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竭尽血诚,维护大统
“诚”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被认为是天地万物
存在的依据,同时也是人的道德修养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
面。曾国藩正是用此建设其伟大事业的。
曾国藩主张“诚”,而且,在他早期的政治生涯中,也
是身体力行的。
咸丰初,皇上下诏求言,大有一番有所作为的样子。臣
子们于是指陈时弊,恳呈己见,一时纷纷纭纭,奏章不下数
百件。但大多被以“毋庸议”的上谕而束之高阁,“归于簿
书尘积堆中”。血气方刚的曾国藩面对这种情况,颇为愤懑
地说:“书生之血诚,徒以供胥吏唾弃之具!”这里,“书生
之血诚”与“臣下之忠心”完全是同义词。咸丰三年正月,
他发出自己出办团练后第三封给湖南“公正绅耆”的公开信
说:“自度才能浅薄,不足谋事,唯有‘不要钱,不怕死’
六字时时自矢,以质鬼神,以对父君。”“不要钱,不怕死”,
是他的“血诚”的重要内容。后来,他失败于靖港,在向朝
廷的请罪折中信誓旦旦地说,虽然挫折,仍当“竭尽血诚,
一力经理”。曾国藩一生正是秉着这股“血诚”来与太平军
和捻军纠缠的。他于咸丰十年感慨万分地说:“天下滔滔,
祸乱未已;吏治人心,毫无更改;军政战事,日崇虚伪。非
得二三君子,倡之以朴诚,导之以廉耻,则江河日下,不知
所届。”又说:“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他简直
把“朴诚”当作医治满清王朝的政治病的一付“良药”。
所以,曾国藩不仅要求自己“须有一‘诚’字,以之立
本立志”,也处处以“血诚”要求自己的下属。例如,他说:
“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人,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
进名利,第四在耐受辛苦。”接着他说:“大抵有忠义血性,
则四者相人以俱至;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终不可恃。”
这里,“忠义血性”与“血诚”也是同义词。
总之,血诚是曾国藩修身、求才、治军、治政的一条重
要原则,是他藉以团结一批封建文人、打败太平天国的精神
力量,也是他企图“复礼”,实行“礼治”的重要保证和理想
途径。这正是魏征所说的“君子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
则下无二心”的意思。
在政治上如此,在军事上,
曾国藩也努力实施“诚”。
在围攻金陵之战中,曾国藩呕心沥血,身心憔悴,就是为了
占有攻破天京的头功。对此,胡林翼知道,李鸿章知道,左
宗棠知道,他们只能按兵不动,只能眼睁睁看着这颗又大又
甜的桃子掉在曾国藩兄弟的手中。可是那个不知趣的李泰国将
要把轮船开进入江河,只宜在海上巡逻,防御海盗。曾国藩
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给弟弟写了一封信:
你是怕李泰国到了金陵搅乱局面,抢夺功劳,为什么不
以实情剀切相告?十年苦战,却让泰国以数只轮船夺去了胜
利果实,使我忠心将士心灰意冷,使我中华臣民气节受侮,
这样的话都可如实上奏。心中本来想说这一件事情,上疏时
却在另一件事情上危言耸听,这是道光末年督抚的陋习,欺
蒙宣宗可以,文宗可难欺蒙了,现在更不能欺蒙了。七条轮
船入江一事,我已上奏过三次,询问过两次,就是不准李泰
国帮助围剿金陵、苏州。李鸿章也曾两次上书恭亲王,想必
恭亲王定会心怀内疚。只是太平军还没有消灭,不想再做一
个大敌,所以隐忍下来出此一计。君相都把我们兄弟视为心
腹,而弟弟你上疏却言不由衷。恐怕朝廷会怀疑我们兄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