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兴办军事工业等,更是离不开幕
僚的努力。否则,他很难争得洋务派首领的地位。
应变识人同样也是曾国藩变术的一环,身处官场,
不能识人辨人,为奸佞无能者所蒙蔽,只看到人的表
面现象,而看不到人的本质,而知错人,用错人,必
将惹出祸乱,于人于己都会祸害非浅。曾国藩以其独
到的相人之术,明辨英才,并予以择取,是其变术的
经典手段。譬如曾国藩择刘蓉、交郭嵩焘,网罗人才、
交贤结哲,翔实幕府,都是他立足变幻官场的强援支
柱,这也是曾国藩的择人变术,因人而异,人皆英才,
何愁仕途不畅。
成功语录:结网天下,雀无所逃,乃一生成败之所系。
六、集思广益,心诚为上
诚者,圣人之本,人极则诚,诚极则圣。诚心是自处之道,可以立天下之大本,诚信是待人之道,专守一“诚”字,则无
人不可以为友,忠诚是报国之道,以“血诚”相标榜,一呼云集,无往不利。
曾国藩对待幕僚“以礼视之”,
他重视幕僚的意见,善于“兼听则明”,同时他也
给予幕僚
适当的自我发挥空间,让他们从“幕后”走到“前台”,甚至
让他们独挡一面。
容闳回忆说:“当时各处军官聚于曾文正之大营者,
不下二百人。……总督幕府中亦有百人左右。幕府外更有
候补之官员、怀才之士子,凡法律、算学、天文、机器等
专家无不毕集”。薛福成把这些人才分为四大类型。第一
类是为曾国藩“治军事、涉危难、遇事赞划者”,这有李
鸿章、郭嵩焘、刘蓉、李元度、何应祺、郭焘、邓辅纶、
李鸿裔、钱应溥、陈鼐、许振辰、向师埭、黎庶昌、吴汝
纶等。第二类是以他事从曾国藩“邂逅入幕,或骤至大
用,或甫人旋出,散之四方者”,这有左宗棠、彭玉麟、
李云麟、罗萱、李鹤章、李瀚章、陈兰彬、李榕、王定
安、陈士杰等。第三类是“以宿学客戎幕,从容讽议,往
来不常,或招致书局,并不责以公事者”,这有吴敏树、
吴嘉宾、张裕钊、俞樾、罗汝怀、夏燮、王保运、曹耀
湘、赵烈文、钱泰吉、方宗碱、李善兰、汪士铎、华衡
芳、徐寿、戴望等。第四类是“凡刑名、钱谷、盐法、河
工及中外通商诸大端或以专家成名,下逮一艺一能,各效
所长者”,这有冯俊光、程国熙、陈文坦、洪汝奎、刘世
墀、何源等。薛福成仅录了八十三人,不能代表幕府实
况,实际上幕僚达四百人以上。重要的如年轻的工程技术
专家徐建寅,为曾国藩筹办军械工业
组织并带领第一批官
费留学生出国的容闳,以及薛福成本人都未包括在内。这
些幕府人物不少在当时就享有盛誉,有的在后来卓有成
就。如李善兰、华衡芳、徐寿是当时著名的自然科学家。
俞樾、戴望是著名的经学家。左宗棠是杰出的军事家,后
来在捍卫领土完整、维护民族统一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郭嵩焘后来则成为中国首任驻外公使。薛福成曾出使英、
法、意、比四国。郭氏与薛氏都是从洋务派分化出来的我
国早期改良主义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
薛福成曾颇具感慨地说:“是故事须才而立。才大者
必任群才以集事,则所成又有大者焉。累而上之,能举天
下之才会于一,乃可以平天下。……语曰:一人善射,百
夫拾决。”
在长期合作共事的过程中,曾国藩同幕僚之间都相互
产生过一定影响。曾国藩经常以各种形式向幕僚们征求意
见,在遇有大事决断不下时尤为如此。有时幕僚们也常常
主动向曾国藩投递条陈,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
决办法,以供其采择。幕僚们的这些意见,无疑会对曾国
藩产生重要影响,这方面的事例可以说是俯拾即是。如采
纳郭嵩焘的意见,设立水师,湘军从此名闻天下,也受到
清廷的重视,可以说是曾国藩初期成败之关键。咸丰四年
(公元1854年)太平军围困长沙,官绅求救,全赖湘军。
而羽翼尚未丰满的湘军能否打好这一仗,事关存亡之大。
曾国藩亲自召集各营官多次讨论战守,又在官署设建议
箱,请幕僚出谋划策。曾国藩最终采纳陈士杰、李元度的
意见,遂有湘潭大捷。咸丰十年(公元1**0年)秋,是
湘军与太平军战事的关键时刻,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
帝出逃前发谕旨令鲍超北援。曾国藩陷入极难境地:北上
勤王属君国最大之事,万难辞推;但有虎将之称的鲍超一
旦北上,兵力骤减,与太平军难以对峙,多年经营毁于一
旦。曾国藩令幕僚各抒己见,最后采纳李鸿章“按兵请
旨,且无稍动”的策略,度过了一次大危机。不久,下安
庆、围天京,形成了对太平军作战的优势。那些闻旨而动
的“勤王军”,劳民伤财,贻笑天下。其他如采纳容闳的
意见,设“制器之器”,派留学生出国,使他成为洋务派
的领袖等等,类似事例,不胜枚举。可以说,曾国藩是
把众人的智慧为己所用的典型人物。他自己深得人相助
之益,也多次写信让他的弟弟曾国荃如法炮制。他说与左
宗棠共事,“则以其气概识略过人,故思与之偕,以辅吾
之不逮。”他还劝曾国荃“早早提拔”下属,且再三叮嘱:
“协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
节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其后曾国荃屡遭弹劾,
物议也多,曾国藩认为是他手下无好参谋所致。
总体而言,曾国藩能够虚心纳言,鼓励幕僚直言敢
谏,这与他在事业上取得一些成功有很大关系。有人评论
说:曾国藩“以儒臣督师,芟夷蕴崇,削平大难,蔚成中
兴之业,固由公之英文钜武,蕴积使然,亦由幕府多才,
集众思广众益也”。
比较而言,曾国藩对幕僚的影响显然会更大、更深远
一些。多年来,曾国藩一直对其幕僚精心培养,视若子
弟,除为数不多的几个老朋友和名儒宿学之外,一般幕僚
亦对曾国藩尊之为师,极为崇拜,一言一动无不视为楷
模。从道德修养、为人处事到学术观点、文学理论,以至
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无不程度不同地受到曾
国藩的影响。尤其经常在曾国藩身边的人员,朝夕相处,
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于不知不觉之中,已受
其熏陶,增长了见识和才干。正如薛福成说的那样,他们
虽“专司文事,然独克揽其全。譬之导水,幕府则众流之
汇也;譬之力穑,幕府则播种之区也。故其得才尤盛。”
曾国藩的另一幕僚张文虎在谈及幕僚易于成才的原因时也
说,盖“其耳目闻见较亲于人。而所至山川地理之形胜,
馈挥之难易,军情之离合,寇形之盛衰变幻,与几大帅所
措施,莫不熟察之。而存于心久,及其措之裕如,固不啻
取怀而子。故造就人才,莫速于此”。至于那些才思敏捷,
善解人意如李鸿章者则更是心领神会,独得曾国藩思想政
治之真谛,成为其公认的正宗传人。曾国藩对李鸿章的器
重和赏识是尽人皆知的,对他寄望之厚、花费心血之大也
几乎无人能与之相比。可以说,曾国藩把自己的全部政治
观点和治国、治军的本领,都传授给了这个得意门生。李
鸿章也向人表示,不仅自己前半生功名事业出于老师的提
挈,即其办理外交的本领,亦全仗曾国藩“一言指示之
力”。
所以说,曾国藩能够“位极人臣”而享誉后世,
其幕僚功不可没,但同时曾国藩也影响了这些
幕僚,为他们以后
的通达也作出了有力的铺垫,可以算是“一把双刃剑”。
成功语录:以礼视之;兼听则明。
(本章完)