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2 / 2)

成语故事 佚名 6678 字 4个月前
🎁美女直播

根据西汉·司马迁《史记·范雎列传》的注释,“危如累卵”的原始故事出在春秋时代,那时的晋灵公贪图享乐,派大臣屠岸贾给他造一座九层的琼台,他怕有人劝阻,下令说:“谁敢进谏,一律杀头。”

大臣荀息知道后,便来求见晋灵公。晋灵公为了防止荀息谏阻,命武士弯弓搭箭。只要荀息一开口劝谏,便立刻把他射死。

荀息见到晋灵公后,故作轻松地对晋灵公说:“我今天来拜见大王,并不敢向你规劝什么,只是来给你表演一个特技。我能够把十二颗棋子垒起来,再把九个鸡蛋垒上去而不会倒坍。”

晋灵公听了,便叫荀息表演。荀息先把十二颗棋子垒起来,再把鸡蛋一个个加上去。晋灵公见了,在一旁大叫“危险”,荀息慢条斯理地说:“这有什么危险,还有比这更危险的呢?”

晋灵公问他更危险的是什么,荀息说:“大王,你造九层高台,弄得国内已没男人耕地,国库空虚,一旦外敌入侵,国家危在旦夕,难道不更危险吗?”晋灵公听了,这才醒悟过来,立刻下令停止了九层高台的工程。

威武不屈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不屈服于**的压力,坚贞不屈。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今山东邹县)人。他继承孔子的思想体系,丰富了儒家学说。当时,诸侯国之间有强有弱,有大有小。国家之间相互打仗,都想称霸天下。一些人审时度势,提出弱国应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最强大的秦国,被称为合纵。而另有人提出弱国应随从秦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合纵、连横之争,实际上是国家如何不被灭亡的策略。强国和弱国相互派出了许多说客,宣扬自己的主张。公孙衍和张仪就是当时专门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的说客。由于秦国强大,所以弱小国家见了秦国的使者,都很害怕。

一天,有个崇尚纵横之术的人,名叫景春,他问孟子:“公孙衍和张仪应该算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吧?他们一说话,不少弱国都点头称是,他们一发怒,诸侯各国都很害怕,他们一安静,天下则太平无战事。”

孟子想了想,回答说:“这怎么可算得上大丈夫呢?作为大丈夫,男子汉应该懂得礼仪法度,以仁义为做人的根本,这是最大的原则。当得志的时候,能不脱离百姓,和百姓一起循着大道前进,使百姓愿意跟从他;不得志的时候,也能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阿谀奉承。决不能因富贵使自己迷惑而乱了心,也不能因为贫贱而改变了志向,更不能因为受到威吓、暴力而屈辱了气节。做到了这三点,才是真正大丈夫。”

景春听后,虽然心中不悦,但无言以对,只好怏怏地离开了孟子。以后,人们把“威武不能屈”的“能”字省去,就成了“威武不

屈”了。

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这则成语的意思是“韦”是熟牛皮;“韦编”指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竹简书;“三”是概数,表示多次;“绝”是断的意思。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故事,后人用“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加以概括,用来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惟命是从

“惟”,唯独。也称“唯命是从”,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叫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服从命令。

公元前五九七年,楚庄王亲自率领大军讨伐郑国。楚国兵强马壮,郑国根本不是对手,三个月后,便攻破了郑国的都城。

郑襄公出于无奈,只好脱光上衣,裸露上身,牵着一只羊到大路上迎接楚庄王,向他求饶说:“我没有承受天命,不能很好地侍奉君王,使大王面带怒气来到我们这个破败的地方,这都是我的罪过。今后,大王命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您把我俘虏到江南,流放到海边,我也听从您的命令。您要灭亡郑国,把郑国的土地分割给诸侯,叫郑国的男人做仆役,女人做婢妾,我也听从您的命令。如果承蒙大王顾念两国从前的友好,不灭掉郑国,让郑国像您的许多属国一样服侍您,这就是您的恩惠,也是我的心愿,但这不是我奢望的。我大胆地说出心里的话,请君王决定吧。”

楚王看到郑伯的可怜相,说:“一个国家的君王能够自己表示顺服,一定可以取得百姓的信任。我们还是开发自己的国家,不去占有别的国家。”

于是,楚庄王命楚军撤出郑国都城,退兵三十里,允许郑国求和,并且订立了盟约。

围魏救赵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借一件事情,解救另一件事情。

战国时期,魏惠王任庞涓为大将,大举进攻赵国,并围住了邯郸。赵成侯知道国力难以抵住魏军,就把中山之地献给了齐国,求齐国派兵解围。齐王即拜田忌为大将,并拜孙膑为军师,兴兵救赵。孙膑献计说:“我们把兵埋伏在路上,扬言攻打襄陵,魏军一定会撤下邯郸外围的兵力,回头救襄陵,我们在中途袭击魏兵,一定可大获全胜。”

田忌用了孙膑的计策,庞涓听到齐国进攻襄陵的消息后,马上撤下包围邯郸的兵去救襄陵,谁知魏军在途中遭到齐军截击,又陷入了孙膑的阵法,结果冲到阵中的魏军被杀得片甲不留,庞涓拼命逃走,当夜就撤回大梁。

为虎作伥

旧时迷信,认为被老虎咬死的人,他的鬼魂又帮助老虎伤人,称为伥鬼。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帮

助恶人作恶,干坏事。

从前,在某一个地方的一个山洞里,住着一只凶猛无比的老虎。有一天,它因为没有食物充饥,觉得非常难过。于是,它走出山洞,到附近的山野里去猎取食物。山野里各种各样的动物很多,但是,当它们一闻到老虎身上那股特殊的难闻味道时,全都敏感地逃开了。

老虎眼见这些大好的食物都无法到口,心中有说不出的懊恼。正在这时候,它看到山腰的不远处有一个人正蹒跚地走来,便猛扑过去,把那个人咬死,把他的肉吃光。但是老虎还不满足,它抓住那个人的鬼魂不放,非让它再找一个人供它享用不可,不然,它就不让那人的鬼魂获得自由。

那个被老虎捉住的鬼魂居然同意了。于是,他就给老虎当向导,找呀找的,终于遇到第二个人了。

这时,那个鬼魂为了自己早日得到解脱,竟然帮助老虎行凶。他先过去迷惑新遇到的人,然后把那人的带子解开,衣服脱掉,好让老虎吃起来更方便。

这个帮助老虎吃人的鬼魂,便叫做伥鬼。后人根据这一传说,把帮助坏人做伤天害理的事情,称为“为虎作伥”。

未可厚非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表示不能过分地责备,否定。

汉元帝皇后的侄子王莽用阴谋手段篡夺皇位,建立了新朝。王莽称帝后,任意改变西汉王朝的边境政策,将句町王亡邯诱骗到郡城处死。益州郡许多少数民族首领纷纷起兵反对朝廷。

王莽得知益州地区发生动乱,派一名将军去招募士兵,并向

百姓征收重税充作军费,用来进攻句町。战争持续了将近三年,消耗了不知多少钱财,动乱还是没有平息下来。

王莽见那名将军无法收拾局面,便将他召回京都处死,同时另派一名将军,征调二十万大军进攻句町。大批粮饷只能依靠沿路州县提供。当地有个名叫冯英的太守认为,这将给本来已被折磨得痛苦不堪的百姓加上新的灾难。为此他拒绝提供,并且向王莽上书,请求停止派兵,结束征战。

王莽大怒,立即下诏撤去冯英的官职。但过后又想,这样做会引起当地百姓不满,于是又假惺惺地对身旁的人说:“冯英如此做,其实也是不可过分责难他的。”

就这样,冯英的官职总算保留下来,只是被改调到别处去当太守。

味如鸡肋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对某一事物兴趣淡薄或只有很少实惠。

公元二一七年,刘备派兵进攻汉中经过激战,终于杀死守将夏侯渊,拿下了汉中。

夏侯渊被杀,汉中失守的消息传到长安,曹操立即率领大军前往汉中。但大军开到汉中城外时,发现那里所有有利地形都已被黄忠等抢占,一时难以取胜。

双方相持了几个月,曹军的处境越来越不妙。一天晚上曹操用饭,发现菜中有一碗是鸡肋骨做的汤。他注视着鸡肋,若有所思。正好这时他的亲信夏侯惇来请示当夜口令,曹操随口说了“鸡肋”二字。夏侯惇听了有些奇怪,但也不再询问,照原话传达下去。

在营中办理文章、事务的主薄杨修听到“鸡肋”的口令后,马上收拾行装,准备动身。大家见他这样,都问他怎么知道将要退军。杨修回答说:“你们都知道,鸡肋这东西丢弃它可惜,但吃起来又没有什么肉。以它来比喻汉中,不攻下来可惜,但攻起来又不那么容易。所以我知道魏王打算退军了。”

众人听了将信将疑。第二天,曹操果然下令回师,大家这才信服。

畏首畏尾

畏:害怕。既怕前头又怕后面。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瞻前顾后,疑虑重重的样子。

春秋时代,晋和楚都是大国,力量强大,郑国较小较弱。晋国和楚国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都想把郑国变为自己的附庸。

有一次,晋灵公为了扩大影响,为了称霸诸侯,制造声势,他在郑国附近召集邻近小国开会。郑国因地处晋楚之间,既不愿得罪晋国,也怕得罪楚国,所以只得找个借口不去参与其会。

晋灵公见郑国没来开会,说郑国对晋有二心,很是不满。郑国为此惶恐不安。

郑国的国君郑穆公急忙写信给晋灵公,陈述郑国与晋国在历史上就有许多相互友好的关系,说明郑国的处境,表明郑国的态度。信中还说:“我们郑国位于晋、楚两大国之间,北边怕晋国,南边畏惧楚国,故而未应邀出席会议,这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古谚说:‘畏首畏尾,身其余几’(意思是:头也怕,脚也怕,全身没有什么地方不怕。鹿到临死时,只求得能受到庇护,只求有个地方暂时安身,是不去选择藏身之地的。一个小国对待大国,到了这般地步也算到头了。我们郑国,现在正是这样,我们一贯殷勤地侍奉你们,可是你们还不满意,这使我们感到十分难办。可是如果逼我们逼得太急,太厉害了,无路可走,那我们就只好去投靠楚国了,如果我们投靠了楚国,那是你们逼我们不得不这样做的!”

晋灵公见信后,他怕郑国真的投靠楚国,就决定不向郑国兴师问罪,而派人和谈了事。

未雨绸缪

“绸缪”是缠缚的意思,引申为修补。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事先作好准备,防患于未然。

周武王攻灭商朝后,没有杀掉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而继续封他为殷君,让他留在商的旧都,但对他又不放心,所以让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分封在商旧都的东面、西面和北面,以便监视武庚和商朝的遗民,称为“三监”。

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以及太公、召公等,帮助武王灭商立了大功,武王把他们留在京城镐辅政,其中周公旦最受武王宠信。

过了两年,武王患了重病,大臣们都非常忧愁。忠于武王的周公旦特地祭告周朝祖先,表示愿意代替哥哥去死,只望武王病愈。祝罢,命人将祝辞封存在石室里,不准任何人泄密。

说来奇怪,周公旦祝祷后,武王的病情一度有了好转。但是,不久又发病去世。年幼的太子姬诵被拥立为国王,周公旦受武王遗命摄政。

周公旦的摄政,引起了管叔等三个叔叔的妒忌。他们放出空气说,周公旦企图夺取成王的王位。这些流言蜚语很快传到成王耳朵里,从而引起了成王的疑虑。周公旦知道后,对太公、召公说:“如果我不讨伐他们,就无法告慰于先王!”

但是,周公旦考虑到一时很难向成王说清楚,又为了解除他对自己的疑虑,就离开镐京,前往东都洛邑。

武庚不甘心商朝的灭亡。他见周氏兄弟之间发生了矛盾,就派人和管叔等“三监”联络,挑拨他们与周公旦的关系。与此同时,他

积极准备起兵反叛。

周公旦在洛邑住了两年,其间他调查清楚了武庚暗中与管叔等勾结的情况,便写了一首诗送给成王。这首诗的诗名叫《鸱鸮》(猫头鹰)。它的前两节是这样的:“猫头鹰啊猫头鹰!你已抢走了我的儿,不要再毁我的家。我多么辛苦殷勤哟,为哺育儿女已经全累垮!趁着天还没有下雨,我就忙着把桑根剥下,加紧修补好门窗。因为下面的人呀,有时还会把我欺吓!”

这首诗以母鸟的口吻哀鸣,反映了周公旦对**的关切和忧虑。诗中的猫头鹰是指武庚,哀鸣的母鸟则是周公旦自己。

不料,年轻的成王并没有看懂这首诗的含义,因此没有理解周公旦的苦衷。后来,他无意之中在石室里发现了周公旦的祝辞,深受感动,立即派人把周公旦请回镐京。这时,成王才知道武庚与三叔相互勾结的内情,派周公旦出兵讨伐。最后,杀了武庚、管叔和霍叔,蔡叔在流放中死去,周王朝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闻鸡起舞

闻:听到。舞:舞剑。半夜听到鸡叫,便起床舞剑练身。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有志之士抓紧时间锻炼,奋发有为。

祖逖和刘琨都是晋代著名的将领,两人少年时代就是好朋友,青年时一起去司州(今河南洛阳东北)任主簿(主管文书簿籍的官吏)。两人志同道合,气意相投,都希望为国家出力,干出一番事业。他们白天一起在衙门里供职,晚上合盖一床被子睡觉。

当时,西晋皇族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各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作乱,****受到严重威胁。祖逖和刘琨对此都很为焦虑。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叫声惊醒,便把刘琨踢醒,说:“你听到鸡叫声了吗?”

刘琨侧耳细听了一会,说:“是啊,是鸡在啼叫。不过,半夜的鸡叫声是恶声啊!”

祖逖一边起身,一面反对说:“这不是恶声,而是催促我们快起床锻炼的叫声。还是起床吧!”

刘琨接受了祖逖的观点,跟着穿衣起床。两人来到院子里,只见满天星斗,月光皎洁,于是拔出剑来对舞。直到曙光初露,他们才汗流涔涔地收剑回房。

后来,祖逖和刘琨都为收复北方竭尽全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刎颈之交

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情深谊厚,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交谊或朋友。

战国时,赵国宦者令(宫中太监的首领)缪贤的门客蔺相如,受赵王派遣,带着稀世珍宝和氏璧出使秦国。他凭着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得到赵王的赏识,封为上大夫。

后来,秦王又提出与赵王在渑池相会,想逼迫赵王屈服。蔺相如和廉颇将军力劝赵王出席,并设巧计,廉颇以勇猛善战给秦王以兵力上的压力,蔺相如凭三寸不烂之舌和对赵王的一片忠心使赵王免受屈辱,并安全回到赵国。赵王为了表彰蔺相如,就封他为上卿,比廉颇将军的官位还高。

这下廉颇可不乐意了,他认为自己英勇善战,为赵国拼杀于前线,是赵国的第一大功臣,而蔺相如只凭一张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很是不服气,就决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便处处回避与廉颇见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称病不出。

有一次,蔺相如有事出门,遇到廉颇。廉颇就命令手下用各种办法堵住蔺相如的路,最后蔺相如只好命令回府。廉颇就更得意了,到处宣扬这件事。

蔺相如的门客们听说了,纷纷提出要回家,蔺相如问为什么,他们说:“我们为您做事,是为了敬仰您是个正直崇高的君子,可现在您居然对狂妄的廉颇忍气吞声,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听了,哈哈一笑,问道:“你们说是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将军厉害?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会怕廉颇呢?秦国现在不敢来侵犯,只是慑于我和廉将军一文一武保护着赵国,作为赵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恩怨而不顾国家的江山社稷呢?”

廉颇听说后,非常惭愧,便袒胸露背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从此,他们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齐心为国效力。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鼾睡”,打呼噜熟睡。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不允许别人侵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公元九六○年,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史称宋太祖。但当时全国还未统一,一些割据政权还存在着。赵匡胤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先后攻灭了荆南、湖南、后蜀等国。

公元九七四年秋天,赵匡胤为了制造出兵南唐的借口,派大臣去宣召李煜冬天到宋朝的都城汴京来朝见。李煜怕到了那里会被扣留,便称病不去。

赵匡胤有了借口,就出兵十万征讨南唐。李煜一面组织防卫,一面派人向北宋交纳钱财,并派擅长辞令的大臣徐铉去恳求宋太祖暂缓进攻。徐铉到汴京后,立刻朝见宋太祖,恳切地对他说:“我们是小国,你们是大国。小国服侍大国,就像儿子服侍父亲一样,没有什么罪过,陛下为什么还要讨伐呢!”

宋太祖直截了当地说:“不必多讲了。江南有什么罪过?是没有什么罪过。但自古天下一家,在自己睡觉的床边,怎能容许别人熟睡打呼噜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