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榜样。同乡李石梧已升任陕西巡抚。两大将军皆锁拿押至京城治罪,
准备处以斩刑。英夷的事,现已和议。用去银二千一百万两,又在各
处让出五处码头。现在英夷已全部退出。两江总督牛鉴。亦锁拿押至
刑部治罪。
近事大略如此。容再续书。
兄国藩手具十月二十六日
述立志之重要
【原文】
四位老弟足下:
自七月发信后未接诸弟信,乡间寄信较省城百倍之难,故余亦不
望也。
九弟前信有意与刘霞仙同伴读书,此意甚佳。霞仙近来读朱子书大
有所见,不知其言语容止、规模气象何如?若果言动有礼,威仪可则,
则直以为师可也,岂特友之哉!然与之同居,亦须真能取益乃佳,无徒
浮慕虑名。人苟能
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
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盂之是学,人谁得而
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
何与于我哉!去年温甫欲读书省城,吾以为离却家门局促之地,而与省
城诸胜已者处,其长进当不可限量。乃两年以来看书亦不甚多,至于诗
文,则绝无长进,是不得归咎于地方之局促也。去年余为择师丁君叙忠,
后以丁君处太远,不能从,余意中遂无他师可从。今年弟自择罗罗山改
文,而嗣后杳无信息,是又不得归咎于无良友也。日月逝矣,再过数年
则满三十,不能不趋三十以前立志猛进也。
余受父教,而余不能教弟成名,此余所深愧者。他人与余交,多有
受余益者,而独诸弟不能受余之益,此又余所深恨者也。今寄霞仙信一
封,诸弟可抄存信稿而细玩之。此余数年来学思之力,略具大端。
六弟前嘱余将所作诗录寄回。余往年皆末存稿,近年存稿者不过
百余首耳,实无暇抄写,待明年将全本付回可也。
国藩草九月十九日
【译文】
四位老弟足下:
自七月间发信后来接到诸弟来信,乡下寄信比省城要难百倍,故
而我亦特别期望。
九弟上次来信说有意与刘霞仙结伴读书,此意甚佳。霞仙近来读
朱子书大有心得,不知道他的言谈举止、规模气象如何?如果真是言
谈行动合乎礼,风度威严庄重可比楷模,那么就拜他为师也是可以
的,岂一定要当朋友看!不过与他住在一起,亦须真能受益才好,不
要只是图他个名气。人如果能立志,则圣贤豪杰做的事都可以做,何
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不倦,只
是钻研
孔孟之学,谁又能阻挡我呢?若是自己不立志,就是每天与尧
舜禹汤这些圣人住在一起,亦还是他是他,我是我,一点也不管用
的!去年六弟欲到省城读书,我想着这样可以离开家门口这一小块地
方,到省城与比自己强的人相处,进步应当是不可限量。谁知他两年
以来看书亦不太多,至于诗文,则绝无长进,这是不能归罪于天地太
小了的。去年我为你选定拜丁君叙忠为师,后因丁君住的太远,不能
跟从他学习,我想象中亦无他人可拜为老师。今年弟自己选定罗罗山
改文,而后又杳无消息,这又不能归罪于没有学习的良友的。日月如
梭,再过几年就满三十了,不能不趁三十以前立志猛进。
我受父亲教诲,而我不能教导弟弟成名,这是我深感惭愧的,其
他人与我交往,多有受我启发的,而独独我的弟弟不能受我一点启
示,这又是我所深恨的。现在有寄给霞仙的信一封,诸弟可抄下来细
细玩味。我数年来苦学的心得,基本上都在这封信里了。
六弟上次叮嘱我把所作的诗写下来寄回。我往年的诗都未存底
稿,近年存下底稿的不过百余首,实在没时间抄写,待明年将全本诗
寄回即可。
国藩草九月十九日
成功语录: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
五、坚定志向,贵在自强
郑板桥说:“富贵足以愚人,贫
贱足以立志。”也就是说,艰难困苦可以锻炼人,舒适
安逸可以消磨人。
而曾国藩却能在安适中自立自强,正所谓
大凡有所成就的人,没有不自强不息的。
曾国藩能在安适中自立自强实在令人感佩!
曾国藩深有感触:“《礼记》中说,君子庄敬日强。
我天天过着很安逸、也很放纵的生活,于是,人也就
一天天地衰颓下来。正像那些草木,志之不立,本之
拔矣。”由此可知,千言千语,首先在于确立志向。这
一年,是道光二十三年,即公元1843年,曾国藩正好
三十三岁。
曾国藩过人之处在于,无论是低微鄙陋时,还是温
柔富贵中都自立自强。有人奋斗是因为他的环境艰苦,一
旦条件改善了,他也就没了奋发向上的动力了。
诸葛亮讲“志当存高远”,宋文帝讲做人应“慨然
立志”,王夫之讲“传家一卷书,惟在汝立志。”还是
曾国藩的同僚胡林翼说得好,他说,人生决不该随俗
浮沉,生无益于当时,死无闻于后世。惟其如此
,我
们应自立自强,努力做众人所不敢为、不能为的事情,
上以报国,下以振家,不负此昂藏七尺之躯。他所以
说得好,是因为他说得全面、朴实,说得我们可以做
到。当然说得和曾国藩最为接近的是王阳明,他在给
弟弟的信中写道,“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
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王阳明的
“根”和曾国藩的“本”说的就是一个意思。
所以,做人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志。也就是要使自己
振作起来,抖擞精神,给自己一个目标,一个方向。
很多人并不是智力不如人,意志不如人,条件不如人,
然而很多年过去后,他就是不如人,这主要是因为他
没有确立远大的志向啊!”
人无志向,柔弱无刚。王阳明说得好,志向不确
立,犹如没有舵的船,没有马嚼子的马,飘流奔放,
最后将到达何处呢?
曾国藩独白:“自从去年十二月二十日后,我常常
忧心忡忡,不能自持,若有所失,到今年正月还是如
此。我想这大概是志向不能树立时,人就容易放松潦
倒,所以心中没有一定的努力的方向。没有一定的方
向就不能保持宁静,不能宁静就不能心安,其根子在
于没有树立志向啊!
“另外我又有鄙陋之见,检点小事,不能容忍小的
不满,所以一点点小事,就会踌躇一晚上;有一件事
不顺心,就会整天坐着不起来,这就是我忧心忡忡的
原因啊。志向没树立,见识又短浅,想求得心灵的安
定,就不那么容易得到了。现在已是正月了,这些天
来,我常常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思绪万千,全是鄙
夫之见。在应酬时我往往在小处计较,小计较引起小
不快,又没有时间加以调理,久而久之,就是引盗入
室了啊!”
由此可见,曾国藩也是和我们一样的人,他有斤斤
计较的时候,有见识浅短的时候,有心浮气躁的时候,
但他敢于面对自己心灵中最黑暗的部分,并无情加以
拷问。
志向不立,则心神不宁;志向既定,则鬼服神钦。
曾国藩说,人如果能立志,那么他就可以做圣人,
做豪杰,还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吗?他又何必要借助
别人的力量呢?古书上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就
是说,我想得到仁,这仁也就到了。我想做孔子、孟
子那样的人,于是就日夜孜孜不倦地攻读,一心一意
地去钻研他们的学问,谁能够阻止我成为孔孟那样的
人呢?如果自己不立志,即使天天与尧、舜、禹、汤
这些圣人住在一起,那也只能他们是他们,我还是我
啊!
人除了立志以外,还应当存高远,也就是要有远大
的抱负,亦即《史记》中所说的“鸿鹄之志”。
《后汉书》中说:“志不求易,事不避难。”有大抱
负,才有大动力、大毅力、大魄力,也才会有“会当
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大境界。所谓大抱负不是好
大喜功,不是好高骛远,而是放眼天下,志在四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这样的胸怀
和气度你才能看轻自己所重的,看重天下所看轻的。
我们说到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曾国藩的六弟在一
次考试中受到挫折,于是就抱怨自己时乖命蹇,牢骚
满腹,曾国藩知晓后对他立志之小感到很可笑,以为
六弟所忧虑的事情太不值得一提了!在曾国藩看来,
君子立志,应有包容世间一切人和一切物的胸怀,有
内以圣人道德为体、外以王者仁政为用的功业,然后
才能对得起父母的生养,不愧为天地之间的一个完人。
因此他们所忧虑的是德行不修炼,学问不精通。所以,
当顽民得不到教化时,他们就深深忧虑;当蛮夷入侵
中原时,他们就深深忧虑;当小人在位贤才受害时,
他们就深深忧虑;当天下百姓得不到自己的恩泽时,
他们就深深忧虑。这真是所谓悲天悯人啊!所有这一
切才是君子所要忧虑的,至于一己之屈伸,一家之饥
饱,世俗之荣辱、贵贱和毁誉,君子从来就无暇顾及。
六弟小试受挫,就抱怨命运不济,曾国藩私下忍不住
要笑他气度太小,志向不
高远啦!
明朝吴麟征有句话说得好——“深儿女之怀,便短英
雄之气”。他说的是小情感与大志气的关系,可以说,
过多地咀嚼一己之悲欢,就会看不到脚下的土地,身
边的世界,也意识不到自己对天下的责任,当然也就
不会产生大的气象。
曾国藩正是由于立志走自己的道路,并且矢之不渝
地坚持下去,最终产生了大的气象,被誉为“再造清朝,中兴第一名臣”。
成功语录:没有一定的方向就不能保持宁静,不能宁静就不能心安,其根子在于没有树立志向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