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声夺人
“先声夺人”,是从《军志》里的话转化而来。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先造成声势,以破坏敌人的士气。
宋国的司马华费逐,有三个儿子:华貙、华多僚和华登。华多僚得国君宋元公的信任,就经常在元公面前说两个弟兄的坏话。华登被迫逃亡到国外后,他又在元公面前诬陷体华貙,说他打算接纳逃亡的人。
宋元公经不住华多僚的一再挑拨,便派人通知华费逐,叫他驱逐华貙。华费逐知道这件事是华多僚干的,恨不得杀了他,但又只得执行元公的命令,准备叫华握去打猎,然后打发他走。
华貙了解到这是华多僚干的坏事,本想杀了他,但又怕父亲伤心,决定逃亡。
临行时,华貙打算与父亲告别。不料,在朝廷上遇见了华多僚。他一时性起,就与侍从杀死了华多僚,并召集逃亡的人一起反叛宋国。元公请齐国的乌枝鸣帮助守卫城池。
这年冬天,逃亡在外的华登带领了吴国的一支军队,前来支持华貙攻打宋国。眼看华登的队伍快要来到,有位名叫濮的大夫对乌枝鸣说:“兵书《军志》上有这样的话:“先向敌人进攻可以摧毁敌人的土气;后向敌人进攻要等待他们士气衰竭。何不乘华登的军队很疲劳和还没有安定而进攻?如果敌人已经来到而且稳住,他们的人就多了,到那时我们就后悔不及了。”
乌枝鸣听从了濮的建议。结果,宋国和齐国的联军击败了吴军,俘虏了两个将领。但是,华登率领余部又击败了宋军。宋元公想逃,濮拦住他说:“我是小人,可以为君王战死,但不能护送你逃跑。请君王等待一下。”
濮说完这话,一面巡行,一面向军士们喊道:“是国君的战士,就挥舞旗帜!”
军士们按照他的话挥舞旗帜。宋元公也壮着胆下城巡视,对军士们说:“国家败亡,国君死去,这是大家的耻辱,不仅是我一个人的罪过,大家拼死打吧!”
乌枝鸣命军士们用剑与叛军拼搏。齐军和宋军一起攻击华登,华登支持不住,节节败退。濮冲到前面刺死华登,将他的头砍下,裹在战袍里,一边奔跑一边喊道:“我杀了华登!”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则成语的意思是,项庄:项羽手下的武士。沛公:刘邦。鸿门宴上项庄以舞剑为名,企图刺杀刘邦。比喻某人的言行表面上有名目,实际上另有所图。
项羽的大军进驻鸿门(在今陕西临潼东北)后,有人暗中向项羽报告说,刘邦要在关中称王。
刘邦为消除误会,在谋士张良的陪同下,到鸿门当面向项羽谢罪。
项羽听他说得真诚坦率,表示不再怀疑,并设宴款待刘邦。项羽的谋士范增、项伯等也一起参加。
范增早就主张杀掉刘邦,免得留下后患。席间,他屡次向项羽示意杀刘邦,但项羽不予答理。于是他离席,把项羽的堂兄项庄叫来说:“大王心慈手软,你进去敬酒,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杀了沛公。”
项庄入内敬酒,完毕后对项羽说:“大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有什么娱乐,请让我舞剑助兴。”
项羽表示同意,于是项庄拔出剑在席前起舞。
项羽的族叔项伯是张良的故友,他看出苗头不对,便拔剑与项庄对舞,并在对舞中以身体掩护刘邦,使项庄无从下手。
刘邦的谋士张良见情势危急,离席到军营门口,找到了刘邦的部将樊哙。樊哙一见张良,就问他现在情况如何。
张良说:“现在情况非常危急。此刻项庄表面上是舞剑助兴,其实真正的用意是要杀掉沛公!”
樊哙激动地说,既然如此,由他进去与他们拚命。他强行进入营帐,怒视项羽,头发直竖,眼眶睁得像绽开似的。项羽赐酒肉,他大口地喝,大口地吃。吃喝后,面不改色地指责项羽听信谗言,企图杀掉有功之臣。项羽听后,叫他坐下。
过了一会儿,刘邦上厕所,招呼樊哙出去,乘机逃回了自己的军营。
小心翼翼
“翼翼”,就是恭敬的样子。这则成语最早见之于《诗经》:讲周文王言行谨慎,恭敬而又严肃。后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宋朝时有个很有学问的人,名叫贾黄中。他五岁起跟父亲读书。由于父亲的严格要求,贾黄中十五岁就考中进士,当了校书郎。
贾黄中为官清廉正直。他在任宣州太守时,有一年闹灾荒,百姓饿死不少。贾黄中就用自家的米做饭,救活了几千人。他在金陵任职的时候,发现府库内藏有几十匣金银宝贝,价值连城,马上清理上报朝廷。宋太宗十分高兴,夸奖他说,若不是他廉洁奉公,这些前朝的宝贝一定会丢失;还召见贾黄中的母亲,赞扬她教子有功,可以比作孟子的母亲。
但是,贾黄中办事过分认真、慎重,遇到大事往往不能当机立断。后来他被派往外地任职,在向太宗辞行时,太宗告诫他说:“做事恭谦,小心谨慎,不论是做君的还是做臣的都应该这样,但是太过分了,就失去了大臣的身
份。”
贾黄中死时,家中很穷,皇帝特地赐钱三十万,又给他老母亲白银三百两,以表彰他为官廉洁无私,他母亲教子有方。
小巫见大巫
巫:旧社会装神弄鬼,骗取钱财的人。小巫法术小,大巫法术大,小巫见到大巫就不能施展他的法术。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能力高下相差很大,不能相比。
三国时代,有两个同乡好友,一个名叫陈琳,在魏国作官,另一个叫张肱,在东吴作孙权的谋士。两人都很有文学才华,虽然各事其主,但相互仰慕,经常有书信来往,探讨作品。
有一次,张肱见了竤榴枕很是喜欢,专门为此作了赋。千里之外的陈琳见到了这篇赋后,赞赏不已。在一次请客宴宾时,特地拿出文章让在座的宾客传阅欣赏,嘴里还不断地夸耀说:“这篇文章写得多么脱俗清新呀!你们知道吗,这是我的同乡张肱写的呀……”
过了不久,张肱也看到了陈琳写的《武库赋》和《应机论》:不由得击掌叫好。并马上写了一封信给陈琳。信上对陈琳文辞清新、见解独到的文章风格大加赞赏,并表示要好好地向他学习。
陈琳见信后感慨极了。他在复信时谦虚地说:“我生活在北方,消息闭塞,与天下的文人学士交往很少,没见过大世面。只是这里能写文章的人不多,因此我在这儿容易冒尖,得到了大家过分的称赞,并不是我的才学真有那么好。和你们相比,差距实在太大了,就好像小巫遇见大巫,没法施展巫术了。”
小时了了
了了:明白懂事。年幼时聪明。这则成语常和“大未必佳”连用,“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指不能以孩童时聪明懂事,就肯定他成年后一定有所成就。
孔融字文举,山东曲阜人,是东汉末年的名臣,也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孔融从小就很聪明,尤其善于应对,所以小小年纪就有点小名气。
孔融十岁那年,有一次跟父亲到京师洛阳去。当时,河南太守李元礼名气很大,读书人都很崇仰他。但李元礼架子很大,一般只有有名望的人或至亲好友才接待,其余的访客一概不接见。
孔融对李元礼也很仰慕,很想去见他,可又怕他父亲不答应,于是便偷偷地一个人到李元礼家去拜访。
他来到李元礼的府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请你替我通报一下!”
守门人为他通报以后,便请他进大厅去。当李元礼看到求见的人只是一个不认识的小孩,便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
孔融回答说:“我的远祖孔子和您的远祖老子(老子姓李)有师徒之谊,我是孔子的后人,你是老子的后人,我们当然是世交啰!”
当时,李元礼的家中正好有许多宾客,他们看到孔融小小年纪便能讲出这种话来,都感到非常惊讶。
过了一会,太中大夫陈韪来了。有人把刚才孔融所说的话告诉了他,陈韪听了,不以为然地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说:小时候聪明的人,将来长大以后,未必一定杰出。
孔融听了,立刻反唇相讥,说:“照你这么说,想必你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啰!”
座上的宾客听了之后越发惊奇,而陈韪则愣在那里,半天说不出话来。
心旷神怡
旷:开阔,开朗;怡:快乐,愉快。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心胸开阔,精神愉快。
岳阳楼在现在湖南省的岳阳市,也就是原旧县城的西门城楼。该楼高三层,向下可看到波光粼粼的洞庭湖。此楼初建于唐朝初年,到北宋滕子京又加以重修。
滕子京和范仲淹是好朋友,他们两人都在公元一O一五年,考取进士。公元一O四四年(宋仁宗庆历四年)滕子京担任了岳州(今湖南岳阳)知州,次年就重修岳阳楼,并请好友范仲淹为他写篇文章,来记叙这件事。范仲淹就欣然接受了好友的请求,写成了《岳阳楼记》这篇传诵千古的文章。文中写到了在不同的时令、气候条件下登上岳阳楼所看到的景色和不同的感受。
“至若春和景明……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写的就是在春风和暖,阳光明媚的时候登上岳阳楼所看到的景色,这时,你就会觉得心胸开阔,心情开朗,精神十分愉快;这时,所有的一切荣辱得失都会忘记得一千二净,这时,你再端起酒杯,在阳光的沐浴下,清风的吹拂下,举杯畅饮,这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
后来,人们就把范仲淹这篇文章中“心旷神怡”这四个字作为成语,用它来比喻心胸开阔,心情开朗,精神愉快。
信口雌黄
信口:随口;雌黄:一种名叫“鸡冠石”的黄赤色矿物,古时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雌,黄做的颜料涂抹再写。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言论不妥随口更改,也指随口乱讲,轻下论断。
魏晋时期,上层社会清谈之风大盛,西晋大臣王衍就是一个出名的清谈家。此人少年时就伶牙俐嘴,他在文学名家山涛府上作客,以清秀的仪表、文雅的谈吐,赢得四座赞
赏。山涛却感叹道:“日后耽误天下的,未必不是此人啊!”
王衍成年后,爱好老子、庄子的学说,善于用老、庄的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义,讲授玄理。讲的时候,他总是身穿宽袍大袖的衣服,手执玉柄麈尾(用鹿的尾毛制成的拂尘),轻声慢语,满嘴都是玄妙空虚的怪话;每逢义理讲得不恰当时,便随口更改,毫不在乎。人们因此称他是“口中雌黄”。
王衍作事也惯于随便更改。他先把女儿嫁给太子为妃,后来太子遭陷害,他怕受牵累,赶快上表请求离婚;太子冤案昭雪,他因丧失气节被判禁锢终身。西晋皇族争权斗争愈演愈烈,酿成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王衍却在乱中被两位得势王爷看中,官拜尚书令。但他颠三倒四的习性不改,身居要职却不以天下为念,只顾扩张自己的权势。
西晋王朝败亡,王衍推卸责任,随口说自己“一向不干预朝政,罪不在我”,结果还是难逃一死,被敌军俘去监禁在民舍内,半夜敌将下令推倒屋墙,把他活埋在瓦砾堆中。
惜墨如金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原指作画时用墨先淡后浓,后来泛指写字、作画、作文不轻易下笔,力求精炼。
李成,字咸熙。他的先世为唐之宗室,住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后来迁居青州益都(今属山东),人们称他为李营丘。他是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宋初的著名画家。他很爱读书,读了许多经史,他又喜欢写诗,擅长弹琴、下棋。但他最擅长的还是画山水。他画山水,初学于荆浩、关同,后来常摹写真景而自成一家。
李成画画,特别善于描写北方山野的寒林景色和风雨、明晦、烟云、雪雾等自然景象。他的山水画特别讲究画的构图和笔墨的运用。他的笔势锋利,墨法精微,好用淡墨,落笔简练。所以后人赞扬他说:“李成作画,不轻易落笔,先用淡墨,后用浓墨,爱惜笔墨就像爱惜金子一样。”
李成画的山石,就好像卷动着的云,后人称这种表现技法为“卷云皴国画画山石时,勾出轮廓后,为了显示出山石的纹理和阴阳面,
再用淡干墨侧笔而画”。他和关同、范宽形成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画的三个主要流派。据说,当时学他的画法的人很多。
兴高采烈
兴:兴趣、兴致。采:神采、精神。烈:热烈。这则成语原意是指文章志趣高尚,文词犀利。现常用来形容兴致高,情绪饱满。也用来形容呈现出来的欢乐气氛。
嵇康,字叔夜,他是魏晋之间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风度翩翩,文才超群,当时便有许多人倾慕他。嵇康一生写了不少诗和论’文。他在诗中曾一再提到环境的险恶。“鸟尽良弓藏,谋极身心危,吉凶虽在己,世路多险峨。”这些诗句对当时的现实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他的论文,则观点鲜明,论点集中,具有很强的论辩力,充满了对当时的社会的揭露和对礼法之士的批判,如他在《养生论》中主张“清虚静泰,少私寡欲”,批判士族中的人过着“声色是耽”的纵欲生活。尤其对又想长寿又要享乐的这类人的心理刻画更是特别精彩。他说,这类人,“欲之患其得,得之惧其失,苟患失之所不至矣。在上何得不骄,持满何得不溢,求之何得不苟,得之何得不失耶!”嵇康就是这样,把魏晋士大夫那种得失急骤、生死无常所产生的极为贪婪的变态心理一语破的,刻画得淋漓尽致。正因为这样,南朝梁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就这样写道:“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
这意思是说,嵇康的性格雄俊豪侠,所以他的文章志趣高尚,文词犀利。但“兴高采烈”这个成语现在采用原意的就很少了,而往往用来形容人们兴致高,情绪饱满,或者用来形容呈现出来的欢乐气氛。
行将就木
“行将”,是将要的意思;“就木”,进入棺材,表示死亡。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人将近死亡。
春秋初,晋国吞并了邻近一些小的诸侯国,成为一个大国。当时,年老的国君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打算将来让她生的儿子继位。他听了骊姬的坏话,将太子申生逼死。骊姬还要陷害申生的两个异母兄长公子重耳和夷吾。他俩只得逃走。
重耳先逃到他的封地蒲城,晋兵闻讯而来。蒲城人要抵抗,重耳说服他们别这样做,并且逃往狄国。跟他一起去的有他的舅舅狐偃,还有赵衰等人。
狄国出兵攻打一个部落,俘获了叔隗和季隗姐妹俩,随即把她俩都送给了重耳。重耳自己娶了季隗,生下伯條、叔刘两个孩子;把叔隗嫁给赵衰,生下个孩子叫赵盾。
后来,从晋国秘密传来一个坏消息;晋国的主公要派人谋刺重耳。原来,与重耳一起出逃的公子夷吾在献公去世后,借助秦国的力量回到晋国继位,史称晋惠公。他怕兄长重耳回国争位,派出刺客谋害重耳。
重耳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逃到齐国去。临走前的晚上,他对妻子季隗说:“夷吾派人来谋害我,我打算再逃到齐国去。你留在这里抚养孩子,等我二十五年不回来
,你再嫁人吧。”
季隗伤心地回答说:“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就要进棺材了。还嫁什么人!我一直在这里等待你就是了。”
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把一位姓姜的姑娘嫁给他,还赠给他二十辆用四匹马驾的大车。重耳对这样的生活感到满足,但跟随他的人都认为不该老呆在这里,姜氏也认为重耳应该离开。她和狐偃商议后,把重耳灌醉,载上车送出齐国。
—行人到曹国、宋国、郑国和楚国,都没有被接纳下来。后来到秦国,秦穆公热情接待了他们,并把五个女儿嫁给了重耳。恰好这一年夷吾生病死去,秦穆公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即位,史称晋文公。
洗耳恭听
恭:恭敬。洗净耳朵,恭敬地听取别人讲话。这是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现在也用于带有讽刺或开玩笑的意味。
传说上古时代的尧帝,听说许由是个隐世的高人,便想把帝位让给他。
于是,他派使者到许由隐居的箕山去请他。使者来到箕山,见了许由,说了尧帝想把帝位让给他的事。许由说:“我不希罕什么帝位,你请回去吧!”
使者走后,许由感到使者的话污染了他的清净的耳朵,立刻跑到山下的颍水边去,掬水洗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