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2 / 2)

成语故事 佚名 6702 字 4个月前
🎁美女直播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引出“先发制人”这个成语,原指战争中的双方,先发动的往往处于主动地位,可以控制对方。现在多用来泛指先下手、早下手就能争取主动。

先斩后奏

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酷吏传》。斩:杀头,封建时代的一种死刑;奏:指封建时代臣子向皇帝口头或上疏陈述意见。

东汉时期,社会上有不少豪绅和不正当的人,加之当时交通不便,地方很大,地位稍高一点的官吏,很难及时了解到地方的事。于是不少地方就出现了“临民之职,专事威断,族灭奸轨,先行(与斩同义)后闻。”意思是说:一些地方官吏,随便断案,甚至对犯法的人判了灭族之罪,事先也不报告,即所谓“先行刑而后闻奏也”。

相传,东汉光武时,董宣继任洛阳县令时就有

过这样一件事: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家奴,杀了人,一直逍遥法外。有一天,董宣趁湖阳公主外出的时机,带人将凶犯抓获,并就地处死了。这下子,惹怒了湖阳公主,立即进宫向光武帝告状。刘秀责问董宣为什么杀人不先报告他,要判处董宣死刑。董宣据理辩驳,光武帝也只好不再追究了事。

根据这些记载和故事,后来人们就引出“先斩后奏”这个成语,现在多用来比喻某些事未经请示,就自行处理了,造成既成事实,再向上级报告。

休戚相关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国语·周语下》。休:喜;戚:忧伤,不幸。

公元前580年,晋厉公继承王位以后,他害怕王室公子为争夺权利而招惹事端,就把许多公子排斥到国外去。有个叫姬周的公子,被排斥到周朝世卿单襄公手下去做臣子。姬周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他虽然身在异国,却日日夜夜关心着自己国家的安危、祸福。每当听说晋国发生了不幸的事情的时候,就整日闷闷不乐;每当听到晋国有了喜庆之事时,他就满心欢喜。单襄公很赞赏姬周这种品德,因此非常器重他。单襄公病重的时候,还特地嘱咐他的儿子顷公说:我死了以后,你还要诚恳地对待姬周啊!他“为晋休戚,不背本也”。意思是说:他对自己的国家那样关心,就是不忘本。将来他回到晋国,一定会受到人们的爱戴。

果然,不久晋国发生内乱,晋厉公被杀。姬周回到了晋国,被拥立为国君,这就是晋悼公。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就引出“休戚相关”这个成语,比喻彼此利害一致,关系非常密切。

欣欣向荣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东晋陶渊明《归去来辞》。欣欣:草木茂盛的样子;荣:茂盛。

陶渊明,又名潜,他在四十一岁那年,因不满官场的黑暗辞去彭泽县令后,就动身回乡隐居去了。在回乡的路上,他一边走一边想:还是辞去官职回去的好啊!要不然为了免于饥寒,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做官,让心被形体所驱使,这又怎么能不愁闷、悲伤呢?现在认识到过去已经做错了的事情,已无法不让它错了,可将来的事情还是可以挽救。一回到家,又受到家人的欢迎,连忙取出酒来一边自斟自饮,一边观赏着庭院里的茂盛树木,心里真高兴啊!再到田园里去走一走,农夫们告诉他春天已经到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意思是说:树木春草长得生机蓬勃,山泉小河的水细细长流。

以后,陶渊明就把他返回家乡途中的心情和到家之初的生活见闻与自己的志趣,写成了一篇《归去来辞》。后来,人们就把文中“木欣欣以向荣”简化成“欣欣向荣”这个成语,原指草木长得茂盛。现在多用来比喻事业蓬勃发展,繁荣兴旺。

信誓旦旦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诗经·卫风·氓》。氓(音ménɡ盟):诗中女主人对她的丈夫的称呼;信誓:诚信的誓言;旦旦:诚实的样子。

春秋时候,卫国淇水(今河南淇县境内)河边,住着一个被丈夫遗弃了的女子。这个女子年轻的时候,非常漂亮,有一个男青年看上了她,甜言蜜语地向她求婚。结婚之后,这个男子又向她发誓要跟她百年偕老。男方家境不富裕,但她仍然毫无怨言地爱着自己的丈夫。过了些年,当她的容颜衰退以后,丈夫却对她进行虐待,最后竟然抛弃了她。这位

女子十分痛苦,对负心的丈夫充满怨恨。但她毕竟是一位坚强的女性,终于从痛苦中醒悟过来,下定决心在思想感情上同这位负心的丈夫一刀两断。后来,有人把这位女子的遭遇,以自诉的形式写成了《氓》这篇诗,作为对旧社会罪恶的一种揭露。这首叙事诗共有六章,每章十句,共六十句。诗的第一章写前夫前来求婚、订婚的情景;第二章写自己的痴心、盼望成婚的心情;第三章写她对丈夫一往情深地沉醉于爱情之中引出的教训;第四章写被遗弃后的种种痛苦;第五章写在夫家受到的虐待,以及被遗弃回娘家后遭到的讥笑;第六章写从痛苦的回顾中觉醒,对男子背信弃义的怨恨,决心与氓一刀两断。

诗的第六章是: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及尔:与你;偕老:同到老;隰(音xí席):水名,今河南的漯河,古时流经卫国境内;泮(音pàn畔):水边;总角:束发,指未成年时的男女孩童;宴:欢乐;晏晏:温和,融洽;反:违反,变心;已:止,算了。

这章诗的大意是:想过去他的“要与你相爱到老”的誓言,更增加了我的怨恨。淇水有岸,隰水有边,而他那颗心却无法捉摸。想当年小的时候,我们欢乐地在一起玩要,婚后那一句句恳切的誓言,都记得一清二楚,可没想到他现在却变了心。他既然违背了誓言,我也就不再想别的了,从此就同他一刀两断了吧!

后来,人们便把“信誓旦旦”引为成语,用来形容誓言说得极其恳切、诚挚。

袖手旁观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唐代韩愈

《祭柳子厚文》。袖:动词,藏在袖子里;旁观:置身局外,从旁观察。

柳子厚,即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二十一岁中进士,二十六岁考取博学宏词科,官至礼部员外郎。

柳宗元生活在唐王朝逐步走向衰败的时期。他在任礼部员外郎时,也就是在公元805年,他与王叔文、刘禹锡等倡导革新时政,推行以“内抑宦官、外制藩镇”为宗旨的一系列的革新措施。但是他们的革新进行了不到五个月,就在宦官、藩镇和豪族地主的联合反扑下,以失败而告终。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员外司马,十年后再调为柳州刺史,直至病死。

柳宗元死后,大文学家、柳宗元生前文坛上的朋友韩愈就写了一篇《祭柳子厚文》,对柳宗元一生的不幸遭遇寄予深厚的同情,对柳宗元这么有才华的人不能被很好地用于当今之世,只好默默无闻的死去,深为不平,便在祭文里含蓄而讥讽地写道:“不善为斫(音zhuó酌),血指汗颜;巧匠旁观,缩手袖间。”意思是说:不善于做木工活的人,做起活来汗流满面,而且不小心弄得指破血流。但是木工技巧很熟悉的人,却偏偏只能悠闲地笼着双手,站在一旁观看。

后来,人们便把“巧匠旁观,缩手袖间”简化为“袖手旁观”这个成语,现多用来比喻置身事外,对某些事情不加过问,或不协助、不参与。

胸有成竹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成:现成。

北宋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姓文名同,字与可。他能诗善文,通晓篆、隶、行、草等各体书法,又擅绘画。文同平生很喜爱竹子,在自己的住宅前后,亲手栽了很多的竹子,一年四季,刮风下雨,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长势,琢磨竹枝、竹叶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形态变化。每有所得,便回到书房,铺纸磨墨,信手作画。他画的竹子,形态逼真,非常传神。苏轼称他的作画方法是“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文同的一位好朋友、诗人晁补之曾经写了一首诗来赞扬他,其中有这样两句:“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后来人们就把它简化成“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比喻在做事之前,心里已经有了全面的考虑,或已有成功的把握。

笑里藏刀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新唐书·李义府传》。

《新唐书》是一部纪传体的唐代史,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和宋祁在《旧唐书》的基础上重新编写的。它对唐代历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据《新唐书·李义府传》载:李义府是唐朝时候饶阳(今河北饶阳)人。唐高宗时,他与许敬宗一起请立武则天为皇后,深得皇上的信任,一年后便当了宰相。平时,“义府貌柔恭,与人言,嬉怡微笑;而阴贼褊忌著于心,凡忤意者皆中伤之,时号义府‘笑中刀’。”

柔恭:温柔恭顺;嬉怡:嬉戏和悦;阴贼:阴险毒辣;褊(音biǎn贬)忌:度量狭窄,猜忌人;忤(音wǔ午):逆,违背;中伤:阴谋诬蔑别人。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李义府这个人表面上对人很忠厚和善,说话总是带着微笑,其实内心却很狡诈。凡是违背他的意愿的,他都要给以打击、陷害。当时的人都暗地里叫李义府是“笑中刀”。

据说,有一次,有一个妇女犯法坐了牢。李义府听说她长得漂亮,就要狱吏毕正义免了她的罪,自己便霸占了这个妇女。后来,有人不了解事情的真相,便告发了毕正义,李义府却假装不知道,十分恼怒,逼迫着毕正义只得自杀了事。过了不久,又有个地方官出来揭发要求查清这件事,李义府便在背后说这个地方官的坏话,很快地就被罢了官。

人们通过这一件件事实,逐渐看清了李义府的本质,他那“笑中刀”的绰号也越传越广。

根据这个故事,人们便引出“笑里藏刀”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表面和善,骨子里却阴险毒辣。

萧规曹随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汉书·曹参传》。

曹参和萧何,都是汉高阻刘邦手下两位开国有功的大功臣。他们两人原都是秦末沛县(今江苏沛县)的小官吏,同时跟着刘邦起兵反秦,本来彼此是很要好的朋友。曹参带兵打仗,立了不少战功,可是后来他得到刘邦封给的爵位和赏赐反倒比不上萧何,心里免不了很有些不服,再加上在有些事情上同萧何的意见有分歧,彼此就疏远了。

刘邦做了皇帝后,萧何当了开国的丞相。这时,萧何就致力于搜集历代、特別是秦朝的文献,调查了解当时的民情、风俗、户口等等,亲手制定出了汉朝的法规、典章和制度。

刘邦死后,汉惠帝继位,萧何也病得只剩下一口气了。汉惠帝亲自去看他,请他推荐将来的相国人选。萧何不计私怨,以大局为重,就向汉惠帝推荐了曹参。

萧何一死,曹参就当了相国。他要求官吏们,一切按前相国的章程办事。虽然说他没拿出什么新招数来,但对那些油腔滑调、舞文弄墨或沽名钓誉的官员,坚决撤换掉,而选上几个忠厚老实对萧相国那一套有体验的人来

做他的帮手。于是,有人就在汉惠帝面前说曹参管理**不精心,不出力。

有一天,汉惠帝就问曹参谈起了这件事,让他有什么话都可以说出来。曹参是开国元老、大功臣,便摆起老臣的架势问惠帝:“请问皇上,您跟先帝比较,哪一位英明呢?”惠帝说:“我年轻,哪儿比得上先帝!”曹参又问:“要说治理国家,我与萧相国比,皇上您看哪一个贤明?”惠帝微微地笑着说:“恐怕还不比萧相国吧?”曹参借机恳切地说:“皇上说的完全对。皇上不比先帝,我又不如萧相国。那末,先帝和萧相国平定了天下,制订出的章程,难道我们还能不很好地继承下来,而随意加以更改吗?”

汉惠帝本来只有十七岁就当了皇帝,人年轻脑子比较活,经曹参这么一讲,就连连点头说:“噢,我明白了,请相国别介意。”

根据这个故事,人们就引出“萧规曹随”这个成语,比喻按照前人的成规办事。

想当然耳

这个故事出自《后汉书·孔融传》。

汉献帝时,曹操借天子之名去攻打袁绍。经过反复较量,曹操终于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攻占了袁绍几代苦心经营的邺城。魏军冲进城里,追杀袁军,袁府中的妇女、小孩也多被劫掠。袁绍的儿子袁熙的妻子甄氏年轻美貌,曹操的儿子曹丕一见就动了心,趁混乱之机,偷偷地纳为自己的妾房。

孔融听说这件事情后,认为抢人之妻有失礼义,便写了封信给曹操,信中讲了一个故事说:当年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曾经把纣王的爱妃妲己送给了自己的弟弟周公姬旦做妾。想借此来挖苦曹操。

曹操对这句话不理解。后来便问孔融说:“你说的这个典故,到底出在哪本典籍上?”这个故事本来是孔融虚构来讽刺曹操容许儿子纳甄氏为妾的,历史上就没有武王以妲己赠周公这回事,哪有什么典籍的记载呢?所以,孔融只得含糊其词,也是照实地回答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意思是说:我是用现在的事情来推测的,想来当时也会有这样的事吧。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就引出“想当然耳”或“想当然”这个成语,比喻毫无客观事实,仅凭个人想象,推论出来的判断。

下笔成章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一挥动笔,就写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很快。

曹植,字子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第四个儿子。他自幼聪明伶俐,喜欢诗、辞、歌、赋,十几岁时就能诵读名篇数百,而且也非常会写文章,所以很多人都称他是个“奇才”。

曹操对自己儿子的才气也非常赏识,但又觉得很奇怪。有一次,曹操看了曹植的文章以后,心里觉得曹植的文章确实写得不错,但也不免有些怀疑,怀疑这文章恐怕是请人代写的。于是,曹操就把曹植叫到了跟前,认真地盘问道:“你的文章我看过了,写得不错,是不是请别人代你写的呀?”

曹植赶忙给父亲跪下,禀告道:“不是的,我能够言出为论,下笔成章,如果您不相信,可以当面考我,怎么能说我是请别人代写的呢?”

曹操听了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说:“不是,那就好啊!”

不久,曹操在邺城建造的铜雀台竣工了。曹操就让几个儿子都上去看看,并且叫他们每人都写出一篇辞赋来,试一试他们的文采。曹植拿起笔来就写,一会儿工夫就写好了。这一举动就充分地证实了曹植自己说过的那句话:“言出为论,下笔成章。”

由于曹植有这样好的天赋条件,再加上父亲的严格要求和自己的勤奋努力,所以在他在世的四十一年里就留下了二百余篇诗赋和文章。他的《洛神赋》、《赠白马王彪》等,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下车泣罪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它常用表示为政宽仁,感于自己政教之责而哀怜罪人。

传说舜见禹治水有功,又深受百姓爱戴,便把部落联盟领袖的位置让给了他。

有一次禹乘车出外巡视,见到有个犯罪的人被押着走过。禹吩咐把车停下,问:“这人犯了什么罪?”

押送的人回答说:“他偷了别人家的稻谷被抓住,我们把他送去治罪!”

禹听了便下车,来到那罪人身旁,问:“你为什么要去偷别人家的稻谷呢?”

那罪人看出问话的是个大人物,以为要严办他,吓得低着头不吭声。

禹对此并不生气,一面对他进行规劝,一面流下泪来。禹左右的人见了,都很不理解。

其中一个问道:“这人偷了东西,该送去受惩罚。不知大王为什么痛苦得流下眼泪?”

禹擦了擦眼泪回答说:“我不是为这个罪人流泪,而是为自己流泪。从前尧和舜做领袖的时候;老百姓都和他们同心同德;如今我做了领袖,老百姓却不和我同心同德,做出这种损人利己的事来,所以我内心感到非常痛苦!”

禹当即命侍从取出一块龟板,在上面刻写了“百姓有罪,在予一人”八个字,然后下令把那罪人放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