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由的朋友巢父也隐居在这里,这时正巧牵着一条牛来给它饮水,便问许由在干什么。许由就赶快把消息告诉他,并且说:“我听进了这样不干不净的话,怎么能不赶快洗洗我清白的耳朵呢!”
巢父听了冷笑一声,说道:“哼,谁叫你在外面招摇,造成名声,现在惹出麻烦来了,那完全是你自己讨来的,还洗什么耳朵!算了吧,别沾污了我小牛的嘴!”说着,便牵起小牛,径直走向水流的上游去了。
这个故事传说,叫做“箕山洗耳”。晋人皇甫谧把它收集在他所撰写的《高士传》中。“洗耳”一词的出处就在这里。不过后来人们所说的“洗耳”却和许由的洗耳含义完全不同。许由是因为不愿意听,并且自命清高而洗耳;后来所说的洗耳却是准备领教的意义,一般都叫做“洗耳恭听”。把耳洗一洗干净,以便恭恭敬敬地听取有益的话,或欣赏优美的乐曲。
又周权《此山集·秋霁诗》:“酒醒谁鼓《松风操》:炷罢炉熏洗耳听。”
席不暇暖
“席”,坐在席上;“暇暖”,连席子也来不及坐暖。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办事心切,奔走忙碌,没有多坐的时间。
东汉的大臣陈蕃,从小怀有大志,刻苦好学,为人正直。十五岁时,他废寝忘食地在屋里读书,许多天不去打扫院子,以致满地都是枯枝败叶。一天,有位老人来到他家,见到院子里很不整洁,责备他说:“你为什么不把院子洒扫一下呢?”陈蕃回答说:“大丈夫在世,应当扫除天下,哪有什么心思去管自己家里的院子?”
后来,陈蕃被任命为乐安太守。他的上司青州刺史李膺为官清正,秉公执法,对属下也要求很严。不少官员为此辞职他去,惟有陈蕃克尽职守,政绩卓著,受到李膺赏识。后来,由于他与当权的大臣意见不合,又被贬为豫章太守。豫章有位贤才,陈蕃抵达豫章后还未安顿好家,就叫人去打听这位贤才住处,准备去拜访他。来迎接陈蕃的一位官员知道这情况后,对陈蕃说:“大人请先安顿好家眷再说。徐先生就住在城里,过几天再去拜访也不迟。”
陈蕃回答说:“从前周武王灭纣以后,一进城就去登商朝贤臣商容家的门。他求贤心切,可说是连席子也来不及坐暖。我学古人礼贤下士,上门拜访,有什么不可以的!”
削足适履
适:适应;履:鞋子。把脚削小,去适应鞋子的大小。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无原则的迁就,也比喻愚蠢地生搬硬套。
春秋时代,楚灵王灭掉北方蔡国后,派他的弟弟弃疾去管理蔡国的地方,封为蔡公。楚灵王又继续率兵去攻打东方的解国。弃疾的野心很大,在奸臣朝吴的怂恿下,突然回国杀害了楚灵王的两个儿子,因为弃疾还有两个哥哥,所以不敢马上继承王位,就拥立他的哥哥的儿子子午做国君。以后,当楚灵王得知这个消息后,就气得上吊身死。后来,弃疾知道灵王已死,又用朝吴的奸计,硬逼子午自杀,自己做国君,历史上称为楚平王。
在同一时期,晋国也发生了类似的事件,昏庸的国君晋献公很宠爱美妾骊姬,把她立为夫人,并打算立骊姬的儿子奚齐为太子。骊姬表面上装得很一本正经,背后却使坏主意陷害原来的太子申生。一天,骊姬设计要太子申生去祭奠已死去的亲娘,事后又使人在祭肉中放上毒药。正当晋献公准备吃点祭肉,骊姬又设法阻止,随即当着晋献公的面将祭肉扔给狗吃,狗吃了不一会儿就死了。于是骊姬便号啕大哭,说太子申生是故意要害死国王。并挑拨献公与另外二位世子重耳、夷吾的关系。晋献公听得此话,信以为真,便赐申生自尽。接着又派兵去捉拿重耳、夷吾,后来重耳、夷吾都逃出了晋国。重耳最终返国做了国君,他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淮南子·
说林训》在评述这两件因为听信谗言,以致造成弟弟逼死哥哥、父亲杀死儿子的事件说:“这种骨肉相残的事,如同把脚削去一块,以适应鞋子尺寸,把脑袋削去一块以适应帽子大小一样愚蠢。”
“削足适履”,原来比喻骨肉相残;现用来形容委屈自己去迁就不合理的事。
羞与哙伍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以跟樊哙这种人一起交往为羞。
樊哙,是秦末汉初时沛县人,汉高祖刘邦的同乡。他出身贫穷,以宰狗为业。刘邦起兵反秦,他就参加了刘邦的部队。他刚强耿直,非常勇敢,对刘邦真可以说是赤胆忠心。
在历次战斗中,樊哙建立了不少的功绩。刘邦攻入秦都咸阳时,见秦宫豪华富丽,很有贪慕之意,他就直言相劝。刘邦听了他的劝告,就把部队撤到城外去驻扎,因而获得了群众的拥护。
刘邦和项羽在鸿门宴上相会时,范增屡次以目示意项王在宴会上把刘邦杀掉。樊哙得知后立刻冲进宴会厅去保护刘邦,刘邦因此才脱了险。甚至连项羽也不得不称赞樊哙,说他是个“壮士”。
刘邦做了皇帝之后,大封功臣,就封樊哙为“舞阳侯”。
这时,大将军韩信却被刘邦削去兵权,改封为“楚王”,接着又降为“淮阴侯”。这样,他就和樊哙的级别一样,同样是侯爵了。
有一次,韩信从樊哙门前走过,樊哙知道了,马上赶出去迎接,并且仍像以前在部队里对待大将军一样地对待他,向他跪拜,说:“大王光临臣家,真是荣幸极了!”韩信本来是不愿进樊哙家门的,但这时却不便推辞,只得下车答礼,进门小坐,略谈几句,便匆匆告辞。而樊哙还是恭恭敬敬地送出大门,直望着韩信去远了,才转身回家。
韩信出了门,不由发了一阵牢骚,说:“我竟然和樊哙这样的人平起平坐,真是羞愧极了!”不料,后来人们就从这则故事概括出了“羞与哙伍”这个成语,并引申为“羞与为伍”,用来表示不愿和庸俗的人相处交往。
栩栩如生
“栩栩”,生动活泼。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形象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战国时代的哲学家庄周,人们尊称他为庄子。他常在自己的哲学著作战国·庄周《庄子》中讲寓言故事,借以说明自己的哲学观点,读来很容易懂也容易信服。
庄子讲过一个名叫“庄生梦蝶”的寓言,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夜里,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这是一只欣然自得、轻快舒畅的蝴蝶,觉得很称心如意。这时,他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
过了一会儿,庄周从梦境中醒了过来,惊喜不已。他不知道究竟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
庄周为什么讲这个寓言呢?原来他要借此说明,天下万事万物的差别都是相对的,说到底都是一样的。这种观点在哲学上叫“相对论”,属于唯心主义的一种认识。
朽木不雕
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
孔子的弟子宰予,言辞美好,说起话来娓娓动听。起初,孔子很喜欢这个弟子,以为他一定很有出息。可是不久,宰予暴露出懒惰的毛病。
一天,孔子给弟子讲课,发现宰予没有来听课,就派弟子去找。一会儿,去找的弟子回来报告说,宰予在房里睡大觉。
孔子听了伤感地说:“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最初我听到别人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一定与他说的一样;现在我听别人的话后,要考察一下他的行为。就从宰予起,我改变了态度。”
虚有其表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样子不错而实际很差的人或物。
萧嵩是唐玄宗时的中书舍人。此人长得体态高大,有一副美髯,相貌可谓不凡。
一天晚上,唐明皇想起要任命苏廷页为宰相,忙叫侍从找个人来草拟诏书。侍从把萧嵩请来了,明皇就命他写一道任命苏廷页为宰相的诏书。萧嵩遵命,过了一会儿,便把诏书草稿呈送明皇审阅。明皇见稿中有“国之瑰宝”一句,因犯了苏廷页之父亲苏瑰的名讳,认
为不妥,要他当场修改一下。
萧嵩一时又急又怕,周身流汗,在屏风后面,心慌意乱,不知怎样修改才好。等了好久,明皇过来看看,只见他只把“国之瑰宝”改成了“国之珍宝”,其余全无更动。明皇不满,萧嵩羞惭而退。待萧嵩退下,皇上把草稿扔在地上说道:“此人虚有其表,没有大用!”
雪中送炭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在别人极端困难和危急时刻,给人以帮助。
范成大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一生写了许多诗歌,晚年退居故乡石湖,自称石湖居士。他留下一本《石湖居士诗集》,其中有一首诗,题目是《大雪送炭与芥隐》。这首诗中有这样两句: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元·脱脱《宋史·太宗纪》记,有一年天降大雪,天
气非常寒冷。宋太宗在皇宫中忽然想起了穷人的可怜,就派官员拿着粮食和木炭,送给那些穷人和孤苦零丁的老人,让他们有米做饭吃,有木炭生火取暖。一日千里
一日千里”由“一日而千里”、“一日而驰千里”变化来,前者出自《荀子·修身》,后者见于《庄子·秋水》和《史记·刺客列传》。
《刺客列传》中的“荆轲传”,记载了这样的故事:战国末期卫国侠士荆轲到燕国后,燕国处士田光与之相处甚好。这时正是燕太子丹作人质从秦国逃回燕国的时候。
太子丹因在秦国受到秦王赢政(即后来的秦始皇)的冷遇,逃回国后一心想报仇雪耻。但由于国小、力弱,实现困难。太子丹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不久,秦国出兵攻打齐、楚、韩、赵、魏等国,且已迫近燕国边疆。燕国君臣甚为恐慌,担心灭国之灾将要降临。太子丹更是焦虑不安,便向他的老师鞠武求教怎么办。开始,鞠武认为秦国很强大,不可轻率从事,只能慢慢想办法来对付。后因太子丹甚急,也不同意他的意见,鞠武便向太子丹推荐田光,希望请田光来商量办法。田光到后,太子丹热情欢迎,对田光说:“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答道:“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读nú奴)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图**,所善荆轲,可使也。”田光话的意思是:我听说良马在壮年时,一日可以跑千里,而到其衰老时,劣马都可以跑在它的前面。现在您所听说的关于我的情况,都还是我壮年的事,您不知道我已年老了,精力不行了。当然,虽然有关国家的大事我已无能为力,但我愿向您推荐一个人,我的好朋友荆轲,是可以来承担这个重任的。
后来,燕太子丹结交了荆轲,终于发生了荆轲刺秦王的壮举。
“一日千里”成语就是这样形成的。后人常用“一日千里”来形容人进步非常快,或事业发展非常迅速。
一之为甚
“一之为甚”原作“一之谓甚”,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公元前658年,晋国的大将荀息向晋献公请求把屈这个地方(今山西省吉县境内)出产的四匹好马,和垂棘这个地方出产的美玉,作为礼物送给虞国(今山西省平陆县北),请虞国准许晋国的军队借路前去讨伐虢(读ɡuó国)国(今河南三门峡和山西平陆南部一带)。晋献公舍不得这些东西。荀息劝他说:“虞国若同意借路。我们灭了虢国后便可以乘机将其吞并,现在将宝物送给他就等于贮存在外库里一样。”晋献公听了十分高兴,便,派荀息去虞国借路。荀息以谎言欺骗了虞公,使虞公答应了晋国的要求。于是,晋献公在这一年的夏天便派大将里克和荀息带领军队和虞国的军队一起,前去讨伐虢国,夺取了下阳。
鲁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又提出向虞国借道伐虢。官之奇劝阻说:虞国和虢国是相互依赖的邻邦。上一次帮助晋国夺取下阳那件事,已经做得太过分了,怎么可以再这么干呢?(原文是:“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后人便把“一之为甚”或“一之谓甚”作为一句成语,说明某件事做了一次已经太过分了,不能再做第二次了。
一丝不苟
“一丝不苟”见吴敬梓名著《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第四回记叙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名叫范进的读书人中举以后,同乡一个叫张静斋的举人一反常态,又是送钱,又是请吃饭,并且和他一起到高要县城去拜见范进的老师汤知县。汤知县设宴招待他们。席间,有人给汤知县送来五十斤牛肉。当时,上面有明确的法令,禁止宰杀耕牛,即使是信奉**的人也不能例外。贪污奸诈的汤知县又想吃牛肉又怕犯法,因此,便问张静斋:“对这件事情应该如何处理?”张静斋信口开河,编造了明太祖朱元璋的一个故事,然后,又向汤知县献计说:“您可以借这件事为自己扬名。明天,派人把那个带头送牛肉的人抓起来,打他几十大板,让他带上大枷,将牛肉堆在枷上,拉到街上示众,同时,再出一张告示,表示自己廉洁奉公,不受贿赂。谁敢胆大妄为,知法犯法,就将受到严厉的制裁。这样,如果上司访察到这件事,一定认为您办事认真,仔细,一点也不马虎,那么,您高升的日子就不远了(原文是‘上司访之,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汤知县听了,连连点头说:“此话有理!”
现在,人们把“一丝不苟”作为褒义成语,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些人办事认真、仔细,一点不马虎。
一发千钧
“一发千钧”也作“千钧一发”,出自班固《汉书·枚乘传》。
枚乘是西汉初年的辞赋家。最初在吴王刘濞的宫廷里担任郎中的官职。汉景帝刘启即位后的第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等对中央政权逐步削减诸侯王封地的措施极为不满。因此,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七个诸侯王联合起来,以刘濞为首,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号,起兵发动叛乱。汉朝中央派太
尉周亚夫率兵讨伐,很快平息了叛乱,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枚乘反对刘濞等人的叛乱。当他看到刘濞图谋反叛的时候,就呈上《谏吴王书》进行劝阻,陈说利害关系。由于当时吴王反汉的计划还没有公开,同时,枚乘怕公开劝阻引起吴王生气,一怒之下自己性命不保。因此,采取旁敲侧击的办法,用比喻来暗示吴王,以便使刘濞能回心转意。在劝阻的话中有这么几句:“现在,形势危急得就象用一根细线悬挂着三万斤重的东西那样(原文是‘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而且,悬挂的地方是在高空,下垂的地方是在深潭。真是太危险了。如今正处于存亡关头。如果您能倾听忠臣的话,国家就可以转危为安。”对这番忠告,刘濞根本不予置理。枚乘为了自保,便跑到梁孝王那里去了。后来,刘濞联合楚、赵等六国反叛时,枚乘又一次写信去劝阻,仍然没有被接受。
后来,人们将“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概括为“一发千钧”成语,来比喻极其危险或形势非常危急。
一去不复返
“一去不复返”原作“一去不复还”,是战国时期荆轲临去刺杀秦王前所唱歌词的一部分,在《战国策·燕策三》和《史记·刺客列传》中均有记载。
战国末年,秦国日益强盛,秦王赢政决心依靠武力消灭其他六国,进而统一全中国。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公元前***年,秦军又俘虏了赵王迁,直逼燕国南部边境,形势非常危急。燕太子丹感到自己国小兵弱,无力抵抗秦国的大军,因此,早就筹措派荆轲前去刺杀秦王。公元前227年,便决定假借割地求和前往献地图的机会来实现他的刺杀计划。
从当时形势看,荆轲这次去秦国,无论刺杀成功与否,都不可能再返回。当荆轲出发那天,太子丹和许多宾客都身穿白衣,头戴白帽到易水河边来送行。荆轲的朋友高渐离拿着筑(古代的一种乐器),奏着悲哀的歌,荆轲和着筑的节拍,悲壮地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意思是说:北风呼呼地吹啊易水多么寒冷,壮士这次去了啊不再回来!
荆轲唱罢就登上车子,头也不回地出发了。结果,刺杀没有成功,荆轲被秦王手下的人杀死了。
后来,人们便用“一去不复返”这个成语来形容去了以后再也回不来了,或者形容事物已经过去,永远不能再出现了。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出自《鹖冠子·天则》。原文是“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三国时期魏国人邯郸淳在其编撰的《笑林》一书中,也记载着这样一个极为有趣的故事。
古时候,在楚地住着一个穷书生。他不务正业,成天胡思乱想,希望找到一个发家致富的歪门邪道。他虽然读了一些书,但却迂腐得很,连一些起码的常识也不知道,常常闹出很大的笑话来。
比如说,螳螂捕蝉之前,为了掌握捕捉的时机,总是要借树叶来隐蔽自己,以便偷偷地观察蝉的动静。在一本关于方术问题的书——《淮南方》中,有这样的记载,说“谁得到螳螂隐蔽自己的树叶,就可以用这片树叶把自己隐藏起来”。这个穷书生读了这一段,便信以为真,想入非非,到处去寻找这种“可以隐身”的树叶。找来找去,好不容易发现了一片螳螂用以隐蔽的树叶,便站在树下抬头去摘,谁知不小心,这片树叶掉到地上,和原先掉在地上的许多树叶混在一起,难以区分。于是他把掉在地上的树叶都扫起来,用筐子装着,高高兴兴地回家去。
他的妻子看惯了他的愁眉苦脸,这一天看见他这样高兴地回来,很是奇怪,问道:“你遇上什么喜事了?”他顾不上回答,从筐子里拿出一片树叶来遮住自己的眼睛问他的妻子。“你看得见我吗?”他妻子给他弄得莫名其妙,又不敢多问,只得如实回答:“看得见!”就这样,试了一片又一片,妻子都回答,“看得见。”穷书生并不死心,仍然一片一片地试,时间一长,他妻子被他搞得很不耐烦,当他又拿起一片树叶问她时就骗他说:“看不见!”书生听了心中暗暗高兴,小心翼翼地把这片树叶收藏好。
一天,他带着这片树叶到市场去,当着人家的面就拿人家的东西,当场被抓住,押送到县衙去,县官听说在他的管辖之下竟有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偷拿人家的东西,非常生气,立即升堂审问。书生便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说了出来,并从怀里掏出那片树叶,象捧着无价之宝似的,恭恭敬敬地送到县官面前。堂上的人听了他的话,看到他的神态,差点儿把肚皮笑破。县官好不容易喘过气来,说道:“你这个书呆子,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然后,把他狠狠地教训了一顿,放他回家。
后人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作为成语,比喻一个人被眼前细小的事物所蒙蔽,看不到问题的整体,或看不到事物的本质、主流。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也作“一人得道,鸡犬飞升”、“一人得道,鸡犬皆仙”。它出自晋朝葛洪所作《神仙传·刘安》。
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世袭父职封为淮南王。他好读书鼓琴,善于文辞,是西汉的文学家、思想家,汉武帝时因谋反事发自杀而亡。
刘安笃信炼丹修道,幻想得道成仙。他组织编写的《淮南子》等,也是以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中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道”所派生的。他所主张的这套理论,很受后来道家的推崇。有人便为他编造出一个得道成仙的神话故事。据《神仙传》记载,故事的大意说。有一次,刘安遇到八个老翁,便拜他们为师,学习炼丹和修道。经过一段时间,刘安终于炼出了“仙丹”。就在仙丹炼成还未及服用的时候,有人告发他参与谋反。汉武帝派人前来捉拿他。刘安得知后,不知如何是好,急忙向那八个老翁请教。老翁告诉他:“你的丹已炼成,可以服丹成仙了。”刘安又要求让他的亲朋好友一道升天,八个老翁也答应了。于是,刘安就把自己的至爱亲朋们请到家中,分食“仙丹”而升天成仙。由于刘安炼丹炉放在庭院里,炼丹炉内残剩的丹药被他家的鸡狗吃了。结果,鸡狗也跟着腾空而起。一时间,天上鸡鸣狗叫,极为热闹。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神话故事引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个成语,用来讽刺某人有了权势之后,连他的亲戚朋友也都跟着飞黄腾达起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