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志存高远1(2 / 2)

🎁美女直播

强以几自然,由阅历悔悟以几成熟者也。程子解《孟子》“苦

劳饿乏,拂乱动忍”等语日“若要熟也,须从这里过”。亦与

赌输而道精之义为近。予序笑应之。

道理说得很明白,要成为一代圣贤,要达其“匡时救世”

的目的,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没有奋斗牺牲、百折

不挠的精神是不行的。进一步说,如果缺乏坚忍不拔的奋斗牺

牲精神,即使具有救世的抱负,到头来于国家、社会乃至个人

和家庭都是无益的,终究成不了一代圣贤,人生的意义也就大

为淡薄,甚至不复存在了。

正因为曾国藩具有以上这样一种奋发进取的思想基础,所

以他平生都以全力为实现这个“匡时救世”的远大抱负和人生

目的而锐意奋斗。

曾国藩自道光十八年(1838)成进士,道光二十年

(1840)授翰林院检

讨,自从七品以后,开始了他为期十二年

的京宦生涯。本来,凭他的学识和才能,完全可以在学问上专

心进取,成为著名的学术大师;但是为适应他那“匡时救世”

的人生哲学的需要,他没有更进一步向这条与世隔绝、不问政

治的道路上走下去,也终究不能成为一个十足的学问家,而在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风暴席卷东南各省之际,应命出山。在太平

天国起义之初,曾国藩对事态的发展估计不足,因而他在咸丰

二年(1852)丁母忧在籍守制之时,清廷令他帮同湖南巡抚张

亮基办理本省团练事务,但他当时不打算应命,当即草疏恳请

在家守制,具呈亮基代奏。誊就未发,接张亮基函,告知太平

军势如破竹,挺进东南各地,武汉失守,人心惶惶,恳请曾国藩

迅速来省城共商大计;好友郭嵩焘亦亲至湘乡力劝为保桑梓,

不必死抱守制成法,应命出山而治事。于是,曾国藩毁弃前

疏,于咸丰三年(1853)初毅然出山。按照中国传统习俗,父

母逝世,儿子在外做官必回籍守制一年或数年以尽孝心。然

而,为什么曾国藩最终还是应命出山,加入

与农民起义为敌的

行列呢?这在曾国藩给清廷的奏折中说得很明白:

今回籍未满四月,遽弃庭闱,出而莅事,不特臣心万分不

忍,即臣父亦慈爱难离。而以武昌警急,宵旰忧劳之时,又不

敢不出而分任其责。

言下之意是,守制之事,从个人的角度来说,确是很重

要;但国家危难在即,我虽在守丧之时,但为国家利益、为

“匡时救世”担当应负之责,即使暂时背不孝之名也值得。从

此以后,曾国藩虽历尽千辛万苦,碰到的困难不计其数,终因

受救世人生哲学的驱使,忍辱负重,不敢懈怠,为清廷尽心竭

力。即使是生命攸关的时刻,也在所不辞。如咸丰四年

(1854)兵败靖港,忧愤投水欲自尽,被章寿麟等救起,随后

反复掂量,终于鼓足勇气继续与太平军作战。每次遇到危急时

刻,他都“咬牙”坚持,直至把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

下去。其坚忍不拔的意志,强硬不折的毅力,均来源于他那维

护儒家纲常伦理、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救世人生哲学观。

曾国藩出身于正在上升中的中小地主阶级家庭,来自统治

阶级下层,故其救世人生哲学观是积极向上的,很少颓废思

想。同时,又由于他非常相信主观意志的作用,认为只要拼命

去干,就能达到救世的最终目的。他正是凭借这“以澄清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实现了他“为国藩篱”的愿望。

成功语录:以澄清天下为已任。

三、大志既定,矢之不渝

曾国藩说:

“现在做学问的人,不把有利自己身心的作为要务,总

是看到一时的风尚就涌了过去。要不了几年,风尚又变

了,又丢下现在研究的,去研究新的。像汉学、宋学、

词章、经济,和那些只是一门技艺的东西,都有自己的

门派,轮流着兴盛衰亡。探究它们的源头,其实都含有

圣人之道,如果一心想得到天下的赞誉,树立永世不灭

的名望,那么却恰恰丧失了自己的操守,成为社会的危

害。”曾国藩警诫后人,不要“一心为这些奔波劳

禄。”

他在给家人的信中说:“我近日来读书没什么收

获,应酬太多了,每天都顾不过来,真是令人讨厌。”

这些话都反映了他人有定志,不趋时尚,刻苦读书的经

历。

正是这种“志守一井,力求及泉”的致学途径,曾

国藩才成为了学问上的“大家”。

曾国藩认为,宋代的范仲淹就是一个始终坚信“一

个人如果不能读书,立大志,即使吃饱喝足,生活舒

适,也没有多大意义”的好榜样。

范仲淹的家境十分贫寒,他上不起学,就一个人跑

到一间僧舍去学习。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一锅稀粥,

等第二天粥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份,自己每天早晚各

吃两份。没有菜,他就挖来一些野菜,用盐水腌了就饭

吃。一天,他的一位同学来看他,见范仲淹生活如此艰

苦,心里十分感动。回到家后,这位同学把见到的一

切说给父亲听。他父亲立刻派人给范仲淹送来好酒好

肉。可是,过了几天,当这位同学再次来看范仲淹时,

吃惊地发现他父亲送给范仲淹的酒肉还原封未动地放在

那里。范仲淹说:“我并不是不感激令尊的厚意,只是

我平时吃稀饭已经成为习惯,并不觉得苦。现在如果贪

图好吃的,将来怎么能再吃苦呢?”

这里,好酒好肉显然对范仲淹构成了巨大诱惑,而

对好酒好肉的需求也是他的本能需求和欲望,但是范仲

淹的“超我”战胜了自己本能的需求和欲望,没有让他

们宣泄出来。因此,范仲淹的志向也就没有受到动摇甚

至改变。

影响人志向实现的因素可能有许多种,但像曾国藩

所说的“追风尚”的那种浮躁心理则是其中主要的一

种。这也是人格的一种缺陷。一般说来,人的志向和理

想一旦确立,就不要轻易改变,虽然人有时也要根据社

会的发展和现实需要修正自己的志向和理想,但大方向

和大目标是不会变的。如果今天给自己定下一个奋斗目

标,明天又给自己确定另一个理想,朝三暮四,见异思

迁,或者人云亦云,这样的人最终也不会成什么大气

候。这样的人虽然立志,但是志不坚。王安石说:“夫

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

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

能至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立长志,要有完成志向

的信心和勇气,须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无论遇到任何困难

都能坚守住自己的志向,那么做起事来你比那些“常立志”的人要容易的多了。

成功语录:

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亦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