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应明白这个道理。”
⑤对于同乡
曾国藩在京城时,同乡很多。曾国藩对待同乡,照料
帮助他们,总是尽力而为的。他写道:“同乡有了危急的事,
多数都来找我商量。我就效仿祖父星冈公的做法,钱财上尽
自己的财力资助,办事上则尽力去帮他们办好。”
⑥对于官吏
曾国藩对于官吏贪污的案件,主张要查办。比如他说:
“严丽生在湖南不办公事,不注重自己的形象,声名狼藉。
如果调查他真的有劣迹,或有前科纪录,那不妨抄录一份送
到京城来,因为正有一位御史在我这里查访。但此事必须机
密。”
对于贤良的官吏,曾国藩则极力推荐或挽留,比如他
说:“朱明府非常得民心,我已经托人给上面写信,尽力把
他留在我处。如果真能办成的话,那么朱明府爱护百姓,勤
于政务,铲除罪犯消灭犯罪,我的治下得到的好处就会很
多。”
接人待物,曾国藩也有一套办法。他对弟弟说:“从此
以后近处是乡里,远处如县城省城,都靠国潢弟你一人和别
人应酬。总之,不贪财、不失信、不自以为是,有了这三
点,到处都会受人尊重。现在你初出茅庐,更应慎重而再慎
重,三条中有一条做不到,就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
他又说到:“国潢弟在广东处理一切事,都很有道理。
拒绝念园、庄生等各处的礼物,尤有可取之处,他办朱家的
事,做法也十分诚恳,虽然最后无济于事,但朱家也没有什
么好抱怨的。《论语》说:‘说话算数,做事踏实,这在蛮夷
之地也行之有效。’兄弟你在外,一切都这么做,我还有什
么好担心的呢?”
曾国藩对己待人之道,如概括成一二个字,那就是要
“敬恕”、要“
劳谦”、要“诚”、要“孝”。“敬恕”两个字,
他在给鲍春霆的信中说:“一定要以‘敬’来要求自己,用
‘恕’来对待别人。‘敬’就要小心翼翼,事无巨细,都不敢
疏忽。‘恕’就要凡事都给别人留有余地,有功不自己独占,
有过错不推诿,经常记住这两个字,就能担当大任,前途无
量啊。”至于“劳谦”这两个字,他说:“‘劳谦’二字,让
人受用无穷。‘劳’可以戒除懒惰。‘谦’可以戒除骄傲。能
做到这两点,什么样的邪恶不能去掉?什么样的善事不能成
就?”
至于接物的方法,曾国藩认为“廉”字十分重要。他
《家书》中就有所说的“不肯轻易接受别人的恩惠”,这就是
“廉”字的一个方面。他说:“我自从己亥年在外面受人恩惠
后,至今仍十分
后悔,将来万一做了官,成了督抚,或当了
学政,以前有恩情于我的人,要么数百要么数千,这都是钓
饵啊。如果他们来找我,不答应他们的要求,那我显得过于
刻薄,而答应他们的要求,既使做十倍的报偿,他们也不会
满意的。所以我从庚子年入京以来,到现在已八年了,不肯
轻易接受别人的恩惠,情愿别人占我的便宜,我断然不肯占
别人的便宜。将来如果作了外官,京城以内,就不会有求报
于我的人了。”
曾国藩为人处世,接物待人的原则,不外乎“勤俭谨
信”四个字,他在回彭杏南的信中说:“表弟你两次得到奖
励,并且得到任用,其实都是靠不断的勤劳得来的,但尚且
觉得这不足以报偿自己的功劳。以后应该在‘勤俭谨信’四
个字上更下功夫。‘勤’就像大地之间的阳气,立身居家、
作官治军,都依靠阳气支持。勤劳就会兴旺,懒惰就会衰败
颓废,‘俭’可以端正风气,可以带来后福。‘谨’也就是谦
虚恭敬,谦虚就不会遭人忌妒,恭正就不会受人羞辱,‘信’
就是诚实,不说一句骗人的话,不做一件骗人的事,这样做
得久了,人人都会信任你,鬼神也会钦佩你。”
曾国藩在《日记》中又说:“修养自己管理别人的方法,
不外乎‘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四句话,这是
终身也实践不完的,不在于多,也不在于深。”
曾国藩谈论做人之道,在给陈作梅的信中说:“君子立
身,在于仔细体会他的位置和状识。如果真能于内心弄清自
己的情况,消灭自己的不足,那上对天理,下对世事,则心
中泰然。治长之所以无愧于他的老师,孟子之所以无愧于他
的母亲,是因为他们能使自身得到充分的修养。”
在给鲍超的信中说:“阁下现在是威望最盛的时候,得
到朝廷很多的恩宠,所以应当小心谨慎,谦虚再谦虚,只有
谦虚才是保持福气的方法,在此以前,我曾用‘花未全开月
未圆’七个字来劝诫你,希望你牢记千万别忘了!”
曾国藩认为载福之道,即在于谦虚和谨慎。他在回吴竹
如的信中说:“我以为在当今这个世界上,说话要谦逊才对。
有过人的行为,而自己不说;有盖世的功劳,而心中不自
满。这才是君子自爱的态度。”
在回欧阳定果的信中说:“立志努力学习作好人,第一
在于勤奋,于公方面要早早地工作直到晚上也不断思考,对
于自己则要看书写字。第二在于谦恭,外貌肃慕则不会招人
羞侮,内心谦虚则可以受人受益,第三在于信实,不要说半
句荒唐的话,不要做半点架空的事,做到这三点,即使走遍
天下,也会处处顺利。”
在给李续宜的信中又说:“志节轩昂,情致缠绵,二者
不可以偏废。”
曾国藩善练“内功”,修养的功夫很了不得。这也是他
胸襟开阔,虽万死而不辞,最后终于成功的重要原因。
成功语录: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