在,孔褒十六岁的小兄弟孔融热情地接待了他。张俭走后,官府闻讯赶来,将孔褒、孔融和他们的母亲一起抓走。
在审问中,孔融说:“是我接待了张俭,要治罪就治我吧!”孔褒说:“张俭是来投靠我的,要办就办我的罪,与我兄弟无关!”
孔母说:“我是一家之主,要办就办我的罪!”
他们一家争抢承担责任,官府不知该怎么办。
由于大家的保护,朝廷始终没有抓到张俭。直到公元一八四年黄巾农民起义爆发后,汉灵帝才下令解除“党锢”,张俭也结束了逃亡生活。
望洋兴叹
望洋:仰望的样子。兴:发出。这则成语的原意是看到别人伟大,才感到自己渺小。后来一般用来比喻办事力量不足,条件不够,无从着手,无可奈何。
传说黄河里有个河神,人们尊称他为河伯。河伯一向以为,他所在的黄河是天下最大的河,这里的水是最多的,因此从未远离过黄河。
秋天来了,雨水连绵不断,大大小小河流的河水猛涨,全汇集到黄河里。黄河的水道容纳不了这么多水,河水溢到岸上,淹没了两岸的洼地。于是,黄河的水面开阔起来。隔水望去,只见波涛滚滚,连对岸的牛马也看不清楚了。
河伯见水势这么大,以为天下的水都流到这里了。于是,得意洋洋地乘兴顺流东游。不久,他来到了黄河的入海口北海,举目望去,但见白茫茫的大海无边无际,浪涛拍打着蓝天。这景象是他从未见到过的,黄河根本不能与北海相比。这时的河伯,再也不得意洋洋了。他抬起头来,望洋兴叹道:“俗话说,‘听到一百样道理,就自以为知道得很多,觉得谁也比不上自己。’这话也许就是指我吧。如果我不到这里来,亲眼看到无边无际的北海,我的眼界怎么能打开?我也永远要被那些有见识的人讥笑了!”
北海之神安慰河伯说:“是啊,对井中的蛙,是不能同它谈海的。因为它被自己的住处所局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海。对只生存在夏天的虫,是不能同它谈冰的。因为它受时间限制,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冬天。对见识浅陋的人,是不能同他讲高深道理的。因为他被所受到的教育束缚住了。”
河伯听了连连点头称是。因为他觉得,北海之神讲的道理都是自己从未听到过的。
妄自尊大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人狂妄地夸大自己,自高自大,以为自己了不起,轻视别人。
马援,字文渊,茂陵(在今陕西)人。东汉初年,刘
秀做了皇帝,称光武帝。当时,政权虽已建立,但天下尚未统一,各路豪强凭借自己的军队,各霸一方,各自为政。
在各路豪强中,公孙述最为强大,他在成都称帝。为此,在陇西一带称霸的隗嚣,派了马援去公孙述处探探情况,以商讨如何才能长期地割据一方。马援在隗嚣手下,是个很受器重的将才,他接受使命,信心百倍地踏上征途。因为公孙述是他的同乡,早年又很熟悉,所以这次去,他心想一定能受到热情的欢迎和款待,可以好好地叙旧说故。然而事出意外,公孙述听说马援要见他,竟摆出了皇帝的架势,自己高踞殿上,派出许多侍卫站在阶前,要马援以见帝王之礼去见他,并且没说上几句话就退朝回宫。派人把马援送回宾馆去了。接着,公孙述又以皇帝的名义,给马援封官,赐马援官服。
对此,马援当然很不愉快,他对手下的人说:“现在天下还在各豪强手中争夺,还不知道谁胜谁败,公孙述如此大讲铺张、排场,自以为强大,有才干的人能留在此与他共同建立功业吗?”
马援回到隗嚣处,对隗嚣说:“公孙述就好比井底的青蛙,看不到天下的广大,自以为了不起,妄自尊大,我们不如到东方(洛阳)的光武帝那里去寻找出路。”
后来,马援投靠了光武帝刘秀,在光武帝手下当了一位大将,竭尽全力,帮助光武帝统一天下。最后,公孙述被刘秀打败。
危如累卵
卵:蛋。累:垒。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危险得像垒起来的蛋,形容危险到了极点。
范雎,战国时魏国人,他出身贫寒,曾经跟魏国中大夫须贾一起出使齐国,齐襄王仰慕范雎的口才,送金送酒食给他,引起须贾怀疑。回国后,须贾向魏相魏齐作了报告,范雎遭到诬害,差点被打死。后来,他化名张禄,在魏人郑安平和秦国出使魏国的使臣王稽的帮助下,逃往秦国。
王稽向秦昭王推荐范雎,说:“魏国有个张禄先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说秦国现在危险得像垒起来的鸡蛋,大王如果能重用他,就可转危为安。所以我把他带到秦国来了。”
秦昭王起先并不相信范雎,但他后来发现范雎确实才能非凡,便先拜范雎为客卿,接着又封范雎为相国。范雎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为秦国的强大,作出了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